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順兵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館,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貴州苗族、布依族情歌比較研究
左順兵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館,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貴州苗族、布依族情歌均具有較為鮮明的歷史時代特征及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是苗族、布依族人民重要的文娛方式,塑造了兩個少數民族人民婚姻色彩及戀愛殿堂。兩者具有較多的生態(tài)藝術價值,均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本文將從兩種情歌文化背景、情歌演唱等角度進行比較研究,對音樂形態(tài)和演唱、民俗及音樂之間的關系等進行分析,以期為貴州苗族、布依族情歌比較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啟發(fā)和參考。
貴州;苗族;布依族;情歌比較
貴州苗族、布依族情歌是苗族及布依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表達情感的歌曲,是婚戀習俗中的音樂品種。貴州各民族地區(qū)情歌種類較為豐富,包含獨立的情歌、小調、山歌等體裁,在苗族和布依族山歌中,情歌占據較大的比重。婚姻習俗與貴州情歌具有較大的聯(lián)系,并且情歌習俗稱謂存在一定差異,苗族稱之為游方,布依族稱之為浪哨,并且兩個民族情歌有著不同的表現及千姿百態(tài)的特點。下面對苗族、布依族情歌進行具體的比較分析。
苗族青年男女通常以唱情歌的方式進行戀愛,在黔南、黔東南區(qū)域中,苗族將情歌稱為游方,并且具有較多的約定俗成游方場所,例如樹林、村頭以及河邊等等;而黔西北區(qū)域則有不同的叫法,如“坐月亮”、“摞垛”等。在貴州苗族情歌中,游方歌為傳播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一種,一些史料中記載當地苗族人民的婚姻需要按照先唱歌、后聘娶的順序進行,可見貴州苗族人民對情歌極為看重。游方歌內容比較豐富,程序較為固定,演唱的青年男女可以根據自己談情說愛的需求進行演唱。例如在初會時,歌曲中包含了詢問姓名、結伴約會、討粑粑和糖等內容,此時男女雙方不是很熟悉,歌曲中雙關、比喻一類的手法應用較多,并且歌詞比較委婉,暗含試探之意,能夠適當縮短男女雙方間距離。男方可通過演唱《It jees ghob max beel》、《Lait niangx o6 dongd laol》一類的飛歌邀約姑娘來游方,也可以通過《Hxab ghab laot》、《Diongl hangd deis bongx eb》向對方詢問一些基本狀況,進而獲取對方姓名、婚姻狀況、家庭所在地等信息,貴州苗族青年男女利用真真假假的信息互相逗趣,戲謔詼諧。到了雙方熱戀時期,苗族情歌將會變得更加熱烈,蘊含了更多的情感,男女雙方可以通過蘊含比喻、探測的情歌,或是情緒低落的情歌表達當時的心情,實現活躍氣氛或乞求對方憐憫原諒等情感。之后,在定情、婚誓時期,達到了更深的層次和更加浪漫的時期,此時期音調低沉,以敘事性為主,亦被稱作“數句句”,比如“山上栽樹山下陰,山上打井山下飲,山上唱歌山下應,阿哥愛妹妹知情”等,從貴州苗族情歌中,人們能夠對其中的深情、淳樸細膩的情感以及感染力等進行感受,演唱時,女方喜歡用窄嗓,男方喜歡用假嗓,并且滑音、波音以及倚音等在旋律中出現頻率較高,旋律沒有過多起伏,在演唱時能夠呈現出吟唱的效果,進而使人們感覺到雙方正在喃喃訴說著什么??椊?、大方以及納雍交匯的區(qū)域中,生活著一些自稱為“長角苗”、“歪梳苗”的苗族人民,當地人民傳唱的情歌具有較強的特色,在苗語中被稱之為“賽嗨”,其趣味性較強,歌曲結束時經常會有幫唱加入,能夠將良好、熱烈的氣氛呈現出來。
