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石家莊 050024) (2約克大學心理學系,多倫多 M3J1P3,加拿大)
天實負我三十年壽命,吾將索焉。
——黃翼(1903~1944)
心理學歷史是由豐富而生動的細節(jié)構成,歷史學家往往需要揚棄諸多細節(jié),以總結(jié)出心理學發(fā)展的主線。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歷史事件是由具體人物在復雜的互動、特定的環(huán)境中推動的。如果說宏觀的歷史研究告訴我們哪些事件曾經(jīng)發(fā)生過,那么微觀的歷史往往能夠充分地解釋這些事件是怎樣發(fā)生的。除了大量“瑣碎無用”的歷史細節(jié)之外,還有一些細節(jié)涉及到學術研究的核心活動,值得深入還原和研究。本文對心理學家黃翼兩篇研究報告的發(fā)表風波進行微觀歷史研究,藉此來展示心理學研究報告審稿規(guī)范的早期實踐,進而討論心理學知識生產(chǎn)的影響因素。
現(xiàn)代心理學家黃翼(1903~1944),字羽儀,1924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翌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心理學,在實驗心理學家推孟(Lewis M.Terman)和邁爾斯(Walter R.Miles)的指導下獲得碩士學位。1928年他轉(zhuǎn)赴耶魯大學,在格塞爾(Arnold Gesell)和考夫卡(Kurt Koffka)的指導下進行兒童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后獲得博士學位。1930年畢業(yè)后回國任教于浙江大學,傾力于心理學專業(yè)建設,籌建心理學實驗室,創(chuàng)辦培育院,在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谷諔?zhàn)爭期間黃翼經(jīng)受了極端貧窮和病痛的折磨,于 1944年底不幸英年早逝(參見 黃文宗,1984a; 范庭衛(wèi),2009)。格塞爾得到噩耗后在《科學》上發(fā)表了一則愛徒黃翼的訃告(Gesell,1944)。其后,美國《普通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于 1945年第 1期(實際刊出時間為 1946年 1月 1日)上同時刊出黃翼兩篇研究形重錯覺(size-weight illusion)的文章。在抗戰(zhàn)剛剛結(jié)束之際,中國心理學界滿目蒼夷的環(huán)境下,這兩篇文章的發(fā)表不可不謂國內(nèi)心理學界引以為豪的事情。然而,心理學家沈有乾(1984)卻曾稱:“其研究報告?zhèn)髀勗荒硻C構歧視,不予接受,然卒用英文發(fā)表于美國期刊?!边@則“傳聞”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近些年來黃翼同窗好友心理學家周先庚的學術檔案資料得到了發(fā)掘和整理,該檔案資料中保存著周先庚與黃翼的多通信件,為揭開這段“傳聞”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獻。其大致情況如下,黃翼于 1941年曾將兩篇短報告投稿到戰(zhàn)時中國對外交流的唯一高級學術出版物——《科學紀錄》(Science Recorder),在收到審稿專家汪敬熙的批評意見之后,黃翼憤憤不平,隨即向主編吳有訓表達不滿,同時又向周先庚訴苦并得到同情。1943年黃翼將各擴充、完善至30多頁的兩份稿件投給當時袁同禮主持工作的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未料汪敬熙再次成為審稿專家,并提出了修改意見。黃翼拒絕修改稿件,將它們轉(zhuǎn)投到美國的《普通心理學期刊》,最后在前導師格塞爾的支持下得以發(fā)表。這中間的曲折是如何發(fā)生的?汪敬熙究竟提出了什么樣的審稿意見?黃翼為何如此氣憤?周先庚在同窗好友和學術權威之間如何周旋?人際關系和學術規(guī)范是否產(chǎn)生沖突?《科學紀錄》和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是什么樣的期刊和機構?抗戰(zhàn)期間的心理學家是怎么進行實驗研究、審稿工作?如何與同行們進行交流?審稿的標準包括哪些方面?在產(chǎn)生學術爭論的時候,學者們用怎樣的策略來進行判斷和說服?以歷史文獻為基礎,展開對這些問題的討論,無疑將會豐富我們對抗戰(zhàn)時期心理學知識生產(chǎn)過程中的學術評審乃至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學術制度發(fā)展歷程的認識,本文將據(jù)此開展相關的討論。
檔案文獻是歷史研究的基石,按其公開程度劃分,一類屬于正式、官方或者公共性的檔案,諸如政策文件、會議記錄、工作計劃、書籍等; 一類屬于私人化的檔案,例如信札、日記、手稿等。在本研究中,我們以有關黃翼發(fā)表風波的一組信札(函件)為主要研究素材,以其他歷史材料為輔展開相關論述。這組信札(函件)總共 13件,寫于 1941年到1944年,所涉及的通信者為黃翼、周先庚、吳有訓、汪敬熙等4人,均未公開發(fā)表過。其中一部分內(nèi)容直接涉及黃翼的發(fā)表風波,另一部分內(nèi)容則展示了當事人研究工作的背景、過程以及生活狀況。
國際心理學界一直存在著以心理學家之間私人信件研究心理學歷史的傳統(tǒng)(Benjamin,2006; van Rosmalen,van der Horst,& van der Veer,2011)。國內(nèi)近年來出版的《潘菽文集》中也收錄了潘菽寫給心理學者們的大量信件(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07),使信札研究在中國心理學史研究領域初露端倪?!杜溯奈募返诰啪硪哉?、再現(xiàn)信件為主,而本文試圖把黃翼等人的信件還原到當年的歷史背景當中,并且進行深度解讀,做一次心理學史研究方法論上的嘗試。信札不同于其他歷史研究素材,作為私人交流的媒介,它記錄了局部的、互動的、存在于特定關系之中的思想、感受和動機。也正是因為其私密性和互動性,信札提供了歷史事件背后更為豐富的細節(jié)性內(nèi)容。如果我們把心理學家公開發(fā)表的著述當作歷史研究素材,那么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階段性的歷史成果,但是以與之相關的私人信札作為研究素材的話,我們就能看到這些著述“生產(chǎn)”的部分性動態(tài)過程。本文涉及的信札內(nèi)容包括了一系列沖突的場景:投稿人和審稿人之間屢次發(fā)生矛盾,主編、同事的周旋、調(diào)解等等。同行評審是學術研究活動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能夠通過控制學術作品的發(fā)表來劃定知識的合法性界限,并引導研究的發(fā)展動向。在我們要分析的信札中,各方在解決審稿分歧的過程中探討了學術價值、學術規(guī)范等科學活動當中的核心問題。因此,雖然這一批信件看似是私人化的材料,但實際上它們帶來的啟示遠遠超出了私人領域,而是展示了當時中國心理學界內(nèi)部學術研究活動中諸多觀念的碰撞,乃至心理學學術活動和研究報告審查機制中一些關鍵的信息。
作為一次心理學史方法論上的嘗試,我們從微觀歷史的視角對黃翼論文發(fā)表風波進行解讀。不同于關注大范圍、長跨度的宏觀歷史,微觀歷史更多地聚焦于小型的研究單元——具體的事件、個體、活動等,對其進行細致入微地考察,在此基礎上展示超出這些細節(jié)和情境的學術關懷。宏觀歷史往往關注歷史的階段性成果:一個組織的建立,一本書籍的出版,一個學派的成形,等等,但是通過微觀歷史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成果的出現(xiàn)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過程; 相反,它們的背后充滿了復雜的互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些細致的動態(tài)可能在學術成果形成之后被“揚棄”掉,但是我們接下來會指出,學術的價值、規(guī)范、團體、成果等恰恰是在這些具體的、細致入微的互動當中實現(xiàn)的。
在本研究中,我們以一組信札為出發(fā)點,關注黃翼、汪敬熙、周先庚、格塞爾等人的學術背景、性格、人際關系、生活處境等,試圖還原當時論文發(fā)表風波的內(nèi)部過程。我們基于“過去的精細文本(the fine texture of past)”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深描” (thick description,又譯作厚描)式地呈現(xiàn)(Sokal,2003),并從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Bedeian,2004)的視角來解讀這一段微觀歷史。也就是說,我們不認為學術活動是在理想化的、純粹的象牙塔內(nèi)進行。實際上,它受到各種社會環(huán)境、物質(zhì)條件、組織結(jié)構、人際關系、行動者的人格和心理狀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之間不僅僅存在融洽的合作,還有沖突、斗爭、協(xié)商和讓步。
最終,我們希望能展示對兩個學術問題的關懷。第一個問題,即抗戰(zhàn)時期心理學研究是怎樣進行的,它涉及到當時心理學者的工作環(huán)境、學術團體中的人際關系和動態(tài)、國內(nèi)和國外學術界的交流等。第二個問題涉及到當時心理學者們?nèi)绾卧诤献?、沖突和協(xié)商的過程中建立、挑戰(zhàn)和完善學術規(guī)范,如何貫徹學術價值觀以推進研究進展。我們認為第二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黃翼事件所處的歷史時期,也就是說從中發(fā)掘出的內(nèi)涵對于我們當今的心理學界亦具有參考價值。
