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韓國語容器標記“?”和“?”都用來指實體的內部,二者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明確分工。現(xiàn)從實體的維度、實體的非離散性、時間概念的表達、狀態(tài)的表達等方面分析揭示“?”和“?”的使用特點及差異。
[關鍵詞]韓國語,容器標記;“?”和“?”;使用特點;差異
[中圖分類號] H2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007(2017)01-0058-04
[收稿日期] 2016-04-29
[基金項目] 延邊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QN2016003。
[作者簡介] 姜海燕,女,朝鮮族,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韓漢語言對比。(延吉 133002)
約翰遜(Johnson)指出,意象圖式是在我們感知互動和運動過程中一種反復出現(xiàn)的、動態(tài)性的式樣,可為我們的經驗提供連貫性和結構性。[1](174)比如,把物“取出、放入”或進出于一個四面包圍的空間等感性經驗會在我們的頭腦中進行再描寫,形成抽象的“容器圖式”。容器圖式的基本構成要素是:里、外、邊界。
韓國語對容器圖式的激活主要靠“里外”關系方位詞來實現(xiàn)。韓國語中表“里外”關系的方位詞主要有“?/?(里)、?(外)”等,我們稱之為容器標記。①根據(jù)三部較權威的韓國語辭典《國語大辭典》(1992)、《延世韓國語詞典》(1998)以及《標準國語大辭典》(1999)對“?”和“?”的解釋,“?”和“?”都指空間或實體的內部,如:
(1)?? ???? ?(?)? ? ? ???. ②
(賓館信封中裝有一束花。)
(2) ??? ?? ?(?)? ?? ?? ??…
(關在憋悶的洞穴中的熊……)
例(1)~(2)中的“?”都可以替換成“?”。李智榮指出,當表達具體的、具有明確邊界的實體內部時,“?”和“?”可以通用。[2](539-598)這種說法顯然有些籠統(tǒng),如(2)中的“洞穴”并無明確界限也可以通用。有些實體即便是有明確界限也未必能后接“?”。如:
(3)a.?? ?(*?)?? ???? ?? ??.
(樸老師進教室里來了。)
b. ??? ?(*?)? ???? ?? ??? ???.
(地鐵里除了老人席,沒有空的座位。)
綜上所述,我們有必要從多個角度更加細致地區(qū)分“?”和“?”。
一、“?”和“?”對實體維度的要求與分工
先看一維實體與“?”和“?”的組配情況。參照物為一維實體時,韓國語用“?”不用“?”。如:
(4)a.… ?? ?(*?)?? ?????? ???? ???.
(……在行車線內反復來回行駛。)
b. ????(*?)? ??? ????…
(停留在圈子里……)
當“N?”中的N為一維線狀事物時,是指二維實體或三維實體的邊界,例中的“??(行車線)”是一輛車通過所需面積為基準的界線,“?? ?(行車線內)”指行車線內側,“??? ?(圈子內)”也是如此。
當參照物為二維實體時,如:
(5)a. ?? ?(*?)?? ??? ??? ??.
(在院子里舉行著宴會。)
b. ??? ?(*?)? ??? ? ??.
(不能進操場里。)
(6)a. ?? *?(*?) ? ????.
(癱坐在地上。)
b. ? *?(*?)?? ??? ????.
(田野里正在忙于秋收。)
例(5)中的“??(院子)”、“???(操場)”、有較明確的邊界,(6)中的“??(地)、?(原野)”是二維實體,但邊界模糊?!?”不能用在二維實體名詞后,“?”可以用在邊界較清楚的二維實體名詞后,指二維實體的內部。
“?”可用于“指向二維事物的內部”,“?”用于“指向三維事物的內部”。因為面范疇(二維)被包含在體范疇(三維)中,所以“?”和“?”可以通用于三維實體名詞之后。[3](114-115)但問題并非如此簡單,當“?”和“?”指三維實體內部時,也有一定的分工。如,指處所內部通常用“?”不用“?”??聪吕?/p>
(7)a. ? ?(*?) ? ??? ???.
(家里進了個賊。)
b. ?? ?(*?)? ??? ??.
(教室里沒有學生。)
類似的例子很多,“?? ?/*?(商店里)”、“?? ?/*?(公司里)”、“?? ?/*?(村子里)”、“?? ?/*?(邑城里)”、“?? ?/*?(賓館里)”、“?? ?/*?(公園里)”、“??? ?/*?(圖書館里)”、“?? ?/*?(醫(yī)院里)”、“?? ?/*?(劇場里)”、“?? ?/*?(市場里)”等一般都不能用“?”。不過也有例外,如:
(8)a. ?? ? ??? ? ???…
(在關著燈的漆黑的房間里……)
b. ?? ??? ??? ? ???…
(一束陽光照射到陰暗的房間里……)
(9)a.?? ? ??.
