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景川 龍令洌
祖孫“兩文一武”
——侗族知事龍朝榜的政聲家事
■陸景川 龍令洌
錦屏縣平秋村是九寨“百里侗鄉(xiāng)”的大寨子,龍姓是寨子里的第一大姓,亦是開寨始祖,在平秋發(fā)展是枝繁葉茂,家族人口最多,清康熙至嘉慶年間曾出“兩文一武”,成為九寨侗寨的一段歷史佳話。
龍朝榜,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四年(1834),病故于黎平府,壽享七十有六。乾隆四十七年(1782)鄉(xiāng)試科中舉人,四十九年(1784)會試科中貢士。清代科舉,正式考試分為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會試前須取得舉人的資格。貢士參加由皇帝親自考試的殿試,考中后就是欽定的進(jìn)士。舉人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的大學(xué)生,貢士、進(jìn)士就相當(dāng)于碩士、博士了。
龍朝榜出生在詩書世家,排行老二,父親龍啟蛟是當(dāng)?shù)氐乃桔酉壬?。而祖父龍老天?686年—1757年),字彥天,還曾是皇清欽賜的修職郎。修職郎雖說只是正八品和從八品文官的散階(是朝廷授予官職時同時授予的虛銜,類似于當(dāng)今的軍銜),但也是名聲在外。龍老天對兒子龍啟蛟雖能教書育人,未能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一直耿耿于懷。于是,他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孫子身上。因此,他將長孫子取名龍朝相,寓意有朝一日封侯拜相,還未出生的次孫,取名叫“龍朝榜”,寓意孫子將來一定金榜有名。祖父不僅將平生書籍分為兩大柜,而且每一本書的扉言都分別用毛筆楷書工整寫上“皇天不負(fù),金榜題名”和“贈孫兒龍朝相”、“贈兒龍朝榜”字樣。龍朝榜還在娘胎里,就被打上祖父夢想的烙印,祖父用心,可謂良苦。龍朝榜母親在有身孕時候,祖父已是古稀之年,當(dāng)時已抱病在身,每次郎中來號脈診病,他總要不住地問能不能等得到孫兒降生,郎中開的湯藥再苦,老爺子都閉著眼睛,都一飲而盡,連湯藥的藥渣不剩在碗底。也許他的心里不僅想看到孫兒的降生,還希望能教孫兒們識文斷句,甚至奢望能看到他們金榜題名??墒?,祖父畢竟年老體衰,終抵抗不住病痛的折磨,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帶著深深的遺憾走了,壽享七十有一,臨終時還是沒能等來孫兒誕生的喜訊。
次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的一天晚上,龍朝榜降生了,天亮的時候,龍啟蛟驚奇發(fā)現(xiàn),房子四周的桃樹一夜之間,桃花全部開了,白的、黃的、粉的,非常好看,而兒子生的臉容俊秀,白白胖胖的,十分可愛。他連忙在祖宗神位前擺上果品,焚香燃紙,跪地叩頭禱告,向祖宗報告添丁之喜,告慰父親龍老天在天之靈,祈禱祖宗保佑孫兒快快成長,將來光耀門庭。修職郎孫兒降生的消息,一下子在平秋寨上傳開了,三朝之期,房族爺崽,親戚朋友,紛紛登門道賀,個個望著新生兒俊俏的模樣兒感嘆,這真是龍鳳之相啊,修職郎的兒孫真是不同凡響。大家贊嘆不止,你一言我一語,說這個孩子眉清目秀,將來一定是儀表不凡,堪當(dāng)大任,怕是還要迷倒不知多少女兒家。大家問父親龍啟蛟,準(zhǔn)備給兒子起個什么好名字,龍啟蛟說父親還在世時,就給他孫子起好了大名叫“龍朝榜”。大家連連稱好,紛紛祝福孩子將來一定高中金榜,前程無量。