1944年10月18日黃翼過世后,費鞏在祭文中寫道:“含容隱忍,病根實種,賣文為活,典質(zhì)渡日?!?(轉(zhuǎn)引自 王淦昌,1984)這是黃翼當時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抗戰(zhàn)爆發(fā)后,戰(zhàn)火波及江浙一帶,浙江大學歷經(jīng)兩年的輾轉(zhuǎn)遷徙后于1940年在遵義、湄潭建校。在隨校遷徙中,黃翼變賣了所有家當,一貧如洗。隨后黃翼的生活更加艱辛,常常沒錢買菜,甚至吃飯都有斷頓的危險,到了“債臺高筑,衣履不全”,“生計無法維持”的地步。艾偉曾聘請黃翼到重慶作短期演講,可得數(shù)百元酬勞。黃翼經(jīng)打聽得知此行會賠墊上一千元錢,盡管他十分想借此行讀到一些期刊資料,會晤同好,卻不得不放棄,只能發(fā)出“死困一隅,寸步難行,奈何!”的長嘆1黃翼1942年8月27日致周先庚信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周先庚檔案,北京: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館藏基地,檔案編號:XJ-001-030,該檔案中部分信函所標注時間不盡準確,本文中所涉及信函的標注時間已經(jīng)過作者詳細考辨。后文中引用信函只注檔案編號。。出于生計的考慮,黃翼不得不考慮“多做有酬短文,應付眉急”,或者采取向索要書稿的組織機構預支一些“抄寫費”的辦法。經(jīng)由冀朝鼎介紹,黃翼應賀麟之聘曾著手翻譯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的著述,酬勞為每千字三十元,借以糊口。無奈之下,黃翼還放棄人壽保險,索回保費以度日,此事令他瞻前顧后并患上失眠癥。在譯書過程中他又因“無譯書經(jīng)驗,行文極為遲滯,工作又不肯草草,過去一月僅得一萬字……滿冀一兩月支費一次以救眉急,若須待脫稿半數(shù)方得計酬,數(shù)月之內(nèi),且索我于枯魚之肆矣。”2黃翼1943年12月24日致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17。黃翼平時會胃痛,以為是胃病,后一經(jīng)診斷為胃癌,就已經(jīng)到了晚期不治的地步。極度貧困是黃翼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在如此艱難的歲月,黃翼卻絲毫沒有松懈自己在心理學上的追求。
黃翼在美國接受過嚴格的實驗心理學訓練,回國任教于浙江大學心理學系之后在實驗方面仍有執(zhí)著的追求。在生活極其艱難的處境之下,黃翼也發(fā)出過“幾欲棄此誤人職業(yè),另抱琵琶,事實上亦無路可走,奈何奈何!”3黃翼1942年8月27日致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30。的苦悶,但最讓他無法割舍的是浙江大學在心理學方面積累下的400余冊期刊和若干書籍,這是他多年仰仗的文獻資料,離不開它們。黃翼多年關注的研究主題之一是形重錯覺,即物體輕重錯覺與知覺之間的關系問題。因為當時國內(nèi)心理學實驗儀器匱乏,黃翼不得不親自動手制作實驗儀器或求助于機械系的同事,但終因條件限制,至其去世,他設想的一套簡單儀器歷經(jīng)10多年也未能制作出來(陳立,1944)。另外,由于浙江大學不斷遷徙,教員流失,助教難以尋覓,使得黃翼在心理學實驗方面的工作遲遲得不到推進,無奈之下多次向周先庚寫信求助,希望能夠從西南聯(lián)合大學推薦優(yōu)秀畢業(yè)生到他手下工作卻未果。即便如此,黃翼仍在形重錯覺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國立中央研究院于1940年籌備外文期刊《科學紀錄》,鼓勵國內(nèi)學者將其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以短篇報告形式先發(fā)表于此,選錄文稿以原創(chuàng)性研究為標準,可用英德法文撰寫。該刊由西南聯(lián)大吳有訓任主編,在抗戰(zhàn)時期起到向國外學界傳遞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的作用。1941年底黃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兩篇英文短篇報告投稿到該刊,隨后因這兩篇報告被審稿專家拒稿而引發(fā)了一場“風波”,這場“風波”涉及到當時國內(nèi)心理學界內(nèi)部的論文審查制度、學術聚訟,乃至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問題。
1942年1月,黃翼收到吳有訓轉(zhuǎn)來的審稿意見函,該函從幾個方面批評了黃翼的稿件。首先,從整體結(jié)構和文字表達方面,稿件存在著緒論、方法部分過于簡略,數(shù)學公式部分陳述過多的問題,一些英文詞使用欠準確,一些圖表可以刪減; 其次,在數(shù)據(jù)有效性方面,存在被試人數(shù)偏少問題,第一篇報告僅有包括作者本人在內(nèi)的4名被試,知道實驗目的的作者本人作為被試會影響實驗結(jié)果的客觀性。這兩篇報告因系“初步之實驗”,審稿專家建議如果能多做些實驗,獲得確切結(jié)果后再發(fā)表則更好些; 再次,對前人研究文獻的引用不夠充分。另外,這名審稿專家還指出這兩篇文章可以合成一篇文稿4吳有訓1942年1月14日致黃翼信函。檔案編號:XJ-001-018。。在審稿意見函的末尾,主編吳有訓沒有明確拒稿,而是表示“上述各點,敬請參考為荷”。
黃翼隨即給吳有訓回信對審稿專家的意見一一進行回應。吳有訓轉(zhuǎn)達審稿意見函的信件寫于1942年1月14日,黃翼寫給吳有訓的信所署時間是1月23日,考慮到當時交通與郵件運遞狀態(tài),黃翼應當是接到吳有訓信件后隨即就寫了回信,其投稿受挫后情緒反應的程度可見一斑。這封信件是黃翼寄給周培源由其轉(zhuǎn)交吳有訓,并請求同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周先庚閱讀他寫的數(shù)頁對評審意見更為詳盡的回應,希望得到對其研究報告更為公正的評價。周先庚檔案文獻中保存著一份周先庚撰寫的審稿意見,總體上是傾向于肯定黃翼的稿件,并且還寫了一份關于審稿流程和規(guī)則的建議。由這份資料的內(nèi)容來判斷,應該是寫給吳有訓的。
面對審稿專家的評審意見,黃翼從學術評判標準、專家權威性、分歧的解決途徑、科學研究的學術與社會環(huán)境制約性等為自己的研究報告進行了辯護。
黃翼認為評價一篇研究報告要考慮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數(shù)據(jù)有效性和文體等方面進行審查,而且要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他曾寫道:“校者對于諸點(貢獻)及其理論解釋校閱時所最應注意者,全未理論。僅能就體裁、詳略、及文字俗雅等不關痛癢之末節(jié),憑主觀之好惡,作不合理之武斷,亦校閱史上之創(chuàng)例也?!?黃翼1942年1月致周培源轉(zhuǎn)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20。在自己實驗數(shù)據(jù)方面,黃翼不否認其研究被試的樣本小,但是他認為樣本大小并不是絕對的評判標準。他說“校者謂初試人數(shù)太少,不應發(fā)表。查材料至何種程度方有發(fā)表之價值,要當視結(jié)果之‘可靠度’為準”6黃翼1942年1月致周培源轉(zhuǎn)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20。。他進而解釋說大部分心理學研究只能獲得比較小的數(shù)值差異,因此必須有大的樣本來確保結(jié)果可靠。但因自己研究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故并不需要大樣本。
黃翼說,出于篇幅考慮,自己在緒論中盡量采用專業(yè)術語和簡約的詞句來點出理論內(nèi)涵,沒有相關學術背景的人也許讀不懂,但是對于專業(yè)人士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黃翼反復強調(diào),自己文章是“啟發(fā)前人未及之貢獻”,而“校者似全未領會”。另外,黃翼認為自己兩篇文章之間的區(qū)別已經(jīng)足夠大了,“惜校者未能鑒別”,才提出要求把兩篇文章合并成為一篇。黃翼的形重錯覺研究是遵循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路線,而當時國內(nèi)開展格式塔實驗研究的心理學家寥寥無幾。這個時候,黃翼還不知道是誰審閱了自己的稿件,但是他試圖說服主編,表明這個審稿人并沒有足夠的專業(yè)資格來評閱自己的文章。在這個例子里,當出現(xiàn)學術爭論的時候,黃翼采用專業(yè)分工的視角來決定誰有批評和判斷的話語權。
在質(zhì)疑審稿人學術評判權威性的同時,黃翼借助自己的權威來證明其學術和語言功底。黃翼提到,自己的“原稿曾經(jīng)鄙校同事校讀,未見有辭不達意之處。惟所述既涉專門,自須有相當基礎者,方能理解?!贬槍徃迦藢λ⒄Z寫作的批評,他說“鄙人亦曾在國外發(fā)表研究,文字一端從未遭如此荼毒”7黃翼1942年1月23日致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19。,言下之意,如果自己曾經(jīng)有能力在國外用英文發(fā)表文章,那么現(xiàn)在的語言也不應該出現(xiàn)大的問題。
黃翼向吳有訓表達了對同行評審的看法:“竊思,貴刊審查其他大學專門教授稿件,所委校閱人自必確系大師碩學,在國外專門期刊多有發(fā)表實驗文字經(jīng)驗,具有鑒別眼光者。此次情形,殊出意外。以后似可并聘兩人以上分簽意見,較為穩(wěn)妥?!?黃翼1942年1月23日致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19??梢钥闯?黃翼很看重同行評審的準入門檻,以及不同學者之間意見的一致程度。當外聘審稿人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有很大出入的時候,黃翼對外聘審稿人的意見以及其學術功底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并進一步要求改進審稿程序,希望得到另外一位審稿人的評審。很明顯,黃翼暗示周先庚可以做第二審稿人。
在審稿人與投稿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黃翼還采用“訴諸權威先例”的方式來解決學術分歧。針對審稿人批評他的樣本小,黃翼則提出索利斯(R.H.Thouless)的研究只用一個被試,烏茲納澤(Usnadze)的研究只用了6個被試。至于拿自己做被試的先例,則有艾賓浩斯的記憶研究。針對審稿人批評他使用字典中并沒有收錄的“l(fā)awful”這個形容詞,黃翼解釋,既然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在文章中如此使用過,那么他自己使用lawful自然也就行得通了。審稿人還指出黃翼寫的“Has told us”和“a risky affair”太過于口語化,不應該用在學術文章之內(nèi)。黃翼回應稱,威廉·詹姆士還曾經(jīng)寫過“There aren’t such animal”9aren’t 屬于復數(shù)形式,而后邊連接的 animal是單數(shù)形式; 這種不規(guī)范的用法在美國南部黑人區(qū)比較常見。這樣的句子,那么,如果詹姆斯讀到這位審稿專家的意見該有何感想呢?10黃翼1942年1月致周培源轉(zhuǎn)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20。顯然黃翼在這里是運用著名心理學家的權威先例來質(zhì)疑審稿專家的評審意見。
