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新 留
(南陽師范學院 文史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前鋒報》對1942年河南旱災的關注
蘇 新 留
(南陽師范學院 文史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1942年,自春至秋,河南旱魃肆虐,千里赤地,幾乎無縣不災。當時,旱災的嚴重引起了媒體的重視。南陽《前鋒報》自始至終關注這次災荒,前后發(fā)表了近百篇關于災荒和救災的社評,不僅呼吁當局和社會各界關注河南災荒,而且針對性地提出了救災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救災。李蕤和《前鋒報》社評在河南災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2年;《前鋒報》;旱災
1942年,自春至秋,河南旱魃肆虐,千里赤地,幾乎無縣不災。這次大災使河南幾乎路斷人稀,“許昌、襄城縣等地的市場,任何物價都比人價貴,長成的少女,只要幾個燒餅便可以換來。至于路旁的餓殍、街頭的棄嬰,更是數(shù)見不鮮。僥幸不死的兒童,也都餓得滿臉都是皺紋,兩眼泛作灰色,使你不敢相信這是人間”[1]。
當時,旱災的嚴重引起了媒體的重視。重慶《大公報》刊登了記者張高峰寫的從洛陽到葉縣的災情實況;南陽《前鋒報》自始至終關注這次災荒,前后發(fā)表了近百篇關于災荒和救災的社評,呼吁當局和社會各界關注河南災荒,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救災。
《前鋒報》是抗戰(zhàn)時期河南南陽的一家民營報紙,1942年1月1日在南陽創(chuàng)刊,社長兼發(fā)行人是李靜之,孫良田任總編,李蕤主筆?!肚颁h報》在創(chuàng)刊詞中提出,辦報的宗旨是“仗義執(zhí)言,為民前鋒”。在當時抗日戰(zhàn)爭進入持久階段的艱難歲月里,該報敢于為民眾說話,自然就格外引起關注。作為一家民營小報,創(chuàng)刊之年正趕上河南大災,可謂“有緣”。談起這次旱災,不能不提到李蕤(1911—1998)。李蕤原名趙悔深,曾用筆名趙初、悔深、慧深、流螢等。1911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滎陽縣佛姑洞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起,他先后在洛陽師范學校和開封師范學校學習。1936年考入河南大學文史系。他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新聞戰(zhàn)線上的一員驍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被南陽的民營報紙《前鋒報》聘為“特派記者”, 到災情最嚴重的地方披露災情的真實狀況。接到李靜之的來信,李蕤心情很不平靜,因為1940年秋,他以“共產黨嫌疑”的罪名被捕關押,后經同仁保釋出獄,此后靠老師的幫助找到了洛陽印書局這份工作。而且重慶《大公報》剛剛因為透露災荒狀況而被???,何況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民營小報呢?再者,自己從監(jiān)獄出來還不到一年,很有可能因此而再入牢籠。但他又感到“作為一個拿筆的人,到這種時候還不敢為人民說一句話,實在生不如死”,“即便因此招禍,也在所不辭”!如果沒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種精神,一個人去災區(qū)采訪是不可能的,于是李蕤毅然答應了報社的請求,告別家人,只身踏上了災區(qū)采訪的艱苦征程。李蕤從洛陽出發(fā),對災情最重的偃師、鞏縣、鄭州等地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實地考察。白天考察,夜晚在昏暗的燈光下伏案寫作,然后將文章寄到《前鋒報》社,以“流螢”的化名陸續(xù)發(fā)表。李蕤發(fā)表在《前鋒報》上的有《喑啞的呼聲》等9個單篇系列通訊,后來《前鋒報》結集出版時,又把最早寫的《無盡長的死亡線》收了進去。社長李靜之為該書取名《豫災剪影》,并為該書寫了后記。該書的出版引起了社會強烈的反響,有的學校把它作為教科書,甚至有人因為讀了它而走上新聞道路[2]。李蕤的通訊報道成了《前鋒報》社評的重要背景。