貴州布依族情歌一般在較為浪漫的活動中演唱,并且被布依族人民稱之為浪哨,布依族浪哨的意思便是以求偶為目的的戀愛社交活動,在此類場合中演唱的歌曲便為浪哨歌。通常情況下扁擔山區(qū)域的布依族人民在農閑時期或是節(jié)日期間進行浪哨,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二到初四、十三到十五、七月半等時間最為熱鬧,北盤江流域在六月六、九月九以及三月三當天進行,眾多男女能夠匯集在董朗橋附近,參與人數眾多且氣氛十分熱烈。布依族情歌的歌種較為豐富,涵蓋了妹調、小調、勒尤調等多個歌種,在節(jié)日和趕場時,布依族的男女青年便會前往浪哨場所進行對唱,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此時布依族男女青年可以通過嬉笑交談、竊竊私語、竹筒情歌的演唱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笛子、月琴、木葉的演奏對自己的情感進行表達,達到訴衷情的目的。在布依族擇偶和戀愛社交活動中,歌曲同樣為一種媒介,并且歌唱程序也比較固定,具體而言可被分為初識——試探——贊美——熱戀——盟誓——相會——送郎——苦情——逃婚等等。在雙方一見鐘情時,道旁、田間等均可便為浪哨的場所,雙方可以互相對唱和附和,比如,男方先開口唱:“趕場不為鹽和米……一心一意交朋友”女方此時可接著唱:“燕子不會找錯窩……只怕蜜蜂早采粉”;雙方在相識之后開始以對唱情歌的方式進行彼此試探,之后開始進入盤問階段,通過歌曲向對方詢問家庭狀況、姓名、年齡等方面情況,此時的情歌更加風趣、活潑和激烈,雙方之間進行了一場才智之間的較量,同時能夠對彼此進行進一步的考察了解,判斷對方的感情是否真摯等。之后,布依族青年男女的感情有了后續(xù)的發(fā)展,雙方感情加深,歌曲也朝著纏綿、深情的方向轉變,雙方能夠從歌中表達自己的傾慕之意,同時能夠將自己對雙方美好未來的展望和憧憬進行描繪。布依族青年男女一般通過布依語演唱情歌,并且在不同區(qū)域歌曲具有一定差異,部分區(qū)域將小調當作首選,部分區(qū)域將“勒尤調”當作首選,前者為重復性雙句體,重復的形態(tài)具有很多種,男女雙方可以進行單句體重復和變化重復,但是旋律音調方面不必做過多改變;后者風格十分獨特,演唱雙方能夠對勒尤音色進行模仿,發(fā)出較為特別的聲音,通過勒尤調的演奏能夠將雙方所要說的話進行表達,使男女雙方對對方的愛慕之意進行了解。此外,貴州布依族青年男女還會通過妹調的形式進行交流,此類情歌在布依族西部區(qū)域方言區(qū)的應用較多,是雙語情歌,兼容了布依語、漢語,并且以集體對唱的形式為主,場面更加熱烈,持續(xù)時間也比較長。
貴州苗族、布依族情歌均具有較強的特色,內容較為豐富,但是也具有很多不同的特點,前者更加奔放熱情、粗獷質樸,后者則偏向抒情風,更加含蓄婉轉。
苗族情歌調式多由五聲音階調式衍生而來,五聲徵調式出現頻率較高,之后是羽、商、宮,苗族情歌的曲式通常具有核心音調,并且將其當作情歌的基礎,之后以重復等方式進行發(fā)展擴充,其中的樂句長短各異,產生的結構并非方正,在演唱過程中能夠將貴州苗族青年男女粗獷、豪放的個性展示出來,使人們感受到當地人民的質樸和熱情,體會到情歌的深情。通常貴州苗族人民通過假聲進行演唱,對滑音、波音等應用較多,能夠將感染力擴大,使人感受到其中的詠嘆之意。
布依族的浪哨歌音樂形態(tài)具有跌宕起伏、真摯、雅致以及抒情的特點,并且與貴州苗族情歌同為五聲調式體系,不同地區(qū)有徵調式、羽調式和商羽交替調式的音樂形態(tài),在這一方面和苗族情歌相比具有較多的不同:貴州布依族浪哨以單聲部獨唱、對唱為主(小調),歌詞以五言四句為主,結束時以“文奈”結尾;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布依族男女青年通常只演唱一首,即“單高歌”,在其他區(qū)域并不常見。
貴州苗族、布依族情歌具有較多的相同及不同點:其一,通過比較發(fā)現貴州苗族、布依族人民均能歌善舞,自身具有較多民俗文化及特色節(jié)日,較多的民族情歌流傳下來,并且銅鼓、蘆笙等得到了良好的繼承發(fā)展;貴州苗族、布依族人民均具有原始婚戀民俗;其二,貴州苗族青年男女具有性格豪爽、開朗的特點,而布依族較苗族人民相比稍顯內斂含蓄,因此前者的情歌除細膩質樸的游方歌以外,風格粗獷、熱烈的飛歌和抗爭性較強的情歌也較為著名。后者以柔美、抒情為主要風格,能夠以如泣如訴的方式對情感進行表達。前者結構更加隨性自由,后者更加規(guī)整。
