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安德魯斯與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的考察*

        2017-01-28 06:22:54王新春
        吐魯番學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安德魯斯探險隊中亞

        王新春

        安德魯斯與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的考察*

        王新春

        美國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組織的中亞探險隊,是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主導的近代以來在蒙古高原考察時間最長、地域最廣、成果最為豐碩的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團體。他們在考察方式、內容、技術等諸多方面,促進了近現代中國北方地區(qū)探險活動的變革。他們對哺乳動物和人類起源問題的探索推動了該地區(qū)古生物學、考古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促進了蒙古學及內亞研究的發(fā)展?;仡櫰鋵W術史,對于了解近現代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探險考察活動及中國考古學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安德魯斯美國中亞探險隊蒙古古生物學考古學

        美國動物學家、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1884~1960)領導的美國中亞探險隊(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是最早在蒙古高原地區(qū)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的學術考察團體,與之相關的考察和研究推動了西方學術界關于蒙古地區(qū)的科學研究,并對近現代以來西方探險家在中國的考察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從學術史的角度,對美國中亞探險隊的考察動機、過程和研究進行系統(tǒng)考察,并揭示它在近代中國考察探險史上所具有的價值。

        一、安德魯斯與美國中亞探險隊之緣起

        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出生于美國威斯康辛州南部貝洛伊特市西部邊緣的一個鄉(xiāng)村藥材商人家庭,幼時受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鳥類學家弗蘭克·查普曼(Frank Michler Chapman,1864~1945)和他的《北美東部鳥類手冊》①Frank Michler Chapman,Handbook of birds of eastern NorthAmerica,New York:D.Appleton and Company,1895.的啟蒙,立志從事動物學研究②Edwin H.Colbert,Roy ChapmanAndrews,Explorer,Science,New Series,Vol.132,No.3418,1960,p.21.。1902年,安德魯斯進入威斯康辛州貝洛伊特學院學習英語專業(yè),并自主研修了考古學和進化論課程。1906年大學畢業(yè)后,安德魯斯前往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1934年擔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

        安德魯斯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早期的工作主要在鯨類哺乳動物研究方面,并藉此而出名。1907—1908年,他在太平洋、北美東海岸附近及阿拉斯加附近海域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捕撈鯨魚制作標本,并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和求偶活動等,獲得了諸多此前未知的有關生活在深海中的地球上最大型的哺乳動物的詳細資料,同時對其他類型的哺乳動物做了細致觀察①K.L.Hatch,Wisconsin-Born Roy ChapmanAndrews,The Wisconsin Magazine of History,Vol.37,No.1,1953,p.46.。1909年,安德魯斯受美國漁業(yè)局的邀請,率領一支政府考察團首次前往亞洲東南部和東部地區(qū),在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群島、朝鮮半島等海域調查海洋生物和陸上爬行動物。

        安德魯斯開始關注蒙古高原地區(qū)始于有關哺乳動物和人類起源的假說。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陸地之一,亞洲長期以來被古生物學家視為生物進化史上“最穩(wěn)定的地區(qū)”和某些哺乳動物的發(fā)源地②[法]德日進等著;李英華、邢路達譯:《中國的舊石器時代》前言,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1頁。。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地理學家、古生物學家奧斯朋(Henry Fairfield Osborn,1857~1935)致力于古生物研究,特別是在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方面建樹頗多③楊鐘健:《奧斯朋傳略》,《科學》第20卷第2期,1936年,第145~146頁。。1901年,他支持了關于亞洲內陸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發(fā)源和分布的主要地域的學說④Roy Chapman Andrews,Explorations in Mongolia:A Review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l.69,No.1,1927,p.1.,認為歐洲與北美的哺乳動物皆發(fā)源于亞洲內陸的蒙古高原、新疆、喜馬拉雅山脈等地⑤[美]安德魯博士原講,陳訓慈譯:《蒙古探險記》,《史學與地學》第4期,1928年,第4頁。,但這些觀點均基于推論,尚無明確的古生物學證據。受到奧斯朋和歐洲探險家從亞洲帶回的采集品的影響,安德魯斯對亞洲的哺乳動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⑥Roy ChapmanAndrews,The New Conquest of CentralAsia:Anarrative of the explorations of the CentralAsiatic expeditions in Mon golia and China,1921-1930,TheAmerican museum of history published,1932,pp.3-4.。東南亞地區(qū)的考察結束后,安德魯斯于1915年擬定了一個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采集動物學標本,在當時美國學者涉獵不多的亞洲內陸地區(qū)進行長期探險的計劃,得到奧斯朋的支持。

