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革命、裂縫、根據地

        2017-01-29 14:57:55黃道炫
        蘇區(qū)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游擊戰(zhàn)根據地革命

        黃道炫

        革命、裂縫、根據地

        黃道炫

        1927年后的中共武裝革命,特別重視根據地的建設。根據地是中共武裝斗爭的戰(zhàn)略基地,中共革命的成長和根據地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由于中共革命是個由弱到強、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初期根據地的選擇,必然是在對手力量薄弱的地區(qū),亦即統治裂縫地區(qū)。而由于敵手方力量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近代中國這樣的統治裂縫特別明顯,這就給根據地的發(fā)展提供了天賜良機。革命,就這樣在努力和機緣中奮勇前行。

        蘇維埃革命;抗日戰(zhàn)爭;根據地;游擊戰(zhàn)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從1927年后,走的是武裝斗爭的道路。中共的武裝革命,基點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是中共黨史對其作出的經典解說。所謂農村包圍城市,就是中共通過在農村的發(fā)展壯大,建立革命的戰(zhàn)略基地,以此為基礎,走武裝革命的道路,奪取全國政權。這是一條在中國開展革命的現實道路。

        無論是蘇維埃革命時期,還是抗戰(zhàn)和三年內戰(zhàn)時期,中共革命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征,就是一直強調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根據地??梢哉f,中共革命的成長和根據地的發(fā)展息息相關。

        革命必須要有根據地,根據地是革命力量的蓄積和出發(fā)地,是革命武裝的總后方,這個道理容易理解。正因此,對手方不會輕易讓革命者建立根據地,根據地要生存、成長、維持、發(fā)展,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是敵我雙方激烈較量的結果。如何讓星星之火保存、延續(xù)、蔓延最終至燎原之勢,當年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可謂殫精竭慮,后世的解讀者也大有可為。

        看看蘇維埃時期各個根據地的名稱可以發(fā)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比如說鄂豫皖、湘鄂贛、湘鄂西、鄂豫陜、湘鄂川黔、閩浙贛、川陜等,所有這些名稱都是幾個省的簡稱合并,也就是說都是位于數省之間交界的地區(qū)。革命往往在這樣的控制邊緣地區(qū)也就是統治裂縫中成長壯大。抗戰(zhàn)時期,由于對手方發(fā)生變化,中共根據地成長路徑略有變化,但仍然可以看到與蘇維埃時期相似的現象,比如晉察冀、冀魯豫、晉綏等,仍然是數省交界地區(qū)。當然,由于日本統治方式及其統治力量和之前國民政府的差異,裂縫不再僅僅出現于省際邊緣地區(qū),也會出現于像山東根據地這樣相對處于中心區(qū)的中共控制區(qū)域??傮w看,中共的成長,當然首先是由于其具有廣為人知的堅強政治、組織、思想和軍事力量,這一點現有研究已多有揭示,本文不擬贅述,本文想要觀察的是此前較少關注的另一側面,即一個極具進取心且效率優(yōu)先的政治力量如何能夠成功利用、把握并創(chuàng)造機會以逼近自己的目標。一般來說,所有成功者的成功,都離不開自身的艱苦奮斗,也離不開時代及其創(chuàng)造的機緣。

        一、因緣際會下的成長

        1927年后,中共將革命重心放到農村,固然有之前中共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和實績作為基礎,但真正走出這一步,最初的觸發(fā)點不免于因緣時會的成分。中共最初發(fā)動的幾次起義,像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都是在城市發(fā)動,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一開始的進攻方向也是城市。中共革命的導師是蘇聯,蘇聯通過城市暴動奪取政權的道路無疑是中共黨人開展革命的模仿對象。

        秋收起義軍事行動失利后,為避開占有優(yōu)勢的國民黨軍的攻擊,毛澤東率領部隊循著山路,退向位于湘贛邊羅霄山脈的井岡山地區(qū)。毛澤東會這樣做,首先當然是源于求生存的本能,而毛長期重視農村革命的思路及其開展農民運動的實踐,也是促使他做出這一選擇的重要背景。歷史就是這樣,努力和機遇常常相互交織。