(監(jiān)獄里的生活。)
b. ? ? ??.
(棺材里的尸體。)
上文談到,“?”不能用于處所詞后面。而(8)中處所詞后面則可以帶“?”。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例句中的“?(房間)”都受“????(漆黑)、 ???(陰暗)”等形容詞修飾,可看做“房間由陰暗、漆黑所籠罩”,即(8)的“?(房間)”具有“滿”的屬性。“?”不能指處所內部是由處所的[+空]屬性所致。也就是說,“?”傾向于用在具有[+滿]特征的實體名詞后。例(9)的“??(監(jiān)獄)”、 “?(棺材)”雖具有[+空]的屬性,但其功能上具有[+隱蔽]屬性,此時通??梢杂谩?”。
“?”具有[+滿]的特征,一些具有[+滿]屬性的處所詞傾向于使用“?”來指其內部。[4](133-154)如:
(10)a. ???? ? ??? ?? ?? ? ???…
(獵人在林子里捕到了狍子,他把狍子……)
b. ??? ?? ?? ????? ????…
(晚霞映射在平靜的湖水里……)
處所名詞后可以帶“?”,但大部分是“?(樹林)”、“??(海)”、 “??(湖)”、“??(山洞)”、“??(隧道)”、 “?(沼澤)”等處所名詞。 “?(樹林)”、 “??(湖)”等處所是由樹、水所填滿,因此通常采用“?”。
二、實體的非離散性與“?”和“?”的選擇關系
離散性是針對連續(xù)性而言的,它是有界的、具有可數(shù)的特性,而非離散性具有無界、不可分離的特性,因此非離散性的事物難以計量,即便是計量也要臨時借用其他事物?!?(水)”、“?(火)”、“??(風)”、“??(霧)”、“?(雨)”等都是典型的非離散實體,具有“無界”、“不可數(shù)”的特征。非離散實體名詞后韓國語用“?”,而很少用“?”。如:
(11)a. ??? ?? ? ?(*?)? ????…
(把柴火扔進火里……)
b.?? ?? ?(*?)?? ?? ?(*?)??…
(只有在風中、陽光里……)
“?(樹林)”、“?(土地)”、“??(大海)”、“??(灰塵)”、“??(沙漠)”等實體的邊界模糊,且不可量化。這些實體介于離散和非離散實體之間,韓國語的“?”突出邊界,因此這類實體名詞后一般不能帶“?”。如:
(12)a. ??? ?? ?(*?)??…??? ?? ?(*?)???…
(不管在不眠的大海里還是在悲慘的沙漠里……)
b. ?? ???? ?(*?)??…
(在灰蒙蒙的沙塵里……)
c. …?? ??? ? ?(*?)? ????.
(……在皇宮附近的沼澤地里活著。)
三、時間概念的表達與“?”和“?”的分工
人們從立體空間中分離出一類特殊的一維線性空間,然后通過“隱喻”,把線性空間結構投射到時間和抽象的空間中。萊考夫(Lakoff)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 概念隱喻的使用是潛意識的,概念隱喻是人類共有的。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手段,其本質是概念性的。具體空間概念在隱喻機制作用下可映射到抽象的認知域。從源域(空間域)到目標域(時間等)映射的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是源域中的高度概括的認知結構——意象圖式,這就是萊考夫(Lakoff)強調的恒定原則。[5](131-133)如當容器標記表達時間、狀態(tài)等概念時都有“容器”概念映射的痕跡。
韓國語“?”等空間屬性標記也經常用來表達時間。
(一)時點、時段與“?”和“?”的選擇
時間可以分為時點和時段。時段的有界性與容器圖式的有界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時段的持續(xù)性與容器圖式的“里”要素相對應。如果一個實體是點狀,也就無所謂有里有外,這給容器標記和時段詞共現(xiàn)提供了理據(jù)。
(13)a.??? ?? ??? ??? ????.
(兩個小時內迅速解決了問題。)
b.*?? ?? ??? ??? ????.
(*兩點內迅速解決了問題。)
時段詞“兩個小時”是有長度的,超出2個小時為“外”,反之為“里”,而且是有邊界的。而時點詞“兩點”是沒有長度,談不上有“里”有“外”,更談不上有邊界。即,容器概念不能喻指時點概念是因為意象圖式中的內部結構互不匹配所導致的。
韓國語“?”出現(xiàn)在時段詞后頭,表示時間范圍。由“?”組合構成的時間結構在句中做時間參照,表達這段時間里發(fā)生什么事或出現(xiàn)什么情況?!?”不能用于時間概念的表達,如:
(14)a.??? ?(*?)? ????.