        安德魯斯之所以選擇蒙古高原作為持續(xù)的考察目的地,首先是基于地理探險界追求優(yōu)先發(fā)現權的傳統(tǒng),中國西北地區(qū)已有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1952)、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榮赫鵬(Sir Francis Younghusband,1863~1942)等探險家進行了細致而卓有成效的考察,但從發(fā)現物來看缺乏支持奧斯朋觀點的化石證據。之后,中國北方的史前考古成果也使他對蒙古高原考察的興趣大增。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師丹斯基(Otto A. Zdansky,1894~1988)和步達生(Davidson Black,1884~1934)等學者在鄰近蒙古高原的北京周口店發(fā)現了“北京猿人”的牙齒化石顯然進一步鼓舞了他在蒙古高原尋找古人類化石的信心⑦Asian Search For Pre-dawn Man,The North-China Herald,May 19,1926,p.278.。

        安德魯斯的第一次中國探險主要位于西南部的云南。1916年,他與妻子伊薇特·博勒普·安德魯斯(Yvette BorupAndrews,1891~1959)⑧安德魯斯夫婦是近代在中國、蒙古考察的外國探險家中少有的夫妻檔,素有“考古探險界最能合作的夫婦”之稱,二人于1916年成婚,1931年離婚。參見仲華:《考古探險家安得羅夫婦的離婚消息》,《婦女雜志》第17卷第10號,1931年,第65~67頁。組織亞洲動物學考察團(Asiatic zoological expedition)自紐約出發(fā),經福建、香港和越南等地抵達云南,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動物學考察。亞洲動物學考察團在云南活動的區(qū)域集中于大理、麗江、中甸、維西、保山、騰越等西南、西北部地區(qū),考察內容為尋找野生動物并制作標本、搜集古動物化石。至1917年從云南至緬甸,考察團在云南共獲得2100個哺乳動物,800個鳥類和200個爬行、兩棲動物標本,200個用于解剖學研究的動物骨架,以及拍攝了150張彩色相片、10000英尺的電影膠片①Roy Chapman Andrews,Traveling in Thina’s Southland,Geographical Review,Vol.6,No.2,1918,p.145.。通過此次考察,安德魯斯不僅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搜集到大量動物標本,他也意識到亞洲內陸高原地區(qū)在更新世早期氣候環(huán)境更加濕潤,很可能是哺乳動物和人類最初的誕生地②Roy Chapman Andrews,Traveling in Thina’s Southland,pp.133-146.,使他樹立了在中國更加廣闊的地域工作,確認中亞是否為“北方大陸的哺乳動物的誕生地的明確目標計劃”③Roy Chapman Andrews,The New Conquest of Central Asia:A narrative of the explorations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in Mongolia and China,1921-1930,p.4.。

