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旭
自幼喜弈,矢志不渝。如今,吾年屆古稀,“棋齡”卻已有一個甲子。
因為愛棋,大半生來,見證和收藏了各式各樣的棋具。記得解放初,弄堂里老伯伯下的是木頭棋子,有薄些的,也有厚質(zhì)的。那棋子字體沖壓成凹凸型的,用久了,棋子表面黑膩膩的,紅黑難辨。難忘的是那“炮”,是“石、馬、交”三字的并排組合,似屬“會意”合體造字法,至今印象深刻。木質(zhì)棋子沿用了20多年,可惜未能留下。大約從上世紀(jì)70年代起,塑料材質(zhì)的棋子問世,色彩鮮艷,經(jīng)久耐用,直至當(dāng)今。
其實,真正投身鉆研棋藝的人,往往喜用一種十分小巧的棋具,即俗稱袖珍象棋,也可稱迷你象棋。70年代初,物資匱乏,市面上根本買不到袖珍象棋,我曾土法上馬,自制一副無法對折的塑料袖珍棋。棋盤交點處,鉆孔,每枚棋子可以插入,有點像跳棋。又過了十來年,市場上漸漸有了帶磁性的小象棋,河界中間可對折,攜帶使用尤其方便。后來,我居然收藏到一副珍貴的來自寶島臺灣的迷你象棋,讓我愛不釋手。說來話可長了。
那是2008年金秋,第一屆世界智力運動會在北京舉行,筆者有幸參與賽會裁判工作。賽會設(shè)在首都西北隅的國際會議中心,此地恰好與剛舉行完奧運會的鳥巢毗鄰,象棋項目安排在第二會議室進(jìn)行。來自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39名男女棋手參加了5個小項的角逐,東道主中國隊發(fā)揮出色,包攬了全部項目的金牌。
比賽期間,我負(fù)責(zé)收集各臺對局資料,盡快將對局記錄輸入電腦,并打印成冊,分發(fā)各隊,故而常要往返于賽場、主席臺及電腦室之間。賽程過半的一日,我見中國臺北棋手江中豪朝我走來,從包里取出一個比皮夾大些的物件,笑吟吟道:“陳先生,你好!這是臺灣出的,請笑納?!蔽覒阎老仓?,接過贈品,表示感謝之余,并祝賀他獲得快棋個人第六名的榮譽(賽程分項目進(jìn)行)。賽會期間,因忙于資料整理、登記、分發(fā)(每晚要將白天的棋賽記錄發(fā)至各隊教練手中),無暇特意打開這副棋具細(xì)細(xì)欣賞。返程時,裝入行李箱帶回上海。
回家閑暇之時,打開一看,見臺灣的小小棋具,制作精良,外有透明的硬塑封套,里面對折的正面有“磁性象棋”四字和局部圖案,背面有“made in taiwan”的字樣。取出,展開,棋盤長約19公分,寬約17公分,四周鑲有邊框,易于歸攏棋子。32枚棋子,紅黑分明,磁性手感恰到好處。唯有一點我心存疑惑,為何那紅方的車、馬,都加上單人旁,而黑方的炮,又少了火字旁?揣摩之后,估計這是為力求紅黑各7個兵種,字體互不雷同,有所區(qū)分吧。在北京離別時,行色匆匆,既未細(xì)察,更未來得及討教這位臺灣仁兄,留待日后再切磋吧。
這些年來,我對這副寶島象棋鐘情有加,用途大致有三:一是可以倚在沙發(fā)上,一手托棋盤大約成45度,一手?jǐn)[出從大賽中見到的精彩對局,細(xì)細(xì)欣賞、思考。由于情緒放松,往往靈感頓生。若有心得體會,還可整理寫成棋評,投給棋刊,供更多棋友賞析;二是因我生性下棋從“不買賬”。當(dāng)然,這“不買賬”,并非不輸棋,而是力求輸個明白,輸出個“所以然”,故常用此棋具“拆棋”,做到“下不為例”,正所謂老有所學(xué)、老有所成吧;三是出門旅游,可作為輔導(dǎo)娛樂工具攜帶。一次,我與十多位朋友去浙江某地農(nóng)家樂活動,外出歸來,大多朋友喜歡找“搭子”搓麻將。在下不諳此道,便靠在床頭,一人打開袖珍棋具,或欣賞名局,或自研對局。即刻,漢界楚河,車馳馬嘶,硝煙彌漫,沉醉其中。正是,棋迷打譜獨樂樂也!
好一副來自我國寶島臺灣的迷你棋具,我之所以鐘愛,是因為它清晰又輕便、精致而實用;它是提高棋藝的好幫手,豐富老年生活的好伙伴;我之所以收藏,是因為它飽含海峽兩岸棋友情義,共同弘揚國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