        井岡山處于湘贛兩省交界地區(qū),基本是政權控制的三不管區(qū)域。加之1927年南京政權建立后,國民黨內部糾紛不斷,“二次北伐”統一全國也亟待完成,對中共發(fā)展幾無暇顧及,在此中共獲得天時地利人和的天賜良機,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的剩余部隊在此得以存活并逐漸發(fā)展起來。井岡山的生存、發(fā)展路徑,揭示當年國共爭斗的要害所在。中共作為弱小力量,必須在夾縫中求取生存,而當年的環(huán)境恰恰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黨迅速陷入內部的激烈爭斗之中,相繼爆發(fā)蔣桂、蔣馮及中原大戰(zhàn),各實力派與南京中央兵戈相向,中原大戰(zhàn)雙方出動兵員達數百萬之眾,可謂聲勢浩大。在此背景下,中共在各地積極創(chuàng)建、發(fā)展根據地,到1930年武裝力量壯大到十數萬之眾。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固然也面臨著地方統治勢力的鎮(zhèn)壓,但這些地方勢力力量本就有限,作戰(zhàn)也三心二意,這使各根據地的發(fā)展相對順利,不能不說,國民黨內部的裂縫造就了中共發(fā)展的良機。

        民國時代,整個中國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巨大裂縫。民初,帝制崩潰、儒教瓦解,維系中國國族認同的兩根最重要支柱斷裂。崩解的局面及隨后國民黨主導的有限度的修復,留下了政治、社會、文化多方面的結構性裂縫,這種結構性裂縫既有中央對地方政治控制有限促成的板塊性斷裂,也有社會變化下意識形態(tài)沖突釀就的鴻溝,還有富國強兵宏大要求與現實控制能力薄弱導致的失落,來源豐富多樣。

        民國時代廣泛存在的裂縫,對于尋求生存的新生政治力量,可謂千載良機。對于這樣的良機,毛澤東有精當的分析,在講到根據地存在、發(fā)展條件時,他提出的第一條就是:“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新舊軍閥,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間進行著繼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這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特征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沒有一國有這種現象,就是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也沒有一處有這種現象,僅僅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中國這樣的國家才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地方的農業(yè)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因為有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爭,便給了一種條件,使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區(qū)域,能夠在四圍白色政權包圍的中間發(fā)生和堅持下來。湘贛邊界的割據,就是這許多小塊中間的一小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頁。正是有了國民黨內部的分裂和戰(zhàn)爭,才有中共根據地的發(fā)生、存在并且日益發(fā)展,此即所謂裂縫中的生存,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思索根據地的生存、發(fā)展之路,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應該說,蘇維埃時期有十幾塊根據地都走了裂縫中生存發(fā)展的道路,這些都是革命運動中試探摸索中了不起的成功者,而就目前所見,對此作出理論概括和分析的又只有毛澤東,出類拔萃,此言不虛。

        正由于窺破了中共生存發(fā)展的玄機,毛澤東在根據地發(fā)展上得心應手且充滿信心。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開門見山地指出:“有些同志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fā)生悲觀的情緒。這是沒有找出這種紅色政權所以發(fā)生和存在的正確的解釋的緣故。我們只須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zhàn)爭是繼續(xù)不斷的,則紅色政權的發(fā)生、存在并且日益發(fā)展,便是無疑的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49頁。當林彪提出根據地能夠存在多久的疑慮時,毛澤東進一步就江西客觀存在的有利條件作出分析:“一是江西的經濟主要是封建的經濟,商業(yè)資產階級勢力較小,而地主的武裝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弱。二是江西沒有本省的軍隊,向來都是外省軍隊來此駐防。外來軍隊‘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遠非本省軍隊那樣關系切身,往往不很熱心。三是距離帝國主義的影響比較遠一點,不比廣東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受英國的支配。我們懂得了這三點,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江西的農村起義比哪一省都要普遍,紅軍游擊隊比哪一省都要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06頁。這一時期,毛擇東還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有機結合,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路,強調:作為革命的陣地,不建設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后方的依托而將陷于失敗,土地革命的成果也無法保持。