        二、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的五次考察

        中國和毗鄰的蒙古的亞洲東部內陸地區(qū)是安德魯斯探險生涯中的主要活動場所。蒙古高原地區(qū)是早期西方探險家踏足并不廣泛的地區(qū),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一是復雜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致使任何考察隊要穿越這一地區(qū)均需要細致而費用高昂的準備工作,而冬季的嚴寒限制了野外考察的時間,安德魯斯認為:有效的考察時間只能在每年的4月至9月。二是落后的交通,蒙古高原地區(qū)地域廣闊,考察路途遙遠,只能依靠駱駝等牲畜運輸,致使考察時間大量消耗于緩慢的運輸途中④Roy Chapman Andrews,Explorations in Mongolia:A Review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l.69,No.1,1927,p.2.。三是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較之西北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局勢,蒙古高原地近中原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局面嚴重影響了這一地區(qū)的考察活動。在美國中亞探險隊之前,在這一地區(qū)的考察主要為俄國探險家、地理學家奧勃洛切夫(Vladimir Obruchev,1863~1956),他在1894-1895年沿恰克圖穿越蒙古高原至北京的地理、地質學考察⑤Roy Chapman Andrews,Explorations in Mongolia:A Review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p.4.;考古學家柯茲洛夫在1899-1901年、1904年、1907-1909年、1923-1926年的考察中,都曾在蒙古高原地區(qū)進行地理學、考古學等方面的考察;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考古學家鳥居龍藏,1906-1908年在蒙古高原東部、東南部的赤峰、喀喇沁旗、多倫淖爾等地區(qū)的考察,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金屬物品。此外,尚有1924-1928年俄國探險隊在蒙古高原的考察;1927-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在內蒙古的考察;1930-1935年日本學者在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數次考察;1931年,中法學術考察團在內蒙古的考察;1938-1939年,原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丹麥人亨寧·哈士綸(Henning Haslund-Christensen,1896~1948)率領的丹麥探險隊在中國和蒙古的考察等。其中,日本學者多活動于蒙古高原東部和東南部,西方探險家則多深入到蒙古高原中部、北部和西部地區(qū)。

        1918年8月,安德魯斯組織第一次中亞探險隊,首次抵達蒙古高原地區(qū)考察地形地貌,以作將來考察之準備。他此次考察自北京出發(fā),搭乘京綏鐵路火車至張家口,然后乘汽車至庫倫,這也是美國中亞探險隊歷次考察的基本行進路線。次年5月,安德魯斯選擇春夏之際,組織第二次中亞探險隊沿1918年路線在蒙古東南部地區(qū)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考察①《安得思將再度赴蒙考古》,《時事月報》第4卷第4期,1931年,第110頁。。這次考察不僅收集到大量動物學標本,還使他確立了在此之后亞洲中部考察的研究目標和利用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考察方式,極大地縮短了運輸所耗費的考察時間②李書春:《安得思蒙疆考古記》,《地學雜志》第2期,1928年,第281~302頁。。

        前兩次考察結束后,安德魯斯意識到單一的動物學研究、捕捉野生動物和采集動物標本考察目標,在哺乳動物與人類起源研究方面收效甚微,應拓展考察學科范圍,組織一個包括地質學、地理學、古生物學、動植物學、礦物學、考古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專業(yè)學者共同參與的綜合學術考察團體,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重建史前時期蒙古高原地區(qū)的氣候、植被、動物等自然環(huán)境狀況,這將是驗證奧斯朋觀點的最合適的方式。安德魯斯指出:這將是探險史上首支多學科領域專家協(xié)作的考察團體,也是以后科學探險的發(fā)展趨勢③Roy Chapman Andrews,Explorations in Mongolia:A Review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pp.1-2.。

