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明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淺析漢代法律儒家化及其現(xiàn)實意義
郭 明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漢代法律儒家化是漢朝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件。漢朝法律儒家化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儒家思想在漢朝的發(fā)展,也有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漢武帝時期的儒家思想符合統(tǒng)治者要求大一統(tǒng)的愿望。漢代法律儒家化給中國的古代法制事業(yè)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并且漢代法律儒家化也給中國的古代法律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弊端。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法律;儒家思想
(一)漢初的社會形勢
西漢初年,隨著黃老之學確定為治國思想,休養(yǎng)生息政策在幾代君主的貫徹實施下,西漢的經濟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恢復和發(fā)展,但漢初的“無為而治”也帶來了一系列弊端,正嚴重威脅著漢王朝的統(tǒng)治。
1.西漢初年在“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各地土地兼并現(xiàn)象日益嚴重,農民流離失所,許多農民成為地主家的幫工。同時由于統(tǒng)治者放松對農民的控制,導致大量農民為逃避沉重的賦稅而成為“亡人”,流民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
2.西漢王朝建立初年,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王朝滅亡的教訓,一方面實行郡縣制,同時另一方面實行分封制,他認為郡縣制和分封制之間相互結合在一起會讓漢王朝的江山永固。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分封制帶來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出來,諸侯王國的權力不斷擴大,已經嚴重威脅到漢王朝皇權統(tǒng)治,最終導致“七國之亂”的爆發(fā),諸侯王國的勢力雖然得到了削弱,但并沒有得到徹底的根除,分封制所帶來的后果直到漢武帝時期因推恩令的施行而得到完美的解決。
3.在邊疆地區(qū),漢初實行的“和親”政策已經不能安撫北方的匈奴,匈奴多次侵犯漢朝邊境,對漢朝的統(tǒng)治者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面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來調解社會的矛盾,漢朝是法律儒家化的開端,漢朝統(tǒng)治者將其指導思想由黃老之學轉變?yōu)槿寮宜枷?,確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地位,奠定了中華法系禮法合一的特色。
在漢以后,此時的儒家思想已經跟先秦的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它已經吸收了包括法家思想在內的所有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因素,此時的儒家思想更能滿足封建統(tǒng)治者維護大一統(tǒng)的需要,儒家思想這一有利的思想武器能夠解決社會尖銳的矛盾,正是以為如此,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主導思想。
(一)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法律“德主刑輔”、“禮法合一”的基本原則
以孔子為主的儒家思想最推崇的就是倫理教化的思想,儒家思想主張德治,孔子認為德治禮教能收到“有恥且格”的效果,認為在統(tǒng)治方法方面德治比刑罰更好,主張德主刑輔、禮法并用。在儒家思想確立為統(tǒng)治者的官方思想后,德主刑輔成為了封建法律的一個重要特色,德治和法治是治理國家的兩個工具,兩者缺一不可,在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更加注重教化人向善,而不是懲罰作惡之人,德治一直是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要統(tǒng)治工具,它可以約束所有的民眾來遵守某種公約。而刑罰只能約束犯罪之人,只能達到懲罰犯罪的作用,而達不到教化民眾的作用,不能讓民眾去追求和諧、美滿的生活。儒家的“德主刑輔”的思想一直影響到封建時代的立法、守法、司法及執(zhí)法活動。決定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是中國古代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則。
(二)儒家思想促成了中國封建法律“諸法合一”、“民刑不分”的結構體系
在二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一直都是刑法典,刑法典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主要代表作,而所謂的民法方面的內容只是附注在刑法典上,在某些方面,違法民事行為的規(guī)范,也會受到刑罰的懲罰。在古代封建社會,民法一直沒有獨立的地位,民法一直附屬于刑法存在,這封建法典的編纂形式貫穿在整個封建社會,使中國古代的法律形成“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結構體系。直到清朝末年,中國才出現(xiàn)了第一部民法規(guī)范,儒家思想是造成中國民法不發(fā)達的一個重要因素,儒家思想注重運用倫理道德來感化人民,希望通過教育來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儒家思想不重視規(guī)范意識,輕視法律對人的教導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仁義而輕視權利,注重教導人民。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始終占據(jù)統(tǒng)治階級的主導地位,而儒家思想的道德禮教倫理觀念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理論基礎。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階級一直在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民眾也十分信仰儒家的倫理教條,因而這種倫理教條也成為了民眾處理民事案件基本準則。
(三)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特權法的理論基礎
