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道汨 楊靈敏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071000)
蒼渾與厚樸
——黃耿卓大寫意人物畫解讀
聶道汨 楊靈敏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071000)
本文通過對黃耿卓繪畫語言形式與創(chuàng)作理念的分析,從而得出:藝術本身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好壞之分,作為人追求自由的一種天性,藝術是永恒的;藝術家,必有其精神家園,只有養(yǎng)平民之性、懂平民之情、通平民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對何為“真”、何為“美”的深層理解。
黃耿卓;大寫意人物畫;蒼渾;厚樸
該論文為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課題號:HB16-QN004)階段成果論文
一
藝術,是有根的。藝術家,必有自己精神的家園。因為,作為人的藝術家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超驗存在,而藝術家存在的具體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親在”,即,他與其存在環(huán)境的關系、經(jīng)驗和形而上學的感悟,便一直作用于藝術家,并從中產(chǎn)生藝術家所摯愛不變的創(chuàng)作主題。我們在黃耿卓1的水墨作品中,在那充滿鄉(xiāng)土生活氣息的恣肆筆墨中讀出了這份百折不撓的“情結(jié)”。黃耿卓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創(chuàng)作,自始至終都立足于對太行山民的表現(xiàn)。他的太行風俗畫系列,有極強的平民意識和人性關懷。
其實黃耿卓并非出生在太行山區(qū),但他為人單純,最怕復雜的人際關系,他常躲到太行山里畫畫,也常被太行山人的淳樸、善良打動。上山多了,跟山里人接觸久了,也就愛得深了,心也就越來近了。愛得深,才能了解得深,才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新的創(chuàng)作沖動。理論家劉曦林先生說:“耿卓的畫,像一個知識分子親吻家鄉(xiāng)的土地,因為他愛的太深?!秉S耿卓自己也說:“畫家和生活,應該是水和水的關系,滴進去幾滴,很快滲化,渾為一體。融,是非常重要的,融是心靈的溝通,融是真誠和善良的交融、滲化。愛得不深,不能融,不被愛也不能融,有了融,才能深入了解,才可能產(chǎn)生樸實、真切、深刻的美術作品。這樣的作品,才能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在美術史上站穩(wěn)腳跟。”
黃耿卓創(chuàng)造的太行山民藝術形象樸實,親切。畫上布滿皺紋的老農(nóng),給人感覺是歲月的艱辛,勤勞、善良、剛毅的人生。這不是丑,是崇高的壯美。他那具有雕塑般的太行山民形像的寫意作品,構(gòu)圖單純,筆墨豪邁,形象凝重,渾厚樸素,很有震撼力,給人一種繞梁三日而不絕的老辣味。黃耿卓認為:“畫家應認真營造自己的平民意識,作品的人民性永遠是作品的生命線。”他養(yǎng)平民之性、懂平民之情、通平民之心,這既是他真實性情的流露,更是對何為“真”、何為“美”的深層理解。他的作品直通民間煙火,與民同樂、同悲。這正是他贏得廣泛贊譽,備受矚目的根本原因。
黃耿卓的水墨藝術成就,究其根本在于他對鄉(xiāng)土精神的固執(zhí)與眷戀,他從不放逐自己,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他的太行山民寫意人物畫系列,既不是對傳統(tǒng)筆墨、風格模式的簡單承襲,也不是對自然對象的記錄描摹,而是對生活、對藝術最誠摯的醒悟和表達。
二
黃耿卓的大寫意人物畫,看似逸筆草草、簡約放縱、夸張與不拘,實則形體結(jié)構(gòu)都極為嚴謹,對人物關鍵部位交代也非常到位,從而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涞哪康摹.嫾宜囆g風格的形成,是長期實踐、艱辛探索的結(jié)果。它一方面表現(xiàn)在畫家選擇題材和表現(xiàn)內(nèi)容上,而更重要的則是表現(xiàn)于畫家所使用的藝術語言即表現(xiàn)形式上。在他長期的藝術實踐探索中,兩種具有不同風格特質(zhì)的水墨人物畫應運而生。一種是他創(chuàng)作的富有張力、粗獷、渾厚的太行山民。一種是飄逸、高雅、灑脫的古人水墨小品。
