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麥 克
酉 雞 有 吉
編輯/麥 克
古代計時器尚未發(fā)明,早晨的雞鳴一聲,向人們報告新一天開始,它不僅是莊戶人家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古代漢族有“殺雞”的歲時風俗,流行浙江金華、武義等地。每年七月初七,當?shù)孛耖g必殺雄雞,因為當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便能永不分開。
雞之所以得入生肖行列,是因為它是人類最早馴化、畜養(yǎng)的動物之一,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在中國文化中,雞由于音與「吉」相近,被人們賦予了吉祥的意義。雞年到來之際,人們自然企盼雞年大吉。
中國自古是農業(yè)大國,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清晨雄雞報曉便是人們一天活動的序曲。
古人云:雞者稽也,能稽時也。在日晷和鐘表發(fā)明之前,人們的作息安排相當程度上要依賴雞鳴的提醒。《詩經(jīng)》中有“風雨凄凄,雞鳴喈喈”“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雞既鳴矣,朝既盈矣”之類的詩句,說明早在2500年前雞就進入了人類生活的環(huán)節(jié),并且進入詩歌而被人反復吟詠了。
古時傳說東方有“湯谷”,太陽每天從這里升起。海中有一棵巨大的“扶?!?,高數(shù)千丈,粗數(shù)千人合抱。樹上有一只白色的玉雞,是為天雞。太陽將升之時天雞打鳴報曉,天下的凡雞應聲而啼,把太陽升起的消息傳遍四面八方。毛澤東主席化唐李賀詩句云:“雄雞一唱天下白”,寫出了天雞報曉的豪邁。正因為如此,人們把雞視為太陽的護衛(wèi)和使者,在實行太陽神崇拜時,也將一份崇敬分予雄雞。
古人以雞鳴為黑夜與黎明的分界線,城門關口的開啟時間便以雞鳴為準。戰(zhàn)國時孟嘗君在秦國被扣,企圖在天亮之前逃出函谷關,但雞未鳴,關不開。門下一賓客,鼓臂為雞鳴,而群雞和之,乃得出關。不過小說《半夜雞叫》中的老地主周扒皮就不那么走運了,他學雞叫想讓伙計們早出工,卻遭到大家一通合力的痛打。雞鳴可以報曉,也可以勵志,有志之士常以“聞雞起舞”自勵?!稌x書·祖逖傳》載:(祖逖)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給后人留下一段佳話。
雄雞外觀確實威武漂亮,因而《韓詩外傳》稱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眱叭灰晃晃奈潆p全而又講信義的君子。
雄雞好斗,常被當作英雄勇武的象征。孔子的弟子子路剛烈勇猛,常以雞為冠,彰顯其個性。現(xiàn)在人們也常常用“好斗的小公雞”來形容競技體育中獲勝欲望強烈的年輕選手。
斗雞之戲頗具觀賞性,世界各地都有,中國更是源遠流長,周宣王(前823-前782)時就請專人調教斗雞。據(jù)《列子》記載,紀渻子為周宣王養(yǎng)斗雞。十日而問之,雞可斗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之,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之,曰:幾矣,望之如木雞,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也。這個故事為后人留下了成語“呆若木雞”,不過詞義已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漢高祖劉邦的老爹好斗雞走狗之戲,為此劉邦還把老家沛縣的有關從業(yè)人員遷到都城,給老爺子解悶兒。漢長安宮中也有斗雞臺,可見當時斗雞之盛行。風流天子唐玄宗更是斗雞的狂熱愛好者,在藩邸時就喜歡民間清明節(jié)的斗雞戲,即位后在宮中專門建造了雞坊,養(yǎng)優(yōu)良品種的雞千余只,選六軍小兒五百人馴養(yǎng)這些雞。小孩賈昌因馴雞有方,甚得唐玄宗的恩寵。
