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榮
(臨清利華種業(yè)有限公司,山東臨清 252600)
超級小麥育種探究(2017)
楊書榮
(臨清利華種業(yè)有限公司,山東臨清 252600)
21世紀的前沿科學是生命科學,中普科研團隊從事超級小麥育種研究已立足在生命科學的前沿。超級小麥的育種過程,其實就是將眾多種質資源整合,通過遠緣雜交、階梯雜交、聚合雜交、滾動回交方式,實現(xiàn)基因連鎖、交換、重組,從而創(chuàng)造集多種優(yōu)勢于一體的新型基因過程。蛋白質是生命之源,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驔Q定蛋白質的合成,蛋白質決定生物特性和農藝性狀,生物特性和農藝性狀決定著超級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因此,可以根據農藝性狀表現(xiàn)來判斷雜合體內基因的存在形式,也可以按照超級小麥對農藝性狀和生物特性的要求來選擇優(yōu)良變異株型。
超級小麥;農藝性狀;遠緣雜交;種質創(chuàng)新;聚合雜交;種業(yè)
農業(yè)是國民經濟基礎,糧食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超級小麥育種對于振興民族種業(y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中普育種科研團隊,歷時20余年,經過兩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超級小麥育種領域已獲得重大突破。
超級小麥的概念在學術界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但有3點可以達成共識:(1)超級小麥是個動態(tài)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種植季節(jié)于原品種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2)超級小麥是肥水利用率高、品質優(yōu)良、高產、抗逆性好的新品種的總稱。(3)一般認為,在現(xiàn)階段以每667m2產量500kg為基數,能夠增產30%~40%,也就是說,大面積(66700m2)種植,能夠連續(xù)2年每667m2產量650~700kg,即為超級小麥。
關于超級小麥的形態(tài)特征,學術界意見各異。究竟什么樣的形態(tài)特征更符合超級小麥的理想狀態(tài)呢?中普團隊育種理念及觀點如下。
超級小麥農藝性狀八字訣:長、矮、寬、粗、厚、沖、抗、放,即莖韌矮而粗、穗形寬厚長、旗葉厚寬沖、根壯株抗放。如果說長、矮、寬、粗、厚、沖是植株農藝性狀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那么,抗性則是植株內部機理的具體反應,抗性包括抗寒、抗倒、抗病、抗干熱風等,植株的抗逆性由多親本抗源基因共同決定。
這里所說的放,強調的是根系發(fā)達、活力特強,根系既能扎得深又能扎得遠,能夠充分吸收營養(yǎng)物質。常言道:壯苗先壯根,根深才能葉茂。放的內涵不僅涵蓋根系,同時還包括植株的地上部分,尤其是處于苗期的植株,應呈現(xiàn)匍匐式放射性生長,葉片迅速向外圍伸張,在葉面積系數極小的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捕獲太陽光能,為植株起身、拔節(jié)積蓄足夠的生長動力。在植株生長中后期,還要求根、莖、葉、穗保持協(xié)調發(fā)展、茁壯成長、生長奔放。
超級小麥植株內部好比一套完整高效的生產流水線,只有各環(huán)節(jié)配合得當、流程順暢,才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先說葉片的功能,葉子是植物的綠色工廠,葉綠素是生產車間,以二氧化碳和水、氮素及礦物質為原料,光能為動力,通過光合作用首先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而后再部分轉化為蛋白質。因為葉子是“產品”生產的發(fā)源地,故稱之“源”。強調葉片寬厚,等于加大葉片容積,使葉肉中葉綠素含量增加,猶如擴建綠色食品加工車間;葉片上沖,有利于植株對光能的充分吸收和利用,等于提高了光合效率。麥穗中含有子粒,子粒是儲存營養(yǎng)物質的場所,故稱之“庫”;麥穗中子粒增多,等于庫容擴大。莖稈對麥穗有支撐作用,同時也是有機物的運輸通道,故稱之“流”;莖稈矮粗、重心下移、機械組織發(fā)達、富有韌性,可遇強風而不倒;莖稈節(jié)間變短、莖壁較厚,相當于加寬了運輸通道,縮短了運輸距離,可使有機物運輸速度加快。總之,在提高整個植株光合效率的前提下,應擴容增源,保持庫源平衡、物流暢通。