在以上討論當中,黃翼認為問題不是出在自己文章,而是審稿人的學術能力和審稿行為沒有遵守學術規(guī)范,再就是審稿流程不完善,以至于自己的文章不被認可。在另外一些討論里,黃翼也承認了自己文章存在一些瑕疵,但是這些瑕疵是不可避免的,它們是學術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針對審稿人認為自己文章詳略不當?shù)囊庖?黃翼指出,《科學紀錄》要求每篇文章不得超過1500外文單詞,因此自己不得不“集中于實驗事實而盡量犧牲導言、討論、歷史、撮述等項”。關于數(shù)學部分過于詳細的評論,黃翼說:
詳略之說,大抵視讀者之素養(yǎng)而定。凡基礎智識太差之部,則常覺簡不達意,其較熟悉之部,則易覺其詳。寫作者如父子攜驢過街,何能畫滿街人之望。鄙意以為一般讀心理學文字者,數(shù)學常不甚純熟,本文重要之部分,寧失之詳?!獩r太詳太略,何足以定科學文字之取舍,要在其學術價值何如耳。11黃翼1942年1月致周培源轉(zhuǎn)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20。
在這里,黃翼暗示科學研究報告的形態(tài)并不是完全由研究者本人決定的——讀者的知識背景也需要考慮在內(nèi)。不存在一個完全客觀或者絕對正確的方法來寫作科學報告; 實際上,科學寫作是存在于主體間性的實踐——受到作者和讀者共同的主體性的影響。如果說《科學紀錄》的征文標準是一個歷史上的具體事例,而在另外一次征稿或者另外一個期刊上可以輕易改變,這種主體間性對于科學寫作的影響在其他歷史年代中也必然存在。在當代心理學領域,作者投稿時也常常會考慮到期刊和讀者的定位及偏好。
接下來,黃翼又指出,自己的研究不僅僅受到學術環(huán)境的限制,還受到了更廣義的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針對審稿人批評他引用前人相關文獻不充分,黃翼解釋稱自己這樣做,一是因為《科學紀錄》在字數(shù)上的限制,二是因為抗戰(zhàn)期間文獻不全,自己為此也非常苦惱。在寫給周先庚另外一封信中,黃翼提到,中國存有的外國文獻摘要庫本身就不全,在這個文獻庫里,他找到 30多篇文獻和自己研究相關,但是能真正閱讀到全文的只有 6篇12Letter written by I.Huang to Siegen K.Chou,August 25,1942.檔案編號:XJ-001-031。。當時黃翼還面臨著缺乏實驗儀器和助手的問題。在好幾封信里,黃翼一直請求周先庚為自己尋找得力的研究助手,而最終無果。從1940年中期,黃翼就開始想辦法定制實驗用的銅制空心圓柱體,直到 1942年中期,這些定制的儀器還是沒有完成,他不得不自己動手來制作儀器。
1942年1月,周先庚收到從周培源處轉(zhuǎn)來黃翼對審稿意見的回應之后并沒有馬上給黃翼復信。4月 22日黃翼給周先庚寫信時再次提到自己研究報告一事,稱:
原意以為此問題所需用品較為簡單,故貿(mào)然動手,不意為時兩年而需要之簡單物品至今未備,再受助教問題及文獻不足之牽制,更感障礙重重,不勝奧悶,但思創(chuàng)作難而批評多,終不能束手無所事事,故仍擬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著著進行。上番報告乞不吝賜教,該文一味求簡單,殊未將理論的見解及計劃要點述出,如蒙垂注,當再有所請教也。13黃翼1942年4月22日致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23。
周先庚對黃翼研究報告進行評閱時也遇到讀不到相關文獻全文的困難,只能根據(jù)一些摘要判斷其內(nèi)容。后來黃翼了解到審稿人是汪敬熙,遂對其表達出極度不滿的情緒。他再次向周先庚和吳有訓解釋自己的文章,并拒絕修改,此次《科學紀錄》投稿風波遂不了了之。
總體來說,周先庚對黃翼兩篇文章的價值是認可的。需要注意的是,周先庚此時處在一個敏感的位置:一方面黃翼是自己同窗多年的好友,另一方面作為審稿人的汪敬熙,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屬當時心理學界的學術權威人物,所以周先庚的措辭比較謹慎。我們找到兩封周先庚于 1943年11月寫給汪敬熙的信,其內(nèi)容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區(qū)別是一封為草稿,帶有濃重的涂抹修改痕跡,另一封是一筆一劃小心謄寫的14周先庚1943年3月24日致汪敬熙信函。檔案編號:XJ-001-055。。由此可以想象得出,周先庚實際寄送給汪敬熙正式信函中的書寫會是多么工整。信里談到的都是公事,不像他寫給黃翼的信那樣很隨意地閑談個人生活情況。
關于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價值問題。周先庚認為黃翼的研究有價值,稱“‘Size-Weight function’(not illusion)15周先庚試圖把“錯覺” (illusion)一詞更正為“功能” (function),實際上 “illusion”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關鍵詞匯; 黃翼并沒有采納這一建議。周先庚為何做出這一修改,目前還無法做出判斷。不過周先庚對格式塔心理學也比較熟悉,1927年6至8月,他和黃翼共同參加過考夫卡在伯克利大學暑期學校中開設的格式塔心理學課程。,所見極是,似是前人所未發(fā),應明白指出,并略述之,以引讀者注意”16周先庚撰審稿函(草稿)。此件應是寄送吳有訓信函的部分草稿,由周先庚之子周廣業(yè)個人收藏。。接下來,周先庚稱黃翼的研究在目的、系統(tǒng)性和詳細性上都和索利斯的研究不同,暗指汪敬熙不應該把兩者混為一談,但黃翼在寫作上也給讀者帶來了不正確的印象。這樣既肯定了黃翼的研究成果,又顧及了汪敬熙的權威性。即使黃翼的研究和索利斯有相似的地方,周先庚認為,索利斯的文章僅僅簡單提到形重錯覺,而黃翼第一篇文章把這個題目“特別抽出再詳細系統(tǒng)作之。所得之結(jié)果,不問在圖表或方程式方面,均應有更確切之說明”。他繼而點評道,“關于第二篇,作者將各因子系統(tǒng)變換之,于同一情況下,用更完備妥善之方法實驗,所得圖示結(jié)果,包括曲線四五條,可以同時比較,且可與前人所得者比較,退一步說,即是該因子等盡為前人所試過,作者此種復式圖示,自為積極之貢獻?!?7周先庚撰審稿函(草稿)。
針對汪敬熙審稿意見中關于實驗人數(shù)的問題,周先庚指出“此實驗中人數(shù)不多,然人數(shù)的若干始為夠多亦無定論”,他援引外國心理學家的觀點解釋稱重點不在于人數(shù)多,而在于在少數(shù)人身上做多次觀察。這里我們需要補充一點,在被試人數(shù)問題上的爭議可能跟個別心理學家的研究領域有關系。黃翼做的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自然可以在少數(shù)人身上做多次觀察。
在統(tǒng)計方法的問題上,周先庚也表達了主體間性的觀點。他說:“統(tǒng)計方法多被人批評為用來twist data之辦法,故除常見之公式外每每加以解釋以免誤會。但如閱此文者均有相當根底,則當然可以略去?!?8周先庚撰審稿函(草稿)。我們發(fā)現(xiàn)20世紀40年代初心理學家對統(tǒng)計方法的觀點和現(xiàn)在有不小的差別。現(xiàn)代統(tǒng)計方法的廣泛流行致使學者們不再需要對其利用加以過多的說明,但是似乎人們有時也會忽視統(tǒng)計數(shù)字對于原始數(shù)據(jù)潛在的扭曲。
在英文寫作上,周先庚也顧及到了汪敬熙和黃翼兩個人的感受。他說“唐人說洋話作洋文,總難完全像洋人,即令受人恭維備至者亦不能免偶有缺點或不道地之處。洋人之洋文亦不見得完全典雅??茖W論文目的在求達意無誤。要求文章好,只得另請文學高明指教,同處科學立場者似不必兼顧文學修辭?!?9周先庚撰審稿函(草稿)。
在這封審稿意見函的后面,周先庚還附有一紙為主編出謀劃策,提出了幾條審稿規(guī)則的建議。首先是,如果文章被錄用發(fā)表,那么一個審稿人就夠了。但是一旦產(chǎn)生異議的話,那么需要有三個審稿人,至少有一個人是內(nèi)行。黃翼曾建議兩個以上的審稿人,周先庚則建議三個,自然是考慮到三個人之中可以產(chǎn)生二比一的多數(shù)投票決定。關于修改意見,周先庚提出,一旦文章被錄用,小地方的改動可以由審稿人代筆; 但是如果文章被退稿,審稿人要另附紙張向主編籠統(tǒng)說明原因,不應該在原稿上批改,更不該用紅色墨水在原稿上注釋,言下之意是要考慮到作者的感受。
黃翼收到周先庚的評審意見之后,寫了一封非常長的英文信件(約2300單詞)作為回復。他對自己之前的激烈反應感到有些歉意,解釋說,剛收到汪敬熙的評論意見時,自己有些情緒化,再加上自己的同事陳立(卓如)鼓勵他予以回擊,所以才寫信給吳有訓進行申訴?,F(xiàn)在自己打算放棄在《科學紀錄》上發(fā)表文章,并且已經(jīng)在著手搜集更多的數(shù)據(jù)。但是,因為周先庚已經(jīng)在吳有訓那里推動此事了,他又不得不繼續(xù)解釋自己的文章。其中部分內(nèi)容重復了之前的觀點,我們不再贅述,只選擇一些在黃翼和周先庚之間形成對話的內(nèi)容進行討論。
創(chuàng)新性是不是評審科研成果的絕對標準呢?周先庚認為不是。他說,在第一篇文章里“作者完全證實 Thouless之實驗,則屬無可疑義者”。言下之意就是說,就算沒有創(chuàng)新性的話,那么重復驗證結(jié)論也是有意義的。這一點得到了黃翼的認可,他說“①甚至完全重復也不是毫無價值的; ②每一個人都會在研究里留下自己的影響,把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區(qū)分開來?!?0Letter written by I.Huang to Siegen K.Chou,August 25,1942.檔案編號:XJ-001-031。細讀之下,我們發(fā)現(xiàn)黃翼的第一個論斷反映出了邏輯實證主義的“重復論證”觀點,而第二個論斷則呼應了一個接近于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即研究者對實驗的操作和觀察會影響研究結(jié)果。第二個論斷實際上暗示徹底的重復論證是不可能的。很遺憾黃翼沒有在信中對這兩個彼此沖突的觀點進行深入闡發(fā)。