        1921年,安德魯斯率領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主持的考察團體前往蒙古高原地區(qū),并首次于考察全程以道奇牌卡車作為交通工具。為便于長期考察,安德魯斯在北京租用了弓弦胡同2號作為探險隊總部,這個院落的前一位租客是曾擔任《泰晤士報》駐中國首席記者、中華民國總統(tǒng)政治顧問的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④Roy ChapmanAndrews,Under a lucky star:a lifetime of adventure,Blue Ribbon books,New York,1945,p.180.。安德魯斯計劃美國中亞探險隊將在至少五年的時間內,以蒙古高原為中心,進行以古生物學為主的學術考察??疾斓赜虺晒鸥咴糠謩又参飳<疫€在陜西、海南、福建、江西、四川、云南、湖北等地采集標本⑤Roy Chapman Andrews,The Third Asiatic Expeditio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Science,New Series,Vol.55, No.1431,1922,pp.584-587.。根據氣候條件,考察時間為每年的春夏兩季。與中國西北地區(qū)的諸多考察團體及后來中瑞等國學者合組的西北科學考查團持續(xù)的田野工作有所不同,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為階段性考察。最終在1922、1923、1925、1928、1930年,安德魯斯五次率領美國中亞探險隊深入到中國、蒙古兩國境內的亞洲內陸高原地區(qū)。經費方面,除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承擔一部分,安德魯斯還采用了新的籌款方式,以博物館的名義向社會募捐,先后獲得26個州的個人與團體的資助,籌得40萬美元的經費⑥叔諒:《外蒙古探險記略》,《東方雜志》第24卷第22號,1927年,第56頁。。在組織形式方面,安德魯斯還尋求其他的合作方,如美國亞洲協(xié)會、《亞細亞》雜志等機構均在考察過程中給與諸多支持。考察全程以汽車作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局部地區(qū)使用駱駝、馬匹。除張家口至庫倫的交通主干線,其他地區(qū)為外蒙古地區(qū)首次通行汽車⑦李書春:《安得思蒙疆考古記》,第289頁。。在考察步驟上,先用傳統(tǒng)交通工具駱駝攜帶汽油、食物等物資先行出發(fā),在考察沿途設立大本營,負責后勤保障,各學科領域學者成立考察分隊獨立考察。

        1922年4至9月的美國第三次中亞探險隊,為中國北方地區(qū)最早的分學科考察的團體,考察隊員、助手及雇工共40余人。探險隊自北京出發(fā),沿京張線至張家口,然后沿張家口至庫倫的大道向西北行,經滂江、烏得抵庫倫,然后西南行至杭愛山,后東南行返回張家口,之后的考察路線大體一致。4月25日,探險隊在二連浩特首先發(fā)現古生物化石,之后在8個地點獲得自二疊紀至更新世的恐龍、象、魚、昆蟲及植物化石數量眾多,在當時全世界范圍內亦是極為少見①[美]奧斯朋原著:《美國天產博物院調查蒙古地質之成績》,《科學》第9卷第10期,1925年,第1279~1283頁。。此次考察后,安德魯斯制訂了更為明確的考察計劃:一為“證明蒙古為生物分布之中心”,二為“考察高等哺乳類如人與馬等,其最初之形式為何如”,三為“尋找人類之遠祖究由何種哺乳類進化而來”。②胡煥庸:《第三次亞洲考古隊在蒙古考察之結果》,《科學》第8卷第9期,1923年,第984頁。

        1923年的考察內容與路線與之前一致,最重要的發(fā)現是在綏遠向北抵土謝圖汗部的沙布克烏素后,采集到數量眾多的恐龍蛋化石,引起世界轟動。它與其他哺乳動物和植物化石證據,表明蒙古高原地區(qū)在白堊紀時代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美國中亞探險隊1922-1923年的兩次考察,集中于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方面,主要關注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的爬行和哺乳動物,之后的考察則擴展至考古學、人類學及動植物學等學科領域③[美]安得魯:《附第三次亞洲調查團之未來五年調查計劃》,《科學》第9卷第10期,1925年,第1284頁。。

        1925年,安德魯斯繼續(xù)因直奉戰(zhàn)爭政治、軍事等原因中止考察??脊艑W者尼爾森(Nels Christian Nelson,1875~1964)的加入,表明安德魯斯和美國中亞探險隊將研究人類起源問題的史前考古學作為考察的核心內容之一。尼爾森在沙布克烏素發(fā)現大量屬于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與其他人工制品,并據此首次擬定了該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序列。其他學科考察方面,均為之前考察內容的補充,考察團員發(fā)現的“從下部洪積層到下部白堊紀的二十三層以上明了的地層”,被安德魯斯視為當時已知的陸生脊椎動物誕生地的證據④諶亞達:《美國博物館考古隊調查戈壁沙漠的方法與結果》,《學藝雜志》第8卷第8號,1926年,第3頁。。

