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提到語文學科,不少人總是覺得難以捉摸,而對考生來說,別說在這門課上得高分,就連保證基本的得分有時都成了問題,所以有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沒多大興趣,有的則干脆放棄該科,轉而把精力放在其他學科上,通過其他學科獲得的高分來彌補語文學科的不足,而語文老師往往對此也顯得很無奈。特別是在那些理科成績相對突出的學生身上,此種情況尤為明顯??梢哉f,師生雙方對此都有不少煩惱。筆者以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抓好閱讀這個根本,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學生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一、閱讀會增加識字量,幫助學生養(yǎng)成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教師應教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碰到不認識的字、詞時,查閱相關的工具書來解決。這樣去弄懂字詞的讀音以及在句中的意思,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習慣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認字的準確率會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會增強。這是學習語文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閱讀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筆者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就要求學生人手一本字典或兩人共有一本字典,上課時和語文書同時擺放在書桌上,在閱讀的過程中,只要碰到不熟悉的字詞就自己動手解決,并且在相關位置寫上拼音、解釋和組成的詞語等,而不是等著老師或其他同學告知結論。筆者不僅在課堂上如此要求,而且在課外閱讀中也提醒學生做到?,F(xiàn)在,學生的這個習慣已養(yǎng)成,有老師到教室聽課或在走廊經過,看到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都會不禁感嘆:“你們班學生的這個習慣真好!”擁有了好習慣,就為有質量的閱讀開了一個好頭。認識的字多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就越來越大。
二、閱讀有助于積累詞語、訓練語感
在一篇篇文章的閱讀中,學生會接觸到不同的詞語運用、不同的句子組合,讀得多了,語感自然就會建立起來,那么考試中的詞語搭配、選詞填空等問題就不會顯得太困難,甚至對解答閱讀題和寫作都有幫助;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閱讀中的朗讀效果尤其好,在一句句或細膩生動或飽含哲理的表述中,學生所受到的熏陶是其他任何訓練都難以企及的。筆者在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地朗讀,在朗讀中賞析語言,在朗讀中學會遣詞造句,一些精彩的段落還要求流利背誦,如《背影》中描寫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片段、《濟南的冬天》中描寫小雪的片段等。學會造句,擁有好的語感,為寫好作文打下了基礎,學生自然會喜歡上閱讀。這何嘗不是一種好習慣的培養(yǎng)?
三、閱讀有助于學生鍛煉思考能力
其實閱讀到最后都是要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是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到底是為了表達什么?表達的是一種情抑或是一種理?對現(xiàn)實生活具有怎樣的揭示作用?等等。筆者教學實踐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讀完一篇文章后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果學生一時想不清楚,就再讀,直到明白為止。例如閱讀《濟南的冬天》,學生通過賞析作者對濟南山水生動細膩的描寫,意識到作者描寫冬天濟南的山水之美是為了表現(xiàn)他對濟南的熱愛之情;又比如閱讀《最后一課》,學生通過體會小弗朗士的心路歷程,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明白了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要熱愛本民族語言,熱愛本民族文化。學生課外閱讀畢淑敏的《恰到好處的幸?!窌r,體會到“幸福是種心態(tài)上的成熟”“人要知足,恰到好處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與否,只在你的心怎樣看待。簡單快樂,淡然豁達”的道理。有學生讀到冰心的文字時,這樣表述自己的感受:“冰心的一生就算經歷了再多,她的心卻始終如水晶一般透明而清澈。這,便是真正的童心吧!”“我感謝冰心,這位永遠不曾老去的兒童,是她,找回了我內心最美好的一角。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都能讀到她的文字,那么我們的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因為,有愛存在于它的每一個角落!”筆者以為,通過閱讀養(yǎng)成了思考的習慣,通過閱讀和作品產生了共鳴,還擔心理解力不會增強嗎?在閱讀中思考,又通過思考來促進閱讀,這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四、廣泛的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我們都知道,寫作內容無外乎來自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而學生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上課寫作業(yè),活動場所多半在學?;蚣依?,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去觀察生活,關注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只能依靠閱讀來獲取間接經驗?!皩懽鞅仨氁茸x書。有些學生除了上課用的教材和幾本文體雜志外,平時很少讀書,更不說熟讀經典了,這使得寫作時捉襟見肘。”教科院有關人士說。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就成了語文教師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筆者曾經要求學生養(yǎng)成閱讀即動筆的習慣,精彩文段要摘抄,美妙的感受要記錄。如此訓練下來,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在提高,這一點從每次考試的作文分數(shù)都優(yōu)于同層次班級即可看出。有時候一學期下來,有的學生摘抄了滿滿一本,還有的學生養(yǎng)成了每天寫日記的良好習慣,這不得不歸功于閱讀。
其實,想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筆者以為,為師者應先有這樣的習慣。筆者頗喜歡閱讀,而且喜歡以自己的這種喜好帶動學生:經常和學生交換書籍閱讀,交流讀書感受;讓學生每周擬定讀書計劃,周末進行個人讀書總結;班級設置圖書角,學生自由借閱,定期舉行閱讀體會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覺得很有收獲,閱讀也成為他們的習慣。有學生在每周的讀書總結中這樣寫道:“這一周雖然沒有讀書計劃,但是每天我都在堅持閱讀,甚至完全停不下來,不知不覺又讀了好多好多……”也有學生這樣寫道:“這周雖然只有四天,但感覺每天壓力都好大,內心無法平靜??梢坏┻M入文字的世界中,我就會忘記所有的煩惱,當我再次依依不舍地抬起頭來時,我就會感到整個人都充滿了力量、自信和勇氣,更加有活力面對生活和挑戰(zhàn)。”還有學生這樣寫道:“最近接近期中考試了,學習壓力重了一些,周二作業(yè)多時甚至一天都忘了要讀書,睡覺時才一下子回想過來,心中不禁愧疚?!遍喿x已然成了他們的習慣,這是多么讓人欣慰啊!
作家梁曉聲曾說:“閱讀絕對可以改變人生。如果一個人在五六年級前沒有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18歲之前沒讀過200本書,他這一輩子幾乎就與書絕緣了,我不敢想象這樣的人生有多悲哀?!弊岄喿x成為習慣,絕不是一句空話!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認為,課堂應該引導學生讀課文,讀懂生字、生詞,然后在老師和學生的對話中,引導學生去體會。他還說,語文是讀懂的不是看懂的,引領孩子們獲得閱讀能力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于老師還表示,成功的教育是激發(fā)孩子對語文的興趣,而更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有追求。筆者以為這一切都和閱讀習慣、閱讀內容等息息相關。
語文教學,就應該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上多下功夫,這才是對學生的一輩子有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