在以前高產小麥育種理念中,人們通常把產量三要素結構界定為3個“40模式”,即每667m2成穗40萬、單穗粒數40粒、千粒重40g。顯然,這個產量三要素構想對于超級小麥育種而言,不合時宜。那么,從事超級小麥育種研究,在三因素中,哪些要素更容易突破呢?中普團隊觀點:單穗粒數突破的可能性最大,千粒重次之。運用現(xiàn)代生物遠緣雜交技術,單穗粒數可調控在60~80粒之間,千粒重可提升至50g左右。單位面積穗數的多少,是構成產量的首要因素,是品種群體狀況的反應。在3個產量構成因素中,穗是自動調控能力、對產量補償能力最強的因素。品種作為群體存在,在單位面積總產量中,穗數的貢獻率最高,將近一半。為攻克大穗品種田間成穗率偏低的難題,在搭配組合時,應選擇那些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旗葉上舉型材料作為親本,這樣可大大增強育成品種田間穗數的自動調控能力,以便形成合理的群體結構。育種實踐證明:遠緣雜交后代單穗粒重達到3.5g左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超級小麥與高產小麥育種相比,產量三要素結構應體現(xiàn)在兩升一降,即每667m2穗數可降至26萬~28萬,單穗粒數可升至60粒左右,千粒重應升至50g左右。合理的產量三要素結構為:(26~28)×60×50。
中普科研團隊超級小麥育種計劃分3期目標進行。第1期目標:產量水平600~700kg/667m2,實施時間2003-2015年,經過十幾年的科技攻關,1期目標如期實現(xiàn)。第2期目標:產量水平700~800kg/667m2,實現(xiàn)時間2015-2020年,運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通過遠緣雜交、階梯雜交、聚合雜交、滾動回交方式,將多種優(yōu)良基因聚合在一起,經世代分離、多代優(yōu)選,優(yōu)良系圃已穩(wěn)定,現(xiàn)已進入早期測產階段,預計“十三五”末期投入生產。第3期目標:產量水平800~900kg/667m2,實現(xiàn)時間2020-2025年,充分利用遠緣雜交突變體優(yōu)勢,結合前期的知識儲備和技術積累,將大穗型基因材料與多抗廣適型種質資源進一步整合,可望育成一個集強優(yōu)勢于一體的超級小麥良種。
6.1 種質創(chuàng)新與突破 超級小麥育種要想實現(xiàn)產量的突破,關鍵在于種質資源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在以往育種過程中,人們選用的親本材料,大部分屬于同一亞種群,血統(tǒng)相近、遺傳基礎偏窄,導致育成品種大同小異,變異幅度極小。對于育種而言,沒有變異就沒有發(fā)展。為解決遺傳資源貧乏問題,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周中普,早在20世紀末,就開始了遠緣雜交育種的大膽嘗試,先后采用大賴草、冰草、莎草、披堿草以及玉米草與基因矮源50-2進行生物遠緣雜交,并已取得成功。為擴大遺傳基礎、提高變異頻率,他又將遠緣材料進行了化學誘變和原子能引變處理,而后于2003年10月,將遠緣材料搭載于我國神舟5號飛船遨游太空,開啟了航天育種的新征程。育種材料處于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環(huán)境中,更易誘導生物基因發(fā)生突變。為檢測新材料在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下的生長反應,先后在河南正陽、許昌、薛店、新鄉(xiāng)以及山東臨清等不同緯度基地進行適應性試種。育種材料經太、核、生、化綜合處理后,變異空間無限放大,列舉幾個典型實例:大賴草遠緣雜交突變體,株高70cm,單株最多成穗15穗,穗型方正、麥穗上部小穗排列緊密、小穗子粒排列4~6粒,單穗60~90粒,穗粒重3~4.5g;莎草、披堿草類基因突變體,麥穗長達15~20cm;冰草類基因突變體,穗中帶有分枝,分枝小穗輪生,穗粒數高達155粒,單穗粒重已突破6g,子粒呈現(xiàn)紫、綠顏色;大賴草與玉米草基因組合類突變體,根系粗壯、莖稈似筷、麥穗如谷、小穗呈雙層排列,單穗已突破100粒,最大穗粒重高達6.4g。經世代分離、多代選擇、大部分材料已趨于穩(wěn)定。新型種質資源的創(chuàng)造對于我國超級小麥育種研究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6.2 育種思路 選好骨干親本,用遠緣材料改造現(xiàn)有品種。目前,濟麥22和魯原502作為生產上的當家品種,已具備很多優(yōu)點,可作為重點改良的對象。譬如:作為親本材料,濟麥22最大的特點是多抗和廣適;魯原502最大特點是子粒光潔飽滿,而這些都是遠緣材料所不具備的。遠緣材料的最大特點是穗大、粒多、強稈、抗倒。組配原則: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將親本材料近遠緣組配,會產生明顯的超親優(yōu)勢。
