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因素很多,比較理性的思考是: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的課堂;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課堂;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亢奮熱烈”的課堂;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問題成堆”的課堂。
[關鍵詞]
英語;高效課堂;思考
課堂教學當然要講究效率問題,“課堂高效”或“高效課堂”是每一個教師應有的追求。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因素很多。筆者對英語學科如何達成課堂高效、實現(xiàn)高效課堂進行了比較理性的思考并將這些思考概括為四個“不等于”。
一、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的課堂
效率是一種“比”,一般而言,“比”的“分子”大,效率就高。而在課堂中,教師呈現(xiàn)出來的或者學生習得的知識、內容等,就是這個“分子”。所以,人們很容易認為,課堂中應盡可能多地把知識呈現(xiàn)出來,讓內容豐富起來,這樣,課堂效率自然就高了。于是,許多教師設計了一些自以為“多多益善”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這樣的設計很有可能不符合學生接受或理解的實際水平,也可能無形中剝奪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體驗,體味的時間、空間以及權利,結果反而造成效率的低下。這里僅以下面兩種情形為例。
(一)導入時間過長
如牛津英語7B Unit 6的話題是Pets(寵物)。一位老師為了引入話題,給學生們看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十分有趣,有的動物名稱學生學過,有的還沒有,近3分鐘后教師問學生:“你們剛才看見了什么動物?”筆者以為,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各種動物,不少學生家里還飼養(yǎng)寵物,對于他們非常熟悉的話題,我們何必耗費那么多時間導入?這或許能撩撥起部分學生些許“興趣”,但更有可能使之耽于其中,而不能把精力遷移到和集中于新知的習得。顯然,課堂導入所耗費的這幾分鐘完全可以節(jié)約下來,另做他用。
(二)拓展延伸過寬
曾聽一位老師講“You need exercise”這個句子。此句中“exercise”是不可數(shù)名詞,意為“鍛煉”?!癳xercise”還可以做可數(shù)名詞“練習,習題”,可以做動詞表示“鍛煉”。這位老師花不少時間講解了“exercise”做可數(shù)名詞及動詞的用法,而忽視了本該著力讓學生理解的“exercise”做不可數(shù)名詞的用法。這種拓展,是本末倒置的,應該予以摒棄。
教學中常有的一種情形是,教師非常希望能帶領學生由點及面,“觸類旁通”,把與某一個詞匯或某一個知識點相關的信息、內容都聯(lián)結起來,共同呈現(xiàn),讓學生“以一當十”,可謂用心良苦。但問題是,學生的記憶力總是有限的,記憶又往往容易“隨風飄散”;另一方面,脫離具體情境(包括語境)的抽象的知識常常就是懷特海所說的“惰性的知識”“無活力的概念”,因為它不被理解,所以也很難鐫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二、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課堂
“行云流水”是許多教師評課時愛用的一個詞,用來評價一節(jié)課很流暢,很圓滿,一氣呵成。經(jīng)常在英語閱讀課上發(fā)現(xiàn),課文錄音聽一遍,學生馬上就可以判斷句子正誤;再聽一遍,他們就能回答文本中的細節(jié)問題。我常常驚異于學生驚人的記憶力、理解力,但靜下心來又不免生疑。葉瀾教授認為,好課有五點基本要求,其中有一點就是“有待完善”:課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因此,筆者以為,“行云流水”的課堂往往也是值得警惕的課堂。
“行云流水”的課堂很有可能只是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展示舞臺,而更多的學生卻被邊緣化,或者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有一次,聽一位老師借班上牛津英語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 的綜合技能這一課時。開始的熱身階段,老師請一位男生朗讀一份自然災害的報道,讓學生對災難報告有所感知。那位同學音色很不錯,語音語調標準、流利、自然,一開口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孩子很優(yōu)秀。此后這位老師多次提問他:“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other accidents?”“What will you do if you see or meet with an accident? ” ……在請學生根據(jù)提示寫了災害報告之后又請這位同學“Please give your report.”一堂課甚至成了這兩位師生之間的一場對話,其他同學似乎也沉浸到他們的對話之中,頻頻頷首、微笑,卻忘記了自己也應該是課堂的主人、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三、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亢奮熱烈”的課堂
示范課、優(yōu)質課或公開課常讓人感覺熱熱鬧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或討論,或對話,或表演,或報告,課堂氣氛熱烈,教室里時時回蕩著鼓掌聲,老師的贊揚聲也不絕于耳。細聽揣摩之后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一)動輒鼓掌,表揚泛濫