黃耿卓的古人水墨小品,瀟灑、水墨味十足,筆墨縱情恣肆,隨意揮灑、爛熟于胸。他的這類作品是對筆墨的把玩、充滿閑適的墨戲態(tài)度。這種自由之筆,是多年練就的扎實功夫,在動筆之前早已胸有成竹,一旦畫興催動,便能“急起從之,振筆,直遂”,把握住瞬息變化的情緒流程,抓住來去悠忽的創(chuàng)作靈感,把創(chuàng)作的新鮮性和連續(xù)性施之于毫端,不失時機,一氣呵成,率直而和諧地抒發(fā)出畫家所追求的意境。黃耿卓說:“畫水墨小品,也要表現(xiàn)我的水墨性格。要畫得脫俗、超然、高雅、有情、有趣。一要陶冶自己,二要進行水墨技法探索。美術家的脫俗,不是逃避。而是用作品營造一個理想王國,一個安逸的港灣,一個灑脫、寧靜、悠閑、訪仙、問道的神游空間?!?/p>
三
黃耿卓是性情型畫家,為人豪爽,易激動,但他在創(chuàng)作時卻出奇的冷靜,常常獨自沉思。他平時好學,愛讀書。經(jīng)常寫一些理論文章,他說:“寫文章是為了梳理、修正自己的藝術思想,使自己更明白,更冷靜,把畫畫得更好?!彼囆g家對藝術觀念認識的程度決定其藝術的技巧與表現(xiàn)。
他從不盲目的標新立異,倒是在深思熟慮后顯示出幾份冷靜,他深知有意義、有質(zhì)量的新奇,才是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在一心想出新的85美術新潮的大背景下,他有意避開表面上的熱鬧,去實踐水墨畫在延續(xù)自身血脈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他認為藝術本身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藝術作品,作為人追求自由的一種天性,藝術是永恒的。他沒有對中國畫產(chǎn)生懷疑,而是更為專注的投身到對中國畫特性的探求中去。要想有藝術成就,最根本的還是要真正掌握藝術創(chuàng)作的功夫。就大寫意水墨人物畫來講,對線的理解和運用,對墨的理解和運用;對筆、墨結(jié)合的基本功,對水的理解和運用;對中國畫特殊的空間和時間認識及表現(xiàn);對人物基本比例結(jié)構(gòu)動勢的理解與運用,這些都是必須掌握的基本要素,并且不管社會文明處在什么階段,由這些基本要素構(gòu)成的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審美效果都是不會“過時”的。黃耿卓把水墨畫的這些特征化要素看作一個博大精深、變化無窮的世界,認真刻苦的鉆進去,可謂是“廢畫三千”。
黃耿卓一直把大寫意水墨人物畫做為自己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方向。在這個紛亂浮躁的時期,能夠做到不慌不亂,冷靜、扎實地做學問,是非常難得的。黃耿卓善于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趕潮,在很多美術理論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深知對描繪的對象不僅是技巧的熟練,更需要對宇宙、自然、人生持一種親近之心,關切之情,需要對中國文化乃至水墨藝術從古至今乃至未來的情勢有一份見解。只有這樣,才能走出藝術的獨木橋。
注釋:
1.黃耿卓1946年7月生于河北南宮市,1985年9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盧沉工作室,同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曾任邢臺畫院院長,市美協(xié)主席,1992年被批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調(diào)入河北大學藝術學院,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5年其中國畫《動心》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獎、第一屆“河北文藝振興獎”, 作品《望子成龍》、《只留下白茫大地真干凈》獲“中國的四季”美展銅獎。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黃耿卓黃耿辛畫展”,1989年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黃耿卓黃耿辛畫集》,獲第三屆“河北文藝振興獎”,同時還出版《黃耿卓水墨人物畫精品集》《黃耿卓畫集》等。
聶道汨(1982- )江西九江人,美術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
楊靈敏(1987- )女,山東樂陵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美術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