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言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商科
網絡經濟犯罪形勢及其法制監(jiān)管
陳柳言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商科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普及使得二十一世紀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作為信息傳遞、交流的媒介,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其經濟犯罪問題也日趨嚴重。網絡經濟犯罪主要與電子商務相互聯系,這是一種全新的犯罪模式,犯罪分子常利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相關互聯網技術為自身攫取不法利益。當前網絡經濟犯罪呈現出犯罪頻率高、犯罪形式多樣化、犯罪數額巨大、犯罪危害嚴重等特點,針對網絡經濟犯罪相關特點,完善相應的法制監(jiān)管措施,嚴厲打擊網絡經濟犯罪,維持市場秩序已經成為了當前有關部門的工作重點。本文從網絡經濟犯罪特點出發(fā),結合網絡經濟犯罪現狀,對網絡經濟犯罪形式及其法制監(jiān)管進行探究。
網絡犯罪 特點 形勢 法制監(jiān)管
網絡經濟犯罪利用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侵犯國家、集體或者個人財產,其實質是一種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作為一種新型犯罪形態(tài),網絡犯罪主體往往呈現出團體化、多元化、犯罪環(huán)境復雜化的特點。當前許多人法制觀念淡薄,為了追求高額利益的而從事網絡經濟犯罪。有關部門應當從加強網絡經濟法制監(jiān)管出發(fā),切實預防網絡經濟犯罪、加大網絡犯罪打擊力度,以維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一)網絡經濟犯罪形式多樣化
網絡經濟犯罪是經濟犯罪的一種形式,是指犯罪行為人利用計算機網絡工具實施犯罪的行為。網絡經濟犯罪行為猖獗,并呈現出犯罪形式多樣化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網絡經濟犯罪形式,第一是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信用卡詐騙。網絡詐騙是網絡經濟犯罪的一種常見形式,犯罪分子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盜取他人的個人資料,并在互聯網上進行使用;或者是犯罪分子利用網絡詐騙、網絡竊取等方式獲取了他人資料,并偽造虛假身份信息盜用他人名下財產。如2011年偵破的信用卡詐騙案,犯罪嫌疑人張某利用銀行辦理信用卡業(yè)務中的漏洞,通過互聯網非法竊取多名用戶資料,采取偽造身份證、收入證明等方式惡意在他人名下透支信用卡,涉案金額達28.59萬元。第二是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合同詐騙,網絡合同是網絡經濟犯罪的最常見形式之一,其涉案金額相對較大。其犯罪形式主要為犯罪分子在網絡上發(fā)布虛假信息,制作虛假公司網頁,謊稱能夠提供股份轉讓、經商招募等信息誘騙當事人。與其他網絡經濟犯罪不同,其犯罪信息作假程度較高,往往使得當事人信以為真。例如,犯罪分子往往以簽訂電子合同為由,騙取當事人錢款之后,即切斷與當事人的聯系。第三是網絡傳銷,網絡傳銷也是近年來網絡經濟犯罪的常見形式,其往往是利用公司投資可獲得巨大利潤為由,誘騙投資者投資購買公司產品,甚至動員當事人發(fā)展下線,形成一條網絡傳銷鏈條,極大地危害了網絡經濟秩序。
(二)犯罪主體智能化
犯罪主體智能化是網絡經濟犯罪有別于傳統(tǒng)經濟犯罪的顯著特點之一。網絡經濟犯罪常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媒介以侵犯國家、集體或者他人財產,網絡經濟犯罪與現實中的經濟犯罪不同,其是一種在虛擬空間、文化空間以及精神空間侵犯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對比各類網絡經濟犯罪案件不難發(fā)現,網絡經濟犯罪主體大多數都掌握有專業(yè)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具有較強的網絡操作技能。從網絡經濟犯罪的發(fā)展趨勢也不難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原因,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計算機網絡安全性也在不斷提高,但凡能夠突破計算機網絡安全屏障實施經濟犯罪行為的犯罪主體絕不會是平庸之輩。總的來說,當前網絡經濟犯罪主體逐漸趨向于高學歷、年輕化的人群。這些人受到高額犯罪回報的誘惑,利用自身網絡技術優(yōu)勢實施犯罪。部分網絡經濟犯罪分子雖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學習,但其通過各種渠道提升了自身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具備了犯罪基礎條件。
(三)犯罪方式抽象性以及犯罪時間的持久性