封建社會的法律是特權階級的法律,它維護的是特權階級的利益,而儒家思想則為封建特權法律提供了理論基礎,封建社會只有在儒家思想的領導下,才能發(fā)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在儒家人看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法則。夫權是父權的延續(xù),而父權、夫權又是從屬于君權。父權和夫權在家庭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維護君權對封建者統(tǒng)治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不利之處:1.漢代法律儒家化導致兩千年的中華兒女重視仁義而輕視權利,法律意識淡薄,人們往往不重視法律。在遇到某些棘手的問題,人們往往不會首先想到法律,首先想到的是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解決問題,如果不符合儒家“五?!彼枷氲囊?,便用刑罰來處理案件。法律儒家化導致封建社會不重視律學的發(fā)展,沒有法律意識,一味的用儒家的倫理道德來解釋法律,以致于中國封建法律離開了倫理道德就無法解釋。以禮為主,法律輔助禮來審理案件,導致一般人重視仁義輕視權利。2.漢代法律儒家化也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民法不發(fā)達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法律儒家化的影響,導致中國古代民刑不分,民法依附于刑法的存在,沒有獨立的民法典。民事法律關系主要由禮調整,而這種行為一旦觸犯了禮,則會遭到刑罰的處分,“出禮則入刑”,這就客觀的知道了法律的本質就是刑罰、鎮(zhèn)壓的“重刑輕民”的觀念,而忽視了法律是調整人民內部糾紛的良法。有些人現(xiàn)在依然單純只認為社會主義的法律只是工人階級統(tǒng)治社會的工具,而忽略法律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調整民事主體內部糾紛。
漢代法律儒家化標志著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思想,成為我國歷代封建王朝進行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在漢代以后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所謂,法律儒家化就是指將儒家思想主要教義引用到法律的條文,使得法律的條文更加能體現(xiàn)到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更加能體現(xiàn)到對人民的關懷,用儒家的核心教義去判斷案件是非,總而言之,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靈魂。
漢代法律儒家化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事件,漢代法律儒家化開啟了中國法治了“禮法合一”的時代,用儒家經典教義來解讀法律條文,中國古代的法律基本特征是“以禮為主,以刑為輔”,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將符合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思想的教義寫入到法律條文中,漢代法律儒家化的根本目的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漢代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漢代法律儒家化導致封建統(tǒng)治者開始重視用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來教化民眾,用善惡去感化教育他人,這是一種在心靈上的教育他人向善的方式。在社會上只有人心向善,一個人才能變得更加善良。這是一種最根本、最徹底的改變他人的方式。這也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當代的中國,我們要重視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了棘手的問題,用一般的社會準則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是我們就要注重運用法律的武器來解決,法律永遠是最后的一道防線。在當代法治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儒家思想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其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存在如此長的時間,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法律儒家化其根本目的是奴役人民,使人民聽從統(tǒng)治者的意愿,但儒家思想也有其有利的方面。在當今社會,我們要驅除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一面,發(fā)揚和傳播儒家思想中的有利一面,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也要以德治國。德治和法治都是治理國家的工具。在治理國家方面,德治和法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誠信意識缺乏,道德淪喪今天,我們需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弘揚儒家思想,汲取儒家思想的精華部分。來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讓儒學重新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多次去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考察,因為他深知重新喚醒中國人對儒家文化信奉的重要性,時至今日我們所面臨的許多道德問題、誠信問題。是由于我們傳統(tǒng)文化缺失,同時這也是三十年來的一味的只注重于經濟發(fā)展而忽視了人民內心精神文化建設所導致的結果。與此同時,我們的鄰國韓國,儒家文化在韓國社會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80%的韓國人依然信奉儒家思想,韓國政府一直將儒家倫理道德作為調整社會生活的基礎。
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種思想進行對抗和交融。我們需要重拾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對正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讓儒家思想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中華民族正處于偉大的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此時此刻,我們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讓儒家思想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今天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儒家思想在經歷了兩千年的不斷改變和完善,時至今日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中依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儒家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仍然是中國人內心的支柱。儒家思想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確的方法論和價值觀,可以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有效的建議和指導方案,可以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
[1]李文玲,杜玉奎.論漢代法律儒家化[J].管子學刊,2006(2).
[2]張業(yè)清.淺議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發(fā)展[J].金田,2012(12).
[3]田莉姝.論漢朝法律儒家化的體現(xiàn)[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4]王娟.論漢朝法律儒家化[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D
A
2095-4379-(2017)24-0107-02
郭明(1993-),男,陜西西安人,西安財經學院,經濟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