在黃翼眼里,他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新不僅僅在于結(jié)果、方法、方程式和因子,更重要的是理論整合。他說自己對形重效應本身及其與知覺恒常性現(xiàn)象的關系并不是很感興趣,而是希望自己能夠解釋形重效應的功能關系以及恒常性同屬于一類事物。并希望得出一系列與之相并列的定律。從理論上來說,黃翼認為,恒常性(constancy)和回歸性(regression)兩個概念是一個更為概括性的規(guī)律的應用,自己所提出的規(guī)律可以將恒常性和形重效應統(tǒng)攝于一起。黃翼稱自己已對這個“聯(lián)合決定法則” (law of joint determination)思考多年,并一直認為自己具有原創(chuàng)性,但令其感到失望的是,他在索利斯的論文摘要中發(fā)現(xiàn)了與自己完全一樣的觀點。如果我們考慮到黃翼的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說黃翼是有創(chuàng)新性的,因為他獨立提出了新的觀點。但是按照學術規(guī)范而言,首創(chuàng)性是屬于索利斯的,因為他最先提出了這個觀點。這樣的學術規(guī)范對由于戰(zhàn)亂或者發(fā)展落后而出現(xiàn)文獻檢索困難的研究者來說,是不公平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學術界對于這種情況會給予一定同情的,比如說牛頓和萊布尼茨同時發(fā)現(xiàn)微積分是被廣泛承認的。周先庚也曾建議黃翼“既已證實其與 Thouless’s index相等,則不妨明言獨立證實其正確,但二式之符號,及所根據(jù)之事實,材料之完備性不同?!?1周先庚撰審稿函(草稿)。
從周先庚給黃翼的建議里可以看到,創(chuàng)新性不僅僅要求社會認可,并且也可以受到作者行文的影響。周先庚提出,黃翼在一些地方過多地引用別人的成果和建議,沒有凸顯出自己的學術貢獻。黃翼回應說,自己還是覺得有必要指出前人相關的工作,以及致謝同事給自己提出的建議。在這里我們看到,引用前人文獻處在一個類似兩難的情景當中:過多的引用會掩蓋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和獨到的貢獻,而過少的引用涉及到學術誠實的問題。至于多少引用是妥當?shù)?并沒有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黃翼和兩位審稿人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之間不僅僅有分歧,同時也存在著對話的可能。盡管黃翼對汪敬熙的審稿意見非常不滿,他還是接受了汪敬熙的批評,決定在文章腳注中向索利斯表達敬意以慰良心。黃翼為什么這樣呢?第一,他的學術良心驅(qū)使他承認前人已有的成果。第二,黃翼考慮到“穩(wěn)妥”的問題。黃翼在信中曾提到,為慎重起見,當他在國外期刊上發(fā)表文章時可以通過引用索利斯來避免自己在原創(chuàng)性上的暗示。當一篇學術作品發(fā)表之后,它要經(jīng)受領域內(nèi)很多專家的審閱,這些專家不一定像周先庚那樣對黃翼的作品抱有太多欣賞和同情??紤]到未來的讀者群體——國外的心理學者,黃翼決定聽取審稿專家汪敬熙的批評意見去引用索利斯。當黃翼處在一個創(chuàng)新性不明確的情境當中,他認為與其突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同時卻面臨潛在的批評,不如采取比較穩(wěn)妥的策略來保證萬無一失。
黃翼是在收到周先庚的信件之后,才了解到汪敬熙是《科學紀錄》的審稿人,并稱這也打消了自己所有的疑慮,因為從人格和成就上來講,汪敬熙與審稿意見中那個無人能比的形象是相吻合的。黃翼認同周先庚的這個說法:稱呼汪敬熙為心理學家(psychologist)只能說“污染了規(guī)范的英文” (polluting the King’s English)的說法22Letter written by I.Huang to Siegen K.Chou,August 25,1942.檔案編號:XJ-001-031。。黃翼重申了汪敬熙并沒有足夠的專業(yè)知識來審閱自己的稿件; 他稱汪敬熙似乎對恒常性問題和心理物理學方法一竅不通,對心理學問題的認識相當幼稚。黃翼稱生物系的一個同事曾說過,在中國被稱為心理學的大部分內(nèi)容實際上僅僅是生理學化的東西??梢?黃翼在批評汪敬熙的同時,順帶把中國當時對生理心理學的追捧也嘲諷了。當然,這里有必要指出汪敬熙是在國內(nèi)外均有重要影響的心理學家之一,其人品和學術水平應該從歷史角度公允看待,不能由個別同事的評語而下定論23汪敬熙(1893~1968),五四運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健將,1920年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留學,由文學者逐漸轉(zhuǎn)型走上科學研究道路。1927年受聘中山大學,在中外權威期刊相繼發(fā)表9篇研究報告。1932年轉(zhuǎn)任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1933年發(fā)表《中國心理學的將來》一文,引起國內(nèi)心理學界的大討論。193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1944年再赴美國開展研究。1946~1948年在國內(nèi)工作,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同年經(jīng)李約瑟推薦,接替其擔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處國際科學合作組主任(閻書昌,2015a; Zheng,2013)。。
在寫給周先庚的英文信件中,黃翼稱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他能夠跟汪敬熙講什么,“如果汪敬熙還是堅持自己的數(shù)據(jù)太少的話,那就權當他是對的吧”24Letter written by I.Huang to Siegen K.Chou,August 25,1942.檔案編號:XJ-001-031。。顯然,黃翼對《科學紀錄》已經(jīng)不再抱任何希望了。隨后一年的時間里黃翼補充了更多被試,完善了自己的實驗,完成了兩篇英文研究報告的稿件,分別是“形重錯覺與知覺恒常性的關系” (The size-weight illusion in relation to the perceptual constancies)和“形重錯覺和‘重量密度錯覺’” (The size-weight illusion and the “weight-density illusion”),黃翼將它們投給了當時的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教育部、美國大使館和中英科學合作館合辦,是戰(zhàn)時接受和分發(fā)美英兩國科技書刊的主要機構,同時也將國內(nèi)最前沿研究成果寄送美國發(fā)表。出人意料卻又情理之中的是,這兩篇文章又被送到汪敬熙手中進行評審。很遺憾,汪敬熙的審稿意見我們沒有找到。這件事是黃翼于 1943年底寫給周先庚一封信里提到的,摘錄如下:
近日有大氣悶事,方欲向兄報告。弟去年底投寄《科學紀錄》之短文,材料太少,不發(fā)表甚無話講。事后窮一年之力,成歷史評論及實驗報告各一篇,都英文三萬言。不敢云佳,卻為弟最仔細之工作。聞重(慶)、廣(州)“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 (袁同禮主持)征求論文寄美發(fā)表,每篇錄取者給酬金一千五百至或二千元,遂多謄一份應征。該會送請“專家”審查,該專家撰有‘批評’一紙報會,對弟文極力詆毀。專家何人?乃汪敬熙是也。該會仍將弟文(二千元)錄取,唯聲明須照“專家”意見改作。弟細讀批評,狗屁不通,遂復函該會,放棄稿酬,拒絕改訂,請其原稿退還。該稿已另行寄美。將來如接到該稿,擬將副本郵寄吾兄處及中央大學等處諸同道,附汪公意見書傳覽,未知吾兄贊成否。此公盤踞要位(中央研究院),中國心理學永無出頭之日,何日得“收復失地”為快。25黃翼1943年12月24日致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17。
主持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工作的袁同禮是圖書館學家,他本人不懂心理學,收到黃翼的投稿之后,需要尋找知名心理學家來審稿。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是一個頂級的學術交流機構,那么袁同禮找時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的汪敬熙審稿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只是他沒有料到黃翼和汪敬熙這兩個人之前已經(jīng)因為這組稿件出現(xiàn)過“矛盾”。當下我們有些期刊是允許作者選擇回避某些審稿人的,但估計當時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的審稿程序不包括這一個考慮。從黃翼信中的措辭和語氣不難看出,黃翼對汪敬熙的批評意見非常惱火,盡管自己很需要經(jīng)濟支持,但是他一怒之下將兩千元國幣的酬金放棄了。
周先庚對黃翼第二次稿件被拒是否發(fā)表過意見?很遺憾,我們沒有找到相關的信件,無從判斷。但是周先庚學術檔案中保留著黃翼研究報告修訂版的打印稿,第一篇稿件 34頁,第二篇 38頁,上面有一些校改性的英文詞。兩篇稿件的正式發(fā)表文本中多已采納了這些意見,可見周先庚在當時還是非常細致地校讀了黃翼的稿件,這也反映出周先庚對它們的肯定態(tài)度。我們還發(fā)現(xiàn),周先庚在這個階段開始考慮中國心理學界的人事和學術共同體的問題。在一封給黃翼的信中,他提到:
一切學術運動,非三五真正同志有計劃鼓吹、努力提倡不可。吾人每每輕視政治人事,然則學術之政治成分、人事問題,亦難避免。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報》之第二次失敗。我之南京打擊乎,十二分昭示吾人:心理學家太無團結(jié)。此所謂團結(jié),非僅指大多人之團結(jié),即三五同年同學之團結(jié),亦是少見。各走各路,互不佩服,消極抵抗競爭,結(jié)果自然不如政治風度豐富之學科。善用時機,迎合一般社會需要,而出路前途無限。26周先庚1942年8月中旬致黃翼信函。由周先庚之子周廣業(yè)個人收藏。
1943年底的黃翼已經(jīng)是貧病交加,處在極其困難的境地。中央大學艾偉曾邀請黃翼去重慶做演講,但他因墊付不起旅費,而不敢出行。為了補貼家用,黃翼不得不擱置自己手頭的研究項目,去做自己痛恨的翻譯工作來掙錢。這時黃翼的心境非常凄涼。他在給周先庚的信里講“此間絕無抗戰(zhàn)工作之機會27周先庚自己當時參加了中美心理學家合作開展的抗日情報傘兵突擊隊員選拔心理測評(參見閻書昌,陳晶,張紅梅,2012; 閻書昌,2015b),他可能曾經(jīng)向黃翼建議去尋找些這方面的工作機會。; 對內(nèi)則仰汪敬熙等輩鼻息,日月蹉跎,老將至矣”。同時,黃翼又因幾年來研究的遲滯和汪敬熙的批評產(chǎn)生了危機感,希望盡快發(fā)表手里現(xiàn)有的文章,以“將信譽略為恢復,否則此后更無出聲之余地”。于是,黃翼把自己兩篇形重錯覺研究的文章投給了美國《普通心理學期刊》。為什么選擇美國呢?他的文章均以英文寫作,投稿到英語國家的期刊再自然不過; 他曾在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對美國心理學界比較熟悉,又有可能獲得自己導師格塞爾的支持。雖然格式塔心理學發(fā)源于德國,但是此時格式塔學派幾位核心學者已經(jīng)移民到了美國?;蛟S黃翼也考慮到美國會有更多研究者賞識自己的研究。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黃翼做出這個選擇,并沒有抱著崇洋媚外的心態(tài),而是因為“國人并無鑒別能力,只知以美國人之意見為意見”28黃翼1944年4月16日致周先庚信函,由周先庚之子周廣業(yè)個人收藏。。他于1943年底將兩篇研究報告投寄到了美國,最終它們同時發(fā)表于《普通心理學期刊》第33卷第1期。