也許真是天隨人愿,龍朝榜從小天資聰慧,讀書用功,祖父留下的書都讀過不止一兩遍,后來果然不負(fù)祖父的重望,從儒生、廩生到秀才,順利取得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闈大比中舉人,四十九年(1784)會試又高中國學(xué)貢士,朝庭召他進(jìn)京為官,為皇上辦事,可是龍朝榜考慮到家鄉(xiāng)離京城太遠(yuǎn),忠孝難以兩全,懇請就近為朝庭效命,后朝庭體恤士子,改派他到黎平府衙,官授黎平府知事。知事,屬于地方行政長官(七品),負(fù)責(zé)轄內(nèi)的政治,經(jīng)濟(jì),行政,防務(wù)等重要事務(wù)。
在黎平府任上,他經(jīng)常到地方各縣屬明查暗訪,協(xié)助知府著力整治吏治,體察民風(fēng)民情,了解民間疾苦,施行德政,興農(nóng)商辦儒學(xué)等等。由于他為人謙和,辦事公平,勤勉清廉,深得知府器重和同僚信任,百姓愛戴,頗有官聲。在任府知事幾年后,升任府經(jīng)歷(六品),掌管知府衙門出納文書諸事,很多官府公文均由他負(fù)責(zé)執(zhí)筆,成為知府大人最得力的屬官。
年輕時的龍朝榜由于長相俊雅,言談舉止得體,很有女人緣,好多官宦世家小姐,鄉(xiāng)坤富戶的閨秀,都有求秦晉之愿,紛紛請托媒人上門,欲上演凰求鳳的好戲??墒牵埑裨诶霞移角镎嫌辛讼嗪玫呐?,雖是普通農(nóng)家女,但知書達(dá)禮,彼此心心相映,兩情相悅,曾有月下之盟。因此,龍朝榜不愿移情別戀,因貪圖榮華富貴而背棄誓言,只好如實相告,為此大家對他的品行更加敬佩,在黎平府傳為佳話。不久,龍朝榜向知府告假,準(zhǔn)備回老家完婚,消息一經(jīng)傳出,同僚和朋友都攜厚禮來賀,那些仰慕和將龍朝榜視為心中偶像的青年男女們結(jié)伙而來為他送行,城中受過他恩德的老百姓也聞訊趕來話別,一時間,車水馬龍,人流如潮涌。百姓們拿著禮物來見龍朝榜,爭著要他收下他們的心意,而龍朝榜執(zhí)意不肯收下,跟街坊鄉(xiāng)親一一耐心的解釋,表示大家心意已領(lǐng),并銘記在心,禮物請大家拿回,老百姓從內(nèi)心上對他更加敬重了。這個時候,人群中有一位高人,給大伙出一個絕妙的好主意,既然知事大人不肯收禮物,那我們每人只送一枚銅錢略表心意,他肯定不好拒絕。這個主意一出,十百相傳,眾人皆拿一枚銅錢來為龍知事送行,結(jié)果送行的人太多,最后收到的銅錢足足裝了三大木桶。龍朝榜深感百姓情意深厚,后來將這三桶銅錢捐給當(dāng)?shù)氐囊患宜桔樱髋囵B(yǎng)人才之資。這段“銅錢三桶”的故事也因此流傳至今。
