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鶯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從宋代的雜劇到清代的地方戲,數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中,吸收了眾多的藝術形式,從而融為一體,形成了現在的曲藝形式。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上至宮殿之上,下止窮苦百姓,這樣的戲曲形式是他們主要的一種娛樂方式,在這樣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聲腔。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戲劇其實就是帶有濃重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中國歌劇。
戲曲演唱在我國歷史的音樂發(fā)展中,一直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通過優(yōu)美的聲腔和旋律對人物和景致進行刻畫。在戲曲的表演藝術中,四門基本功分別是“唱、念、做、打”,在這四門功課中,唱功居首,足以看出其在戲曲中的重要性。中國現代依舊還在舞臺上大放異彩的戲曲,其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聲腔的獨特性。中國戲劇的聲腔理論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這是我們研究繼承傳統(tǒng)民族聲樂的重要資料。而且對于高校在聲樂教學中,可以進行有效的借鑒。首先拋開各民族之間語言、風俗習慣和生活環(huán)境等都存在不同。不同民族的人本身身理構造就存在差異,在演唱習慣和方法上更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國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如果只是借鑒西方歌劇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訓練,起到了效果總是有限的。但是通過戒圈我國傳統(tǒng)戲曲中的聲腔演唱方法,可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潛力,提高教學質量。
在音樂表演中,字最基礎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在演唱時,要保證字音和音樂的旋律達到完美的切合,對字音和詞義都做到清楚的表達,這是在聲腔訓練中,最為基本的要求。在進行唱字訓練時,要把握好這幾個基本原則:第一,要保證月音準,如果樂音都不準,那么再好詞也很難和旋律做到契合。第二,吐字要清晰。這也是情感表達準確的關鍵。如果吐字不清,讓聽眾在聽聲樂表演時,聽錯了,讓聽眾聽出了歧義,這些都會影響最終的表演效果。第三,節(jié)奏一定要穩(wěn)。只有這樣才能對聽眾的情感做到很好的引導,讓聽眾的情感可以隨著演唱的變化或喜或悲。所以總體上講,無論是何時,聲音都是為了表達一種情感或者意識而存在的,最忌音包字,出字不清,腔又重,這讓人聽不清唱些什么,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表演者用喉不用口,在演唱中只有口也用勁,才能保證字清腔正。
“氣”在歌唱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念白、聲帶和口腔等許多部位進行發(fā)聲時,“氣”是主要的動力。在傳統(tǒng)的丹田之氣其實就是腹肌的動力。在中國古代的《樂府傳聲》中就提到:“然聲亦必有氣以出之?!边@其實就是說,人要想發(fā)聲是里不開氣的。在進行聲樂表演時,我們之所以可以聽到抑揚頓挫、高低有秩、聲音婉轉等淋漓盡致的表演,正是表演者對氣做到了靈活的的運用,做到以氣托腔,從而保證演唱的質量。
在進行戲曲演唱中,要想對情感做到很好的表達,就必須在演唱中對唱情進行有效的訓練,確保在聲情中,可以對詞情和曲情都做到充分的表達。我國的著名戲曲音樂家就昆曲的演唱總結出了二十個字,即“氣字滑帶斷,輕重急徐連,起收頓抗墊,情賣接擻板”。這二十個字中,包含了在演唱中許多演唱技巧,需要學生對其進行細細的揣摩和練習。在進行戲曲表演中,最忌諱的就是表演中毫無感情、毫無生氣,這樣表演就是一種平鋪直敘,毫無意義。
在進行聲樂聲腔練習中,非常講究吞吐虛實。無論唱詞內容簡單還是輔助,音樂的風格是歡喜還是悲傷,在行腔方面都需要有吞有吐,虛實相間,這樣才是演唱有法。而不是在演唱中,只會用拙勁,直來直去,毫無美感可言。所以在聲樂教學中,通過行腔的訓練,可以使學生聲更加圓熟,而腔也更加的徹滿。
韻味是對戲曲演唱更高一個層次的要求,在聲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韻味的訓練,提升他們的聲樂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戲曲表演中,唱詞的優(yōu)美和韻律完美的結合,對所要表達的感情做到傳神的表達,那么就形成了一種韻味。這里對聲音、唱詞的美化、語調和語氣的潤色等各種情景和感情表達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只有這些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要求,表演才能具有韻味。這個時候,節(jié)目不僅僅是好看,而且還讓人百看不厭。
在聲樂教學中,如何很好的使用自己的嗓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在用嗓中分成大嗓、小嗓與大小嗓結合三種。其實就是分別指真聲、假聲和真假聲混合演唱的方法。在對這三種用嗓進行訓練時,要求發(fā)音都要純凈飽滿,在對真假聲進行混合使用時,要做到自然地過渡。
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有些學生的聲音甜美、柔和,非常具有特點和魅力,但是在經常的練習當中,這些學生的發(fā)聲不夠脆亮,咬字和吐字都不夠用力,感覺氣息不足,在演唱過程中很難保證曲調的穩(wěn)定。針對這樣的問題,在對學生進行聲腔教學中,教師有計劃的選擇了傳統(tǒng)的一首歌劇《劉胡蘭》,并且有針對性的選擇了“數九寒天下大雪”這一唱段,在學生學習的過程,先讓學生對歌詞的大意進行理解,老師對這段故事情節(jié)的背景進行講述,幫助學生理解歌詞的意思,讓學生體會到當時劉胡蘭在看到這樣一片雪景時,激動興奮的心情。要想把這種感情很好的表達出來,在演唱的要求上,就是要咬字和吐字都要清晰有力,并且聲音要充滿活力和生機,明亮清脆,在整個演唱過程中,都要保持一種生機勃勃的風貌。通過采用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鍛煉,學生經過努力的訓練,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結果還不是非常的理想。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還可以選擇其他的戲劇,比如《紅燈記》中李鐵梅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這首曲子和之前讓學生練習的曲子在音域上比較相近,在情感處理方面也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在演唱和練習技巧上其實都是一致的。學生通過聽原唱,并且進行練習,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能對聲音的概念做到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其次,在對京劇唱段進行學習和訓練中,也很好的改掉了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吐字和咬字不清的壞毛病。因為在戲曲的演唱過程中,要求的就是字正腔圓,在吐字時更是講究“噴口”,所以學生在練習中,不得不嘴皮子用力。而且在跟著相關的戲曲錄音進行學習時,學生也會受到錄音的影響,這樣讓學生在演唱技巧上,養(yǎng)成了更多的好習慣,使得他們在聲音形象上取得了不錯的進步。