相對于傳統(tǒng)的網絡經濟犯罪形式而言,網絡經濟犯罪更具抽象性。上文已經提到,網絡經濟犯罪的媒介是互聯網,犯罪分子利用計網絡技術竊取了網絡系統(tǒng)電磁信號記錄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而實施網絡經濟犯罪,這種犯罪行為發(fā)生在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當中,不受到時空限制,因而其犯罪形式具有抽象性。這種抽象的犯罪形式往往給網絡經濟犯罪案件的偵破帶來了很大阻礙,一旦犯罪分子利用其計算機網絡技術銷毀了相應犯罪證據,往往會造成此類經濟犯罪案件懸而不決。除了犯罪方式抽象性特點之外,網絡經濟犯罪還暴露出另一個普遍的特征:犯罪時間的持久性。實施網絡經濟犯罪的犯罪分子一旦得逞后,便會認為網絡經濟犯罪的成本低、收益高,因而會鋌而走險,長期地、重復地實施網絡經濟犯罪。同時,對于一些短期犯罪收益不高的網絡經濟犯罪行為,犯罪分子往往會長期作案,企圖攫取更多的非法利益。例如,部分網絡經濟犯罪分子利用銀行程序漏洞或泄露的被害人信息,最初將被害人銀行卡中的小數目金額轉入至其賬戶中(犯罪分子最初轉走的犯罪金額較少,被害人可能難以察覺),但其長期非法轉走被害人的資金,積少成多,犯罪分子為了滿足自身欲望,很可能長期重復實施網絡經濟犯罪行為。
(四)犯罪主體團伙化、國際化
我們注意到,網絡經濟犯罪主體幾乎都是有以團伙的形式實施犯罪的。隨著計算機網絡安全性的不斷提高,以一人之力已經很難突破程序漏洞為犯罪行為提供客觀條件。因此,犯罪主體常以團伙的形式進行作案,網絡經濟犯罪團伙往往擁有明確的分工。例如,有的犯罪分子負責制作相應的病毒、木馬,有的犯罪分子負責將這些病毒、木馬投放到網絡中對網站進行攻擊,有的犯罪分子負責非法獲取被害人的相關信息,有的犯罪分子負責轉移被害人的欠款等。同時,網絡經濟犯罪還呈現出國際化犯罪的趨勢。計算機網絡的交互性、跨區(qū)域性以及國際性等特點使得計算機網絡不再受到區(qū)域限制,這也為網絡經濟犯罪分子實施國際化犯罪提供了便利。犯罪分子對某一網絡實施攻擊很可能影響到整個網絡世界的安全。例如,有的網絡經濟犯罪分子通過收買銀行工作人員,非法獲取了銀行客戶的相關信息,然后其伙同境外的犯罪分子冒充客戶在境外網站實施虛擬購物,使得銀行墊付給特約商戶的境外消費款被騙。
(五)涉案金額巨大,嚴重干擾正常的網絡經濟秩序
高額的經濟利益是引發(fā)網絡犯罪主要原因,網絡經濟犯罪呈現出涉案金額巨大的特點,并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網絡經濟秩序。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家的描述: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他們敢踐踏人家的法律;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他們就敢冒著判處絞刑的危險犯罪。網絡經濟犯罪所攫取的非法利益幾乎不需要投入到過多的犯罪成本,這也是眾多犯罪分子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例如,2001年1月上海警方偵破的一起網絡傳銷,據調查,該起犯罪案件從2000年10月開始實施,短短三個月涉案金額就已高達1300萬元。許多網絡經濟犯罪披著電子商務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實施犯罪,其對電子商務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網絡經濟犯罪侵害了國家、團體或者個人的財產,容易引發(fā)一系列社會問題。
網絡經濟犯罪固然是部分犯罪分子為攫取非法利益進而鋌而走險的一種犯罪行為,但也間接暴露出了我國當前網絡法制監(jiān)管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我國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發(fā)展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在不斷調整和完善,受到傳統(tǒng)經濟體制的影響,網絡經濟形成之初就就表現出缺乏有效法制監(jiān)管的問題。例如,在某一些職位上,一人或者某一團體從事軟件開發(fā)、使用以及維護等工作;網絡用戶對個人賬戶管理不夠嚴格;缺乏個人信用機制等。西北工業(yè)大學的曾某,受到利益驅使,利用自身開發(fā)軟件和管理密碼系統(tǒng)的便利,實施網絡犯罪。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有待完善。第二是缺乏相應的法制監(jiān)管措施,網絡經濟是一種新興的、快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傳統(tǒng)的法制監(jiān)管措施難以適用于新時期的網絡經濟監(jiān)管。當前,我國相關法制監(jiān)管措施仍停留在比較落后的階段,這導致一些犯罪分子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從而實施犯罪行為。
(一)加強網絡環(huán)境信息監(jiān)管,凈化網絡環(huán)境