《前鋒報》作為一個地方民營小報,在當時新聞缺乏自由的背景下,竟然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一面。在災象初現(xiàn)之時,該報7月24日就發(fā)表社評《趕快作防災的準備》,指出“必須有備,才能無患”,并提出了防災的主要辦法:一是嚴厲實行食糧節(jié)約;二是實行食糧調劑;三是實行食糧封存,將民間食糧作一詳細調查,予以封存;四是應切實遵照中央頒布的糧食增產辦法,禁種與民生無關的農作物,所有的熟土地,盡量種植食糧;五是政府倉庫所有之糧,應妥為保存,勿坐視其腐朽。社評還指出,“以上不過是幾件犖犖大事,至于詳細的辦法與最有效的辦法,各級政府既設有專管食糧的糧政部局科,對糧食管理、節(jié)約亦有詳細的辦法。我們剴切的希望當局遵照中央法令,斟酌地方實情,擬定辦法,迅予實施,為未雨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國家人民實利賴之”。
隨著災荒的進一步發(fā)展,該報呼吁救災的聲音也逐步提高,又發(fā)表了《災象已成 迅謀救災》的社評,指出“事甚嚴重,情亦甚迫,吾人決非故為大言,以聳聽聞。負責當局其速圖之”;“我們希望全國同胞各激天良,無再濫用職權,多求非分之財,浚民以自肥。從今日起,一切食用力求緊縮,自動節(jié)約,不煙不酒,亦粗以礪,只要我能勉求溫飽,勿再作非法剝取。更希望政府當局迅謀救災對策,實行糧食節(jié)約,各部隊之軍糧馬干,各機關之平價公糧,應再行查考,從嚴核發(fā),勿使一人向隅,亦勿使一人冒濫。只要主管秉公認真,切實核減,人民負擔,至少可減少十分之二三。我們并不是要軍人、公務員減少應得的口糧,為人民而減食,只求將不應得的冒濫減除。如能辦到,縱秋收大減,亦可救民不死。同時更希望政府重申前令,切實禁絕造酒,禁絕宴會和其他一切不合戰(zhàn)時要求之浪費,法從上行,收效必大,希望能先從官吏禁起”[3]。其后連續(xù)發(fā)表救災社評,呼吁社會關注救濟河南災民。
隨著災情的發(fā)展,逃荒之人不絕于道。社會治安也隨之成為嚴重的問題,《前鋒報》在9月3日發(fā)表《維持治安與徹底救災》的社評,指出“維持治安,就必須徹底救災”[4],同時分地方和省府兩個層面闡述救災措施。省府要統(tǒng)籌全局,最有效的辦法是請求中央迅速實施下列四個辦法。一是飭令陜、鄂、皖三省解除禁運糧食出境之令。因為這三省收成既佳,當然應該準許豫省災民自由販運。不要說是同一國家,就是平時的鄰國,也有相恤相助之責。只要能解禁,則民間自然可以自動販運,而無形中就得到了調劑的效果。二是飭令鄰省準許豫省災民之老弱者遷入。往內輸入糧食是一有效辦法,而向外移民就食也是一有效辦法。遠道運輸困難極多,所以數(shù)量自然有限。至于災民中之老弱,既不能耕植,又不能服役,純粹是消耗者,所以讓他們移轉到鄰省,予以救濟。三是盡量再減少征購征實數(shù)額。因為中產以下的家庭,多已無糧,而中產以上的也不過僅只顧眼前,至于家道富有、貯食不盡的,可以說少之又少?,F(xiàn)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產者,大多已不能自給,試問他們哪里有余糧繳納政府呢?四是撥給賑款,由政府主持辦理平糶。至于地方政府,也要斟酌情況設法救濟,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減政。把不需要的駢枝機關一律裁撤,而必要的機關,也應裁人,這樣至少可以減少平價糧的負擔。二是調查大戶食糧。把他們吃不完的,由政府制訂借貸辦法,分配給貧民。這樣一來,窮人可得到救濟之益,同時政府的威信也可樹立,地方的治安也可賴以維持。不僅如此,1942年10月14日,《前鋒報》發(fā)表《怎樣渡過災荒》的社評,指出,“為政以養(yǎng)民為主,養(yǎng)民以救死為尤”; 救災原則是:不能眼看著百姓活活地餓死,應當由各級政府和慈善團體共同負其責任,如果大家都能盡到最大最善的努力,雖當此環(huán)境極困難之時,也可以使死亡減少到最低程度。
首先,對于已經流亡出來的百姓,應當由各地組織成立緊急救濟機關,一面維持他們暫時的生活,一面指示他們逃亡的方向。同時,國家應當指定地點,盡量收容。最好能使大部分流亡百姓從事生產工作,從而可以自食其力。
其次,對于尚未離開家鄉(xiāng)之災民,應當趕快加以安撫,并調查登記其家庭狀況,一面勸導其種植可資救荒作物;一面調查公私存糧數(shù)目,準備發(fā)放;一面募集賑款賑糧;一面獎勵商人販運糧食;一面還得教導災民,哪些東西必要時可以勉強充饑,哪些東西絕對不能食用。
再次,國家對于災民之兒童及嬰孩,應當盡量收養(yǎng),此事辦起來并不見得有多大困難,只要擴充現(xiàn)有兒童保育教養(yǎng)機關之范圍,便可辦到。