        從毛澤東提供的觀察角度回望蘇維埃時期中共最重要的根據地——中央蘇區(qū),可以明顯看到裂縫中生存的特點。1929年春,紅軍主力為擺脫湘贛兩省部隊的“追剿”,離開井岡山挺進贛南、閩西,本來只是試探、尋路的行為,卻意外發(fā)現這里具有諸多創(chuàng)建新根據地的良好條件。江西、福建兩省本就統治薄弱,江西控制權長期掌握在云南軍閥手中,福建則是各地民軍競相角逐。贛南、閩西又是兩省中的邊緣地區(qū),與省會控制中心相距遙遠。民國時期,交通不便,政府控制力又十分有限,尤其民國政制按照孫中山地方自治觀念,撤銷傳統中國的州府一級行政管理,由省直接管縣,更弱化了政府的控制力。當時南昌到贛州不通公路,南昌距離江西最南部的三南地區(qū)一千多里,公文送達要花一個多月時間,省管縣實際根本無從措手。因此,這種遠離省會、數省交界的地區(qū)往往就是三不管地區(qū),控制十分薄弱。贛南閩西還有一個非常特別之處,就是這里背靠與南京政府保持半獨立狀態(tài)的廣東,南京和兩廣力量在這里犬牙交錯,這使中共在這里的生存獲得更多可利用的回旋余地。從地緣政治的大勢看,兩廣在1936年之前跟南京政府都是同床異夢,兩廣的軍事、經濟力量在1930年代對南京政府構成直接威脅,因此蔣對兩廣始終抱有高度警惕。東邊的福建在1933年11月福建事變之前,南京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西邊湖南雖然聽命于南京政府,但和南京政府也保持半獨立狀態(tài)。也就是說贛南、閩西的東、南、西三面都和南京政府保持距離,中共在這樣一塊地區(qū)上生存,可以從各方獲得有意無意的遮蔽。對一個正在成長當中、尚處弱勢的政治力量而言,這樣的遮蔽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努力在裂縫中求取生存、發(fā)展,也有其不得不然之理。中央蘇區(qū)的發(fā)展,當然首先是由于中共黨人自己的奮斗、努力,善用地緣政治,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抗戰(zhàn)之初的游擊戰(zhàn)和根據地

        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整個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國共結成事實上的統一戰(zhàn)線。統一戰(zhàn)線讓中共實際上合法化,在一個政治不透明、傳播能力有限、社會普遍存在正統心理的國家,這一空間的獲得意義非同尋常。

        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出動到對敵前線。對于八路軍的行動方針,毛澤東一開始就強調三點:持久、游擊、根據地。洛川會議時,毛澤東對此做了集中表述:紅軍的基本方針是持久戰(zhàn),戰(zhàn)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創(chuàng)造根據地則是基本任務之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6頁。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毛澤東進一步將游擊戰(zhàn)向著戰(zhàn)略方向提升:“要設想在敵整個占領華北后,我們能堅持廣泛有力的游擊戰(zhàn)爭。要告訴全黨(要發(fā)動黨內黨外),今后沒有別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擊戰(zhàn)爭。為此目的,紅軍應給予一切可能的助力?!?《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zhàn)爭為唯一方向》(1937年9月25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頁。

        要打一場具有戰(zhàn)略和政略意義的游擊戰(zhàn),根據地至關重要,根據地是游擊戰(zhàn)成為對敵具有殺傷力利器的保障。中共文件曾具體列舉了建立敵后根據地的巨大作用:“l(fā).有了根據地才能長期的牽制敵人,消耗和削弱敵人的力量,而且作為將來反攻敵人的前進陣地。2.有了根據地才能在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斗中,[使]我們軍隊保有后方的休息整理,而且有辦法解決物質資材的供給,兵員的補充和不斷的生長壯大我們的力量。3.有了根據地才能進行各種有利于戰(zhàn)爭的建設(如制槍炮子彈,增加農業(yè)生產,創(chuàng)辦醫(yī)院,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等),和敵人作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各方的斗爭。4.有了根據地才能提高并堅定民眾的勝利信心,和我們軍隊一起來抗戰(zhàn)。”*《根據地的創(chuàng)造與鞏固基本政策初步》(1941年7月23日),《中共冀魯豫邊區(qū)黨史資料選編》第2輯,文獻部分(中),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頁。這幾點,恰切道出了根據地的后方和支撐作用。有了根據地,游擊隊才能在物資、人力上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持,才具備持久的條件;開辟、堅持和發(fā)展根據地,中共的政策才能得到施展,黨、軍隊和民眾的結合才有基礎。