相傳盤古開天辟地之后,人頭蛇身的女媧用泥創(chuàng)造萬物。第一天她用泥捏出了雞,隨后幾天她又捏出了狗、羊、豬、牛、馬,第七天上才創(chuàng)造人類,第八天制造百谷。雞產(chǎn)生在人類之前,似乎很合進化論的路數(shù)。由此每年正月初一被稱為“雞日”,初七被稱為“人日”。于是“元日畫雞于戶”,“七日貼人于帳”成為春節(jié)期間的習俗而并存。畫雞于戶有祈福之意,據(jù)說可以招來雞鴨滿欄,六畜興旺。正月初一既然是雞的生日,這一天就嚴禁殺雞。
畫雞于門戶之上據(jù)說還有辟邪的作用。4000年前堯王在位七十年,有鸞雛年年來朝,麒麟游于澤藪,鴟梟遠避大漠。遠方的“祗支國”進貢了一只重明鳥,眼睛像雞,鳴聲似鳳,展翅一飛,能搏擊虎豹熊羆,掃蕩妖魔鬼怪。所以人們無不灑掃門戶,盼望重明鳥落在自家門上。但是重明鳥不再來了,人們于是刻木或鑄金作重明鳥形置于門戶之上,威懾魑魅魍魎?!爱嬰u于戶”也可以說是重明鳥形象與雞的生日的傳說之合流。舊時富貴人家不滿足于“畫雞于戶”,還要“畫以懸堂”。并且喜歡畫大雞于石上,元旦那天張掛出來?!笆迸c“室”音近,畫石上大雞取“室上大吉”之意。大雞立于石上的紋圖,也就成了民間流行的吉祥圖案。不過“畫雞于戶”也罷,“石上大雞”也罷,所畫之雞必為雄雞。母雞雖對人類貢獻更大,在神學領域內卻屢遭性別歧視。拋開迷信的因素,藝術家在繪畫、雕塑中也更樂于表現(xiàn)雄雞的英姿。中國電影最高獎為金雞獎,各個獎項的獎杯也都按雄雞之形設計,并不分最佳主配角的男女、獲獎的演職人員屬什么性別,可見母雞在美學領域內也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
雞頭上有冠,「冠」與「官」音同,于是雞又被人們發(fā)掘出另一種吉祥意義。
將雄雞與雞冠花畫在一起,便是一幅“官上加官圖”,以祝升遷、騰達。畫一只雄雞與五只雞雛相戲于窠,以“窠”諧“科”,謂之“五子登科”。暗喻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自是吉祥。對于需要應對各種考試的現(xiàn)代人,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祝愿。
黃帝時,人們以鳳為雞,雞混同于鳳,地位可謂高矣。秦時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有人見到兩只雞化為童子,據(jù)說得雄者王,得雌者霸。秦穆公(前659-前621)得雌者,遂霸西戎。到唐代,陳倉更名“寶雞”沿用至今,這只母雞的吉祥意義可謂深遠之極。
雞因為與人類太近,逐漸失去神話色彩,遠不如遠古時代那么神氣,但在民間習俗特別是婚俗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舊時民間婚嫁,男方因出遠門或因病不能出席婚禮,新娘子便抱一只大公雞叩拜天地,一只雞可以代表新郎,其婚姻的合法性便不容置疑。這大概是舊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最直觀的詮釋。
許多地方的婚俗中都有雞“閃亮登場”,是因為雞本身就寓有“吉”之意。所以成為婚慶活動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吉祥物,還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F(xiàn)代人已不記得公雞曾是男根的象征,但把小男孩開襠褲露出的那玩藝叫做“小雞雞”,算是保留了一點原始崇拜的痕跡。
有關雞的成語、俗語和典故舉不勝舉,大大豐富了漢語言的表現(xiàn)力。三國時期的曹操以“雞肋”為軍中口令,給后人留下一典故,至今人們對價值不高但又不好丟棄的事物,感覺還是用“雞肋”形容最為精當。比曹操稍晚的酒徒劉伶卻給“雞肋”留下另一個典故,他與別人發(fā)生沖突,當人家要揍他時,他卻心平氣和地說:“雞肋不足以安尊拳?!贝蠹乙恍α酥?。
從1993年起,美國郵政總局開始發(fā)行印有中文的生肖郵票,第一套雞票就發(fā)行了1.5億,140萬美國華人深感鼓舞。不少人認為,這是美國政府對華裔成就和貢獻的肯定。其實,夏威夷華裔Clarencelee設計的雞票得以通過,何嘗不是美國人也想沾沾中國雞年的吉利呢。雞年之后,Clarencelee繼續(xù)借鑒中國剪紙設計生肖郵票,到2004年,已出齊十二生肖。而中國已經(jīng)在發(fā)行第三輪雞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