第一篇文章題為“形重錯覺與知覺恒常性的關系”,它是側(cè)重理論綜合分析與研究方案構想的評論性文章。形重錯覺的傳統(tǒng)理論解釋中,弗盧努瓦(Flournoy)假定存在一種遺傳傾向,無意識腦沖動會據(jù)其自動調(diào)整而產(chǎn)生錯覺。也有研究者提出定勢說,是預期或者說無意識推理產(chǎn)生了定勢進而產(chǎn)生錯覺。黃翼指出了弗盧努瓦理論解釋的內(nèi)在矛盾性,并提出利用當時最新出現(xiàn)的肌電圖記錄技術(electromyographic technique)開展研究(構想 1)。烏茲納澤提出兩種類似的錯覺,即體積錯覺和壓力錯覺,黃翼認為需要在被試蒙眼條件下(構想 2)以及將鐵球置于電磁鐵上方的方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構想3)。黃翼特別指出,烏茲納澤強調(diào)兩個物體之間被知覺到真實差異才導致錯誤的知覺,因此他提出讓被試手提一物體,下系另一個看不到的物體,以此檢驗形重錯覺是否受所看到的大小差異的影響(構想 4)。黃翼認為索利斯將知覺恒常性與形重錯覺聯(lián)系在一起的觀點富有啟發(fā)性,但是恒常性是靠全部感知素材實現(xiàn)的,而形重錯覺中是對比影響了實際知覺,并表現(xiàn)出有悖于預期的性質(zhì)。針對這一矛盾性,黃翼提出給被試一對重量與外表(external appearance)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其中一個重量設定為100單位,讓被試通過反復提舉來估計另一個的重量。然后再通過心理物理法改變被估物體重量直到看上去與100單位物體相同,最后比照兩組數(shù)據(jù)是否存在一致性(構想 5)。黃翼反對索利斯將形重錯覺指數(shù)與恒常性指數(shù)相比較的做法,因為所知覺到的大小易表現(xiàn)出恒常性,而所知覺到的重量易表現(xiàn)出錯覺性,重量錯覺實際上是重量的非恒常性,亦即恒常性可視為錯覺性的對立面。他提出利用杠桿工具開展研究,若物體的現(xiàn)象性重量(phenomenal weight)并不是完全決定于杠桿物理原理而相當程度上決定于其實際重量,就可以認為出現(xiàn)了重量恒常性現(xiàn)象(構想 6)。黃翼還提出將恒常性研究中實驗技術運用于錯覺效應度(degree of illusory effect)的測量(構想7)。黃翼認為應該研究視重量(apparent weight)與大小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可以設定一個重量、大小固定的物體,然后用大小不同而重量相同的物體與之進行比較,以此獲得代表某一視重量的曲線,通過大小、重量的改變,最終將形重領域內(nèi)的曲線都勾勒出來(構想8)。黃翼利用自己初步研究的實驗數(shù)據(jù)闡釋大小線索(size cues)減少以及空間感的作用問題,并提出對在沒有感覺線索情況下物體大小方面的知識所產(chǎn)生的效應予以深入的研究,如將觸摸肌肉運動知覺線索(tacto-kinesthetic cue)取消掉以及控制物體重心的影響(構想 9)。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視大小(apparent size)的因素也會影響視重量,如顏色、形狀,在恒常性領域存在著伍德沃斯所稱的照明偽性線索(deceptive cues of illumination)。黃翼提出體積不同的兩個球或立方體所產(chǎn)生的形重錯覺要小于體積差別相同的兩個圓柱所產(chǎn)生的錯覺(構想 10),另外還可以檢驗在僅給被試呈現(xiàn)物體陰影情況下是否導致視大小與實際大小之間相悖的情況(構想11)。在視重量和視大小之間關系的問題上,黃翼提出讓兩個物體僅在一個維度上變化,使其中一個看上去是另一個的兩倍大,檢驗重量錯覺的量值是否決定于心理上的大小差異(構想12)。黃翼進一步評述了知識、觀察態(tài)度、實踐、遺傳發(fā)育對形重錯覺和恒常性的影響,還提出在動物身上檢驗形重錯覺存在與否的問題(構想 13)。最后黃翼提出,對形重錯覺效應和知覺恒常性之間關系的認識不能停留在索利斯的解釋上,應該引入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的理論。考夫卡對知覺恒常性的解釋中有兩個原則,一是不變性,二是正?;蛱乩?the normal or unique case),并提出動力學理論以解釋大小、形狀恒常性。黃翼自己開展的實驗研究就是將考夫卡第一個原則運用于形重現(xiàn)象的解釋,同時他認為其第二個原則也能運用到重量現(xiàn)象上。黃翼指出,形重錯覺的傳統(tǒng)理論解釋基于原子論,總是試圖獨立出刺激各變量所產(chǎn)生的知覺的各個方面,而當下應該嘗試了解知覺流形(perception manifold)不同方面的動力性相互依賴。他認為形重錯覺的解釋應該在它與恒常性的關聯(lián)中去尋找(Huang,1945a)。
第二篇文章題為“形重錯覺和‘重量密度錯覺’”,在索利斯和烏茲納澤的研究基礎上,黃翼提出用實驗方法檢驗是否存在可測量的密度感(sense of density),如果存在的話,它是否受到物體絕對重量的影響。他要求 40名大學生被試在一種實驗條件下對大小不同的物體進行重量比較,在另一種實驗條件下對大小不同的物體進行密度比較。黃翼將所得的形重錯覺和密度錯覺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諸如曲線擬合、數(shù)量化、差別閾限、自我相關、個體差異、交互相關等多方面的分析,最后他認為實驗證實了密度感的存在,并且物體絕對重量影響著被試對密度的印象,而且這種影響所承載的穩(wěn)定關系可以通過數(shù)學公式精確地表述出來。黃翼指出傳統(tǒng)的心理學可能難以接受這種密度感的存在,但是當下心理學思想中借助“先驗原型” (prioriobjection)概念可以予以解釋(Huang,1945b)。
可以看得出,前一篇文章重在理論構想,后一篇針對特定假設進行實驗探索,的確各成一章29從長度來看,第一篇20頁(約7500個單詞),另一篇21頁(約8700個單詞)。。如果我們承認提出學術問題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的話,那么黃翼在一篇長文中提出 13個研究構想,無疑反映出這篇文章本身在當時學術環(huán)境下的創(chuàng)新性和啟發(fā)性。盡管黃翼前期曾反駁汪敬熙的觀點,認為實驗被試數(shù)量小不成問題,但他最終將實驗人數(shù)進行了補充,第一篇文章提到的一項初步實驗被試人數(shù)為10人,第二篇文章中被試人數(shù)達到40人。另外,黃翼也是十分審慎嚴謹?shù)?以腳注的形式聲明自己因戰(zhàn)爭的緣故,可能無法全面回顧以往的學術文獻,尤其是德文文獻。在他的兩篇文章完成之后才偶然獲得某位研究者的一篇論文和另位研究者的一篇論文摘要,他便保持自己文章全貌未動,將這兩篇新文獻的內(nèi)容以附錄形式列在第二篇文章的末尾。另外,他兩篇文章所列的參考文獻中有 6篇論文沒有看到原文,他均一一注明。據(jù)谷歌學術顯示,這兩篇文章至今被引用39次,自2011年至今這兩篇文章被引用達到6篇次302017年1月23日獲取資料。。
黃翼的文章雖然發(fā)表在 1945年卷,但實際發(fā)行時間為1946年1月1日,戰(zhàn)爭時期學術期刊出版時間延宕是較為常見的事情。我們無從知曉黃翼的導師格塞爾把這兩篇文章推薦給美國《普通心理學期刊》發(fā)表的過程。但是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在正式發(fā)表的兩篇文章首頁下方均有一行幾乎相同的說明性文字:“經(jīng)由國務院從中國遞交,由編委會的阿諾德·格塞爾博士錄用刊發(fā),編輯部于 1943年12月3日收稿。”這一段注釋很不同尋常。通常來講,期刊只會注明文章接受日期; 按慣例接受文章發(fā)表是整個編輯部的決定,因此并不會特別標明是個別編委會成員的決定。我們?yōu)g覽了《普通心理學期刊》同一時期發(fā)表的其他文章,它們都遵循著這一慣例。但是為什么在黃翼的稿件上出現(xiàn)特例了呢?我們認為存在一種可能,就是格塞爾當時在美國心理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并且他恰好是該刊編委會成員,于是他借助自己的學術權威推動了黃翼文章的發(fā)表。編輯部其他成員對于格塞爾的個人決定應該不是完全同意的,否則不會添加這個標注,而這個不太起眼的標注就成了一個重要而微妙的細節(jié)。
按嚴格的學術標準來講,格塞爾作為黃翼的前導師,他是不應該審閱并且接受黃翼稿件的。格塞爾作為有經(jīng)驗的學者,同時還是編委會的成員,不應該不了解這一個學術慣例。那么他為什么會力推黃翼的文章呢?一種可能性是,格塞爾在痛失愛徒的心情下推動了黃翼文章的發(fā)表。黃翼因胃癌于1944年10月18日去世。格塞爾通過電報收到這一噩耗,隨即動筆寫了一篇訃告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從這篇訃告里,我們可以看出格塞爾非常欣賞自己昔日學生的天賦、努力和成就,對他的去世感到非常悲痛和惋惜。格塞爾還專門用了一段文字來描述黃翼在戰(zhàn)時惡劣的生活狀況和工作環(huán)境,對他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學術研究表示了欽佩。但是這種推測存在一個疑點。我們經(jīng)過檢索發(fā)現(xiàn),黃翼自1943年之后發(fā)表于美國《遺傳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和《普通心理學期刊》的 7篇文章都有類似腳注,即均注明是由格塞爾接受錄用的。其中6篇稿件由編輯部所注收稿時間是1943年5月或12月,實際刊出時間最早者是1945年2月,最晚者是1946年1月,都是在黃翼去世之后。另外一篇文章“兒童關于物理因果關系的概念:批評性總結(jié)”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causality:A critical summary),是1944年3月1日發(fā)行的,而黃翼是1944年10月去世的。也就是說,這篇文章發(fā)表在黃翼去世之前。我們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格塞爾在黃翼生前就已經(jīng)重視推動其國際交流,支持抗戰(zhàn)期間中國心理學家研究成果的發(fā)表,并且在痛失愛徒后,加倍努力推動了他遺作的發(fā)表。
