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希圣
買書還是買柴
◎ 陶希圣
我在商務印書館工作,六個月里編校了六部書。在五馬路的行棧里,一個月工夫,我還打夜工編了一部書,得了一百元稿費。每月薪資除用作食宿雜費外,我拿余下的錢在北四川路的內山書店買書。這另外領到的一百元連同少數的余存薪資使我斗膽回鄉(xiāng),將妻兒從鄉(xiāng)間的大家族里搬到上海。
我們只帶了兩個小孩、隨身衣服及被褥到漢口,準備搭江輪到上海。輪船將要抵埠的時候,每個房艙里的旅客將行李拿出房門,由茶房打捆。那些旅客們的行李都很漂亮,我們的行李實在不配展覽,于是自己捆起來。
我們租了閘北天通庵路華壽里一樓一底的房子,買了少數家具。米六元一擔,生活成本不高,但在開門七件事之中,最艱難的是柴。
春寒中的一天,妻子冰如背著泰來上街去買柴。她沿家講價,講了好多家,才買得幾捆柴。比及回家,把泰來從背上卸下時,小孩因受凍已經快僵了。冰如一邊
哭泣,一邊燒一些稻草慢慢烘,他才緩過來。柴來得如此艱難,到后來,冰如練習到用一根柴燒熟一頓飯菜。
我的薪資是每月八十元。有時因事曠工,平均每月要扣去五六元。每月發(fā)了工資,我總是先到內山書店還書賬。實際上,每月用在家庭生活上的錢只有四五十元,房租、電費及柴米油鹽都要從中支出。但我們總抱著有光有熱的希望。在承受范圍之內,青年人應該辛勤勞作,今天苦一點,日后必有好轉的一日。
只有一次,冰如埋怨我,說我不該拿大半薪水去買書,家里實在艱難。我回答說,我總不能在商務印書館過一輩子,我要圖上進。從此以后,冰如不再說一句埋怨的話。
(摘自《潮流與點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