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年前,我就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盡可能不在家工作。去圖書館、去大學自習室也不待在家里,能離家就離家,能離多遠就離多遠。為什么我不待在家里做事呢?
我想,你在家里也一定不會好好工作。一會兒想吃東西了去冰箱里翻翻,一會兒累了回到床上去躺躺,一會兒無聊了去刷刷手機。還沒人管你,多爽。家看上去最溫暖,也最充滿吸引力。正因為偷懶成本低,所以偷懶的可能性將會大幅度提升。
而外部工作環(huán)境,將會為你隔離掉大部分誘惑。沒床給你躺了,沒電視機給你看了。此外,圖書館、自習室這些地方,除你之外還有大量陌生人,他們都是學習者。這種積極的氛圍將會帶動你更好地學習。
其次,有陌生人環(huán)繞在你的周圍,這將催生出你更多的興奮與緊張,亦有利于你的專注。
最后,大量學習者共處一室,彼此之間成為互為隱性的監(jiān)督者。于是,你便無法為所欲為了。你想偷懶時,看著別人都在看書與學習,你自然也不好意思偷懶,自然又會回歸到工作的狀態(tài)中。
每一種環(huán)境,都有各自的屬性與功能。躺在床上,不可能工作好。正如你在自習室里,永遠也不可能睡好一樣。
當你試圖模糊環(huán)境的邊界與功能時,該環(huán)境原本可能帶給你的意義與收益也會隨之而減少。比如:你走進圖書館,圖書館作為一種符號,傳遞給你的潛在信息是——很好,既然來到這里,就請專心地學習吧。也就是說,環(huán)境能夠作用于人,給人以暗示,喚起儀式感,從而促進人類進行符合環(huán)境特性的行為。
人,是注定要與人產生連接的。家作為內部環(huán)境,始終是閉塞的、不流通的。身在外部環(huán)境的好處就是,你不得不實時與人交流。這種交流的好處是:信息共享、價值碰撞、鞏固固有知識、融合外部知識。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討論:當今世界,溝通成本逐漸變低。即時通訊、電子郵件、視頻會議已經如此發(fā)達,傳統(tǒng)的面對面辦公模式是否還有其意義?從組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面對面的溝通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真正理解。因為面對面的方式,更能確保人類積極地投入。在這一過程中,人的每一個行為動作、手勢、表情細節(jié)都會暴露在彼此的視野之下,這對于建立彼此間的理解與合作至關重要。
長期待在家里的人,其社會屬性也在一點點脫落。為什么優(yōu)秀的人更善于走出去,更喜歡在外面?因為他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的信息渠道更豐富,他們的社交網絡更發(fā)達。若你試圖變得優(yōu)秀,就請離開家,去外面享受陽光,享受與人交流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