自從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黃翼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每況愈下,缺少科研文獻、實驗設備和助手,但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黃翼仍堅持研究不綴,于1943到1946年間相繼在美國權威期刊發(fā)表9篇文章。讓人扼腕痛惜的是,當戰(zhàn)爭行將結(jié)束,學者們的生活即將好轉(zhuǎn)的時候,黃翼已經(jīng)罹患胃癌并一目失明,正值41歲壯年卻離開了人世。他為之嘔心瀝血的兩篇文章終于發(fā)表,算得上是絕筆之作,可惜他并沒有等到文章發(fā)表的那一天。
黃翼兩篇形重錯覺研究報告與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構成了交流和對話,而不是將西方心理學引介到中國的移植性工作,這一點在抗戰(zhàn)時期中國心理學發(fā)展受到極大損害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可貴。作為正式發(fā)表的文獻,用任何單一維度的價值觀念去評價它可能都是不公允的,唯有歷史和科學自身才可以承擔起這份責任。本文以微觀歷史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方法與視角呈現(xiàn)并解讀了黃翼研究報告曲折的學術生產(chǎn)過程,通過對黃翼、汪敬熙、周先庚、吳有訓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學術互動的分析,探討抗戰(zhàn)時期心理學知識生產(chǎn)過程中的學術評價、人的因素、學術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方面。
黃翼兩篇研究報告的評審風波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術評價,其中包括創(chuàng)新性的評判與確認,學術評價的規(guī)范與學術爭端的解決等問題。原創(chuàng)性無疑是學術進步的基礎。前文中提到汪敬熙似乎強調(diào)黃翼的思路已被前人所涉及進而否定他的創(chuàng)新性,黃翼則強調(diào)自己思路提出的獨立性,而且是以自己的方法進行了獨立論證,并證實了前人的結(jié)論,同時也強調(diào)自己在理論解釋層面的創(chuàng)新被忽視了。研究報告的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xiàn)在新問題、新方法和新結(jié)果上,顯然在某些方面黃翼研究報告本身并不占劣勢。在這里,一方面是汪敬熙沒有降低學術評價的標準,另一方面是黃翼不懈地追求著創(chuàng)新,只是雙方側(cè)重點不一致,而導致了學術沖突。我們認為這個側(cè)重點的區(qū)別體現(xiàn)了心理學分支之間的差異:汪敬熙代表的生理心理學側(cè)重大樣本,而黃翼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學對樣本要求比較低,并且強調(diào)思辨31歐洲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原本是哲學探索的一個方向,其最終目的是探索心理現(xiàn)象的“格式塔”或者整體性規(guī)則,對個別的心理過程并不看重。。另外,文中各位學者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夠尊重和遵守核心的學術價值和規(guī)范。汪敬熙和黃翼之間觀點的沖突最終導致黃翼沒能在國內(nèi)發(fā)表文章,但實際上黃翼最后還是接受了汪敬熙的部分提議。周先庚從感情上支持黃翼,但是他對黃翼文章支持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學理。黃翼也沒有因為周先庚的友好支持,就降低了自己文章的標準。格塞爾似乎出于悲痛心情,給予黃翼的文章特殊青睞,但是同時我們看到,相關期刊編輯部通過注腳進行了微妙的抗議。同時,這些學術規(guī)范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黃翼和周先庚試圖解決爭端的過程中,他們從不同角度質(zhì)疑評審標準和流程,向主編提供反饋意見,試圖加以完善。我們無法得知主編們當時的具體反應,但考慮到吳有訓沒有直接拒絕黃翼的稿件,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的主編以兩千元國幣預先錄取黃翼的稿件,可以得知主編們并不是完全刻板地遵守審稿規(guī)則。
在這場評審風波的個案中,不容忽視的是知識生產(chǎn)者的心理因素。黃翼為什么會對稿件被拒產(chǎn)生如此大的情緒反應?又為何如此不屈不撓地開展研究并推動發(fā)表呢?這背后是黃翼的學術抱負和個性使然。從總體上來看,黃翼回國之后,一方面積極開展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實踐性工作,另一方面開展純學術的基礎性心理學研究。就后者而言,這樣的研究的確需要以英文形式發(fā)表,以實現(xiàn)與國際心理學的對話和交流。無論是英文期刊《科學紀錄》,還是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再到美國《普通心理學期刊》,均是國內(nèi)學者向國際學界傳遞聲音的通道。黃翼將7篇英文研究報告寄到美國等待發(fā)表之后稱:“……歲月蹉跎,老將至矣。此次文字七篇在美發(fā)表之后,至少某某數(shù)方面,將信譽略為恢復,否則此后更無出聲之余地矣?!?2黃翼1944年4月16日致周先庚信函。又如:“自謂己志為開拓心理學研究領域奮斗終生?!?(轉(zhuǎn)引自貝時璋,1984)可見黃翼在學術聲望方面有著較高的追求,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稿件受挫之后情緒反應的強烈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就是黃翼的個性因素。他性情“外柔而內(nèi)剛,嫉惡如仇,正直不阿,對學校興革諸端,常抒己見,持論往往一針見血,不徇私情。于時政邪惡,他人置若罔聞者,而黃師每義憤填膺,怒形于色。” (胡繩系,1984)黃翼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耿公嚴正”“明辨是非”,通過這些后人對他的描述,就不難理解黃翼在一些信件中用詞為何苛刻和嚴厲了。黃翼去世前曾稱:“天實負我三十年壽命,吾將索焉?!?(轉(zhuǎn)引自 黃文宗,1984b)正是在這種學術抱負和個性的影響下,黃翼才不屈不撓地執(zhí)著于自己的研究。這份執(zhí)著的背后是黃翼自己對心理學問題原創(chuàng)性地深入思考,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他的研究在西方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法國著名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知覺現(xiàn)象學創(chuàng)始人梅洛-龐蒂就曾深入討論過黃翼的相關研究(Merleau-Ponty & Welsh,2010)。1943 年之后黃翼發(fā)表的7篇英文稿件都得到了導師格塞爾的大力支持,這不僅僅是師生情誼之故,更多地可以理解為是格塞爾對黃翼學術研究的強烈認同和信心。
心理學知識的生產(chǎn)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它受到外在人際關系、科研條件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黃翼此次研究報告發(fā)表屢屢受挫,周先庚從中協(xié)調(diào),至最后在美國正式刊出,其背后都可以看到黃翼的人際關系參與到了其中。汪敬熙時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位高望重,于是才會在兩次重要的學術研究報告審查過程中被邀請做審稿人。另外,汪敬熙在大力推動生理心理學研究的同時,曾撰文批評教育心理學,這也許是招致黃翼對他不滿的一個誘因33據(jù)徐訏(2012)著文稱,吳俊升曾提到,汪敬熙有一種苦悶,那就是他的研究往往被生理學家當成是心理學研究,被心理學家當成是生理學研究。。黃翼在被汪敬熙反復拒稿的挫折之下,發(fā)出了“此公盤踞要位(中央研究院),中國心理學永無出頭之日,何日得‘收復失地’為快”34黃翼1943年12月24日致周先庚信函。檔案編號:XJ-001-017。的喟嘆。從更高層面上來看的話,這其中也隱含著當時中國心理學學術生態(tài)中的一個問題,即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和各地方大學心理學專業(yè)之間學術關系,中央研究院因其較高的學術權威性,致使各地方大學心理學系多元化的研究旨趣和專業(yè)方向發(fā)展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另外,黃翼憂慮中國心理學的未來,也許并不完全是受個人情緒所驅(qū)使,而是其內(nèi)心的學術抱負使然。他曾經(jīng)幾次向周先庚抱怨,說其所在大學的人事關系日趨復雜,影響著研究活動。周先庚也指出,中國心理學的發(fā)展壯大,有賴于學術共同體的建立。
就黃翼當時的科研條件而言,無疑是相當簡陋和落后的,因缺乏研究助手只得事必躬親,因缺乏實驗設備而不得不自己動手制作,這一點令陳立(1944)為之不平:“一些簡單儀器,十年不能成功。在國外也許是一兩天的事,這豈不令人急煞?在如此環(huán)境下,任何天才也不能有大的成就,羽儀兄一生便葬送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闭沁@種科研條件的缺乏使得黃翼研究報告初稿并不完備。當時戰(zhàn)爭年代,國內(nèi)學術文獻的缺乏使得黃翼無法了解西方心理學最新進展,學術期刊發(fā)表條件的苛刻使得他無法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黃翼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而言,陳立(1944)曾直言:“社會不曾給他研究的方便,不曾使他免為柴米勞心。冷漠與殘酷使他憂悒而死,這豈是他個人的失敗,這是社會的失敗。”從格塞爾撰寫的黃翼訃告當中,看得出來格塞爾對黃翼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科研也充滿了敬意??梢哉f黃翼研究報告的曲折境遇也有著當時社會因素的影響。