最后,關于救災的經費及糧食,除了國家應就財政許可范圍以內盡量撥發(fā)外,應當趕快發(fā)起向國內各省市及外國大規(guī)模的募捐運動,如果宣傳得宜,辦理得法,頗可募得相當數(shù)量的款項。還應當號召公務員、軍人及富人的減食救災運動,這樣也可以湊集許多糧食來救濟災民。
最應注意的是,不要因為當年的災荒,連帶演化成第二年的災荒,所以對于向外流亡者,應使其盡可能地減少,同時應當預防疾病瘟疫之發(fā)生。
從1942年7月河南旱災初現(xiàn)到嚴重開始,《前鋒報》共發(fā)表了近百篇有關災荒和救災的社評,在呼吁社會救災的同時,《前鋒報》還發(fā)表了許多諸如“移民就食辦法”“政府應以鐵的手腕,血的代價抑平物價”以及“殺奸商穩(wěn)糧價”等相關社評,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指導救災,同時也有不少痛砭時弊之論。
《前鋒報》社評不僅呼吁社會關注河南災情,同時針對性地提出了救災的切實可行的辦法。作為地處豫西南盆地一隅的民辦小報,雖然影響范圍相對較小,但其報道的河南災荒慘狀還是觸及了當局的良心,相對于《大公報》被“停刊三日”的命運而言,《前鋒報》沒有遭到??奶幜P,李蕤也沒有因此而招禍。李蕤和《前鋒報》社評在河南災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行總河南分署秘書處.河南善救分署周報——兩年業(yè)務紀念特刊[Z].1947:13.
[2]宋致新.中國記者沒有缺席——一個中國記者筆下的1942年河南大災[N].光明日報,2003-11-19(4).
[3]災象已成 迅謀救災[N].前鋒報,1942-07-24(1).
[4]維持治安與徹底救災[N].前鋒報,1942-09-03(1).
[責任編輯:岳嶺]
TheAttentiontotheDroughtinHenanin1942fromQianfengNewspaper
SU Xin-li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473061, China)
In 1942, great draught has been covering the whole area of Henan province from spring to autumn. At that tim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draught caught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Nanyang’sQianfengNewspaperwas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raught all the time. It published nearly one hundred editorials about the drought and relieving it, appealed to the authorities and the whole society to focus on the drought in Henan province, and gave help to relief work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Li Rui and the editorials ofQianfengNewspaperleft a great mark in the history of Henan disasters.
1942;QianfengNewspaper; draught
2017-09-20
2012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近代中原地區(qū)旱災與社會應對研究”,項目編號:2012BLS009;2013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電影《一九四二》背后的歷史刻畫研究”,項目編號:2013BLS008。
蘇新留(1971— ),男,河南省南陽市人,歷史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史和歷史地理學。
K24
A
1002-6320(2017)06-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