秦秀君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為單鏈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圓形或橢圓形,有囊膜,直徑在70~100納米之間,該病毒可凝集動物的紅細胞。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fā)病呈季節(jié)性,一般在冬春季節(jié)(11中旬至4月中旬)最易為感染。該病以病豬和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豬空腸和十二指腸,可通過糞便、嘔吐物、乳汁、鼻液及呼出氣體的排毒,近一半的病愈豬可持續(xù)排毒達2~8周。當豬接觸到被污染飼料、飲水和用具等時,病毒即可傳播,還可通過呼吸道傳染,尤其是在通風不暢、較為密閉的潮濕和狹小空間里。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經(jīng)口腔或鼻腔進入豬消化道后,便會通過小腸絨毛的上皮細胞,繼而在里面定植繁殖。當小腸絨毛的上皮細胞被病毒感染后,會喪失其基本生理功能,其消化、吸收機能被破壞以后,腸道內的消化酶的活性也會大大降低,最終造成消化障礙。動物通過采食所攝取的營養(yǎng)物質無法被消化分解吸收,會在腸道內滯留,導致腸道的滲透壓升高,發(fā)生嚴重腹瀉和缺水。
本病潛伏期短,一般為15~18小時,也有的長達2~13天。在新疫區(qū),對于流行性豬傳染性胃腸炎,所有年齡感染發(fā)病豬只均會不同程度的厭食、嘔吐、腹瀉等,以哺乳和斷奶仔豬的臨床癥狀最為明顯,肥豬、母豬往往只限于厭食和腹瀉一至數(shù)天,偶爾伴有嘔吐,但死亡率不高。病死仔豬除脫水外,肉眼可見變化通常局限于胃腸道,胃內充滿凝乳,有時還會出現(xiàn)黏膜充血或出血點癥狀;小腸內充滿黃色泡沫性液體,一般也可能有未消化凝乳塊。此時,病豬腸壁變得非常薄,幾乎透明,通過病理切片則顯示空腸和回腸絨毛明顯變短。根據(jù)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癥狀,結合病理切片結果,即可初步診斷;還可采用病毒抗原檢測、免疫熒光、病毒核酸檢測和病毒電鏡檢測等實驗室檢驗技術進行確診。
本病為病毒致病性疫病,一旦發(fā)生,目前尚缺乏特效藥來有效遏制疫情,但可利用一系列防控措施積極有效的治療和預防。在引種前,對引種地區(qū)和引種豬場的疾病流行情況進行調查,避免從發(fā)生過疫情的豬場引種,避免帶毒或感染豬對本場的污染。即使從未發(fā)生過豬傳染性胃腸炎病的豬場引種,也要進行血清學檢查確認,同時還要隔離2~4周后再并群。
免疫預防可選用華毒株疫苗(哈獸研),在產(chǎn)前15天和45天對妊娠母豬肌肉、鼻內注射各1毫升,以保障初生仔豬通過初乳即可獲得被動保護,對7日齡哺乳仔豬的保護率在90%以上。對于新生仔豬,可口服抗病毒血清10毫升/天,連用3天;還可進行抗菌治療,但一般在2~5周效果最好,尤其是治療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發(fā)現(xiàn)患病豬后,首先對患病豬隔離。目前雖然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通過補充營養(yǎng)、保持機體電解質和水分平衡,增強動物抵抗力等幫助動物恢復。靜脈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生理鹽水和5%碳酸氫鈉溶液,還可投喂或注射部分敏感抗生素來防止繼發(f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