        1926-1927年,美國中亞探險隊的考察活動因北伐戰(zhàn)爭再次中斷,直至1928年北方局勢穩(wěn)定下來。此前的數次考察,安德魯斯均順利得到中國和蒙古政府批準,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肆意獵殺動物、采集植物制作標本,發(fā)掘古生物化石和考古遺物等,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增添藏品。隨著北伐戰(zhàn)爭的進行和中國反帝反封建,爭取主權、民主運動的逐漸興盛,中國學術界對具有深刻的殖民主義色彩的外國探險家在中國的考察活動的反對與日俱增。1927年,北京十余家學術團體聯合成立“中國學術團體協(xié)會”,阻止斯文·赫定在中國西北的考察,也讓美國中亞探險隊的考察“變得極為艱難”⑤Roy Chapman Andrews,The New Conquest of Central Asia:A narrative of the explorations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in Mongolia and China,1921-1930,p.344.。1928年,在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的干涉下,美國中亞探險隊的采集品在張家口被政府扣押。安德魯斯不得不與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及其他中國的政府機關與學術單位交涉,最終同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北平分會達成協(xié)議⑥《本年美國天產博物院中亞遠征隊之成績及其標本處置辦法》,《科學》第13卷第10期,1928年,第1419~1422頁。,大部分搜集品運回美國。古生物化石在整理、研究和制作成標本后陸續(xù)運回北京,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驗收,轉贈予地質調查所保存⑦《中亞旅行隊在蒙發(fā)運古物案》,《外交部公報》第1卷第7期,1928年,第159~167頁。。

        1929年初,安德魯斯與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為組織最后一次蒙古高原考察活動在中國境內考察之事展開談判,于1930年3月以《中國學術團體協(xié)會為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事與瑞典國斯文·赫定博士訂定合作辦法》①《中國學術團體協(xié)會為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事與瑞典國斯文·赫定博士訂定合作辦法》,《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會報》第2卷第6期,第5~10頁。“十九條”協(xié)議為藍本,簽訂中美學者合作考察協(xié)議②《安得思又擬組織蒙古考察團》,《新聞報》1929年3月26日,第3版。,并針對采集品簽署了《古物保管委員會與安得思簽訂繼續(xù)采集標本合同》及相關補充條款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文化(二)》,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55~657頁。另見《美國中亞古生物考察團重圖來華考察消息》,《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報》第1卷第3期,1929年,第55~56頁。。中國學者張席褆、楊鐘健、裴文中作為中方合作學者先后加入美國中亞探險隊。探險隊在蒙古高原地區(qū)考察了約半年時間,其中內蒙古地區(qū)百靈廟周邊的考察基本參照了西北科學考查團的路線④Roy Chapman Andrews,The New Conquest of Central Asia:A narrative of the explorations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in Mongolia and China,1921-1930,p.369.。此次考察共獲得古脊椎動物化石、植物化石和新石器標本120余箱,其中古脊椎動物化石有重復的部分留在中國,其余部分按協(xié)定先運抵美國研究,后歸還中國⑤《中亞調查團赴蒙調查之經過》,《燕京學報》1930年第8期,第1615頁。。由于安德魯斯始終缺乏合作誠意,也不滿于中方學者的正當考察活動,此次合作考察可謂草草收場⑥羅桂環(huán):《20世紀前期兩次失敗的中外合作科學考察及其原因》,《中國科技史雜志》2005年第3期,第193~203頁。。安德魯斯及美國中亞探險隊在中國和蒙古的考察活動最終落下帷幕。據安德魯斯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他曾計劃與偽滿洲國政府接洽,由東北地區(qū)進入蒙古考察,但最終未能成行⑦《安德魯探險隊事件》,《華年》第1卷第23期,1932年,第444頁。。

