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群
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劉保群
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策略就是教師創(chuàng)造高度的學習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fā),力求把各種無意識的情感因素組織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自發(fā)狀態(tài),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享受,從而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價值,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情感 溝通 策略 價值
據(jù)生理學和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并各有分工,人的右腦負責直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右腦長于形象思維。左腦進行邏輯、理性和分析思維,即左半球長于抽象思維。這說明,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如果外界刺激材料比較單一,則只能引起一個半球的思維,學習效率較低,如果刺激材料具有多樣性,則能同時引起兩個半球協(xié)調活動,這時學習效率較高。這種作用啟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利用一系列有關的教學內容組成序列,通過各種途徑或多種材料,調動學生各方面情感發(fā)揮潛力,讓學生在“下意識”即無意識狀態(tài)中吸收,對學生產(chǎn)生誘導,從而輕松地學習,體現(xiàn)情感的價值觀。
課標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正式啟動。在課標指導下,課堂教學要在培養(yǎng)學生初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課堂教學的設計不僅關注教學的進展和應用價值,體現(xiàn)教學本身的邏輯程序,而且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程序吻合,關注學生的一般成長。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學習,而且更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能力等我方面的進步,為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基礎。
1.有意識與無意識統(tǒng)一的原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部分教師往往只相信有意注意的作用,相信理性的力量,強調意志力的作用,全不顧情感對理性的調節(jié)作用,希望學生能夠勤奮刻苦地學習,而忽視了無意識因素的作用。實際上,只有同時發(fā)揮有意和無意的作用,貫通和同時運用意識的知覺與無意識的知覺,學生才會學得更好,即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知、情兩方面的因素。
2.愉悅而不緊張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處于愉快、松馳、集中的心理狀態(tài),感到輕松自然,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支配下,精神集中地完成學習過程。
3.個體與個體交流、師生交流的原則。學生情感的升華,不能單憑教師理性的說教,我們要利用交流。可以直接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相互談出學習時,學習中,學習后的思考和感悟,還可以教師利用激情的語言,簡單的手勢或肢體語言,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還可作適當?shù)耐卣梗牲c及面,將情感升華。
1.教師的角色要發(fā)生重大轉變?,F(xiàn)代課程提供給學生越來越多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實踐操作的機會,我們教師也從學生臉上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陽光和自信,達到這一個效果,要求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解和參與不斷深入,教師從課堂教學中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逐步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轉換,教和學開始向和諧統(tǒng)一的方向發(fā)展。教師不再是習題的“研究者”和考試“指導者”,而是擁有先進教育理念,懂得現(xiàn)代教育技術、善于學習、關于合作的探究者。
2.課堂教學中運用藝術手段,體現(xiàn)情感態(tài)度的價值。藝術在這里一方面內含真正的藝術形式或藝術作品,比如在課堂上適當引用唱歌、跳舞、吹奏等藝術形式,有助于產(chǎn)生的心理松馳和個人聚精會神,如對同一內容的理解,鞏固可通過游戲、短劇、小品等多種形式推動教學前進。藝術在這里又一方面泛指教師駕馭課堂的技術、能力。“讓講臺成為舞臺、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生活課堂化、課堂生活化,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這就是課堂藝術。另外,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盡興地問、盡情地說,這也是藝術。
3.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心靈要相溝通。教師的工作就是以愛心培育愛心,以智慧啟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學生的成長需要不斷地面對成功和失敗,學生最需要老師的安慰或鼓勵或激勵。當學生在課堂上對新問題缺乏新認識時,教師要把關懷和溫暖送到學生的心田;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確有困難時,教師應給予和風細雨似的幫助;當學生成功時,贈一個贊許的微笑或一句勉勵的話語,或一個“真棒”的手勢?!@樣學生在課堂上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愛之情,就會把你當作良師益友,向你敞開心靈的大門,這樣的課堂教育就是汩汩清泉,滋潤學生心田,真正體現(xiàn)教師情感態(tài)度的價值。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教師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策略是卓有成效的,實踐還證明:這種策略是切實可行的。當然也應看到,有一些問題還需進一步探討,還需要長期實踐和總結,隨著時代發(fā)展,知識的更新,如何進一步完善實施策略,有待我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市新洲區(qū)邾城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