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也非絕對安全
如果要問什么理財產品靠譜,大概很多人都會想到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前者是針對閑散資金而言,后者則是針對大額資金而言,因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購買起點最低也是5萬元。
但是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會更傾向于P2P理財而不愿選擇銀行理財,除了收益之外,銀行發(fā)生的負面事件也正在削弱大眾對銀行的信任,如銀行發(fā)生的存款失蹤、理財虧損、存款或理財變保險等事件,讓客戶蒙受了很大的損失。
銀行理財是否絕對安全?如果不是,它的風險又在哪里?銀行理財的風險問題,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本金風險和收益風險。
本金風險包括兩種,一種是被騙了錢直接打水漂,另一種是本金出現了部分虧損。
本金被騙
本金被騙一般情況下很難出現,但是投資者在買銀行理財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發(fā)生。比如去銀行網點買理財產品,以為自己買的是銀行理財,錢也進到銀行的賬戶中了,但實際上是銀行內部員工和外部不法分子勾結,把錢挪用到其它地方了,如果對方跑路了或是錢被揮霍一空,投資者的本金就打水漂了。
另外,比起銀行柜臺,在貴賓室等單間里相對容易發(fā)生出現這種情況。當然,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非常低,只要是通過銀行正規(guī)渠道,在銀行柜臺或是正規(guī)的理財區(qū)域購買,極少會發(fā)生。但如果真有銀行工作人員把你請到一個神秘的單間之中,沒有監(jiān)控也沒有其他工作人員,那你就要小心了。
本金虧損
比起本金完全“消失”,本金出現虧損的概率要大很多,包含的情形也比較多。最常見的就是你以為自己買的是銀行自營理財,但其實買的是銀行代銷理財。
比如基金,尤其是風險偏高的股票基金和指數基金,行情不好的情況下虧損很正常,比如2016年這兩類基金跌幅都在10%左右?;鹗强梢酝断蚬墒械雀唢L險領域的,但是面向普通投資者發(fā)售的銀行理財不可以投向股市,資金大多流向債券市場,只有面向高凈值或私銀客戶的銀行理財資金才允許投資證券市場。
銀行自營的理財本金會虧損嗎?有可能,但是可能性很低。銀行理財本金虧損更可能發(fā)生在風險等級在R3或以上級別的產品上,不過有些產品不披露到期收益率所以有時會監(jiān)測不到。如果投資者購買的是風險等級為1級或2級的理財產品,本金虧損的概率幾乎為零,風險等級為2級的理財產品說是不保本,但目前乃至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銀行理財都會是剛性兌付,所以本金風險極低。
買銀行理財沒有拿到預期收益的情況還是相對常見的,但是與其它理財產品相比概率也不高,這里要區(qū)分結構性理財和非結構性理財。
結構性理財掛鉤股指、股票、黃金、匯率等衍生金融資產,收益率是浮動的,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比較低。有監(jiān)測的數據顯示,結構性理財產品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為30%左右,其中預期收益率越高達標率就越低,預期最高收益率超過5%的結構性理財收益未達標率高達70%左右。
非結構性理財的收益未達標率大致在5%-6%之間,即使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大部分非結構性理財的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差別也不會太大,比如預期收益率是4.8%,實際到期收益率是4.65%,雖然收益沒有達標,但是差距很小,而且這種情況并不常見。
大家買理財產品沒達到預期收益最常見的情況是買成了保險或是基金。銀行員工為了拿高額傭金,往往會積極向大家推薦代銷的保險理財或是基金,買保險理財的時候會跟你說多么安全收益率多么高,但實際上經常達不到銀行員工承諾的收益,有時甚至連存款利率都達不到;買基金的時候會跟你吹噓產品的高收益和穩(wěn)定性,但實際上基金的風險太大,有可能會獲取高收益,有可能收益會很低,有可能會虧損。
知道銀行理財的風險之后,投資者該如何挑選理財產品呢?
首先,一定要通過正規(guī)途徑購買銀行理財,正規(guī)途徑包括銀行柜臺、銀行理財專區(qū)、自助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渠道,即使是在貴賓室也要保證有監(jiān)控,從而保證資金是流向銀行渠道。
第二,查看產品說明書,是不是銀行自營理財就一目了然了,不放心的話可以去中國理財網輸入產品名稱或編號,凡是能查到的都是銀行自營理財。
第三,結構性理財不是不可以買,但是一定要了解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對掛鉤資產標的市場行情和前景有一定的判斷才可以,千萬不要看到收益率很高就一沖動買了。
第四,第一次購買銀行理財需要做一份風險評估問卷,而且必須按照評估結果購買理財產品,不能買超出自己風險能力的理財產品,有些投資者為了能購買到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會重新進行風險評估,這種行為是非常不提倡的。
第五,風險等級為1級或2級的理財產品可以放心購買,起碼本金無憂,風險等級在3級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就要小心了,確認你自己能承擔一定的風險可以買,否則盡量別碰。當然,如果你是高凈值客戶,資產百萬或是千萬元,購買這類理財產品沒什么問題。
第六,如果想獲取較高的收益,那么建議你購買城商行或股份行的風險等級為2級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基本都可以達到預期收益率。但是明顯超出行業(yè)平均收益水平的理財產品一定要謹慎購買,如果你看到一款收益率為6%的理財產品,要么它不是銀行理財,要么是結構性理財,要么是高風險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