(一小時內回來。)
b.?? ?(*?)? ??? ???? ???.
(今日內應結束工程。)
我們將時間識解為一維的線性事物,“?”在空間認知域中不能出現(xiàn)在線性實體名詞后面,“?”主要指三維實體的內部?!?”在空間域中可以用在線性實體名詞后面,可以指一維、二維、三維實體的內部。這種差異,在從空間域隱喻投射到抽象域的過程當中會被保留,“?”和“?”在時間概念中的選擇限制也是這種恒定原則的反映。
(二)“?”與動作的有界化
容器標記對實體或抽象概念(包括時間)的容器化是有界化的一種表現(xiàn)。有界實體要求與有界動作匹配,無界實體須與無界動作匹配,有界和無界的對立或匹配反映了一般認知機制。[6](367-380)物理世界的時間是無界的,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可以將它有界化,如加上容器標記。有界化的時間結構要求句中同現(xiàn)的動詞代表的動作或事件為有界。如:
(15)a. ?? ? ???? ?? ?? ? ???.
(我一周內看完了這部連續(xù)劇。)
b. * ? ???? ?? ?? ?? ??.
(*我一周內看著這部連續(xù)劇。)
(16)a. ??? ????? 10? ?? ??? ?? ????.
(老板要求員工十分鐘內吃完飯。)
b.* ???? 10? ?? ???? ??.
(*員工十分鐘內還在吃飯。)
(15)a、(16)a中的動詞“??(看)”、“????(吃)”通過完成體標記“?”使動作有了終止點,成為“有界動作”,與句中容器化成分“?? ?(一周內)”、“10? ?(十分鐘內)”是匹配的;而(15)b、(16)b中的進行體標記“~? ??”表示動詞代表的動作是起始點和終止點模糊的“無界動作”,與句中容器化成分“?? ?(一周內)”、“10? ?(十分鐘內)”不匹配,導致句子不能成立。
四、狀態(tài)的表達與容器標記的分工
“狀態(tài)”是模糊的、它有“無界”、“非離散”等特征?!?”可以修飾形容詞性成分,表示處在某種狀態(tài)之中。韓國語形容詞經過體詞化以后,與容器標記的組配比較自由。如:
(18)a.?? ?? ???? ?? ?? ???? ?? ???…
(從痛苦中艱難地站立起來的那些日子……)
b.? ??? ??? ?????…
(像那綠蔭中一只自由的小鳥……)
韓國語將這些體詞化的形容詞歸為狀態(tài)名詞。[7](455-456)我們選取了幾個表狀態(tài)的體詞化了的形容詞做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韓國語只能用“?”,不能用“?”。
上文談到,如果空間實體具有“無界”、“不可數(shù)”、“非離散”的特性,韓國語用“?”,而很少用“?”。而“狀態(tài)”也有“無界”、“非離散”的特征。因此,表達狀態(tài)概念時韓國語仍傾向于用“?”。這反映了空間圖式投射到虛擬概念的過程中圖式的凸顯要素保持不變。
五 結 語
韓國語“?”在空間認知域中不能出現(xiàn)在表示線性實體名詞后面,“?”主要指三維實體的內部?!?”在空間域中可以用在線性實體名詞后頭,可以指一維、二維、三維實體的內部。這種差異,在從空間域隱喻投射到抽象域的過程當中會被保留,“?”和“?”在時間概念中的選擇限制也是這種恒定原則的反映。對狀態(tài)進行容器化時,韓國語選用“?”。韓國語“?”在空間域(源域)中通常與邊界模糊的實體組合,而“狀態(tài)”的邊界也是模糊不清的,即虛擬概念容器化時,韓國語對標記的選用不是任意的。
參考文獻:
[1] 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韓] 花甲紀念論文刊行委員會:《李庸周博士花甲紀念論文集》,李智榮:《‘?/?/?/?的語言學分析》,首爾:漢森出版社,1989年。
[3][韓] 樸景賢:《現(xiàn)代國語的空間概念語研究》,首爾:漢森出版社,1987年。
[4][韓] 劉賢京:《‘?和‘?的語義研究-組配關系為中心》,《韓文》,2007年第276期。
[5] 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6] 沈家煊:《“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1995年第5期。
[7] [韓] 徐正秀:《現(xiàn)代國語文法論》,首爾:漢陽大學出版社,1996年。
[責任編輯 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