        抗戰(zhàn)初期,無論是開展游擊戰(zhàn)還是建立根據地,中共和毛澤東落子的重點還是放在山西,對把八路軍主力投入到華北前方,多少存有一些擔憂。洛川會議時,毛澤東強調要在有利條件下發(fā)展平原游擊戰(zhàn)爭,但重點是山地,具體而言,即“小游擊隊去發(fā)達平原”。*《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fā)言記錄》(1937年8月22日),轉見金沖及:《從十二月會議到六屆六中全會——抗戰(zhàn)初期中共黨內的一場風波》,《黨的文獻》2014年第4期,第57頁。對中共武裝出動后的行動方向,毛澤東提出:“根據山地戰(zhàn)與游擊戰(zhàn)的理由,紅軍要求位于冀察晉綏四省交界之四角地區(qū),向著沿平綏路西進及沿平漢路南進之敵作側面的襲擊戰(zhàn),配合正面友軍戰(zhàn)略上的行動?!?《同各方接洽應有謙遜的態(tài)度》(1937年8月10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28頁。對“冀察晉綏四省交界之四角地區(qū)”的注意,明顯可以看到蘇維埃時期裂縫中成長經驗的余緒。在另一封電報中,毛還特別強調“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qū)(四角地區(qū),不是三角地區(qū))”*《紅軍的作戰(zhàn)任務與兵力使用原則》(1937年8月5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25頁。,可見他對這種四省交界邊界地區(qū)所具有的裂縫中的機會的極端重視。事實上,抗戰(zhàn)時期中共的發(fā)展,和把握這種邊緣地帶的發(fā)展機會仍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比如冀魯豫的濮陽一帶,就具有這樣的發(fā)展條件:“1.從侵華日寇的指揮系統講,濮陽是個接合部,清豐縣以北屬華北駐屯軍、由北京系統指揮;濮陽以南則屬南京漢奸政府指揮。日寇部隊各有各的防區(qū),指揮拉不完全統一。這就便于我們活動。2.濮陽地處三省(河南、河北、山東)的交界處,‘三不管’的地理位置賦于我們靈活機動打擊敵人的回旋余地?!潘亩辍⑺娜陼r,日寇從北京開始,由北而南推行第五次‘強化治安’運動,‘而’到冀南、‘而’到清豐就再也‘而’不動了?!?《孫福臻同志在“濮陽敵偽軍工作座談會”上的發(fā)言》(1986年5月18日),《中共濮陽黨史資料》第5集,中共濮陽市郊委黨史資料征編委員會辦公室1986年編印,第22頁。這樣的狀況,整個抗戰(zhàn)時期,仍會在許多地區(qū)出現,仍是一個難以改變的通律。

        這一時期,總起來看,毛澤東的戰(zhàn)爭指導防御性氣質較強,1938年初毛澤東一直擔憂日軍會對西北有大動作,危及陜甘寧根據地的安全,林彪在共產國際發(fā)言時提到,這時中共甚至“已經準備了一個地方,儲備了糧食,在必要的時候我們將黨政等機關轉移到事先準備好的地方”。*《林彪在中國問題研究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的發(fā)言》(1939年7月5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8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頁。對日軍進攻西北的擔憂,使中共相應地對華北也無法放手。這時,毛澤東決心最大限度的表達是:“紅軍任務在于發(fā)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游擊戰(zhàn)爭,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xiāng)村,使之化為游擊根據地,發(fā)動民眾,收編潰軍,擴大自己,自給自足,不靠別人,多打小勝仗,興奮士氣,用以影響全國,促成改造國民黨,改造政府,改造軍隊,克服危機,實現全面抗戰(zhàn)之新局面?!?《毛澤東關于八路軍的任務及部署致朱德等電》(1937年11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八路軍》(文獻),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頁。山西山地縱橫,符合毛澤東實施山地游擊戰(zhàn)的要求,而其背靠陜甘,進可攻退可守,也讓中共部隊在局面全面惡化時,可有退路,這是此時毛澤東選擇山西作為戰(zhàn)略展開地區(qū)的主要考量。