從研究策略上來講,心理學歷史研究既可以對歷史成就和進步進行頌揚性研究,也可以對歷史曲折及內(nèi)在沖突進行反思性、批評性研究 (Harris,1980)。長期以來,心理學歷史領域中頌揚性研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歌頌式的歷史研究能夠增強心理學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但是不能對心理學研究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局限提出針對性的意見。批評式的研究著眼于歷史進程中的曲折和沖突,可以為心理學研究工作的完善提出具體的有建設性的參考意見。本文研究策略主要體現(xiàn)的是后者。我們需要做出兩點說明:第一,我們對于文中提到的各位心理學前輩非常尊重。即使歷史材料顯示他們有情緒化、人際摩擦的時刻,我們認為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都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難以避免。我們分析這些前輩們的心理和人際關系,并非是為了窺探隱私,而是為了還原當時事件發(fā)生的過程,我們論述最終的落腳點不在于對任何一個人做價值評判,而在于探討更廣義的問題:學術價值和規(guī)范有哪些?它們在審稿實踐中是怎么被理解、應用和更改的?以索卡利(Sokal,2003)的觀點來看,黃翼的發(fā)表風波是我們的一個研究“標本” (type specimen),而我們的關注點遠超出了這個特定的歷史事件。第二,傳統(tǒng)歷史觀點對于知識產(chǎn)生過程的論述往往過于簡單化,過于強調(diào)連續(xù)的、協(xié)調(diào)一致的過程,而忽視了歷史事件當中的曲折、沖突、對立和協(xié)商,而后者在歷史的發(fā)展當中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后者可能揭示了一些不夠理想化,不夠美好的歷史事件,但是它們卻是我們反思得以展開的基礎,以此更好地理解一個學科以及它怎樣運作,進而更好地引導研究工作。針對此點,本文通過引入“科學知識社會學”來對科學進行“祛魅” (disenchantment),即打碎對科學研究的“象牙塔”的流行印象,并且提出實質(zhì)性的參考意見(Danziger,1994)。
從研究視角上來講,本文在國內(nèi)第一次嘗試運用了微觀心理學史的視角,把目光聚焦于特定歷史事件細致入微的發(fā)展過程 (Levi,1991)。不可否認,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獨特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各方面的歷史背景:黃翼所處的戰(zhàn)爭年代造成的研究設備和文獻匱乏、生活條件惡劣、交通不便; 中國心理學發(fā)展初期的研究隊伍規(guī)模小、分支發(fā)展相對薄弱; 學術共同體內(nèi)部的機構設置、人際關系; 黃翼的性格、學術背景和志向,等等。在尊重歷史細節(jié)的基礎上,我們又試圖總結(jié)出超越歷史情景的主題,即審稿流程的操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各項審稿標準的利弊,以及它們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可以被協(xié)商和改進。
從研究素材來講,本文運用了文獻檔案類型之一的信札。史學研究中“檔案熱”一直方興未艾,而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史研究領域長期存在著忽視原始文獻檔案收集、積累的傾向,大大掣肘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隨著觀念的逐漸改變,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的文獻檔案學工作任重而道遠。
自勞埃·富魯默托(Furumoto,1989)將“舊史”和“新史”觀念引入心理學之后,西方心理學史學研究經(jīng)歷了一次較大的轉(zhuǎn)向,即由運用二手資料轉(zhuǎn)向原始資料和檔案,由頌揚性研究轉(zhuǎn)向批判性研究,由關注主流心理學轉(zhuǎn)向非主流心理學家,更為關注研究對象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等。盡管心理學的“新史”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Lovett,2006),但是它仍為推動心理學歷史研究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從“舊史”到“新史”這一轉(zhuǎn)向,也曾得到國內(nèi)心理學史界的引介和討論(周寧,2003; 唐婷,2009),但在中國心理學史界并沒有得到較好地實踐性應用。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史研究在國內(nèi)仍屬于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的領域,而發(fā)展和繁榮的基礎就是研究取向、策略、素材的多元化。本研究基本是在貫徹“新心理學史” (new history of psychology)這一新研究取向,試以此推動“新心理學史”研究在國內(nèi)的廣泛開展。
同行評審是現(xiàn)代知識生產(chǎn)的一個核心過程,起到把關作用。不被評審專家認可的知識,就是“不合法的”,沒有機會傳播開來。反之,成功的發(fā)表不但保證知識的順利傳播,還會給作者帶來事業(yè)、榮譽和經(jīng)濟利益。鑒于此,同行評審的工作在提高研究水準、引導研究方向、保證學術活動的公平公正、調(diào)配學術資源等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同時有一個挑戰(zhàn),同行評審過程一直是個相對非公開性的、個人化的過程,似乎存在于知識產(chǎn)生過程的“黑箱”之中。因為同行評審難以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要想保證其公正就需要良好的學術風氣和自我調(diào)整。本文通過珍貴的歷史文獻還原了上世紀 40年代的一次同行評審過程,分析了其中所涉及到的學術評價、知識生產(chǎn)者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影響因素。黃翼的論文發(fā)表風波已經(jīng)過去 70余年了,中國心理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比如說,當年研究設備緊缺,國內(nèi)外交流極度困難的狀況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國內(nèi)心理學期刊基本都會邀請多位同行專家審稿,可以為投稿作者提出更加中肯的意見,并根據(jù)多數(shù)專家的意見以決定錄用與否。黃翼的發(fā)表風波對當今心理學研究仍然在不同方面存在啟發(fā)意義。心理學知識生產(chǎn)過程在當代也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而且有公開化、共享化的趨勢,以便接受整個學術共同體的監(jiān)督,其目標就是要維護心理學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國內(nèi)心理學界頂級中文期刊《心理學報》在這方面走在前列,自 2014年開始公開所有被錄用發(fā)表論文的專家審查意見,使得一部分心理學知識生產(chǎn)過程成為中國心理學界的共享性知識(李金珍,莊景春,邱炳武,2015)。這一有益的實踐必將為引領中國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國際上來看,近年心理學界爆出了“心理學可重復性危機” (Schooler,2014; Spellman,2015)、學術抄襲以及賄賂發(fā)表等事件,這實質(zhì)上就是一場心理學知識生產(chǎn)的危機,這場危機之下對同行評審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二三十年以來,心理學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進入心理學知識爆炸性增長的歷史時期,希望本文所展示的心理學知識生產(chǎn)過程的問題能夠推進中國心理學界由只重視知識生產(chǎn)的結(jié)果向知識生產(chǎn)過程和結(jié)果并重的轉(zhuǎn)變,從而促進心理學知識有效而健康地生產(chǎn)。
Bei,S.Z.(1984).In commemoration of the forty anniversary of Mr.I.Huang’s death.In W.Z.Huang (Ed.),Child guidance studies: Memories of Mr.I.Huang(pp.4–7).Hong Kong,China: Yu Yi Book House.
[貝時璋.(1984).紀念黃翼先生逝世四十周年.見 黃文宗(編),兒童訓導論叢: 黃翼羽儀先生紀念文集(pp.4–7).香港: 羽儀書屋.]
Bedeian,A.G.(2004).Peer review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management discipline.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3(2),198–216.
Benjamin,L.T.,Jr.(2006).A history of psychology in letters(2nd ed.).Malden,MA: Blackwell.
Chen,L.(1944).Achievement and failure of a psychologist:Mourning for loss of Mr.I.Huang.Thought and Times,(38),6–13.
[陳立.(1944).一個心理學家之成就與失敗: 敬悼黃羽儀(翼)先生.思想與時代,(38),6–13.]
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 Institute of Psych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7).The complete works of Pan Shu(Vol.1,2).Beijing,China: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07).潘菽全集(第1,2卷).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Danziger,K.(1994).Does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have a future?Theory & Psychology,4(4),467–484.
