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圓滿結束
2017年4月7日,上午,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會議通過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報告》《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召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全國各級普查機構、收藏單位在主會場和分會場參加會議,全面總結普查工作,發(fā)布普查成果,表彰普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下午,國家文物局在京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向媒體通報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
劉玉珠介紹,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中央有關部門、各級政府和普查機構、各收藏單位的共同努力,普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通過普查掌握了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體情況。普查期間,全國3 600個普查機構,10.7萬名普查員,調查102萬家國有單位,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 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 661萬件/套(實際數量6 407萬件),納入普查統(tǒng)計的各級檔案機構的紙質歷史檔案8 154萬卷/件。普查除對文物本體信息進行逐項登記外,還對收藏單位情況、文物保管條件等同時開展了調查,全面摸清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普查建立了各省級文物資源目錄和文物資源地圖。各級地方政府全面掌握本行政區(qū)域文物資源狀況、收藏單位數量和行業(yè)分布,有效助力各級政府文化建設和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
普查加大對新發(fā)現文物資源的梳理調查和登記,發(fā)現了大量具有價值的文物;普查采集27項收藏單位信息和15項文物基礎信息,建成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登錄文物照片5 000萬張,數據總量超過140 TB,全國文物大數據體系基本建成;普查按照統(tǒng)一標準為每件文物賦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數字編碼,建立起文物實物、藏品檔案、電子信息關聯一體的“文物身份證”編碼和數據管理系統(tǒng);普查全面夯實文物基礎工作,初步建立可移動文物數據社會服務和共享機制。
為充分發(fā)揮普查成果效益和作用,加強全國文物資源科學有序管理,劉玉珠強調,國家文物局將著力推動各級政府落實文物資源管理和文物保護方面的責任,加強基層文物行政部門在文物管理方面的職能作用;建立涵蓋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文物登錄制度,加強文物資源管理;創(chuàng)新資源利用手段,促進文物活起來。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