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 華永
桐柏縣水稻盤育拋秧栽培技術
桐柏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 華永
缽盤育苗后將水稻秧苗拋于水田,依靠自身生長功能而直立的栽培技術,即為拋秧技術。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我國引進日本拋秧技術,拋秧技術在實踐中得到示范推廣,此栽培技術具有省工、省力、省種子及操作簡單、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高效的優(yōu)點,是水稻高產(chǎn)栽培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近幾年,拋秧技術在桐柏縣進行試驗示范,其栽培技術日益完善。
(一)確定播期播量,備足需用物品
科學安排水稻播種期,秈稻在4月15—20日,粳稻在5月中下旬;每667 m2大田用種量雜交種1.25~1.5 kg,常規(guī)種2~2.5 kg,播種標準秧盤20個,無紡布3.3 m。
(二)整地作畦
選用排灌方便的稻田作苗床,播前灌水整田,達到田平泥爛無雜草,然后排水作畦,畦寬1.4 m,每667 m2大田作畦3.3 m,畦面整平后,將表面泥漿用薄木條刮至畦溝內(nèi)。
(三)擺盤填漿
將秧盤橫鋪兩排在畦面上,盤間不留縫隙,過濾取畦溝泥漿填充秧盤,泥漿含水量在50%左右,手抓不起,堆不成形,填滿后掃平。
(四)催芽播種
按常規(guī)法(粳稻注意藥劑浸種)將種芽催至1~2 mm,選用機械播種或人工撒播將種芽均勻撒入秧盤上,用掃帚輕抹塌谷,然后用無紡布覆蓋。
(五)苗床管理
待種芽4~6 d出苗,然后揭去無紡布,2葉時灌淺水,每667 m2苗床施尿素10 kg作斷乳肥,2天后排水,保持半干旱狀態(tài),粳稻秧齡15~17 d,秧苗4葉1心即可拋插。
(一)大田耕作
拋秧大田按正常要求施肥后平整地面,泥漿均勻無結塊,呈泥糊狀,局部水層不超過5 cm,以防漂秧,為拋秧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二)拋秧
在田平泥軟、汪泥汪水的條件下,要求拋植均勻、缽土入泥、直立苗率高,是拋秧高產(chǎn)的關鍵。一般分2次順風拋下,第1次拋2/3,其余植補空穴、缺和邊角處,爭取均勻,保證每667 m2拋植1.8萬~2萬叢,即30叢/m2。田塊小的站在四周埂上拋,田塊大的站在田里退著走、向前上方直拋,手握大把秧苗以拋物線形拋秧,使秧苗充分撒開,均勻入泥,以提高直立苗率(大風天不拋)。為了便于大田管理,應隨即清理作業(yè)道,每隔4 m左右用兩根繩子,拉成30 cm寬的作業(yè)道,將道內(nèi)秧苗拾起就近拋于稀缺處,再次調(diào)勻。
(一)查苗補苗
從拋秧到分蘗前,均可進行移密補稀作業(yè)(越早越好),對0.3 m見方以上的缺苗處,在有水層條件下就近移密補缺,基本不影響生長,進一步提高拋秧田的均勻度。
(二)水分管理
拋秧稻的合理灌溉是防倒伏、獲高產(chǎn)的重要措施。拋秧后在缽土未被田泥固定前不灌水,防止風吹、水沖倒苗,促進扎根立苗。立苗后宜緩水慢灌,即固定后或根已扎入泥土(一般1~2 d),應及時灌第1次水,要緩澆水防止沖苗漂秧,遇大雨也須排成淺水。分蘗期保持淺水促早分蘗。拋秧的夠苗時間比插秧的早幾天,田間夠苗后,即當分蘗數(shù)達到產(chǎn)量指標所需穗數(shù)須及時落干曬田,以減少無效分蘗,使根系下扎,增加深層根的比例,防止倒伏,提高成穗率。曬田要因田因苗因肥而異,一般黏重田、低洼田重曬;肥田重曬,瘦田輕曬;苗過旺重曬,苗弱輕曬或不曬。深水孕穗,淺水揚花,干干濕濕到成熟。
(三)施肥
水稻每生產(chǎn)100 kg籽粒,需吸收純氮2 kg、純磷1 kg、純鉀3 kg。氮、磷、鉀的配合比例為1:0.5:1.5。在生產(chǎn)實踐中,由于栽培區(qū)域、作物品種、栽培條件等條件差異,水稻的吸肥量也不同,需肥量也不同。水稻抽穗前對各種養(yǎng)分的吸收達到最大值。水稻對磷的吸收最多的時期是分蘗期至幼穗分化期,對鉀的吸收主要在穗分化期至抽穗開花期,其次是分蘗期至穗分化期,水稻抽穗后基本不需要鉀肥。根據(jù)拋秧稻的需肥規(guī)律及生長特性,采取前促、中控、后補的施肥方法,75%的氮肥、全部磷肥和50%的鉀肥作為基肥在整地時施入,少施或不施分蘗肥,50%的鉀肥作追肥,25%的氮肥作穗粒肥。追肥時“以水帶氮”。
(四)化除
在拋后2~3 d結合灌淺水,及時將返青肥、殺蟲劑、除草劑三者均勻后撒施,化肥、化除的3種物質(zhì)一次性施用。施藥后保持3~5 cm水層,3~5 d即可達到除草效果。“一撒三防”省工高效。
(五)病蟲害防治
在搞好綜合防治的基礎上,加強病蟲測報,及時防治病蟲害。長穗期是高溫多雨季節(jié),紋枯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常在此間發(fā)生;抽穗期仍有多種病蟲害,如穗頸瘟、二化螟、稻苞蟲、稻飛虱等病蟲害發(fā)生,危害嚴重,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
水稻收獲期一般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