Fan,T.W.(2009).Huang Yi and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on child guidanc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1(2),182–188.
[范庭衛(wèi).(2009).黃翼與中國兒童心理輔導的開拓.心理學報,41(2),182–188.]
Furumoto,L.(1989).The new history of psychology.In I.Cohen (Ed.),The G.Stanley Hall lecture series(Vol.9,pp.5–34).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esell,A.(1944).I.Huang.Science,100(2606),512–513.
Harris,B.(1980).Ceremonial versus critical history of psyc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st,35(2),218–219.
Hu,S.X.(1984).In commemoration of the forty anniversary of my teacher Professor I.Huang’s death.In W.Z.Huang(Ed.),Child guidance studies: Memories of Mr.I.Huang(pp.22–29).Hong Kong,China: Yu Yi Book House.
[胡繩系.(1984).業(yè)師黃羽儀教授逝世四十周年祭.見 黃文宗 (編),兒童訓導論叢: 黃翼羽儀先生紀念文集(pp.22–29).香港: 羽儀書屋.
Huang,W.Z.(1984a).Child guidance studies: Memories of Mr.I.Huang.Hong Kong,China: Yu Yi Book House.
[黃文宗.(1984a).兒童訓導論叢: 黃翼羽儀先生紀念文集.香港: 羽儀書屋.]
Huang,W.Z.(1984b).Memories of my brother I.Huang.In W.Z.Huang (Ed.),Child guidance studies: Memories of Mr.I.Huang(pp.63–72).Hong Kong,China: Yu Yi Book House.
[黃文宗.(1984b).憶四哥黃翼.見 黃文宗 (編),兒童訓導論叢: 黃翼羽儀先生紀念文集(pp.63–72).香港: 羽儀書屋.]
Huang,I.(1945a).The size-weight illusion in relation to the perceptual constancies.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33(1),43–63.
Huang,I.(1945b).The size-weight illusion and the “weightdensity illusion”.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33(1),65–84.
Levi,G.(1991).On Microhistory.In P.Burke (Ed.),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pp.93–94).Cambridge:Polity Press.
Li,J.Z.,Zhuang,J.C.,& Qiu,B.W.(2015).Trial on open peer review conducted b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26(2),139–142.
[李金珍,莊景春,邱炳武.(2015).《心理學報》開放性同行評審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6(2),139–142.]
Lovett,B.J.(2006).The new history of psychology: A review and critique.History of Psychology,9(1),17–37.
Merleau-Ponty,M.,& Welsh,T.(2010).Child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The Sorbonne lectures 1949—1952.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chooler,J.W.(2014).Metascience could rescue the “replication crisis”.Nature,515,9.
Shen,Y.Q.(1984).Missing brother I.Huang.In W.Z.Huang(Ed.),Child guidance studies: Memories of Mr.I.Huang(pp.1–2).Hong Kong,China: Yu Yi Book House.
[沈有乾.(1984).懷念翼兄.見 黃文宗 (編),兒童訓導論叢: 黃翼羽儀先生紀念文集(pp.1–2).香港: 羽儀書屋.]
Sokal,M.M.(2003).“Micro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Thick description” and “the fine texture of the past”.In D.B.Baker (Ed.),Thick description and fine textur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pp.1–18).Akron: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Spellman,B.A.(2015).A short (personal) future history of revolution 2.0.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10(6),886–899.
Tang,T.(2009).The historical prospect of psycholog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new history(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唐婷.(2009).心理學的歷史圖景: “舊史”與“新史”的比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
van Rosmalen,L.,van der Horst,F.C.P.,& van der Veer,R.(2011).An unexpected admirer of Ladygina-Kohts.History of Psychology,14(4),412–415.
Wang,G.C.(1984).Shui Long Yinand introduction.In W.Z.Huang (Ed.),Child guidance studies: Memories of Mr.I.Huang(pp.8–9).Hong Kong,China: Yu Yi Book House.
[王淦昌.(1984).水龍吟并序.見 黃文宗 (編),兒童訓導論叢: 黃翼羽儀先生紀念文集(pp.8–9).香港: 羽儀書屋.]
Xu,X.(2012).Mr.Wang Ging-Hsi.In X.Xu (2012),Selected works of Xu Xu(Vol.11,pp.112–114).Shanghai,China: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Press.
[徐訏.(2012).汪敬熙先生.見 徐訏 (編),徐訏文集(第11卷,pp.112–114).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Yan,S.C.(2015a).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in China(1872—1949).Shanghai,China: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閻書昌.(2015a).中國近代心理學史(1872—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Yan,S.C.(2015b).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sychologists on assessing intelligence paratroop commandos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36(3),355–363.
[閻書昌.(2015b).抗戰(zhàn)時期中美心理學家合作開展情報傘兵突擊隊心理測評.中國科技史雜志,36(3),355–363.]
Yan,S.C.,Chen,J.,& Zhang,H.M.(2012).Siegen K.Chou's military psychological practices and thought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4(11),1554–1562.
[閻書昌,陳晶,張紅梅.(2012).抗戰(zhàn)時期周先庚的軍事心理學實踐與思想.心理學報,44(11),1554–1562.]
Zheng,S.(2013).Ging-Hsi Wong and Chinese physiopsychology.Protein & Cell,4(8),563–564.
Zhou,N.(2003).Unscramble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psychology: The revelation amo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to the new.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2(3),62–66.
[周寧.(2003).重新解讀西方心理學史: 從“舊史”到“新史”的啟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