在教學中,有的學生嗓音條件非常好,聲音結實有力。音域寬廣,聲音非常的統(tǒng)一,對于演唱一些軍旅性質的,陽剛之氣十足的歌曲可能會非常好。但是其存在的不足就是聲音不會做到委婉流暢,簡單來說就是指在演唱中不會對自己的聲音進行潤色。因此,這些學生在進行演唱時,一般都會夸他們聲音好,本身的條件好,但是就是演唱不能打動人,在演唱過程中,缺乏情感的代入,演唱的內容不夠具有魅力。為了幫助這些學生解決相關的問題,教師可以安排歌劇《紅珊瑚》中珊妹的“海風陣陣愁煞人”的唱段。因為這首曲子本身的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動聽,其中裝飾音非常多,而且旋律中充滿了豫劇的音調,整體表演非常感人的。通過學生對這首曲子進行練習,可以讓這些學生對“潤腔”做到很好的掌握,使得他們在進行演唱時表現更加的傳神和具有感染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學習豫劇的《花木蘭》中“誰說女子不如男”和豫劇《朝陽溝》中“親家母你坐下”的唱段,從而讓學生對豫劇演唱的風格和韻味做到很好的把握。這個時候再讓學生演唱情感豐富的歌曲時,他們也可以唱的有神有色。在學生之后再演唱《木蘭從軍》時,整個演唱形式上都成熟了不少,而且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河南話,在聲音的表達方面不再是直來直去,而是對聲音做到了很好的潤色,在吐納和用氣方面都做到了很大的進步。
在比如說,在聲樂教學中,教授《人說山西好風光》和《汾河流水嘩啦啦》這兩首歌曲,這兩首歌曲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許多是從晉劇中取材的。所以要想讓學生唱好這兩首歌曲,首先需要讓學生對山西的風土人情做到仔細地了解,并且對他們的語言特點做到深入的了解,因為山西的音樂也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山西梆子和地方方言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
聲樂教學不僅僅是教育人的一個過程,更是中國音樂文化傳承的過程。所以聲樂教師不僅僅是要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解惑,同時還應該通過把傳統(tǒng)的聲樂文化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對傳統(tǒng)的聲樂文化做到真正的了解,提高他們的演唱水平。在對學生進行聲樂教學中,并不是采用傳統(tǒng)的大課堂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是首先應對學生在聲樂方面的特長進行了解,嗓音的條件、音域等都做到詳細的了解。這樣在進行教學中,可以做到更加具有針對性,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充分的發(fā)揮出他們的特長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學生本身所具備的文化素質,這直接決定了學生對各種歌詞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就好比在學習中,學生在技巧的掌握上都一樣,但是在表演上卻依舊千差萬別,這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本身的文化素質使得表演拉開了差距。所謂表演在最初拼的是技巧,而到了最后還是拼的個人文化積淀。再次,是學生的樂感。這就是指學生詮釋音樂和感受音樂的能力。最后就是學生領悟能力,也就是學生在聲樂學習中是否有靈性。
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特別是在學生學習民族聲樂的時候,因為其中包含了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表演形式,因為這些藝術文化是經過長久的歷史積淀形成的。通過對這些傳統(tǒng)的演唱藝術的研究,可以促進傳統(tǒng)聲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在現代的聲樂教學中,學生可以積極的借鑒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的各種訓練方式,其中也有許多的內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艱苦、細致的過程。要求學生具有非常強的責任心、耐心和使命感。在對學生進行常年的教育中,可以吸收傳統(tǒng)戲曲唱腔中的優(yōu)秀技巧和方法,在學生進行演唱學習時,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對傳統(tǒng)的曲目進行適當的選擇,比如歌曲的風格、藝術特色和情感表達方面等。教師通過采用相應的傳統(tǒng)戲曲來對學生的聲腔進行訓練,從而使得他們的演唱技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的聲樂藝術做到很好的傳承。
綜上所述,在現代的高校聲樂教學中,經常會融合當地的傳統(tǒng)的戲曲聲腔來進行教學。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本身戲曲發(fā)展的歷史比較悠久,而且其中各種聲腔的練習方法都較為成熟。通過將這種聲腔的訓練方式融入到聲樂教學中,可以對學生的做到很好的鍛煉。另外通過這方面的教學,也讓本地的戲曲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fā)揚。
[1]趙雨薇,周希正.論漢劇傳統(tǒng)聲腔與現代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基于文化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探討[J].音樂研究,2015,03:111-119.
[2]謝霓.戲曲演唱中“以字為中心”的演唱原則在現代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馬金泉.聲樂教學模式之我見[J].歌唱藝術,2016,09:12-16.
[4]王秀麗.民族聲樂借鑒京劇的唱腔技巧初探[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04:117-120.
[5]臺慧.論民族聲樂對戲曲演唱與表演的借鑒[J].音樂時空,2014,0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