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話劇《滄海清風》"/>
王 琴
正義之劍 所向披靡
——評話劇《滄海清風》
王 琴
反腐倡廉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問題,在十八大之后,隨著黨反腐工作的全面展開和有力推進,“反腐”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文學藝術中,反映反腐題材的藝術作品,佳作迭出。廣東省話劇院演出的話劇《滄海清風》就是一部難得的反映紀委干部同腐敗分子斗智斗勇,最后正氣昂揚,腐敗分子在黨紀國法面前接受黨和人民的審判,維護了國家利益和黨的執(zhí)政形象。
以往的反腐題材多以官場的黑暗和權利的腐敗為主要內容,此次是以反腐的最前沿——紀委為直接的場景和表現(xiàn)對象。劇中為我們塑造了一群兢兢業(yè)業(yè),公正廉明的黨的紀委干部的形象:紀委副書記張云天、主任楊小清不徇私情,公正廉明,將黨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與腐敗分子的斗爭中剛正不阿,冷靜理智,明察秋毫,撥開重重迷霧,一步步逼近真相。面對著有救命之恩的老同學,老同事的請求,老上級的責難,張云天堅持原則,對腐敗分子不姑息,不妥協(xié)。在中國最難過的是人情關,作為紀委干部同樣在黨紀國法和友情、親情的面前要經受住靈魂的炙烤。劇中塑造了黨的紀委干部群像,他們在殘酷艱巨的斗爭中堅守原則,堅定信念,頑強不屈,以他們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紀檢干部光榮使命和社會責任:“生命不息,堅守不止。與腐敗分子斗爭,維護人民的利益。對黨忠誠,令所禁止,維護黨的尊嚴。 自身干凈,率先垂范,純潔黨的隊伍。勇于擔當,清除腐敗,責無旁貸?!?/p>
同時劇中也成功地塑造了大奸若忠、大貪似清的黨內腐敗干部馮一然的“兩面人”的形象,其貪污的行徑及為掩蓋自己的犯罪事實所采取的手段令人震驚。馮一然有才干,有能力,在他的努力下,平沙縣經濟起飛,由一個貧困縣而成為滄海市的經濟第一大縣。事業(yè)的成功帶來了貪欲的膨脹,他認為他的付出和貢獻與他的所得不成正比,因而他伸出了攫取金錢的權力之手。他一步步深陷權力所帶來的金錢的欲望中不能自拔,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獎賞。在將權力私有化的過程中為所欲為,完全不顧黨紀國法,與社會黑勢力勾結,充當其保護傘,賣官鬻爵,營私舞弊。面對自身的罪惡行徑即將暴露的情勢,馮一然為掩蓋罪行,甚至殺人滅口,嫁禍于人,由一個“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好干部逐漸墮落成社會的蛀蟲和人民的敵人。權力一旦失去有效的監(jiān)管和監(jiān)督時,將是放出牢籠的猛獸。馮一然這種“兩面人”的形象在腐敗分子中為數(shù)不少,而恰恰這種表面上廉潔奉公,暗地里卻貪贓枉法的人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和欺騙性,蒙蔽了大家的雙眼,玷污了黨的形象,對社會有極大的破壞性,會造成“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危機”。因此,對于腐敗分子應堅決打擊,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正如習總書記在中紀委的會議上所說:“治理腐敗,標本兼治,要把權力關進牢籠。”
《滄》劇一開場直接進入了反腐的主題,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在撲朔迷離之后終于原形畢露。正邪兩方面的較量是智力與耐力,勇氣與膽量的較量,刀光劍影,迷霧重重。劇的開始接到眾多的舉報是平沙縣縣長孫福全,正當要對孫福全展開調查時,腐敗分子為了自保而對孫下了毒手。腐敗分子狡猾,并且隱藏不露,具有很大的隱蔽性、掩飾性、欺騙性和迷惑性,想要發(fā)現(xiàn)他們的犯罪行徑不容易,要想掌握他們的犯罪證據更是需要智慧和堅持。同時犯罪分子因為身居高位,對紀委工作的開展會利用手中的權力施壓和阻擾,對舉報人員及證人進行打擊報復甚至是生命威脅,這是沒有硝煙的血與火的戰(zhàn)場。
《滄》劇中的馮一然,隱藏極深,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廉潔奉公,在市委書記和紀委書記面前當面退還10萬元的賄賂款,顯示其高風亮節(jié)。但紙包不住火,長期的腐敗在其同伙的暴露下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他仍不思悔改,垂死掙扎:當?shù)弥o委將要對孫福全展開調查,怕自己的腐敗行徑敗露,立即派人將孫福全開車撞死并嫁禍于葉子莫;偽造證據打擊紀委辦案人員的自信逼迫其罷手,以政績邀功,讓上級領導給紀委工作人員施壓;當?shù)弥獙O福全有蘇醒的可能時,再次指使司機在孫的藥里滴入毒劑,使孫再次生命垂危。硬的不行來軟的,企圖以同窗情、同事誼、救命恩軟化張云天,讓其放棄對自己貪污受賄的追責。馮一然的個人價值觀出現(xiàn)了嚴重偏差和混亂,竟然將自己的受賄行為美化成是行賄人對自己工作的認可和尊重。劇中正反面人物間經歷了一場場殊死較量,尤其紀委工作人員外有上級權勢壓力,內有人情掙扎,充分表現(xiàn)出了反腐斗爭的復雜性和艱難性,同時也表露另一層含義:反腐勢在必行。
《滄》劇不但正面展開了反腐斗爭的正邪較量,而且還秉持人文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筆觸深入到腐敗分子的內心深處,探究其腐敗之源。劇中貪腐官員馮一然的形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其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假廉潔,真腐?。患俜罟?,真貪婪;假為民,真利己。以淳樸愛民,踏實努力工作之表象掩蓋其以權謀私腐化無度之本真。曾是一個艱苦樸素,愛民如己的地方父母官為何會墮落成心狠毒辣,貪婪無度的蛀蟲?且來看看馮一然的貪腐動機:其一、內心的不平衡導致價值觀偏離。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老百姓富裕起來了,是自己的功勞,但自己的付出和獲得不成正比,自己沒有得到實惠,因此以權謀私向老百姓多索取一些是正當?shù)暮侠淼幕貓?。另外有一種攀比和不平心理,靠馮的努力換來的政策優(yōu)惠和扶持而富裕起來的大老板生活的奢華與自己薪水的寒酸是一種社會勞動成果分配的不公;其二、陷于一種社會不成文的慣例和潛規(guī)則而不可自拔:收取好處和紅包是所謂官場中一種人之常情的“禮儀”,若不“入鄉(xiāng)隨俗”,則往往在官場被視為異類而被孤立。不得不說,官員薪水的低廉、人情社會的劣習和潛規(guī)則以及權力社會的不完善的結構格局,一定程度上使得“腐敗”成為我國千年來的頑疾。高薪養(yǎng)廉、公務員制度的完善,對權力的監(jiān)督和限制等措施對于治愈腐敗頑疾固然必不可少,但最根本一點是要杜絕權力的贖買,杜絕權力與利益的交易的可能,改善社會風氣,加強民主、法治社會的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雖然任重而道遠,但劇中的紀委干部已為我們做出了行動的表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
王 琴: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童孟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