長期以來,有關部門對網絡經濟犯罪的措施都是發(fā)現一例,查處一例,這種亡羊補牢式的做法難以預防網絡經濟犯罪行為。因此,有關部門應當主動出擊,將凈化網絡環(huán)境作為自身的工作重點,完善相應的監(jiān)管流程,切實加強對網絡環(huán)境的信息監(jiān)管,徹底遏制一些人犯罪意圖。有關部門應當圍繞著網絡經濟犯罪發(fā)展動向,從兩個方面加強對網絡環(huán)境的信息監(jiān)管,分別是公開層面和秘密層面,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其自身的網絡情報系統(tǒng),組織訓練一批專業(yè)的網絡經濟犯罪偵查隊伍,完善相應的工作機制,鼓勵群眾揭發(fā)、檢舉網絡經濟犯罪行為。同時,網絡經濟犯罪偵查隊伍需要總結工作經驗,深入分析和探討網絡經濟犯罪行為的相關手法、特點、規(guī)律和趨勢,切實掌握打擊網絡經濟犯罪行為的主動權。針對一些網絡經濟犯罪多發(fā)或易發(fā)的行業(yè)、部門,應當加強與這些行業(yè)、部門的交流和溝通,以切實保障其網絡系統(tǒng)免受犯罪分子的侵害。例如,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強銀行、證券公司的聯系,在二者之間建立一個數據信息系統(tǒng),安排技術人員定期檢測網絡系統(tǒng)運行情況,一旦發(fā)現異常即報告有關部門,以便及時做出應對措施。
(二)各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協(xié)作,共同監(jiān)管網絡經濟犯罪行為
立法部門和公安部門是監(jiān)管和打擊網絡經濟犯罪的主要部門,二者在履行其工作職責的過程中,應當切實加強協(xié)作,共同監(jiān)管和懲處網絡經濟犯罪。對于立法部門而言,應當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相關法律。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經濟犯罪本質上屬于經濟犯罪,經濟犯罪的法律條例部分適用于網絡經濟犯罪,但網絡經濟犯罪與一般的經濟犯罪相比有具有其特殊性,現行的經濟法并不能完全適用。因此,立法部門仍需要制定專門的網絡經濟法。例如“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這一罪名在法律中僅限于入侵國家、政府等機要部門的網絡信息系統(tǒng),現階段立法部門可以將其延伸到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計算機網絡使用過程中,加大對民用網絡的保護力度。再比如,當前網絡經濟犯罪的處罰主要以拘役和有期徒刑為主,可以考慮延伸為財產懲罰和剝奪網絡使用資格等懲罰,即在一定時間內限制犯罪分子從事與計算機網絡相關的活動,以實現對犯罪經濟犯罪的懲處和教育。
對于公安部門而言,基于網絡經濟犯罪的跨時空性以及較強的技術性等特點,公安部門中的偵查部門應當與內部網監(jiān)部門、治安部門等加強協(xié)作。擴大對網絡經濟犯罪的偵查范圍以及加強對網絡經濟犯罪的偵查力度,公安部門可以考慮在社會層面共享相關網絡信息(與打擊網絡經濟犯罪相關的信息),發(fā)動民眾打擊網絡經濟犯罪行為。此外,公安部門應當切實加強國際之間、地區(qū)之間的相關協(xié)作,建立一個情報共享、協(xié)助偵查的合作關系,以更加有效地查處和懲戒網絡經濟犯罪。
(三)加強行政法律法規(guī)約束,切實預防網絡經濟犯罪
加強一般性的行政法律法規(guī)約束的意義在于提高各部門網絡系統(tǒng)工作人員的素質。例如,行政法律法規(guī)可以規(guī)定某一網絡系統(tǒng)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某一網絡管理部門的管理責任,切實將監(jiān)管、維護網絡環(huán)境的責任落實到每一人身上。同時,相關部門可考慮建立健全相關行政法律法規(guī),不斷強化互聯網和金融機構的行政管理和監(jiān)督,提高每一位網絡經濟活動參與者的法律意識,并擬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約束其一般行為。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犯罪已經成為了當前經濟犯罪的新趨勢,有關部門應當從實際出發(fā),不斷調整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實現對網絡經濟活動的全面監(jiān)管,切實維護網絡經濟秩序,并希望本文對此能有所助益。
[1]李春明.網絡經濟犯罪相關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
[2]殷虹.涉眾型網絡經濟犯罪法律規(guī)制問題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 2016(35).
[3]孫樹峰.網絡經濟犯罪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 2006(1):92-96.
[4]楊耀威,鄂繼懷.網絡經濟犯罪的現狀及偵查對策研究[J].凈月學刊, 2010(6):42-44.
[5]魏偉,李武珍.網絡經濟犯罪形勢分析與防控對策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3(2):6-9.
[6]吳安新.涉眾型經濟犯罪防控對策研究——基于重慶市2010-2012年涉眾型經濟犯罪立案情況的分析[J]. 法制與社會, 2014(35).
[7]楊玉英.網絡環(huán)境下經濟犯罪的特點及對策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5(2):79-82.
[8]張勤.網絡環(huán)境下經濟犯罪的特點及對策[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3(3):85-86.
[9]王芳,呂紅.當前經濟犯罪特點與防控對策分析[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3(12):178-180.
[10]史同嫣.當前經濟犯罪的特點與預防對策[J].公民與法治,2009(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