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
2016年11月,山東膠東的一處外景拍攝基地,年幼的李一情正在全力準備電影《捉迷藏》的臺詞,一旁的媽媽周菲更是忙碌不停,一會兒為李一情準備潤喉的清水,一會兒又給她遞上御寒的大衣,一個個充滿母愛的動作連續(xù)不斷,舐犢之情溢于言表。
其實,傾心呵護的背后,是周菲對李一情的嚴苛教育。正是緣于這份別樣的母愛,才讓李一情從海選中脫穎而出,成功加盟電影《親愛的》劇組;也正是由于周菲的護航,才讓李一情一路乘風破浪,以最小年齡入圍“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
鼓勵孩子,小小年紀別樣成長
2010年2月,李一情出生在江蘇省邳州市一戶普通家庭,母親周菲與丈夫經(jīng)營布料批發(fā)。店里活計多,從李一情蹣跚走路開始,周菲便將她帶到店里玩耍。不過,生意上雖然忙碌,周菲卻很關注孩子的教育。李一情牙牙學語時,周菲就開始教她識字。
李一情懂事之后,周菲又開始教她數(shù)數(shù)。在周菲看來,孩子第一次睜開眼睛看到世界時,小小的腦子里就裝滿了“最佳學習期”。什么是最佳學習期?周菲認為孩子能夠主動提問時就是最佳學習期。一片雨后的水洼里,游動著一群小蝌蚪,孩子跑過來好奇地問“是什么”,如果家長不耐煩地揮揮手說:“去去去,沒見我正忙著嗎!”孩子的求知欲就會受到挫折。如是者三,就等于關閉了孩子與大自然溝通的窗口。
在周菲的傾心教育下,學齡前的李一情自主能力、自信心以及表達能力,都強于一般孩子,尤其是她的吐詞,既清晰又抑揚頓挫,十分有感染力。
2013年初,周菲將李一情送到當?shù)匾凰變簣@。沒過幾天,老師就在周菲面前夸贊,說這個孩子聰慧異常,許多幼兒課程都學得又快又好。
不過,1個月之后,周菲還是發(fā)現(xiàn)了問題,她發(fā)現(xiàn)女兒乍一離開自己,開始變得有些膽小內向。星期天在野外游玩時,就連一條窄窄的小水溝她也不敢跨過去;在幼兒園,別的小朋友搶她的玩具,她不敢“反抗”或告訴教師,只知道一個人悄悄地哭。
周菲查閱了各種資料,注意到一些研究結果:20%的孩子從生下來,就會對某些變化產生不安,幼兒園生活對孩子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尤其是對那些心思比較敏感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能著急,要與幼兒園老師多溝通,平常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想法。另外,還要注意多帶孩子進行體育鍛煉,體能的消耗也有助于孩子焦慮情緒的發(fā)泄與疏導。
此后,周菲開始有意識地向女兒灌輸一些道理,比如:女孩不能怯弱,在某些方面要學習男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勁頭。另外,作為一個女孩,行為舉止要大大方方,這樣才能交到更多朋友。
為了讓女兒性格開朗起來,周菲利用晚上閑暇時間,讓女兒參加了一個幼兒形體訓練班。訓練班里全是與女兒年齡相仿的小孩,個個頑皮好動。很快,這種歡快的氛圍一下子感染了李一情,她天性中好動開朗的一面被激發(fā)出來,她很快便融入其中。
形體練習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有好幾次,李一情的胳膊和小腿被摔得青一塊紫一塊的,痛得她齜牙咧嘴。周菲一邊給她抹藥水,一邊鼓勵她:“你可真堅強!這一丁點兒苦對于你來說,根本不算什么!”周菲看得出,李一情盡管很痛,但是被媽媽一表揚,她只好咬牙不吭聲,有時還小大人似的點頭稱是。
修剪枝丫,培養(yǎng)勇敢與擔當
李一情上幼兒園后,利用課余時間學會了下跳棋。星期天,周菲帶女兒到門市里,與客戶下跳棋。剛開始,李一情老是輸,她總是一副很不服氣的樣子:“下次我一定要贏!”為了提高她的興趣,有的客戶有時故意輸給她兩盤,輸了就要給李一情買冰淇淋。這時,李一情總是興奮得手舞足蹈:“我贏了!我贏了!”這種“小型比賽”,讓李一情一點一點地培養(yǎng)起了勇于挑戰(zhàn)與不甘示弱的品質。
這年6月,天氣十分炎熱,李一情不愿意早起,有時周菲叫了好幾遍,她就說:“就讓我再睡一會兒嘛!”可是這樣一來,就容易遲到。
賴床看起來事情很小,周菲卻意識到,這是女兒缺乏責任心的體現(xiàn)。責任心是女兒日后立足社會、獲得事業(yè)成功至關重要的品質。一天晚上,她將鬧鐘放到李一情床頭,認真地說:“從明天早晨開始,幾點鐘起床你上好鬧鐘。如果鬧鐘響了你還賴在被窩里,那你就繼續(xù)賴吧,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都由你自己負!”
其實,這個時候的周菲心里還是有數(shù)的:李一情現(xiàn)在撒嬌與賴床,但是在小朋友們跟前,還是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她應該不會遲到。雖然孩子年少,責任心基礎不扎實,方向也不明朗,但是只要家長耐心教育,“責任心”一定會成為一種特殊的營養(yǎng),牢牢地灌溉在孩子心田。
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鐘一響,李一情立刻跳下床。之后,她再也沒有遲到。
責任感一步步增強,李一情也多了一份與年齡不相稱的擔當。一次,李一情與一個小姐姐到小區(qū)附近的公園玩,淘氣的她倆摘了許多月季花,花瓣隨意扔了一地。公園管理員看到后,拿著掃帚來清理,還將李一情的小姐姐留下,讓她打掃干凈才能回家。
李一情一看闖禍了,連忙跑回家。周菲得知情況,對女兒說:“是你邀請小姐姐一起去玩的,你應該負主要責任。你去向管理員認個錯,讓他把小姐姐放了,有什么事情你擔著!”李一情聽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我不敢,我不去!”
