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少杰
要不要生寶寶,要生幾個寶寶,生孩子這個問題不但我們人類關心,動物們也關心??墒窍啾扔谌祟?,動物的生育計劃似乎有些讓人捉摸不透。有的動物,比如兔子,一生就是一大窩;而另一些動物,比如珍貴的大熊貓,則一次只生一到兩個寶寶,就像人們說的“老鼠生一窩,老虎生一個”。同樣是生活在野外的動物,為什么有的就是計劃生育的“標兵”,有的就生得隨心所欲呢?更有趣的是,統(tǒng)計結果顯示,生得多的往往都是小動物,而生得少的往往都是大動物,這又是為什么?
動物為啥要生育?
我們先來想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動物為什么要生育?要知道生孩子可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但需要母體提供大量的營養(yǎng)支持,還可能使母親因為行動不便而陷入被天敵捕殺的危險中。那么,動物歷經千辛萬苦,生育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為了種族的繁衍。每一種動物都要通過生育來壯大自己的種族,如果都不生,這個種族早晚要滅絕。但要延續(xù)自己的種族,光生下來還不夠,還要想辦法讓后代能活下去,否則生了也是白生。
那么問題來了!地球這么大,不可能每個地方都風調雨順,總有那些運氣不好的動物生活在環(huán)境惡劣、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地方。而即使有的動物生在了風調雨順的地方,說不定周圍環(huán)境也是危機四伏、天敵滿滿,用什么策略保證自己的后代有更高的存活率,就成為了動物們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于是,大動物和小動物就走出了兩條不同的生育之路。
大動物、小動物的不同生育策略
大動物,以大象為例。大象體格大、力量大,天敵不多,所以大象選擇的生育策略就是“生得少,養(yǎng)得好”。既然生孩子費時費力,那我就少生一點,每次只生一個,并且全心全意為它保駕護航,教它生存之道,保證養(yǎng)一個活一個。雖然生得不多,但存活率很高。
而小動物,以鯉魚為例。鯉魚體格小、力量小,營養(yǎng)又豐富,自然界中能吃肉的只要能捉住,基本都不會放過。鯉魚不但水里有敵人,在河邊溜達的食肉動物也會將其視為盤中餐。所以對于這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小動物來說,繁衍種族的方法就是“生得多,養(yǎng)得少”。每次生育都生幾十個甚至幾萬個寶寶,而父母對這些寶寶幾乎都只是進行簡單的看護,比如選一個安全的地方產卵,或者頂多再預存點食物。至于小寶寶出生之后的路,基本就不管了。反正生了這么多,就算因為環(huán)境惡劣死掉一部分、再被天敵吃掉一部分,還是有足夠數量的后代來繁衍種族。
不同的生育策略取決于什么?
這兩種不同的生育策略,科學家們也給它們起了不同的名字。“生得少,養(yǎng)得好”的叫“K對策”,“生得多,養(yǎng)得少”的則叫“r對策”。體形大、天敵少、壽命長的動物大多選擇K對策,以質量取勝;而體形小、天敵多、壽命短的動物大多選擇r對策,以數量取勝。這兩種對策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不足。對于“生得少,養(yǎng)得好”的動物來說,它們大多生活在環(huán)境變化不大的地方。天敵少,衣食無憂,種群數量也變化不大,生活還算滋潤。可面對自然災害,它們基本是無力抵抗的。因為生得少,所以一旦環(huán)境惡化導致成員大量死亡,這個物種就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水平,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滅絕,我們一直在保護的大熊貓就是這樣。而“生得多,養(yǎng)得少”的動物,它們大多生活在環(huán)境比較惡劣或天敵多的地方,雖然某一個具體的個體死亡概率比較高,但因為它生得多,生得快,所以只要外界環(huán)境稍稍緩和,這個物種就會迅速重新壯大,我們消滅了幾十年也沒滅盡的蚊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歸根到底,動物選擇什么樣的生育策略完全是為了與它生活的環(huán)境相適應,并受制于環(huán)境。無論是K對策還是r對策,都既保證了種族的繁衍,又滿足了進化的需要,不會讓任何一種動物一家獨大。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我們人類是典型的“生得少,養(yǎng)得好”的K對策者。
責任編輯:夏越 責任校對:謝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