6.3 育種過程 設W代表濟麥22、V代表魯原502;A、B分別代表大賴草和披堿草遠緣雜交突變體。
優(yōu)化組合 擇優(yōu)單交、階梯雜交、聚合雜交、滾動回交。
育種步驟 (1)通過單交方式,將濟麥22和魯原502分別與大賴草和披堿草遠緣雜交突變體組合,形成4個親本組。親本組配過程、簡單表達方式如下。
W/A (WA F1親本組合體)
W/B (WB F1親本組合體)
V/A (VA F1親本組合體)
V/B (VB F1親本組合體)
(2)通過階梯雜交,將4個親本組合體整合為2個親本組合單元。親本組合體組配過程、簡單表達方式如下。
WA F1/WB F1(WWAB F2親本組合單元)
VA F1/VB F1(VVAB F2親本組合單元)
(3)通過聚合雜交,將2個親本組合單元集合成為2個基因組合模塊。2個親本組合單元組配過程、簡單表達方式如下。
WWAB F2/ VVAB F2WVAB F3
(注:WVAB F3雜合體為基因組合模塊、雜合體內含4個親本所有基因,遺傳信息豐富、雜交后代性狀表現(xiàn)多元化)
(4)以濟麥22為輪回親本,通過滾動回交方式進一步強化濟麥22基因在整個雜合體中的作用。雜合體(基因模塊)回交過程、基因重組示意、簡單表達方式如下。
WVAB F3/W WW . VW . AW. BW. F4…….
…….
6.4 研究發(fā)現(xiàn) 其中魯原502與大賴草遠緣雜交突變體單交(V/A)過程,二親本親和力極強、VAF1雜交優(yōu)勢特別突出,相關機理正在探究中。
6.5 科研感悟 21世紀的前沿科學是生命科學,中普科研團隊從事超級小麥育種研究已立足在生命科學的前沿。超級小麥的育種過程,其實就是將眾多種質資源整合,通過遠緣雜交、階梯雜交、聚合雜交、滾動回交方式,實現(xiàn)基因連鎖、交換、重組,從而創(chuàng)造集多種優(yōu)勢于一體的新型基因過程。蛋白質是生命之源,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驔Q定蛋白質的合成,蛋白質決定生物特性和農藝性狀,生物特性和農藝性狀決定著超級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因此,可以根據農藝性狀表現(xiàn)來判斷雜合體內基因的存在形式,也可以按照超級小麥對農藝性狀和生物特性的要求來選擇優(yōu)良變異株型。
6.6 遺傳、變異、選擇 遺傳保留了親本的固有優(yōu)勢,變異拓展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定向選擇造就最佳效果。推薦定向選擇的方法可供參考:要在最小播種量(10萬/667m2基本苗)達到最大葉面積系數(4~4.5)的變異群體中,優(yōu)選矮稈大穗、大粒、子粒飽滿型單穗,來年種植穗行,持續(xù)定向選擇變異趨勢會朝高產的方向發(fā)展。選擇的依據: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有幾十種,就小麥自身生理特性而言,株葉型、光合效率、分蘗力、葉片功能、結實率、灌漿速度、生育期、營養(yǎng)轉化率、根系活力9項指標,決定著小麥80%~90% 的產量。在對雜交后代選擇時,應注重那些分蘗力強、株葉型結構合理、光合效率高、葉片功能期長、結實率高、灌漿速度快、生育期適中、營養(yǎng)轉化率高、根系活力強的優(yōu)良變異單株,作為重點選擇的對象。雜合體單株經世代分離,結合超級小麥的農藝性狀特點,多中選優(yōu),優(yōu)中選優(yōu),直至基因純合(相對)、性狀穩(wěn)定為止。對于入選單株,先種株行,進行行間比較;再種株系,進行系譜鑒定。特別優(yōu)良的系譜,可進行早期測產,各項指標完全符合超級小麥的要求,表明新品種已培育成功。
6.7 育種突破 在育種實踐中,應堅持中庸之道和辯證思維,避免育種理念極端化而導致選擇過程中出現(xiàn)顧此失彼現(xiàn)象;注重于矛盾統(tǒng)一體之中尋找最佳平衡點,兼顧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產量構成三要素保持協(xié)調發(fā)展。多代選擇的結果,在保持原濟麥22優(yōu)良特性的基礎上,變異發(fā)生了重大突破:莖稈變粗、節(jié)間縮短、旗葉上沖、株型外張、葉片在空間分布均勻(有利于接受光能)、單株成穗以及穗粒數自行調節(jié)能力明顯提高;穗子變大、子粒增多(單穗粒重3~4g),最大穗125粒,千粒重54g,單穗粒重高達6.8g。超級小麥新品系采取寬幅精播方式,實現(xiàn)了大穗型小群體、田間小氣候環(huán)境明顯改善,有效地攻克了以往多穗型高密度大群體導致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大穗(大粒)導致子粒不飽、高產引發(fā)倒伏的難題。