        三、挺進華北平原

        蘇維埃革命期間,根據地的建立多是利用國民黨統治的縫隙,當國民黨內部爭戰(zhàn)時,在省際交界的邊緣地帶迅猛發(fā)展??箲?zhàn)初期,盡管方式和對象不一樣,中共的初期發(fā)展仍然走了大致相同的路徑。戰(zhàn)前的華北,國民政府表面上擁有行政權,實際控制有限。中日全面開戰(zhàn)后,華北抵抗主要依賴地方軍政力量,抵抗力度遠遠不夠。正因此,日軍在華北推進迅速,隨著其兵鋒越過華北平原南下,華北出現短暫的控制真空局面。中國方面的情報顯示,1938年9月日軍在華兵力部署狀況是:華北、華中總計28個師團中,用于華中的達到18個師團,華北10個師團,其中部署在平漢北段的僅兩個師團。*《軍令部第二廳呈蔣中正敵軍在華作戰(zhàn)兵力配置判斷表》(1938年9月20日),蔣中正總統檔案002020300002027,臺北國史館藏。華北地區(qū)有平津兩大城市,加之要保護鐵路線的安全,兩個師團兵力之單薄可以想見。

        華北平原短暫的真空局面,對于處身山西、俯瞰華北平原的中共而言,應該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表面看,此時的華北平原已經在日軍掌控之下,但廣大地區(qū)的統治真空狀態(tài),卻提供了歷史運行中難得一見的機緣。這樣的機會瞬間即逝,隨著日本人返身鞏固后方,很快就會消失。能不能抓住這樣龐大的裂縫尋求發(fā)展,打下日后成長的基礎,可以說,關乎一個政治力量的未來。我們可以看到,中共再一次抓住了機遇。

        1938年初,中共派出了一些小規(guī)模的部隊,如陳再道率領的東進縱隊,向東進入華北平原。此舉或許包括兩方面的動機,一是窺察形勢,看看能成多大的氣候,二是為太行山這一俯瞰華北平原的堡壘建立前進陣地。這個行動進行得十分順利,短短幾個月內,部隊就發(fā)展到1萬多人。同時,從原東北軍脫離,留在冀中當地堅持抗日的呂正操部也獲得迅速發(fā)展,呂正操回憶:“截至一九三八年底,我軍在冀中爭取改造了大部分聯莊武裝,編入我軍的共約兩萬余人?!?《呂正操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頁。

        和河北地區(qū)相比,山東的發(fā)展更加讓中共中央振奮。1938年初,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發(fā)動伹徠山起義等一系列武裝活動,建立抗日武裝,迅速發(fā)展到約4萬人,山東黨領導人黎玉認為:“山東八路軍是由一些堅強的優(yōu)秀干部,憑著赤手空拳,在群眾抗日斗爭中生長起來的?!?黎玉:《山東縱隊的過去和將來》,《八路軍山東縱隊》綜合冊,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頁。山東的這種發(fā)展,主要是緣于中共山東黨組織的努力,同時,韓復榘被處決,對中共在山東的發(fā)展也形成一定助力。韓作為地方實力派突然消失,使山東政治群龍無首,這一點,和蘇北比較,更可一目了然:“我們的抗日民主政權,主要是建立在魯西南。魯西南是封建割據的形勢,容易個別擊破,蘇北統治較嚴,力量強大,不易建立?!?《湖西抗日戰(zhàn)爭史料(節(jié)錄)》(1940年),《中共冀魯豫邊區(qū)黨史資料選編》第2輯,文獻部分(上),第414頁。

