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竹
(平泉市食用菌產業(yè)服務局 河北 平泉 067500)
北方冷棚羊肚菌栽培技術
曹紅竹
(平泉市食用菌產業(yè)服務局 河北 平泉 067500)
本文詳述了羊肚菌栽培技術的全過程,并總結了羊肚菌生產過程中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方面的管理要點。
羊肚菌;冷棚;人工栽培技術
羊肚菌又叫羊肚菜、羊蘑,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的大型食、藥兼用菌。羊肚菌不僅肉質脆嫩可口、味道鮮美,而且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菌抗皺抗疲勞、提高免疫力等多種功效,是名副其實的珍稀食用菌[1]。我國羊肚菌人工仿野生栽培起源于四川,隨著羊肚菌栽培品種及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幾年發(fā)展速度較快,主產地由以四川、湖北為中心,向河南、山東、陜西等中原省份擴展,長江以北地區(qū)因與南方有顯著的氣候差異,近一兩年才逐漸興起。平泉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食用菌基地,發(fā)展食用菌有著得天獨厚的綜合優(yōu)勢,當地分布有大量野生羊肚菌資源,具備人工栽培的自然條件。于2016年引進羊肚菌菌種進行栽培,目地是研究出一套適合北方冷棚栽培羊肚菌的新技術。
1.1 土壤的選擇。目前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種屬于腐生型土生菌,它在腐殖土、壤土、沙質混合土、不同畜禽糞便發(fā)酵料、木屑發(fā)酵料中均可生長。中性或弱堿性的土壤有利于羊肚菌生長,有機質含量豐富的沙壤土效果最好。
1.2 棚室選擇。目前羊肚菌的栽培主要有大田地仿野生栽培、日光溫室蔬菜暖棚栽培、冷棚栽培等方式。南方以大田仿野生栽培為主,但大田環(huán)境難以控制。北方地區(qū)與南方氣候差異顯著,棚室栽培具有良好的效果。選用冷棚棚室栽培,外棚長31 m,寬8 m,高3.6 m;內棚長31 m,寬6.4 m,高2.5 m;內棚與外棚兩邊間距各60 cm,內棚與外棚高間距為110 cm;兩端分別為水簾和風機。
2.1 翻地。播種前翻地1~2次,深翻15~20 cm,做好畦面,畦面寬100 cm左右,過道寬30~40 cm、深10~15 cm。播種前每畝均勻撒施石灰40~50 kg,草木灰適量,調節(jié)土壤pH值為6~8.5,上大水澆透,保證發(fā)菌時的水分含量,備用。
2.2 播種
2.2.1 菌種選擇。近兩年小區(qū)域試驗表明,六妹系列、七妹系列的羊肚菌品種更適合本地栽培。
2.2.2 菌種準備。將菌種袋的外部用高錳酸鉀溶液反復沖洗,進行消毒,將菌種在已消毒盆內掰碎,但不要揉搓,盡量減少對菌絲的傷害。
2.2.3 播種。羊肚菌冷棚栽培應在9月15日~10月15日播種。每畝地350袋菌種(袋凈長16 cm,折徑8 cm),將準備好的菌種均勻撒在畦面上,用釘耙摟平,表面可見20%左右的菌種或用土覆蓋2 cm厚即可。
2.3 發(fā)菌。外界溫度在3℃~25℃時進入發(fā)菌管理階段,發(fā)菌時地下溫度為10℃~17℃,歷經8~15 d地面鋪滿白色菌絲。發(fā)菌時不可強光直射,以黑暗為宜??諝庀鄬穸瓤刂圃?0%~70%。羊肚菌屬于好氣性真菌,發(fā)菌階段早晚溫度較低,應在中午通風10~30 min。
2.4 補料階段。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譚方河最早使用羊肚菌外援營養(yǎng)袋補料技術[2],極大的促進了大田羊肚菌商業(yè)化栽培的進程。菌絲長滿地面可放置營養(yǎng)袋,每平米放置3個營養(yǎng)袋(營養(yǎng)袋凈長16 cm,折徑8 cm),營養(yǎng)袋側面刺孔或劃口,刺孔處朝下,放置時要壓平,盡量與地面接觸,保證菌絲及早長入袋內。15~20 d菌絲長滿營養(yǎng)袋,同時地面菌絲顏色由白色變?yōu)橥咙S色。
