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飛
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浙江 杭州 311201
?
關于法院依職權追加當事人的法律問題分析
任子飛
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浙江 杭州 311201
審判實踐中,存在著一定比例在審理中發(fā)生需要追加當事人的情形,盡管數(shù)量不大,但對其中存在一些的問題以及改善方式仍需謹慎關注。
依職權追加;釋明;完善建議
。在法院實際審理中,需依職權追加當事人的案件比例并不大,且所涉及的案件類型比較多樣,也不存在較為明顯特定的案件類型。
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保坏谝话偃l規(guī)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解釋)第七十三條規(guī)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申請理由成立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第七十四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時,應當通知其他當事人。應當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追加;既不愿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仍應追加為共同原告,其不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作出判決?!?/p>
從法律規(guī)定來看,追加的理由大致可歸類為:1、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某些情況下,在起訴人起訴時所列的當事人之外仍然存在著對訴訟標的有權利義務或是有利害關系的人存在,此時為了保障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即需要追加當事人。例如,某生命權糾紛中,受害人僅部分繼承人起訴要求侵害人賠償損失,此時為保障全部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在未參加訴訟繼承人不明確表示放棄權利的時候,即需要追加原告。2、查明案件事實。由于共同訴訟參加人的缺失,在未追加當事人的情況下,原、被告陳述事實可能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反映案情事實,而且在處理糾紛時也不能正確徹底地解決。因此,追加當事人的另一目的即為了查清案件事實。
(一)當事人抵觸心理較大
一般民眾來法院立案起訴時所列的當事人往往是其內(nèi)心認為應該享有權利或者承擔責任的人,并不能做到完全從法律角度考慮。例如甲起訴其兄乙,要求確認父母遺產(chǎn)中由其繼承的份額,但實際甲乙另有一妹妹丙。因傳統(tǒng)思維影響,甲乙均認為丙作為女兒不應享有遺產(chǎn)份額,但從法律角度出發(fā),甲乙丙的繼承權利在無遺囑繼承的前提下是平等的。此時則應詢問丙,若其明確表示放棄權利,則無需追加;反之,則應追加其為共同原告。但在這種情況下,三個當事人均有可能出現(xiàn)抵觸心理。從甲乙的角度出發(fā),丙參加訴訟無疑減少了他們繼承的份額,在他們的傳統(tǒng)思想上可能無法接受;從丙的角度出發(fā),參加訴訟造成了他們兄妹間的矛盾,而且對大部分民眾來說普遍存在厭訟心理,認為打官司不光彩。因此在追加當事人可能當事人會出現(xiàn)不理解的情緒,甚至認為法官“多事”。
(二)部分當事人送達難度較大
由于審理中追加的當事人并非起訴人起訴時先預想到的應參加訴訟的,因此起訴人由于缺乏訴訟前的準備,可能對審理中追加的當事人的送達地址和方式并不知曉,這就給追加后的送達問題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使得追加后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查詢才可明確應如何送達,增加了工作量的同時也使得辦案時間相應延長。而且被追加的當事人很可能因為沒有參加訴訟的心理預期,直接反映出對法院工作的不理解,甚至反感情緒,從而不愿接收送達材料,在送達中產(chǎn)生拒收的后果。盡管當事人拒收相關文書后,可以采取留置送達的方式解決,但是極容易產(chǎn)生被追加當事人不出庭參加訴訟的結果。
(三)審理周期延長,訴訟資源浪費
在一般的案件審理中,所有的審理流程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追加當事人后,一些流程就需要二次完成,例如在送達、舉證、答辯上都需要重新進行,如此就增加了庭審前的工作量。而且例如一些在開過一次庭審后才發(fā)現(xiàn)需要追加當事人的情況,必然導致二次開庭率增加,如此一來,審理周期相較未追加時必然延長了。在實際審理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定比例的案件存在當需要追加當事人后原告選擇先撤訴,之后又重新起訴的情況,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因當事人在起訴時未理清法律關系而導致的司法資源的浪費,使得一些糾紛不能較快有效地得到解決。
(一)加強立案釋明工作在審理中追加當事人往往使得審理周期相應延長,為使案件更加高效地得到解決,應該在起訴時即加以引導。在立案時,如遇當事人選擇訴訟參加人不完整時,應及時做好釋明工作,使得起訴人在起訴時即正確選擇好完整的訴訟參加人,保障了一些庭審前的前期準備工作可以一次性進行,不必多次、重復進行,不給審理中增加工作量。但是起訴只需要符合立案條件即可,對案件法律關系的實質審查需要在審理中進行,所以一些案件是在事實逐漸查明的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需要追加當事人,此類情況是依靠立案釋明工作無法解決的,當事人的追加是程序正義的必須,不能避免。
(二)做好當事人解釋工作,加強溝通技巧
因為起訴人對法律一般僅僅是淳樸的淺層理解,所以當出現(xiàn)需要追加時,有時他們會產(chǎn)生不理解的情緒,有些甚至會認為是法官在故意制造麻煩,拖延審理。除了起訴人之外,被追加的當事人對被追加的結果也并非全是持理解的態(tài)度。因為一般大眾對打官司都是不樂意的,認為進法院打官司很不光彩,況且由于自己原本就非起訴人起訴的對象,卻因法院追加而成了訴訟參加人,由此則可能產(chǎn)生對法院工作的不認可,將不滿情緒直接指向法院。上述情況下,就需要法官有足夠的耐心,詳細給起訴人解釋,盡量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這同樣也是保障送達順利完成的一大途徑,盡量通過當事人的配合,保障案件審理的流暢進行。
(三)保障審理高效,真正案結事了
遲到的正義非正義,糾紛盡快解決是體現(xiàn)司法公正的重要體現(xiàn)。盡管追加當事人使得審理周期延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仍然需要嚴格遵守審限規(guī)定。當然遵守審限規(guī)定是最低底線,對法官來說,應該及時高效地處理糾紛,堅決不能拖案子、放案子,使當事人產(chǎn)生不滿情緒。另一方面,在需追加當事人明確的情況下,法官盡量不要以追加當事人為由動員原告撤訴并重新起訴。因為原告撤訴并不意味著糾紛得到解決,且重新起訴后需要重新啟動所有流程,與追加當事人相較工作量并未減少,為保障司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盡量使糾紛一次性得到救濟解決,真正做好案結事了。
[1]沈德詠主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269.
D
A
2095-4379-(2017)06-0164-02
任子飛(1987-),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審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