        東進縱隊偏師入冀的快速發(fā)展已足夠讓人鼓舞,山東黨主要通過自身獨立發(fā)展建立起數萬武裝的事實,更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感覺到在平原地區(qū)堅持和發(fā)展游擊戰(zhàn)的可能。1938年4月,華北中共部隊發(fā)展到“實有人數十二萬以上”,*《朱德、彭德懷關于解決財經困難問題致毛澤東等電》(1938年4月22日),《八路軍》(文獻),第177頁。這樣的成果,大大增強了毛澤東在平原地區(qū)發(fā)展游擊戰(zhàn)、建立根據地的信心。中共文件曾談到,歷史發(fā)展常常有一些不多見的歷史先機,“當著歷史先機已經出現,或許是很短的(一月甚至一周),但它能給予我們的,往往能使我們完成多年所不能完成的事業(yè)”。*《抗戰(zhàn)四年山東我黨工作總結與今后任務》(1942年10月1日),《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9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頁。可以說,1938年初中期的華北平原,就出現了這樣的歷史先機。

        1938年4月上中旬,八路軍出動以來一直和前方保持聯系,不斷發(fā)出指令的毛澤東出現罕見的長時間沉默。從《毛澤東軍事文集》和《毛澤東年譜》可以看出,自從八路軍出發(fā)到前線后,毛不斷向前方發(fā)出指令,1938年5月前,只有1938年1月和4月相對大幅減少。1月是農歷春節(jié),前線平穩(wěn),比較容易理解。4月前20天,幾乎沒有看到毛和前線的聯系,這多少有些特別。盡管可以猜測這或是因為毛澤東這時開始寫作《論持久戰(zhàn)》并經常到各學校講課,影響了他和前方的聯系,但他從4月下旬開始又恢復了與前線的聯系,而這時他的寫作實際進入最緊張的階段,因此,上述說法未必成立。更可能的是,這是他醞釀重大戰(zhàn)略轉型的日子,這個轉型相當程度關乎中共的未來,必須十分慎重。

        4月21日,在沉默半個多月之久后,毛澤東終于下定決心,與張聞天、劉少奇一起,致電朱德等前方將領,提出開展平原游擊戰(zhàn)的方針:“根據抗戰(zhàn)以來的經驗,在目前全國堅持抗戰(zhàn)與正在深入的群眾工作兩個條件之下,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qū)廣大地發(fā)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是可能的,而且堅持平原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也是可能的”;指示:“黨與八路軍部隊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qū),應堅決采取盡量廣泛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的方針”。*《毛澤東等關于發(fā)展平原游擊戰(zhàn)問題給朱德等的電報》(1938年4月21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頁。這一決定,將中共的戰(zhàn)略重心由山西一隅推向整個華北,使得中共持久抵抗的活動空間大為增加,而八路軍主力的大規(guī)模投入,又大大推動游擊戰(zhàn)的展開和根據地的建立。正是從此時起,中共和毛澤東下定了破釜沉舟的決心,要在敵后建立廣大的根據地,在敵人的統治網絡中制造裂縫,尋找自身生存發(fā)展的空間。盡管中共軍隊向敵后的拓展,還是會盡可能保持與自身后方的聯系,建立與后方的聯絡通道,不過,和初期以山西為中心的根據地比,此時的后方聯絡已經難以完全保障,尤其是山東根據地,相當長時間實際處于無后方狀態(tài)。后方在此時只是可能條件,已不再是必要條件,根據地的后路就是根據地自身。