6.8 成果展現(xiàn) 超級小麥新品系主要特征、特性以及2017年6月小區(qū)測試結果:超麥668苗期半匍匐生長、葉色濃綠、年前分蘗6~8個、抗寒性強;株高74cm,高抗條銹、葉銹病、白粉病,莖稈富有韌性、落黃好、子粒光澤;每m2成穗451穗(折合每667m2成穗約30萬穗)、平均穗粒數48 粒、千粒重47g,折合每667m2產量為676.8kg,比對照品種濟麥22(578.5kg/667m2)增產16.99% 。特大穗型超級小麥新品系超麥511正在選育過程中,主要性狀特點:株高70cm、莖稈粗壯、旗葉上沖、單穗粒數80~100粒、千粒重50.1g、子粒飽滿,具備800kg以上的增產潛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可助推農業(yè)騰飛。超級小麥產量的決定因素,除品種自身因素外,還與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以及栽培技術有關。自然條件無法人為改變,但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通過生產措施加以改善。目前,農業(yè)生產中限制超級小麥產量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有2個:(1)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偏低,一般在1%左右,導致土壤蓄水保肥能力較差。在理想狀態(tài)下,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應在1.5%以上,這樣更有利于超級小麥創(chuàng)造高產。(2)土壤耕作層偏淺,一般在14~17cm,常年旋耕作業(yè)、機械碾壓致使耕層底部堅實板結,不利于根系往縱深發(fā)展。采取深耕措施,可明顯提高小麥單產。超級小麥是在綜合性狀遺傳基礎上,增產潛力獲得重大突破的新品種類型,從事超級小麥高產栽培,就是要充分滿足其生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挖掘超級小麥的增產潛力。
超級小麥的育種過程,既注重優(yōu)質高產,又兼顧多抗、廣適和生態(tài)環(huán)保,在生產上,可大大減輕因施農藥防治病蟲害所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超級小麥創(chuàng)造高產的策略,不是以犧牲環(huán)境(過度施用化肥、過量澆水)為代價,而是運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手段,激活根系活力,促進根系對養(yǎng)分和水分的充分吸收和利用,提高營養(yǎng)轉化率,從而有效地保護了土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降低了生產成本。
當今社會已步入市場經濟時代,超級小麥育種思維應引入市場意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未來高端市場,研發(fā)品種精品,借鑒國外高產玉米種子市場化運作模式,走中國超級小麥精種之路,發(fā)展現(xiàn)代種業(yè)。
現(xiàn)已育成的超級小麥良種穗大、整齊、觀摩效果特佳,商業(yè)價值極高,一旦投入生產,必將受到廣大農民朋友和眾多經銷商的追捧。目前,農業(yè)生產中,普通小麥每667m2用種量15kg左右,按照市場價4元/kg計算,合計每667m2用種成本60元左右。超級小麥系列良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適合自身調節(jié),采用寬幅精播技術,每667m2適宜基本苗12萬~16萬(折合每 667m2用種 6~8kg),便可創(chuàng)造高產。在不增加每畝用種成本的前提下,播種量下降一半,相應地可使每kg良種附加值提高4~5倍。我國超級小麥良種需求量巨大,市場前景廣闊,加之豐厚的利益回報,這對于種子經營企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無疑創(chuàng)造了無限商機。超級小麥的研發(fā),起于高兮,行于無疆,成于共享,造福社會,歡迎各界朋友精誠合作,共同開發(fā)這一寶藏。
中普科研團隊經過十幾年的深入探索研究,一致認為:大穗型品種必將成為未來超級小麥的發(fā)展方向。
致謝:對周中普老專家給予的精心技術指導深表謝意。
[1] 林毅夫,沈明高,周皓.中國農業(yè)科研優(yōu)先序[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109-111
[2] 梅四衛(wèi).黃淮麥區(qū)超級小麥新品種生育特點及優(yōu)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2010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