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聿誠
南唐伏龜樓遺址考
◎ 王聿誠
2001年5月文物部門在南京明城墻武定門與雨花門之間城墻東南內(nèi)側(cè)的土崗上,發(fā)現(xiàn)了一處大型古代建筑遺址。遺跡平面呈為長方形,東西殘長超過15米,南北殘寬7.61米,殘高1.6米,由青灰色的方磚層層錯縫壘砌而成,上下共計21層。遺跡南側(cè)部分墻體被疊壓在明城墻下。考古專家初步認(rèn)定為南唐伏龜樓遺跡,主要有三個證據(jù):一是遺跡內(nèi)出土了南唐時的褐釉瓷片;二是砌筑使用的大磚與五代、南唐時期墓葬所用磚的大小、材質(zhì)一致;三是宋代《景定建康志》和元代《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獻(xiàn)的地圖上,明確畫著伏龜樓,位置與發(fā)掘點基本相同。但筆者近來查閱《景定建康志》以前的歷史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真正南唐伏龜樓遺址不是這里,而是在城西南的鳳凰臺(花露崗)。
《景定建康志》載:“伏龜樓在府城上東南隅,景定元年,馬大使光祖增創(chuàng)硬樓八十八間”。在《景定建康志》的《府城之圖》上,伏龜樓也被表示在城東南周處臺東南。這對后來金陵史學(xué)大家產(chǎn)生了極大、甚至是毋庸置疑的影響。元代張鉉《至正金陵新志》、明代陳沂《金陵世紀(jì)》、顧起元《客座贅語》都遵從其說。
清末陳作霖則在《鳳麓小志》中提到花盝崗也有伏龜樓:“花盝崗,一名伏龜山。南唐保大十三年山圮,得釋寶志所埋石函,有銘曰‘乘雞登寶位,跨犬出金陵’,亡國之讖也。山有樓,亦曰伏龜。宋范石湖《吳船錄》盛稱其形勢回互?!?/p>
花盝崗,后訛為花露崗。范石湖即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jìn)士。曾任成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宋孝宗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自四川制置使召還,五月由成都起程,取水路東下,于十月抵臨安(今浙江杭州),沿途記其所見所聞,匯而成書,取杜甫“門泊東吳萬里船”詩意,名為《吳船錄》。
范成大至建康,泊舟于靠近秦淮河下水門的賞心亭下。第三天,他跟隨建康知府、江南東路安撫使、行宮留守劉珙巡視新修的建康府城。據(jù)《吳船錄》記載,他們“自賞心亭渡南岸,由舊二水亭基登小輿,轉(zhuǎn)至伏龜樓基,徘徊四望,金陵山本止三面,至此則形勢回互,江南諸山與淮山團(tuán)圞,應(yīng)接無復(fù)空闕。唐人詩所謂‘山圍故國周遭在’者,惟此處所見為然。凡游金陵者,若不至伏龜,則如未始游焉。一城之勢,此地最高,如龜昂首狀。樓之外,即是坡壟綿延,無濠塹,自古為受敵處。相傳曹彬取李煜,自此入也?!?/p>
二水亭,《景定建康志》有記載:“二水亭,在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西面大江,北與賞心亭相對?!毕滤T即今秦淮河西水關(guān)。《吳船錄》中交代了伏龜山的山名的來由、山勢和伏龜樓的位置,認(rèn)為城內(nèi)最高、位于城西的伏龜山填補(bǔ)了金陵山本止東、南、北三面的缺憾,在此處才能領(lǐng)略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的詩意。
關(guān)于南唐保大十三年因伏龜山坍塌發(fā)現(xiàn)釋寶志所埋石函一事,《至正金陵新志》也有記載?!吨琳鹆晷轮尽芬端纬聦崱吩啤爸軓V順中,江南伏龜山圯,得石函長二尺八寸,中有銘云‘維天監(jiān)十四年秋八月,葬寶公于此’?!睆堛C根據(jù)《寶公傳》關(guān)于釋寶志葬于蔣山(紫金山)的記載質(zhì)疑:“豈蔣山自有伏龜山乎?”