        三、美國中亞探險隊的考察成果

        自1921-1930年,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和中國中南部部分地區(qū)進行了長達十年的間斷性考察活動,在古動物學、考古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古植物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取得了諸多重要成就⑧Roy Chapman Andrews,Explorations in Mongolia:A Review of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l.69,No.1,1927,pp.6-19.,考察結束后出版了超過150部的研究論著。安德魯斯將美國中亞探險隊考察之成果總結為七個方面:

        (1)蒙古第三紀白堊紀生物滋生之發(fā)見。

        (2)蒙古先史時代文化之發(fā)見。

        (3)蒙古地質系統(tǒng)之考定。

        (4)蒙古古代氣候之推明。

        (5)蒙古地形測量之發(fā)軔。

        (6)亞美古代植物之印證。

        (7)亞洲動物新種之搜集。⑨叔諒:《外蒙古探險記略》,第59頁。

        從安德魯斯羅列的考察成果可以看出,古生物學和考古學是美國中亞探險隊成就最重要之部分,亦是最重視的內容。古生物學考察主要用于驗證奧斯朋關于亞州中部地區(qū)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發(fā)源地的假說,是美國中亞探險隊最重要的研究課題①Nels C.Nelson,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North China,American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29,No.2,1927,p.196.,成果亦最為豐碩。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采集的古生物化石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也極為豐富,其中包括一些其他地區(qū)未見之物種②哲生:《安德魯斯蒙古探險之所獲》,《東方雜志》第25卷第24號,1928年,第87~91頁。,“尤其是在中生代、新生代的爬行類和哺乳類化石方面”③羅桂環(huán):《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綜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211頁。,種類達數千種。最引起歐美科學界轟動的是第三次考察期間在沙布克烏素發(fā)現的包含有完整胚胎的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頭骨72件、骨骼12副。探險隊在中國和蒙古獲得了約1萬只哺乳動物,8000只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8000只魚類和500種植物標本。正如奧斯朋在論述考察成果時言:“中亞探險隊于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五年間,已將全世界最多沙漠之地,受古生物學、地質學二方面之解釋。而蒙古荒原,遂頓放古生物生活之異彩,而成為多數陸居的脊椎動物之故鄉(xiāng)矣?!雹苁逭彛骸锻饷晒盘诫U記略》,第59頁。通過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研究,對蒙古高原的史前時代氣候環(huán)境有了初步的認識,認為因大興安嶺及其他山脈所阻,早在第三紀和白堊紀時期蒙古高原的雨量已經非常稀少。搜集品及相關研究體現了遠古時期至現代以來蒙古高原物種的進化與滅絕、氣候環(huán)境變遷,是各種生物和人類重要的活動地域,也很可能是它們的誕生地⑤Roy ChapmanAndrews,This Business of Exploring,New York and London:G.P.Putnam's Sons,1935.pp.283-284.。古生物考察揭示了蒙古高原地區(qū)的生物發(fā)展史,被安德魯斯盛贊為“書寫了地球上的生命史的新篇章”⑥Roy ChapmanAndrews,Under a lucky star:a lifetime of adventure,Blue Ribbon books,New York,1945,p.199.。

