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慧玲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從“羅爾事件”看雷鋒精神法治化研究
陽慧玲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從“羅爾事件”可以看出,社會各類型主體弘揚雷鋒精神的熱情需要正確的引導,應當走法治化途徑提供自我保護與獲得外力保護。對此,首先是雷鋒精神內涵法治化,即用法律語言深層解析與表達雷鋒精神的內涵;其次是雷鋒式行為保障法治化,即對好人好事在立法和司法層面保障其免責或提供法律援助。
羅爾事件;雷鋒精神;法治化;保障
2016年9月,我國《慈善法》開始實施,而11月的“羅爾事件”①就成為我國慈善法治事業(yè)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在市場經濟和網絡時代的雙重影響下,新時代雷鋒們提供慈善救助既要考驗愛心指數(shù),也要考驗理性頭腦。當代雷鋒們與需要雷鋒的人們,都需要理解法治規(guī)則,強化法治思維,走法治化途徑進行自我保護與獲得外力保護,在法治框架內弘揚雷鋒精神,簡言之即將雷鋒精神法治化。
當代中國,對雷鋒精神有了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2012年中宣部將雷鋒精神概括為五個方面: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yè)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有人勤儉節(jié)約或艱苦創(chuàng)業(yè),人們并不認為這是在學雷鋒,而幫助孤寡老人或捐款捐物等,才被認為是學雷鋒。可見,雷鋒精神最為深入人心的是其奉獻精神。從社會認知層面而言,要充分發(fā)揚雷鋒精神,應當順應社會的普遍認知,突出其奉獻精神這一個方面。因此本文所稱雷鋒精神內涵法治化,僅針對雷鋒精神中的奉獻精神,用法律語言深層解析與表達這一精神的內涵。
雷鋒的奉獻精神,在生活中表現(xiàn)為各類救助行為。這一法律關系應當從主體、客體、內容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主體方面,包括救助人與被救助人兩方,但越來越多借助網絡第三方機構實施。這也是“羅爾事件”短時間內影響范圍巨大的原因。救助人的主觀心態(tài)一般是出于善意。而被救助人的主觀心態(tài)則呈現(xiàn)多樣化狀態(tài),或者感激,或者漠視,或者惡意。救助人與被救助人的心態(tài)差異可能導致的沖突其典型表現(xiàn)形式即“好心沒好報”。二是客體方面,包括救助行為或救助物資。在提供救助行為時,行為目的與行為效果兩者有時可以統(tǒng)一,即出于好心辦了好事,但有時可能背離,即“好心辦壞事”。三是內容方面,救助人與被救助人分別享有的權利和負擔的義務。救助人一旦實施救助行為,應當享有不被惡意追訴的權利并承擔提供有效救助的義務,而被救助人則享有獲得有效救助的權利與并承擔提供真實困難情況的義務。目前存在的爭議有三點:一是救助行為發(fā)生之前,某人發(fā)生了需要救助的困難或危難,其他人是否需要承擔救助的義務,即“見危不救”法律是否需要干涉;二是救助行為發(fā)生之時,救助人提供的救助是否有效以及如果無效甚至造成損害是否需要賠償,可結合“好心辦壞事”討論;三是救助行為發(fā)生之后,一旦發(fā)生惡意追訴,救助人如何獲得救助,可結合“好心沒好報”討論。
對于上述“好心沒好報”、“好心辦壞事”及“見危不救”這三種情況,要從立法層面激發(fā)并正確引導公眾的好心以解決“好心辦壞事”及“見危不救”,在司法層面避免個人的惡意以解決“好心沒好報”。
(一)雷鋒式行為的立法保障
2009年湖南省開始實施《湖南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長沙市設立見義勇為基金會,2013年長沙雨花區(qū)推行見義勇為傷殘人員終身領取優(yōu)撫金措施等。上述規(guī)定針對見義勇為行為提供獎勵和保護,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凡人善舉。對此其他省市進行了各種有益嘗試,如2013年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文明委制定了《浦東新區(qū)關于表彰獎勵和幫扶禮遇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若干意見(試行)》,2016年貴州省文明委出臺了《貴州省獎勵、禮遇和幫扶道德模范實施辦法(暫行)》。更有城市從立法層面擴大對凡人善舉的保護,如2013年深圳市制定《深圳經濟特區(qū)救助人權益保護規(guī)定》,其中規(guī)定救助人只要盡到注意義務,對于救助不成功的后果無須承擔責任。
在各省市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進行了各種有益嘗試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有必要借鑒美歐及新加坡等國的相關法律,制定《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加大對見義勇為和助人為樂者的保護力度,通過制定“好心人免責條款”等,使助人者不會因為緊急情況下施救而成為被告甚至承擔法律責任,必要時由政府承擔助人者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而帶來的無法預知的后果②。
“好心人免責條款”的適用直接免除了好心人的法律責任,這雖然可以最大程度保護善意的利他之人,但如果有人借幫助他人之名而行損人之事,或假冒助人之名以逃避損人行為的責任,那么此種善意又會重新被扭曲。此種擔心在當今社會并非多余。我國公民誠信檔案尚在建設中,可以采用過渡的辦法,即適用民法中的無因管理規(guī)定。我國在立法和司法中,均不支持無因管理人有報酬請求權。但在德國、葡萄牙、希臘、意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雖然在法律條文的層面上不承認無因管理人的報酬請求權,但在司法實踐中也通過各種方法,間接地承認在某些情況下,無因管理人可以主張報酬③。當被管理人沒有能力支付時,國家應當承擔支付的責任。這可以通過設立互助基金、購買商業(yè)保險④的方式來實現(xiàn)。