關(guān)于此事,《宋史》卷六十六記載最為詳盡:“周廣順初,江南伏龜山圮,得石函,長二尺,廣八寸,中有鐵銘,云:‘維天監(jiān)十四年秋八月,葬寶公于是?!懹幸唬骸畬毠珖L為偈,大事書于版,帛冪之。人欲讀之者,必施數(shù)錢乃得,讀訖即冪之。是時,名士陸倕、王筠、姚察而下皆莫知其旨?;騿栔圃谖灏倌旰?。至卒,乃歸其銘同葬焉?!睋?jù)《宋史》所說,銘文是梁代高僧釋寶志所做偈語,當(dāng)時名士陸倕、王筠、姚察等人都讀不懂。有人向釋寶志請教,釋寶志回答說講的是五百年以后的事。意指后來的宋師在曹彬率領(lǐng)下消滅南唐史事。《宋史》接著記載:“銘曰:‘莫問江南事,江南自有馮。乘雞登寶位,跨犬出金陵。子建司南位,安仁秉夜燈。東鄰家道闕,隨虎遇明興。’其字皆小篆,體勢完具,徐鉉、徐鍇、韓熙載皆不能解。及煜歸朝,好事者云:煜丁酉年襲位,即乘雞也;開寶八年甲戌,江南國滅,是跨犬也;當(dāng)王師圍其城而曹彬營其南,是子建司南位;潘美營其北,是安仁秉夜燈也;其后太平興國三年,淮海王錢俶舉國入覲,即東鄰也;家道闕,意無錢也;隨虎遇,戊寅年也。”徐鉉、徐鍇、韓熙載這幾個南唐高人也都解釋不了的偈語,最終是由“事后諸葛亮”的好事者圓其說的。
關(guān)于石函銘文,早在北宋時的楊億《楊文公談苑》、李頎《古今詩話》中已有《升元寺石記》載錄,與《宋史》大同小異?!豆沤裨娫挕吩疲航蠈⑼?,數(shù)年前,升元寺殿基掘得石記,視之,詩也。辭曰:“若問江南事,江南事不憑。抱雞升寶位,走犬出金陵。子建居南極,安仁秉夜燈。東陵嬌小女,騎虎渡河冰?!蓖鯉熂仔缍山?,李煜以丁酉年生。曹彬為大將,列柵城南,乃子建也。潘美為副將,城陷,恐有伏兵,命卒縱火,乃安仁也。錢俶以戊寅年入朝,盡獻(xiàn)浙西之地,騎虎之謂也。
此讖語《全唐詩》卷875也有載錄,詩題為《南唐升元殿基下石記(江南將亡數(shù)年前掘得此)》。升元寺即今猶存的花露崗?fù)吖姿??!读壕┧掠洝份d:“升元寺即瓦棺寺也,在城西隅,瞰江面,后踞崇岡,最為古跡。累經(jīng)兵火,略無仿佛。李王時升元閣猶在,乃梁朝故物。”宋人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則指出:今西南隅戒壇乃是升元閣故基。足見臨近下水門、二水亭的伏龜山即今花露崗無疑。而城東南的所謂伏龜樓遺址,實際是南宋馬光祖所建硬樓遺址。
熟悉南京歷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的建康府城、元代的集慶路城均是承襲了南唐的金陵城,輪廓基本未動。《至正金陵新志》:“建康舊府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闊二丈五尺,下闊三丈五尺,高十丈五尺,內(nèi)臥羊城,闊四丈一尺,皆楊吳順義中所筑也?!背峭庾o(hù)城河環(huán)繞,因始筑于南唐前身楊吳時期,史稱“楊吳城壕”?!吨琳鹆晷轮尽份d:“城壕繞城,闊二十五丈,周四十五里。其水引鐘山南源,即古清溪經(jīng)流故跡,繞城東北,復(fù)南出月子河過秦淮,南經(jīng)伏龜樓而西接大城港。其在西北者,亦與古清溪故道通流,自西入秦淮?!苯衲暇┏菛|大中橋、城南長干橋、城北北門橋下的河流,均是其遺跡?!秴谴洝逢P(guān)于“樓之外,即是坡壟綿延,無濠塹,自古為受敵處”的記述,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南唐至南宋淳熙年間,伏龜樓附近金陵城有一段是沒有護(hù)城河的。
與范成大同年考中進(jìn)士的楊萬里的一首詩可為之佐證。南宋紹熙年間,楊萬里在建康任江東轉(zhuǎn)運副使時,曾登伏龜樓,寫下《與次公幼輿二子登伏龜樓》詩:“周遭故國是山圍,對境方知此句奇。偶上伏龜樓上望,一環(huán)碧玉缺城西。菰蒲深處拓重城,城上立樓龜喚名。應(yīng)卜南唐不多歲,何妨俯首納天兵?!背俏鞒呛舅币欢?,其實就是今西水關(guān)至賽虹橋一段,因為再北有秦淮河為天然城壕。這也證明伏龜樓是臨近城西的。城西城壕缺失一段的原因,估計是因為城南落馬澗(今南玉帶河)折往西流入長江(今南河古為夾江),也是一道天然屏障,對南邊陸路沿江來犯之?dāng)秤凶钃踝饔谩?/p>
《吳船錄》說“相傳曹彬取李煜,自此入也”并非于史無據(jù),當(dāng)年金陵城西南的白鷺洲是主要戰(zhàn)場,宋軍數(shù)次在白鷺洲打敗南唐軍。伏龜山上的瓦棺閣,也被攻入金陵城的吳越軍隊焚為灰燼。馬令《南唐書》記載:“升元寺閣崇構(gòu),因山為基,高可十丈,平旦閣影半江,梁時為瓦棺閣,至南唐,民俗猶因其名。士大夫暨豪民富商之家,美女少婦,避難于其上,迨數(shù)百人。越兵舉火焚之,哭聲動天,一旦而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