        史前考古同樣是驗證奧斯朋假說的考察內容。雖然在1923年起,美國中亞探險隊在張家口西北、阿爾泰山以北的廣闊地域,就已發(fā)現史前遺跡、遺物,但直至1925年春考古學才作為專門項目得到重視,安德魯斯甚至直言未來之探險中考古學將與古生物學分享其名⑦[美]安德魯博士原講,陳訓慈譯:《蒙古探險記》,第14頁。。從他的諸多文章來看,這一變化還來源于周口店的史前考古和古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啟發(fā)。美國中亞探險隊的史前考古雖有多位學者參與,但最主要的考察與研究者為尼爾森⑧參見J.Alden Mason,Nels Christian Nelson,1875-1964,AmericanAntiquity,Vol.31,No.3,1966,pp.393-397.。探險隊在沙布克烏素地區(qū)發(fā)現大片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址,尼爾森稱該地古代居住的人類為“沙丘的居民”(Dunedwellers),并命名“沙布克文化”(Shabarakh Culture)。遺址中出土的中石器時代典型遺物為石錐、刮削器、薄石片石器及用恐龍蛋、鴕鳥蛋化石制作的盤珠,與西歐所發(fā)現的中石器時代燧石器極為類似。新石器時代的典型遺物為矛頭、箭鏃及線紋、幾何紋的陶器⑨[美]安德魯博士原講,陳訓慈譯:《蒙古探險記》,第15~21頁。。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地區(qū)總共發(fā)現180個石器時代遺址,搜集到總數約20萬件刮削器、燧石等石制工具和貝殼、陶器等石器時代遺物⑩尼爾森記錄的史前遺址范圍呈東南至西北方向,為97°E—115°E,緯度東部為42°N—44°N,西部為45°N—46°N。參見John Maringer,Contribution to the Prehistory of Mongolia,Stockholm,1950,p.1.,表明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河流及湖泊周邊地區(qū)擁有豐富的史前文化。此外,1928年參與考察的考古學者龐德(Alonzo W.Pond,1894~1986)在內蒙古發(fā)現了一些墓葬、城墻和巖畫遺址。尼爾森最早對蒙古高原史前文化進行分期研究,提出了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前蒙古時代、蒙古時代五期說①Nels C.Nelson,Notes on theArchaeology of the Gobi,American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28,No.1,1926,pp.305-308. Roy ChapmanAndrews,This Business of Exploring,pp.285-286.,“但由于缺乏地層依據,年代上多不可靠”②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第97頁。。他同時也指出,美國中亞探險隊的考古調查“無法證明或反駁人類起源于亞洲,而是揭示了與其他文化起源地之間的關系”。③Nels C.Nelson,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North China,American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29,No.2,1927,p.200.

        美國中亞探險隊的考古考察和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他們開辟了蒙古高原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史前遺跡、遺物的發(fā)現確認蒙古高原存在史前文明,推翻了此前長期存在的蒙古高原無史前文明的傳統(tǒng)主流觀點④Johannes Maringer,Mongolia before the Mongols,ArcticAnthropology,Vol.1,No.2,1963,pp.75-85.。他們還否定了西歐地區(qū)為人類發(fā)源地的觀點,提出有關人類起源問題的新看法⑤[美]R.C.Andrews原著,訪梅譯:《蒙古考古記》,《晨曦》第2卷第2期,1927年,第102頁。;其次,安德魯斯等人從文化傳播論的角度,認為蒙古高原史前文化與周口店等其他周邊地區(qū)史前文化存在著聯系,與歐洲的史前文化可相互印證,它們可能擁有共同的來源,并指出阿爾泰山以南內蒙古地區(qū)的考古將最終解決這一問題,對中國北方地區(qū)史前考古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第三,尼爾森等人在外蒙古地區(qū)的考古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諸多開創(chuàng)性成果,被視為西北科學考查團關于蒙古考古的兩種著作《蒙古史前史研究》⑥John Maringer,Contribution to the Prehistory of Mongolia:a study of the prehistoric collections from Inner Mongolia,Publica tion 34,Stockholm:Thule,1950.和《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⑦Bo Sommarstr?m,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partⅰ-ⅱ,Stockholm:Elanders boktryck eri aktiebolag,1956-1958.問世以前,西方學者在蒙古高原考古唯一可靠的研究成果⑧[蘇]M.И.戈爾曼著,陳弘法譯:《西方國家的中央亞考察隊》,《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91年第1期,第52頁。。