此外,如果真有此類假冒或名為幫助實為損害之事發(fā)生,我們也應當允許。畢竟法律如此規(guī)定,可能導致放縱假善意或真惡意,但卻可以有效避免錯傷懷有真善意的好心人,這是社會對道德期待的必要代價。
(二)雷鋒式行為的司法保障
相比熟人社會而言,高流動性的陌生人社會中的交往往往是一次性的,這就決定了陌生人社會中的互幫互助,是一種沒有回報預期的幫助,是一種去功利化的幫助⑤。反言之,接受幫助的一方往往利用這種流動性以及不需要回報,而可能粗暴對待甚至惡意利用提供方的幫助。在好心被曲解或被傷害時,司法環(huán)節(jié)是保護好心人的最后一道防線。
針對“好心沒好報”的情況,常見的惡意行為包括拒不承認獲得救助或反誣救助人為加害人。對此,可直接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jù)?!边@一規(guī)定一般被概括為“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在司法環(huán)節(jié),需要明晰何為“主張”,何為“舉證”。
何為“主張”?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未作出明確界定。著名民事訴訟法學者羅森貝克認為:“主張是指對擬適用的法規(guī)范的事實要件存在的陳述,即使它是以否認的形式出現(xiàn),也同樣是主張;否認是指將法定的事實要件視為不存在的陳述,即使它也是以主張的形式出現(xiàn)的,也同樣是否認?!雹捱@一觀點說明,在法律范疇之內,事實要件存在的陳述應視為主張,而事實要件不存在的陳述不應視為主張,而是否認。如果將事實要件不存在的陳述也視為主張,那么民事案件的審理將陷入怪圈:當事人任何一方提出了主張,對方作出的否認也認定為新的主張,那適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提出主張的一方需要舉證,否定主張的一方也需要舉證,而只有符合法定條件的材料才能被認定為證據(jù),那很容易導致當事人的舉證困難、舉證不能或如同本案一般的事實真?zhèn)尾幻?。因此,依?jù)羅馬法語“事物的性質不要求否定者承擔證明”,否定事實要件存在陳述的一方不需要舉證,即不能要求一方證明其主張的同時,也要求對方證明該主張不存在。
何為“舉證”?此處“舉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當事人在具體的訴訟過程中,為了避免承擔敗訴的危險而向法院提供證據(jù)的必要性;二是指在口頭辯論結束之后,當事人因主要事實沒有得到證明,法院不認可發(fā)生以該事實為要件的法律效力而承擔的訴訟上的不利⑦。在明確哪一方當事人所作事實要件存在的陳述在法律上應認定為“主張”的基礎上,那么該方當事人應負責舉證,提供證據(jù)以證明其主張,在無法證明或無法說服法官形成心證的時候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從目前我國法律中對于“主張”的界定以及舉證責任分配的司法實踐看來,很顯然并未偏袒于好心人。我國法律要求好心人也必須舉證說明自己懷有善意或沒有惡意。這雖然實際上加重了好心人的負擔,但督促好心人在實施救助行為時要注意保存證據(jù),無疑有助于在社會中推進好心人的法制意識,也能夠減少“見危不救”。
通過雷鋒精神內涵法治化與雷鋒式行為保障法治化,好心人能夠正確、無后顧之憂地學雷鋒,更能夠在法治化軌道內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成為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
[ 注 釋 ]
①羅爾事件始末[J].人民論壇,2017(1上):66.
②包蹇.學雷鋒:讓制度安排托起助人美德——全國政協(xié)常委提案建議完善法律推動助人為樂[EB/OL].http://www.qstheory.cn/tbzt/2012tbzt/2012lh/taya/201203/t20120305_143216.htm,2012-03-05.
③張虹.無因管理人的報酬請求權問題研究——兼論民法制度設計中的人性預設問題[J].法律科學,2010(5):48.
④在北京,2013年11月27日推出“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為老年人在各類活動場所發(fā)生意外傷害時提供保障.政府托底,以經濟手段減少老人訛人現(xiàn)象.上海、山東、浙江等省市已推出類似項目.陳斯.本市首推老人意外傷害險[N].法制晚報(電子版),2013-11-27(A07).
⑤周小毛,何紹輝.陌生人社會更需要雷鋒精神[N].光明日報,2012-10-02(4).
⑥[德]萊奧·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以德國民法典和民事訴訟法典為基礎撰寫[M].莊敬華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79.
⑦陳剛.證明責任概念辨析[J].現(xiàn)代法學,1997(2):32.
D
A
2095-4379-(2017)24-0039-02
陽慧玲(1981-),女,湖南醴陵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法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法制教育、公益法治。
長沙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6csskktz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