自從龍朝榜到黎平府當(dāng)了官,龍氏宗族的人都感到臉上有光,族里的老人總是跟他父親龍啟蛟說說:我等祖宗有德,你兒子在朝廷當(dāng)了官,老家房子就是他的臉面,也是你我的臉面,應(yīng)該修筑一幢窨子屋,這樣才不有失朝廷命官的體面。在大家的鼓動下,龍啟蛟于是就給龍朝榜修書一封,說明了原委。不久,家里接龍朝榜寄回的家書及修繕房屋的銀兩,信中說老家房子的確應(yīng)該修繕一次,但不宜鋪張浪費去另建窨子屋,平秋地處高寒,早晚濕氣重,木房子雖不氣派尚能保暖避潮,唯一不足是不利防火,請求父親大人和哥哥多費心,在保持原來木房結(jié)構(gòu)的情況下,按窨子屋的樣子,在四周用土磚或適當(dāng)用些青磚砌成高墻,既可防火又可防盜,還可節(jié)省些銀錢給私塾添置些筆墨紙硯與桌椅等。龍啟蛟把家書拿給族人看后,大伙覺得有理,于是按龍朝榜的要求,只用少量青磚,以泥磚為主把老屋修繕成了一棟窨子屋,雖不全是青磚窨子屋,但也是當(dāng)時平秋寨上的第一棟窨子屋,于是大家都把這棟房子稱作“土窨子”,房子所在的地方也被叫成“土窨子凹”,久而久之,原來叫什么已經(jīng)沒有人知道了,“土窨子凹”卻一直被叫到今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龍朝榜三十歲的那年,與他共高祖父的堂弟龍朝魁出生了。龍朝魁,字百川,人如其人,長得高大魁梧,自幼喜歡舞槍弄棒,天生好力氣,家人都希望朝魁以堂兄朝榜為榜樣,文以取仕。但朝榜看得出堂弟朝魁更適合練武,便勸導(dǎo)堂叔,文可安邦,武可定國,我看堂弟真是塊練武的好材料,沒準(zhǔn)我們家族還可出個武舉呢!后來堂叔聽了龍朝榜的話,專門請來民間武師給龍朝魁教授武術(shù)。
龍朝魁是家中的獨苗,沒有兄弟。寨上一大戶人家,兄弟六個,個個身強體壯,聽說龍朝榜請了師傅傳授武藝,很不服氣,決心要找龍朝魁比試一下高低,又恐單挑吃虧,于是故意找了岔子,來個六對一的對戰(zhàn),沒曾想被龍朝榜三下五除二,摔得他們一個個嘴啃泥,最后都灰溜溜爬起來逃走了,以后老遠(yuǎn)見著龍朝魁的身影就躲開了。
到十七八歲的時候,龍朝魁覺得十八般武藝都練得差不多了,就參加了嘉慶十五年(1810)的武考,中了武舉人,應(yīng)驗了龍朝榜當(dāng)初的預(yù)言,并當(dāng)上了黎平府的兵書。兵書是掌管兵房的頭目,負(fù)責(zé)兵差、治安、民壯、考試等事,經(jīng)常協(xié)助刑房破案偵緝、抓捕逃犯等比較危險的事。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龍朝魁知道武功再高,也怕被壞人投毒,所以平時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行動很隱蔽,處處小心謹(jǐn)慎,還隨身帶著兩件寶物,就是一對銀筷子和一把可藏于袖口的短刀。短刀是貼身的防衛(wèi)武器,不易敵人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時刻可挽救性命,而銀筷可用于查驗飯菜是否被壞人下毒,憑著這兩件寶貝,幾次躲過了歹人的暗算。
咸豐四年(1855)年秋,龍朝魁病重而逝。臨終時,他交給家人兩件特別的遺物,一件是那雙驗毒的銀筷子,一件是一把刀鞘精美、刀刃鋒利的短刀。可惜,在后來發(fā)生的一場寨火中,銀筷子和短刀都化為灰燼,也許這兩件遺物是到陰天去陪伴主人去了,他的后人再也找不出其它遺物作為念想了。
如今,龍氏宗族祖孫“兩文一武”,龍老天、龍朝榜、龍朝魁的墳?zāi)咕驮谄角锢险浇贿h(yuǎn),一個叫作“毫九梅”(地名:侗語音haot?joux?muih)的墓地里,其墓碑上的文字仍依稀可辯,時不時令路人駐足品讀,引發(fā)追思。
作者單位:黔東南州社科聯(lián) 貴州錦屏縣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