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機輻射(圖1)危害人體健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一名美國婦女使用手機7個月后發(fā)現罹患腦瘤,且形狀與位置和她使用的手機接近。她懷疑腦瘤是由手機輻射引起,并將手機制造商、運營商和零售商一并告上法庭,最后該案以“缺乏切實可靠的科學證據”被駁回。時至今日,關于手機輻射是否有害的問題,仍然需要科學辨別。
201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探索手機輻射是否致癌。研究納入13個國家的萬余名受試者,其中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2425例腦膜瘤、1121例聽神經瘤、109例腮腺惡性腫瘤和7658例正常對照者。最后的研究結論是:使用手機并未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目前仍無科學研究證據證明,每天接觸手機對人體有害。說手機“有害”,主要是源于對輻射的擔心。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攝氏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被稱為輻射。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種,它們的本質都是電磁波,區(qū)別在于頻率和波長不同。電離輻射頻率高,波長短、能量大,能夠從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縛狀態(tài)中釋放電子,使物質產生電離,從而在穿透人體組織的時候破壞DNA、殺傷細胞、造成機體損傷,同時存在致癌風險。常見的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非電離輻射波長長,頻率和能量較低,不會導致物質原子或分子電離。生活中常見的產生非電離輻射的包括微波爐、無線WiFi、手機、雷達、電視、電腦等。非電離輻射不會殺傷細胞或破壞DNA,而是產生熱效應,這和曬太陽導致體溫升高是同樣的原理。
圖1 手機輻射
打手機時人體受到的輻射,的確比不用手機時要強,但這種輻射仍然是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的頻率是日常接觸的非電離輻射的106倍至1010倍以上。因此,即使接打電話時手機輻射量有增大,但距電離輻射致傷還很遙遠。舉例來說,手機放身邊不用時的輻射量,相當于用棉花條敲一下胳膊,肯定不會導致骨折;而接打電話時的輻射量,相當于棉花條敲幾十下甚至幾千下,也同樣不會導致骨折。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邊,究竟有沒有健康風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與此相關的研究結論。而且,出于倫理方面的考慮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準確的研究結論恐怕也難以獲得。不過,非電離輻射量會隨著輻射源與身體距離的增加而銳減。如果把手機放遠一點,距離頭部50 cm以上,那么輻射量就微乎其微了。
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設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包括手機輻射在內的“射頻電磁波”劃定為2B類致癌物。2B即射頻電磁波與癌癥的發(fā)生“可能存在因果關系但證據并不充分”。其實,同屬2B類的致癌物還有我們熟悉的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腌制、熏制后的肉類致癌級別則升至2A類。由此可見,打手機比擼串、吃烤肉的致癌風險小多了。事實上,即便是有明確致癌風險的電離輻射(Ⅰ類致癌物),在生活環(huán)境中也是無處不在的。待在家里不出門,也會時刻受到宇宙輻射及建筑材料的輻射。就連每喝一次水、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極微量的輻射劑量?!吧漕l電磁波致癌”是世衛(wèi)組織出于謹慎做出的推測,并不代表一種已知事實或結果。(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