一旁的丈夫抱起李一情,對周菲說:“不就是幾根樹杈,用得著這樣嗎?前幾天我朋友的孩子騎兒童車,撞破了鄰居的好幾個花盆,鄰居也沒有怎么樣!”
周菲擺擺手,對丈夫說:“我知道一些父母的做法,把孩子叫回來,然后父母去賠禮道歉,必要時,再賠一些錢款。可你想過沒有,父母越是這樣,孩子就越是沒有擔當。家長要讓孩子體驗責任,這樣才能成長。”聽了周菲的話,丈夫放下懷里的李一情,由衷地說:“還是應該讓她代替小姐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生活中的周菲,還訂了許多奇特的規(guī)矩,比如在餐桌上就有這樣一條:不管是什么好吃的東西,大家一塊吃,父母孩子一人一份。漸漸地,李一情就有了份額意識,她只能要一份,而且不能是最好最多的那一份。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李一情從小就懂得,心里一定要有他人。
與一些家庭不同,周菲經(jīng)常讓李一情做家務,培養(yǎng)她勞動的習慣。周菲查閱過相關資料,兩到三歲的孩子,就可以讓其做些自我服務的事情:比如自己吃飯,自己沐浴等。稍大一些后,更是該讓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孩子幫助做家務,除了能培養(yǎng)勞動習慣及良好的品德外,也能促進孩子聰明才智及心理品質等各方面的發(fā)展。
一次晚飯后,周菲讓李一情將桌上的碗筷收拾一下。李一情說:“我這么小,拿不住碗,要是打碎了怎么辦?”周菲忍住笑:“碗打碎了不要緊,媽媽還可以買新的,但是你一定要全部收拾下去。”
一旁的丈夫覺得周菲太較真了,周菲對丈夫解釋,自己這樣要求是有道理的。牛津大學對500個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跟蹤調查20年,20年后發(fā)現(xiàn)他們的收入相差三成,失業(yè)率相差四成,犯罪率相差七成,最重要的是,愛做家務的孩子家庭十分和睦,心理也很健康。
“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有了好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yǎng)成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償還不清它的債務。誰最能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更是習慣的老師……”
創(chuàng)造紀錄,百花獎“最佳新人”提名獎
隨著接觸面越來越廣,李一情開始克服最初的不適,在幼兒園里變得開朗合群。看到女兒越來越自信,周菲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來,這也許就是當母親的最大滿足吧!
2013年9月,電影《親愛的》劇組來到邳州海選飾演趙薇兒子與女兒的小演員。當時,邳州一共有3000多個孩子入圍,其中不少孩子還是專門學過才藝表演的?,F(xiàn)場選擇角色時,李一情那雙機靈清澈的眼睛,還有“小大人”似的彬彬有禮,都給陳可辛導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陳導在現(xiàn)場出了好幾個小題目。當出現(xiàn)帶有笑點的小題目時,李一情又說又笑,而換到有些傷感的題目,李一情馬上就能掉下淚來?!扒樯獭比绱酥撸譀]有經(jīng)過任何訓練,這樣的孩子真是千里挑一?。£悓г谧疃痰臅r間內拍板決定:“飾演‘趙薇女兒的小孩子,就是李一情了?!?/p>
2014年4月初,《親愛的》正式在廣州開拍。導演說戲時,李一情大多一遍就能聽明白,入戲速度也很快,一些讓大人都覺得有難度的戲份,她卻一次性就通過了。李一情成了人見人愛的“開心果”,劇組人員一有空,就把她抱起來,拿出零食逗她玩。
李一情進駐劇組1個星期后,周菲放下生意,專門趕赴廣州探班。當時,由于廣州的天氣潮濕,李一情嚴重水土不服,身上出現(xiàn)過敏。當周菲問起李一情是否習慣時,李一情仰起天真的小臉,稚氣十足地說:“一天跑再多的片場,我也不覺得累。相反,要是哪天沒有我的戲,那我才不高興呢!”
一天,要拍攝一場農村場景戲,外景地在廣州附近的山區(qū)內,需要早起。當周菲凌晨3點半喊女兒起床時,李一情馬上蹦了起來,麻利地起床,完全沒有賴床的現(xiàn)象。小家伙還邊扎蝴蝶結,邊興奮地念叨著:“出發(fā)啦,我又能得到趙薇媽媽獎勵的小熊啦……”
2016年5月,由于李一情在影片《親愛的》中的精彩表演,她順利入圍“第三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并在9月份的頒獎會上,獲得了組委員頒發(fā)的“最佳新人”提名獎,創(chuàng)造了百花獎最小年齡的紀錄!
2016年11月,正在膠東地區(qū)拍攝新片的李一情母女接受了采訪。周菲透露:眼下,李一情正在抓緊學習各種才藝。《親愛的》上映之后,她的自信心增強了許多,甚至在班級主動提出要當小班長。周菲說:“一情這么小就‘觸電,對她來說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情。今后我們一定會著重培養(yǎng)她的才能,讓她在親情的陪護之下,腳踏實地進入燦爛的星路旅途?!?/p>
許多家長慕名向周菲請教教育經(jīng)驗,周菲坦率地表示,自己一直把握這樣一則教育信條: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孩童對社會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刻骨銘心。優(yōu)秀孩子成長的背后,也總能找到溫馨家庭的影子。我們只是對女兒不斷督導與鞭策,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而已!”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