學生答對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老師就夸“Excellent”,然后帶領大家熱烈鼓掌并分發(fā)小禮品;明明答案有誤還是聽到老師贊“Great”,卻聽不到任何建議或指正。一位老師曾告訴我自己準備了100張小卡片作獎品,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氣氛非常活躍,下課時獎品沒夠分發(fā)。筆者以為,這樣的評價方式從表面上看是對學生關注、尊重、欣賞,或許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實際上不利于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初中生正處于理性迅速成長的時期,大多具有較為獨立的思維和人格,不像小學生那樣容易“感動”或“激動”,久而久之,學生會對這些廉價的、不辨是非的贊揚和虛假的熱鬧不屑一顧,進而失去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過于“民主”,缺少紀律
學生學習的有效和成功,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要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紀律只是其中之一,但對紀律的追求永遠不能放棄。然而,在我們的日常英語教學中,卻時常缺少必要的紀律保障。我們常見到這樣的情形:臺上表演熱熱鬧鬧,臺下鬧鬧哄哄;一位學生答題,其余學生自說自話;小組討論貌似熱熱鬧鬧,實則任務得不到真正落實……
有一次聽譯林版牛津英語7B Unit 1 的Main task部分,老師請學生用所學語言描述自己的夢想家園——“ My dream home ”。小組合作討論之后,有的同學拿著一個“道具”(如文具盒等),有的拿著組內成員合作畫好的圖,邊呈現(xiàn)邊介紹自己的“夢想家園”。一名男生面帶笑容,高舉右手,要求發(fā)言。老師滿足了他的愿望,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他指著同桌的頭說:“My dream home is very large. There are at least twenty rooms.”然后,他指著同桌的眼睛說:“This is my computer room . 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with my friends here.” 同學們開始笑了。接著他指著同桌的鼻子說:“ This is the kitchen. We cook meals in it .”同學們哄堂大笑,他似乎更為得意了,指著同桌的嘴說:“This is the washroom…”全班更是笑不可遏,議論紛紛,課堂秩序受到嚴重的破壞。執(zhí)教老師很是著急尷尬,片刻猶豫后,她還是讓那位同學繼續(xù)說了下去。
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認為:紀律是為了給學生帶來真正的快樂和自由,紀律是為了使課堂變成安全、有序、引人入勝的場所。教學必須有令人舒暢的課堂環(huán)境,為了維護這樣的環(huán)境,教師必須不斷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對行為負責并積極地交往。當個體的言行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偏離了集體的要求、影響了集體活動時,教師應該用適當?shù)姆绞椒椒ㄓ枰宰柚?、糾正。
四、英語高效課堂不等于“問題成堆”的課堂
傳統(tǒng)教學方式被人形象地稱為“滿堂灌”,指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交流。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學不斷改進,教師越來越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問成為最常使用的方法。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提問”就是“啟發(fā)式教學”。因而,如今的課堂教學有從一個極端(“滿堂灌”)走向另一個極端(“滿堂問”)之嫌。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老師們常常會設計許多問題,但他們往往沒有充分考慮自己提問的質量如何、學生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等問題。結果是提問過多,老師沒有足夠時間等待導致學生來不及思考就作答;或是問題質量太低,學生無需思考就可以回答。這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
一位老師上牛津英語7B Unit 5 Abilities的Reading部分,設計了許多問題,如:
(1)When was Zhang Hua at home alone?
(2)What did he see from next door?
(3)Why couldnt his neighbour Mrs Sun get out?
(4)What did Zhang Hua do?
(5)Was there a fire in the kitchen?
……
以上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上,無疑而問,不曾對學生構成必要的智力或智慧挑戰(zhàn),學生思維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這樣的提問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價值不高,再多也無益;教師提出的任務或學習目標太過容易、輕松,學生無需思考分析就能解決問題,他們就體嘗不到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將會降低。
贊科夫說:“如果教材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面前沒有出現(xiàn)應當克服的障礙,那么兒童的發(fā)展就會萎靡無力?!币虼?,教師的課堂提問要精練,要增加開放性問題的比例,適當提高問題的難度,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這樣,才能使教學更有效,課堂效率更高。
[參 考 文 獻]
[1]張云峰.關于英語課堂“等待”的若干思考[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1).
[2]成尚榮.新課堂需要什么樣的紀律[J].課程·教材·教法,2004(4).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