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馳與他的“氣候適應性”綠色設計
人物名片
沈馳
深圳墨泰建筑設計與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 中外建工程設計與顧問有限公司(深圳)高級合伙人、 總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高級建筑師;世界華人建筑師協(xié)會理事;深圳市觀筑建筑發(fā)展交流中心常務理事;深圳市建筑設計審查專家?guī)鞂<?;深圳市綠色建筑協(xié)會首批理事;榮獲第七屆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
過去十年,在關于氣候適應性的綠色生態(tài)建筑領域,沈馳先生做出了獨特研究并付諸實踐,成為這個領域為數(shù)極少、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建筑師。
沈馳先生是個電影迷,曾經在高中時代想成為一個電影人,后來發(fā)現(xiàn)了建筑設計專業(yè),從小學習美術的淵源讓他很快投入到這個專業(yè)中。設計建筑與做一部電影非常相似,同樣需要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執(zhí)著又開放的心態(tài)、安靜與熱情的性格,還有獨立的精神,這些都與沈馳先生很貼合。
在擔任深圳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期間,沈馳先生作為主要設計人之一完成了中國綠色建筑生態(tài)領域具有開拓性的作品——建科大樓。這座建筑因為率先提出本土、適宜的綠色理念而被行業(yè)廣泛關注,并獲得一系列大獎。參與這個項目之后,沈馳先生開始了在這個領域的探索之路。
沈馳先生主持設計了2011年世界大運會運動員村公共建筑群、深圳梅林辦案基地、杭州匯金國際大廈等,并發(fā)表了多篇相關領域的論文,開始獲得行業(yè)的關注。
建科大樓和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運動員村公共建筑群兩個項目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公共建筑一等獎”,沈馳先生自己也因為突出的業(yè)績獲得了“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并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該獎項是中國青年建筑師的最高榮譽獎。
2011年,沈馳先生的作品收錄在《前進中的中國建筑》,在(東京)世界建筑師大會上展出。2012年,其作品入選文化部“建筑中國100”,在歐洲曼海姆博物館展出。
普通大眾在談到綠色和生態(tài)時常常有兩個誤區(qū)。其一,許多人認為綠色建筑是在建筑中多做些綠化;即便有較深層次認知的人,也常常把綠色建筑看作是太陽能等技術所堆砌起來的建筑。而實際上,綠色建筑所包含的層面,是很廣泛的。其二,有人把綠色與昂貴的高舒適度等同起來。很多人將“恒溫恒濕”的住宅理解為綠色建筑,這顯然是極大的誤解?!昂銣睾銤瘛钡目臻g是依靠大量能耗來維持的人工環(huán)境,其本身與綠色建筑的節(jié)約精神背道而馳。
事實上,對于綠色生態(tài)建筑,發(fā)達國家并不比中國大陸更有優(yōu)勢,因為基礎條件不一樣。他們的綠色節(jié)能標準是建立在營造高舒適度的人工環(huán)境基礎上的,甚至他們的綠色建筑的實際能耗比中國一些普通建筑都要高,他們的綠色建筑放在中國很可能算不上綠。而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所謂綠色建筑,不僅意味著昂貴的造價,也意味著放棄了建筑學的價值。
如何讓建筑不像一個機器般的炫耀自己,盡可能做到“綠”?如何讓綠色設計不那么曲高和寡,從而讓大眾可以產生共鳴? 沈馳先生希望自己不止步于技術型的綠色建筑,他更希望綠色思維影響創(chuàng)作的本質,強調創(chuàng)新的被動式綠色設計,并強化綠色設計帶給人空間、環(huán)境的知覺體驗。好的設計應該給人知覺的體驗,從而引導人們主動的回歸健康的生活模式,比如開窗通風、走樓梯等,這是沈馳先生所追求與致力實踐的。
沈馳先生的作品“2011年世界大運會運動員村公共建筑群”是繼建科大樓之后有一定代表性的項目。這是一組回到建筑內在、由內而外設計的一個項目,形態(tài)和空間直接回應南方地區(qū)氣候,外觀就是內部空間的真實反映,由此誕生了一些獨特的建筑感受。該項目既作為“2011年深圳大運會大運村”使用,也將在會后成為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新校區(qū)。
在有限的成本下,沈馳先生試圖通過建筑形體、空間設計的手段,探討在深圳地區(qū)提升建筑節(jié)能效果及舒適度的普遍方法。舉例來說,其中的圖書館建筑體量方正,卻在緊湊的用地內實現(xiàn)建筑的空間品質。四個“切口式”天井是這個建筑的主要特色,這樣的天井能讓陽光滲透到閱覽室的每一個角落。“切口”避開了日照直射方向,是對南方地區(qū)“冷巷”效應的再現(xiàn),窄切口讓直射陽光難以進入建筑內,更多是漫射光,實現(xiàn)建筑的“自遮陽”。 “冷巷”也作為空調新風的采集處,將陰涼的新鮮空氣帶入室內。另外,高聳的科技樓則采用另外一種策略。有一個完全不依靠人工環(huán)境的高大中庭,能為四周的辦公室?guī)硇迈r的空氣和充足的日光。太陽能中庭和風塔經過了精心設計,根據(jù)主導風的走向,按照風道低進高出、寬進窄出的原則布置多個空中花園,引導自然通風。中庭及“風洞”的合理布置將風壓作用與熱壓作用結合,并相互補充,為使用者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品質。這兩座建筑,沈馳先生用傳統(tǒng)嶺南建筑的——“冷巷”做了總結!
在這個項目里,因為成本的限制沒有條件做完整的綠色技術,但建筑師們盡可能用建筑的本體回應了氣候,而且在低成本的情況下提供了高品質、生動的建筑空間,沈馳希望它們建成后讓人看到設計本身的力量。目前該項目已投入使用了五年的時間,據(jù)業(yè)主反映,大部分區(qū)域白天完全不用開燈,而且在科技樓中所有的公共空間里都沒有安裝中央空調,卻能時常感受得到涼風習習。目前中國的大多數(shù)建設項目,沒有財力、沒有技術能力、甚至沒有愿望去做綠色建筑的星級認證,但他們依然可以讓自己的建筑更節(jié)能、更舒適,沈馳希望大運會公共建筑群能給這些項目一些啟示,沈馳先生稱這樣的設計策略為“綠色設計的空間策略”。
建筑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綠色并非唯一的衡量標準。沈馳先生倡導在設計中融入綠色思維,但并不愿意把“綠色建筑”當成一個標簽。他認為這個可能會讓“綠色建筑”變得類型化,一旦被類型化,綠色建筑就成為多元世界中的一元,人們絞盡腦汁給一部分建筑做綠色技術,其他類型建筑原來什么樣還是什么樣,這顯然不是發(fā)展綠色節(jié)能的初衷——這個結果可能讓人很悲哀。
從建筑學的原本意義上講,建筑本來就應該適應氣候、應該創(chuàng)造舒適宜人的環(huán)境、應該高效利用資源?!熬G色建筑”這個命題或許是個時代無奈的選擇,有這個詞就證明很多建筑背離了建筑學的初衷。沈馳先生說,綠色建筑真正發(fā)展起來的標志就是不再有“綠色建筑”這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