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鞠宇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征集的探討
文·鞠宇
2007年端午祭(即我國的端午節(jié))被韓國搶先申請為世界遺產,引起業(yè)內一片嘩然。世界上都公認端午節(jié)最早是從中國開始的,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上就有關于端午節(jié)的記載。后來,端午節(jié)逐漸傳到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過去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國也有很多傳統(tǒng)的慶祝儀式,這些儀式通過傳說、圖像、紙質等保存下來就形成端午節(jié)文化。但現(xiàn)在,人們能夠普遍記憶的就只有吃粽子和賽龍舟兩項了,很多關于節(jié)日的其它形態(tài)正在被逐漸淡忘。那么,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端午節(jié)文化、仲秋節(jié)文化、湯圓文化、麻將文化、酒文化等可否做為檔案資料而得到永存,已成為檔案界應該探尋的一個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新名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其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逼渲校舶伺c其同時產生的世代傳承的圖像和紙質材料。
今天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跡的自然狀態(tài)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xù)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jié)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xiàn)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就成為人們得以查詢和利用的重要依據。而怎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更加貼近中國的實際,得到廣大學者特別是農村老百姓的認同和共識,則是檔案征集工作的基本前提。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俗地講“就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現(xiàn)已瀕臨失傳的技藝及習俗?!备鶕@個定義,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它的的特點和范疇
(一)必須是“老祖宗留下來的”
界定非物質文化必須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應該同時具備三個特點。
1.傳承性
所謂傳承性,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被人類以集體、群體或個體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繼承或發(fā)展的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是由遺產的本質所決定的。換言之,就是我們的祖輩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經過一代代人的積累和改進并以師徒或團體的形式流傳下來,逐漸形成今天的技能或習俗。它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是我們祖先汗水的結晶。因此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沒有具體的創(chuàng)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對前輩已有技藝或習俗的加工和創(chuàng)新。
2.口頭性
“非遺的傳承”一般是師傳徒承,而師傳形式有口頭傳承和書面?zhèn)鞒?。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一直沒有得到與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有關史籍志書也難得有記載,其繼承形式主要靠口傳心授,言傳身教,具有很強的“口頭性”,而很少以書面形式流傳下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流傳在農村,他們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和習俗整理成書,而且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有許多規(guī)矩,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許多技藝屬獨門絕技,往往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人亡藝絕,這也使非物質文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當然,并不是所有非物質文化一定要以口頭傳承,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前人的總結下也已整理成冊的,最著名的就是《天工開物》一書,此書無疑是可以列為檔案資料保存的。
3.可塑性
所謂可塑性,就是可以改變,是“活態(tài)”的,不像漢字那樣,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不變,更不像實物,一旦成形亙古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塑性”,還體現(xiàn)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傳播過程中的變異、創(chuàng)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內容。也就是說,它是通過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于上一代的技藝、方式可以憑著個人及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加以創(chuàng)新改造,進行再發(fā)展,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區(qū)域歷史文化的 “活化石”,是活態(tài)的。
(二)應該是“瀕臨失傳的”
非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瀕危性”。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日益受到損害和破壞,有的瀕臨失傳甚至滅絕。這也是我們征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所在,我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整理成冊,就是想把這些瀕臨失傳的技藝或習俗永久保存下去。
那么,征集就應該按照這個特點進行嚴格地篩選。一些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但現(xiàn)在仍是人們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卻經過現(xiàn)代化的技藝進行改進的技藝,就應該排除在普查之外。像酒仍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酒的制作方法,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征集的范疇內。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由于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酒的制作都采用了現(xiàn)代技術,比起人工制作不知快了幾倍,雖說這個過程還保留著些許人工痕跡,但現(xiàn)代制酒技術并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塊,而我們要征集的是如何進行人工制作酒。也就是說,在幾百年前我們的祖先是怎么做酒的。在農村,手工制作的糯米酒、繡花、造紙等仍然廣泛存在,但這些技藝和習俗的資料若不保存下來,日后必定會隨著這些技藝的失傳而消失。我們檔案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要把這些瀕臨失傳的東西挖掘出來,留給子孫。當然,還有一些由于近年的發(fā)展被淘汰但尚有傳承人在的技藝與習俗,也是我們征集的重點。
(三)范疇多屬 “技藝和習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jié)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等18大類項目,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無形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相對于物質文化而言,是非物質的,是不存在實物的,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無形的東西。它與物質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物質文化是相對應的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tǒng)表演藝術和傳統(tǒng)競技;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和民間美術;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民俗活動;民間傳統(tǒng)知識和實踐。那么,與上述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資料、實物和文化空間等制作過程,如果沒有人懂得其制作步驟,那么既是有實物,也等于空白,也就達不到檔案館收藏的要求。而如果有傳承人,再加上經過幾百年相傳的實物,通過攝像、照片、文字資料記錄下來那就是檔案部門所需要的“非遺”檔案資料。比如,老藝人做出了精美的木雕、根雕或風箏等藝術作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但是,老藝人身懷絕技的手藝,從他口傳心授的傳承,到藝術構思和操作的手法技巧,雕刻過程中的行業(yè)規(guī)矩、信仰禁忌等等,都是人們難以看到和難以觸摸到的,這就是“無形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精雕細刻的物質作品是老藝人絕技、絕藝的載體,而這技藝正是亟待加以搶救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只有通過攝像、照片、文字資料等形式加以保存下來。
(作者單位:榮成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