苗族歷史十分悠久,在歷史上經歷過較多的災難和戰(zhàn)亂,苗族人民曾經多次遷徙,在長時間的反民族歧視、反階級壓迫斗爭和生產活動中,堅持不懈,與命運和自然作斗爭,最終形成了特有的物質及精神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和自然環(huán)境中,苗族人民變得更加堅毅勇敢,百折不撓,在情歌中也能體現出這一點。苗族情歌熱情高亢、粗獷,通過銅鼓、蘆笙等進行配合,同時也不失細膩淳樸和情真意切。
布依族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族源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古越人建立部落聯(lián)盟中的“駱越”人,經過明清時期的逐漸演變最終變成了布依族。布依族自身民俗節(jié)日較多,例如牛王節(jié)、三月三等等,趁此時機布依族青年男女便可以聚集在一起浪哨,布依族情歌以柔美、抒情為主要風格,能夠以如泣如訴的方式對情感進行表達,較苗族情歌相比更加內化。
透過民俗文化能夠對時代特征等進行了解,音樂是生存在民俗文化的土壤中的,民俗文化能夠為音樂提供發(fā)展和生存的空間,音樂能夠為民俗文化增色。例如在苗族的《姊妹節(jié)》中,將婚戀、民俗以及社交等融合在一起,在節(jié)日期間,女青年們一同前往山上摘采姊妹花、南燭木葉,將其當成糯米飯的制作材料,之后一同下田捕魚撈蝦,進入夜晚后可以和男青年們共進晚餐,相約到游方場所唱歌跳舞和談情說愛,直至天明;若恰逢節(jié)日時,還會舉辦更多有趣的音樂活動,使情感演唱的場面更加熱鬧精彩。就此而言,布依族浪哨與其具有較多的相似性,青年男女齊聚載歌載舞,訴衷情,同時具有互甩糠包等活動;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浪哨對意中人的品性、家庭情況等進行了解,所謂以歌為媒便是如此。
苗族飛歌可謂是原生態(tài)民歌中的重要代表,能夠以不加雕琢、的自然方式表達情感,在演唱方法和音樂形態(tài)方面具有較多特色,經常為人們帶來別具一格的感受;布依族的情歌同樣為音樂學術研究方面工作留下了寶貴資料,通過對布依族情歌襯詞表意、雙語演唱、多聲部民歌等方面的研究,能夠為我國音樂發(fā)展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多參考,還可以對布依族人民如何通過四弦胡、簫等為情歌演唱進行伴奏進行了解,為音樂的傳承發(fā)展等提供更多支持。
貴州苗族人民及布依族人民通過情歌進行感情的表達和傳遞,因此可將情歌視為情感交流的載體。貴州苗族和布依族的情歌文化背景、情歌演唱方式等具有一定的差異,本文對苗族和布依族情歌進行了比較分析,希望能夠提高大眾對兩種寶貴的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兩種情歌的比較研究,進而為兩者繼承、發(fā)展等方面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為苗族及布依族的情歌文化注入更多生機活力。
[1]曾艷麗.貴州苗族情歌婚戀文化淺探[J].科技展望,2017,27(01):281.
[2]唐香凝.淺談貴州榕江苗族侗族情歌的藝術特征[J].青春歲月,2014(12):108.
[3]袁廷科,吳正彪.苗族情歌文化探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5,33(03):127-131.
[4]周國茂.論布依族情歌生態(tài)[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01):78-84.
[5]盧芳.布依族情歌語言特色賞析[J].金田,2013(01):254.
[6]李輝.貴陽市布依族民歌的社會文化功能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3(09):163-165.
[7]韋丹.布依族文化——情歌對唱的發(fā)展分析[J].神州(下旬刊),2012(08):21.
J6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