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橋 張瓊英
劉金枝:盯著致富路一直往前走
□鄭春橋 張瓊英
“其實我和大家一樣,只是團場一名普通的職工,如果說我致富有什么訣竅的話,那就是我找到了一把開啟致富之門的金鑰匙——科技!”這是二師三十四團九連“致富明星”劉金枝的致富心得。
2003年,劉金枝和丈夫從河南老家來到三十四團。那時團場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風沙大、住房簡陋、交通不便。很多從內地來該團“淘金”的職工,都因為不適應這里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而選擇離開。生性要強的劉金枝并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團場還有這么多在這里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的先輩,他們當年的條件更艱苦,他們都能適應,為什么我就不行?”在她的堅持和勸說下,她和丈夫在九連扎根落戶。
當年,她和丈夫承包了連隊70畝棉田,由于缺乏種植管理經驗,夫婦倆盡管每天早出晚歸地精心勞作,有不懂的地方就虛心求教農業(yè)技術員及有經驗的老職工,但到了收獲時節(jié),別人種植的棉花籽棉單產都達到400多公斤,而她家種植的棉花籽棉單產才300公斤,年終的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不服輸的劉金枝心里念叨起了“小九九”:“這差距也太大了吧?農業(yè)技術人員和老職工把種植經驗都交給了我,為啥他們的效益好,我們就不行?看來,光憑種植經驗還遠遠不夠,還要有科學種植技術的指引才行!”
冬閑時節(jié),忙碌勞作了大半年的職工都閑了下來,沉浸在輕松愉快的冬閑生活氛圍中。而劉金枝卻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求學”生涯——看農業(yè)種植方面的書,看到電視上有農業(yè)種植方面的科技節(jié)目,也認真看、耐心聽、仔細記錄;在團場農業(yè)種植技術培訓班上,她聽得格外認真,及時向技術人員請教。
第二年,劉金枝將培訓班所學的知識充分運用到農業(yè)生產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精心勞作、悉心管理,到收獲的季節(jié),她種植的棉花籽棉單產超過400公斤,此后,棉花種植、牛羊養(yǎng)殖,一項項農業(yè)科學種養(yǎng)殖技術,她都是通過“啃書本”和虛心請教掌握的。她從一個一竅不通的“門外漢”逐步成為一名職工們爭相學習的“行家里手”。
勤勞的汗水澆灌出豐碩的果實。勤奮好學,敢于拼搏的劉金枝,依靠科學技術,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連續(xù)5年被團場授予“巾幗致富帶頭人”“科技致富標兵”“科技示范戶”等榮譽稱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