        緊接著開展平原游擊戰(zhàn)決策的制定,1938年5月,毛澤東抗戰(zhàn)時期的兩個重要文本《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及《論持久戰(zhàn)》推出,進一步從理論上解決如何在敵后持久,如何開展平原游擊戰(zhàn)的問題。5月4日,毛澤東致電項英,闡述中共武裝的敵后生存發(fā)展之道:“在敵后進行游擊戰(zhàn)爭雖有困難,但比在敵前同友軍一道并受其指揮反會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敵情方面雖較嚴重,但只要有廣大群眾,活動地區(qū)充分,注意指揮的機動靈活,也會能夠克服這種困難。這是河北及山東方面的游擊戰(zhàn)爭已經證明了的。……在一定條件下,平原也是能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的,條件與內戰(zhàn)時候很大不同?!?《放手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1938年5月4日),《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頁。正是這樣的認識,讓毛澤東下決心開展大規(guī)模平原游擊戰(zhàn),建立平原游擊根據地。由此,中共在敵后嵌入一個個楔子,既壯大自身,又在對手的控制板塊中制造出重重裂縫,讓日本人不得不發(fā)出“日軍雖占有點與線,但處處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情況十分嚴重”*《日軍第六十三師團師團長野副昌德關于日占區(qū)“治安”狀況及其對策的筆記》,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八路軍》(參考資料),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第516頁。的哀鳴。如果說,蘇維埃時期中共裂縫中的成長更多是謀求生存的被動選擇,抗戰(zhàn)時期中共則具備了迎難而上,利用和制造裂縫的勇氣。正是這樣的勇氣,打開了中共通往華北平原的大門,某種程度上,也打開了通往勝利的大門。

        艱難的時代可以造就非凡的力量。無論是蘇維埃時期裂縫中的成長,還是中共在開辟根據地及后來的敵后持久生存中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實實在在體現了中共頑強的生命力。到抗戰(zhàn)末期,中共已經成為國內一支無法忽視的政治、軍事力量。黃敬曾經說到:“革命的武裝和反革命武裝進行斗爭中必須記?。何覀兪情L期的處在劣勢的狀況下,假如革命與反革命的武裝平衡,革命就勝利了,任何國家無從例外?!?黃敬:《對敵斗爭報告》(1943年11月),《中共冀魯豫邊區(qū)黨史資料選編》第2輯,(文獻部分)下,第15頁。革命的一方,政治上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中共革命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所以,一旦革命的一方軍事上和對手取得了平衡,那勝利幾乎就指日可待了?;究梢赃@么說,到抗戰(zhàn)末期,中共已經立于不敗之地,接下來,考驗中共的,更多的乃是如何把勝利的希望成功轉化為現實。

        責任編輯:何友良

        Revolution, Crack, Base Area

        Huang Daoxuan

        After 1927, dur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armed revolution,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ase areas. Base area was the strategic base for the armed strugg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 the growth of the CPC's revolu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se areas. Becaus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volution w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from weak to strong; the base areas in initial stage must be chosen from those areas where the opponent's strength was weak. That is, those areas were the cracks in the ruling areas. Owing to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opponent's force, those cracks in ruling areas in modern China were particularly obvious. That has provided a godsend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e areas. In this way, the revolution has been advanced courageously due to the CPC's efforts and opportunities of cracks.

        Soviet revolution; Counter-Japanese War; base area; guerrilla warfare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4.004

        黃道炫,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北京 100006)

        猜你喜歡
        游擊戰(zhàn)根據地革命
        閩北革命根據地從這里走來
        紅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中共根據地反纏足依據的演變(1928—1949)
        華北敵后國民黨軍的游擊戰(zhàn)及其失敗
        軍事歷史(2004年4期)2004-11-22 06:49:58
        徐向前重視川陜根據地有線電通信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軍事歷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4
        陂孝禮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
        軍事歷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30
        白崇禧與抗日游擊戰(zhàn)
        軍事歷史(1995年4期)1995-08-21 02:18:22
        讀《革命年代》遐思錄
        軍事歷史(1992年2期)1992-08-21 06:19:00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又粗又黑又大的吊av|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亚洲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男女车车的车车网站w98免费|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人妻无缓冲av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国产精品女同二区五区九区 |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诱惑|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视频| 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 污污污污污污污网站污| 激情亚洲综合熟女婷婷| 亚洲国产色婷婷久久精品|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好爽爽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不av麻豆|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免费观看黄网站在线播放| 日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v资源网站手机在线| 浪货趴办公桌~h揉秘书电影| 欧美黑人巨大xxxxx| 国产日韩A∨无码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黄色片|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日日猛噜噜狠狠扒开双腿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屋| 国产一级黄色片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欧美丝袜|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丰满少妇爆乳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特级黄色毛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