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孩提時的我,對年總懷有一顆期盼的心。但對我們的父母來說,過年前的那段時間卻是忙碌的,為了過好年,得做許多準(zhǔn)備工作。這段時間的忙碌,鄉(xiāng)下人叫做忙年。
忙年是從拾草開始的。東臺堤西地區(qū)地少人多,那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落后,不僅莊稼收成少,就連燒鍋做飯的草,也難保周全。堤東沿海土地空曠,荒草多,雜樹多。剛進臘月,父親便和生產(chǎn)隊的十幾個壯勞力,乘五六條大船,浩浩蕩蕩,駛向人煙稀少的灘涂邊。兩三周后,五六條大船便載著五六座小山,停泊在場頭的河邊。船上,父親們個個衣衫襤褸,卻個個滿臉歡喜。河岸上的孩子們,歡快地蹦跳著。一是為見著了久別的父親,二是為夾雜在荒草中的“貓耳朵”?!柏埗洹笔且环N植物的種子,剝開貓耳狀的外殼,里面躺著無數(shù)的小種子。抓一把在手,用嘴一吹,便似無數(shù)個小降落傘,如蒲公英種子一樣,在天空飛揚著。伴著種子飛揚的,是數(shù)十個孩子歡樂的心。
有了充足的柴草,大人們便開始置辦過年的食物了。蒸饅頭、做年糕,是必不可少的。磨面粉、舂糯米粉、做饅頭餡,是前期準(zhǔn)備工作,我們小孩子是插不上手的。和面粉時,我們可以幫助父親打下手。在父親的指揮下,把加熱了的酵頭,舀到父親和面的缸里。面團發(fā)酵的過程是漫長的,一籠饅頭蒸熟的過程也是需要耐心等待的。父親脫年糕的過程雖然有趣,但他一點兒也不讓我們插手,生怕我們弄散了他剛從模具中倒出的還未蒸熟的小方糕。奶奶總是在一邊看管著我和哥哥,不準(zhǔn)亂蹦跳,不準(zhǔn)亂說話。生怕惱了灶神,讓缸里的面團發(fā)酵不起來,讓蒸籠里的饅頭永遠(yuǎn)蒸不熟。往往第一籠饅頭還未出鍋,感到十分無聊的哥哥和我,便趴在發(fā)酵面團的缸上睡著了。
蒸好饅頭和年糕,接著便是磨年豆腐。家里沒有做豆腐的工具,磨年豆腐需要到豆腐店才行。磨年豆腐時,父親推磨,一推一拉,循環(huán)往復(fù),石磨便飛快地旋轉(zhuǎn)起來。母親左手拗磨,右手執(zhí)一把銅勺,將泡好的黃豆舀進石磨中間的小孔里,混著豆渣的豆?jié){便從兩塊石磨間的縫隙里流出來。有時我會興奮地幫父親推上幾把,但總是跟不上父親的節(jié)奏,反而影響父親推磨的速度。黃豆磨好后,要用沙布濾去豆渣。剛濾好的豆?jié){是不能喝的,得放到大鍋里煮開。豆?jié){煮好后,父親總是先舀兩大碗,放上糖,一碗給我,一碗給我的哥哥。其實,對我來說,最感興趣的,不是豆?jié){,而是父親點鹵的過程。煮好的豆?jié){倒入缸后,父親將配好的鹽鹵也倒入缸中,幾番攪拌之后,豆?jié){就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
忙忙碌碌中,就進入了年三十,我所期盼的年也就到了。母親做的新鞋穿上了腳,姑姑縫的新衣也穿上了身。年夜飯當(dāng)然是十分豐盛,但處于年飽狀態(tài)的我,對吃已少了幾分興趣。我和哥哥湊在一起,悄悄盤算著壓歲錢的花法:禮花很好玩,供銷社里的那本小人書也心儀了好長時間了……
(選自《成長閱讀》,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
【品讀】
提到過年,人們所想到的常常是熱鬧場面、美味的食品,以及家鄉(xiāng)獨特的過年習(xí)俗,這篇文章卻從“忙”的角度來敘寫過年的往事。文章主要寫了忙年過程中的拾草、蒸饅頭和年糕、磨年豆腐等三件事,以及“我”在忙年過程中的活動和感受。那時的生活雖然貧苦,但“我”依然很快樂,這些快樂正源于父母的“忙年”過程中的操勞。
【思考】
1.文章以“忙年”為標(biāo)題的原因是什么?請閱讀全文后說說你的理解。
2.過年前忙碌的事情很多,文章主要寫了哪幾件事?
3.第二段的畫線句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除寫父母的忙碌外,也寫了“我”那時的活動,請根據(jù)相關(guān)描寫作簡要概括。(寫出三件即可)
5.隨著時代的變遷,忙年的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年前,你的父母為家庭做了哪些操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