        在其他學科考察方面,美國中亞探險隊亦有不少重要成果。雖然動植物和古生物標本采集被安德魯斯置于考察成果之末,但這才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支持他考察的主要目的。安德魯斯率領的探險隊在中國與蒙古十余年考察搜集的各類物品,讓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成為“西方最大的收集蒙古珍貴的古生物、考古學及一部分民族學藏品的博物館”⑨[蘇]M.И.戈爾曼著,陳弘法譯:《西方國家的中央亞考察隊》,第51頁。。在大地測量學方面,美國中亞探險隊利用最為先進的設備儀器,采用多種方式,測量了約3200公里的考察路線,繪制了4個考察區(qū)域約202平方公里的地圖⑩叔諒:《外蒙古探險記略》,第63~64頁。,修訂和補充了俄人所繪訛誤頗多的地圖。探險隊的攝影師拍攝的約5萬英尺的電影膠片和數千張照片,“代表了考察活動的內容和蒙古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們對轉瞬即逝的事物的永久的記錄擁有重要的價值”①Nels C.Nelson,Notes on theArchaeology of the Gobi,American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28,No.1,1926,pp.305-308. Roy ChapmanAndrews,This Business of Exploring,pp.285-286.,對了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蒙古高原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具有極為珍貴的資料價值。此外,美國中亞探險隊的考察對二十世紀初中、蒙兩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助益頗多,以汽車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對亞洲腹地建立現代交通運輸系統(tǒng)、推動現代化商業(yè)貿易發(fā)展具有先驅意義。

        四、結語

        20世紀初,中國北方及西北地區(qū)從傳統(tǒng)的以填補地圖空白的地理探險轉向更為豐富和深入的多學科領域調查,展現出諸多新特征。安德魯斯和美國中亞探險隊是這一轉變的開拓者之一,對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外國探險家在中國和周邊國家、地區(qū)考察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推動著考察探險活動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變革,在近現代中國探險史、蒙古學、內亞研究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價值。一是采用多學科合作的形式①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第167~168頁。,各學科領域專家獨立考察,對考察區(qū)域進行各學科綜合研究;二是安德魯斯等學者視野廣闊,將蒙古高原的考古研究與中國北方的史前考古聯系起來,對重新審視中國科學考古學的建立和發(fā)展具有一定價值,亦可讓我們對近現代外國探險家在中國北方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考察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三是美國中亞探險隊在蒙古高原的考察有服務現實的目標,強調考察獲取與經濟建設相關資料,促進礦產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于今而言,對我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The Expedition of Andrews and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 in Mongolian Plateau

        Wang Xinchun

        The American explorer Roy Chapman Andrews organized the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led by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It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Expedition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which has the longest time,the most exten?sive area and the most fruitful achievements.In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way,the content and the technology,they have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activities in modern northern China.Their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mammals and human beings has promoted the study of palaeontology,arche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in this region,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studies and inner Asia studies.Reviewing its academic history,it has aca?demic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xploration activities in moder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eology.

        Roy Chapman Andrews;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Mongolian Plateau;Paleon?tology;Archeology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本文為西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人文社會科學)2014年度項目“西北科學考察團考古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SKQNYB14003)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安德魯斯探險隊中亞
        小小探險隊
        習近平主席在中亞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10
        跟蹤導練(三)
        93歲二戰(zhàn)老兵三年跑遍全美國
        朱莉·安德魯斯生活備忘錄(一):早年的聲樂訓練
        歌劇(2017年4期)2017-05-17 04:07:17
        交通工具的王國
        中亞速覽
        中亞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2
        圣安德魯斯感悟
        民生周刊(2015年5期)2015-09-10 21:29:04
        探險隊長 DAKOTA CUSTOMS定制版牧馬人改裝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08
        民營油企的中亞并購潮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43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白嫩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蜜臀性色av免费|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国产AV高清精品久久| 国语对白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xxxxx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av|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夜爽毛片| 桃花色综合影院| 国产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久久一区二区av毛片国产|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经典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狼| 亚洲av一二三又爽又爽又色|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限码|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精品人妻av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欧美久久久www综合 | 国模雨珍浓密毛大尺度150p| 可以免费观看的毛片| 少妇久久高潮不断免费视频| 久久午夜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国产69口爆吞精在线视频喝尿| 日本女同性恋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成年站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 日韩精品大片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专区|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日韩国产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女优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