2.5 越冬管理。本地區(qū)冬季較寒冷,為了防止菌絲被凍傷,影響出菇,做好越冬管理是生產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階段要加強管理,選擇保溫、保濕、透氣性能好的材料覆蓋在菌絲上面,此時若地面太干可補水1次,但補水一定要在上凍之前進行。
2.6 催菇保育階段。于4月上旬澆1次大水,保證一次催菇成功。4月中旬發(fā)現大量圓形乳白色原基,歷經2~3 d,圓形原基成長為乳白色錐形,基部變大,以支撐菌柄繼續(xù)發(fā)育的需要。錐形原基生長到一定程度,菌蓋和菌柄開始分化,肉眼可見幼嫩的羊肚菌子囊果。剛形成的子囊果顏色為黑色,歷經5~7 d幼菇由黑色變?yōu)辄S色;黃色的子囊果經過7~10 d變?yōu)楹谏優(yōu)楹谏淖幽夜?~10 d可生長成熟,此時要注意其變化,及時采收。管理要點:
2.6.1 溫度。地下溫度在6℃~20℃時,原基開始生長,原基生長對溫度較為敏感,其最適生長溫度為10℃~15℃。子囊果生長溫度為8℃~18℃,幼嫩的子囊果對溫度的要求較嚴格,溫度高于22℃或劇烈溫差都會造成幼菇死亡。
2.6.2 光線。羊肚菌有較強的趨光性,其生長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2.6.3 濕度。羊肚菌屬于低溫高濕型真菌,原基大量形成后,根據生產情況進行微噴,此時不可上大水。出菇后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保證空氣濕度和幼菇正常生長即可。
2.6.4 通風。羊肚菌是好氣性真菌,足夠的氧氣對羊肚菌生長發(fā)育是必不可少的,適當通風可保證棚內空氣質量,可減少雜菌的發(fā)生。
2.7 采收。羊肚菌質地較脆,應用小刀小心采摘,采摘時既要保證子實體的完整度,又要避免傷害周邊菌絲和小子實體。羊肚菌子實體由淺黃色變?yōu)楹诤稚?,菌柄為白色時采摘,否則會影響羊肚菌的品質,采收期持續(xù)1個月左右。
利用冷棚培植羊肚菌,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所選用的六妹、七妹羊肚菌系列生產狀況良好,每畝可產羊肚菌195 kg。每10~11 kg鮮品可出1 kg干品,每畝干品產量為17.5~19.5 kg,按目前羊肚菌干品市場價1 600元/kg計算,總收入最低可達到28 000元,菌種、營養(yǎng)袋、人工費投入約4 000元/畝(棚室折舊費暫不計),每畝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投入產出比為1∶5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4.1 發(fā)菌期防止綠霉感染。本地區(qū)10月份以后溫度開始下降,綠霉感染率不高,但也有個別畦面出現綠霉,對于污染不嚴重的畦面可用鑷子或小鏟將其清除,防止大面積傳播;污染嚴重的畦面,將整個畦面的培養(yǎng)料清除,及早發(fā)現可以補種,防止影響生產。
4.2 防止羊肚菌幼菇時死亡。羊肚菌生長到1~3 cm時極易造成幼菇死亡,排除前期營養(yǎng)儲備不足造成幼菇競爭性死亡外,環(huán)境控制非常重要,棚室及外界環(huán)境突然變化或遭受水淹等問題,均會造成幼菇死亡。
4.3 子囊果生長期防止鐮刀菌的發(fā)生。子囊果生長中后期會有雜菌感染,尤其是鐮刀菌傳播速度很快,一經發(fā)現,2~3 d之內可大面積傳播,影響羊肚菌的產量和品質。生產中以預防為主,可加大通風量,保證空氣流通,防止鐮刀菌發(fā)生。棚內發(fā)現子囊果上帶有鐮刀菌時,應及時采收,防止大面積傳播。
[1]何培新,劉偉,蔡英麗,等.我國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種鑒定及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5,30(3):26~29.
[2]譚方河.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的歷史、現狀及前景[J].食藥用菌,2016(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