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耀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10010
?
為當事人的利益而斗爭
張 耀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10010
目前司法改革浪潮,掀起軒然大波。在公平與利益的權衡之下,為當事人的利益而斗爭是法律人的天性!作為一名初學法律者而言,為什么需要為當事人的利益而斗爭?如何為當事人的利益斗爭?為當事人的利益進行斗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是對于越來越多考過司法考試打算從事法律行業(yè)的初學者所必須掌握的實用技巧筆和精神信念。筆者試圖通過為何需要為當事人的而利益而斗爭與怎樣為當事人的而利益而斗爭兩個方面對主題進行闡述,希望可以給予初學階段的法律人提供通俗易懂的理論參考。
當事人利益;正義;公民權利
當事人利益,我國法律對于該概念沒有進行明文規(guī)定。當事人利益由“公民權利①”引申出來,它所表達內涵為站在法律人角度對于“公民權利”的一個側面展示。正如古語有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看待“公民權利”會有不同的色彩。當事人利益是指法律人需要對于建立委托關系的客戶就合同所規(guī)定范圍內的合法“公民權利”進行最大限度維護。由于法律人的職業(yè)需要,因此產生對于特殊主體、特殊范圍的“公民權利”形成的專有名詞。后來,該名詞也被廣泛運用于社會公共眾多領域,例如保險行業(yè)、承攬行業(yè)等。其特點:1、適用群體:除開法律人自身的所有人。如果法律人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應當被成為自己的利益,自己與自己不能形成合法的法律關系。例如:男人或女人、胎兒或活著的人②。2、范圍:是建立委托關系中所涉及的法律所承認的“公民權利”。3、該權利是法律人使用法律工具進行維護的利益。要求法律人必須在已有的法律技能基礎之上做出一系列動作來實際為當事人謀取“公民權利”。例如:書寫起訴狀、收集證據、出庭、答辯等。
作為一名法律人,為當事人而斗爭是法律人的天性。努力抓住證據,為當事人爭取應屬于他們的合法利益。
(一)法律人在維護當事人利益角度有重要的作用。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種訴訟模式的不斷更新,不斷變化。不斷簡化職權主義,加強對當事人支配程序和實體權利。訴訟流程中當事人的責任不斷加大,使他們能夠充分的使用自己的權利。這樣的變化要求在程序中,如:起訴階段、應訴階段、舉證階段、質證階段到法庭辯論階段,都要求由當事人獨立自主行使權力。由此可見,當事人的法律知識儲備往往決定其訴訟權利是否充分使用,決定了其陳述的事實能夠達到法院百分之幾的認可程度,或者其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法院的認可。實體權利上也是如此,當事人能否享有實體權利?其權利依據為何?是否享有勝訴權?諸多問題都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法律涵養(yǎng)。所以,當事人需要法律人參與訴訟,代其進行訴訟活動,以避免法律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換句話說,以自己的無知換取對方的勝利。
法律人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律人工作過程、代理過程、服務過程就是維護當事人權利、實現當事人利益的過程,這也是捍衛(wèi)法律權威的過程,讓更多的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推動法制社會的不斷前行,實現高水平的依法治國的過程。法律的一部分價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就應當本著維護民權的態(tài)度維護法律人的權利,這是邏輯上的必然結論。
(二)現實中一般公民享有的權利更加稀少,憑借自身的力量難以發(fā)揮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的作用。法律人作為法律服務者,是當事人利益的代表,為當事人伸張正義,即使由于存在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法律人享有著一般公民所沒有的權利,如閱卷權、查詢和取證的權利等。
法律人,簡單一句話,就是有能力使當事人合法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維護的“工匠”。當事人的認可程度,就是衡量“工匠”是否優(yōu)秀的標尺。標尺一:法律人能堅持做到認真執(zhí)業(yè)的首要是追求在法律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權益,而不是把自己的理想、追求或者利益置于當事人利益之上,更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去綁架當事人。標尺二: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沒有扎實的法律知識基礎、豐富的辯護經驗、成熟處理案件的綜合能力,會損害當事人利益,成為不受歡迎的法律人。例如當事人的一個案件是有罪或是無罪、此罪或是彼罪都判斷失誤,那么就會產生方向性錯誤,再怎么努力也會離當事人利益越來越遠。
(一)“為壞人辯護”
“為壞人辯護”,這幾乎是每一個刑辯律師面對公眾時都會被貼上的罪名。“為壞人辯護”,是法治發(fā)展過程中才有的一種認識,是疑罪從無還為深入人心的體現。由此看,我們政治上還講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法律上當然就更應該講,辯護也是治病救人的方式之一。例如:“4分鐘刀下留人”案中朱占平律師,為了犯了故意殺人罪的“董某”辯護。如果沒有辯方法律人的不懈努力,將會使法律的天平失衡,僅僅由控方指控,法院便進行判決,那么將會產生更多的冤案,將會帶來巨大的災難?!胺缸锵右扇嗽诿鎸姶蟮墓珯嗔C關的追訴,就猶如手無寸鐵之人與手持槍械的人進行談判,他唯一的資本就是法治的保護。律師,就在在法治的框架內恪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職業(yè)道德,為當事人的利益奔走疾呼”,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為所謂的“壞人辯護”。
(二)會見當事人時需要達到目標
如果有人因為訴訟的緣由而向你求助,那么他想要明白的內容有一下兩個方面:1、訴訟大多是因為已有的“沖突”發(fā)生,因此,當事人一般會表述引起爭議的起源。2、她或他肯定也會表達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3、有些當事人甚至會提出一些如何實現其目的的辦法。4、同時,當事人很希望也愿意和律師討論一些法律或非法律問題。因此在會見當事人過程中必須提前明確自己的目標,做到有條不紊的對當事人進行詢問。需要涉及的內容:1、基本了解案件事實,主要通過兩個方式,通過他本人自己闡述或者可以通過“我能夠為你提供什么幫助?”,了解當事人想讓你知道的案件主要事實。2、掌握初步證據,可以直接通過當事人直接提供,也可以根據當事人提供線索進行實地查證,也可以向法院申請(針對不同類別的訴求和案件類型需要采取不同方式)。3、幫助當事人整理思路,相信你的當事人肯定是走到萬不得已,才會向你尋求幫助,幫助當事人整理出在后面訴訟過程中大致思路是必不可少的。4、明確訴求,面對當事人不同的要求,包括合理和不合理、合法或者不合法的請求,需為當事人整理出能夠最大程度維護當事人利益,且不違反法律的訴求。5、提供初步法律咨詢(避免當事人遭受進一步損害),告訴你的當事人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和合法救急途徑,最大限度的保護當事人的即將被損害的合法利益。6、幫助當事人建立信心,讓當事人相信法律的權威。7、最終能夠建立委托關系。
(三)案件主張
案件主張是將事實和法律有機結合在一起,講述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最終實現本方的訴訟目標。作為法律人制作案件主張,換句話來說,講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需要做到基本兩點。其一,還原事實,這里的事實是指“法律事實”即以所有的證據所能展現的事實。這是法律人的基本職業(yè)道德底線。注意區(qū)別于“案件事實”。二者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卻有本質的區(qū)別。法律事實來源于案件事實,其外延小于或等于案件事實。其二,事實與當事人利害關系。該判斷標準包括1、與當事人愿望一致,畢竟是為當事人的爭取合法權益,因此在符合基本事實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為當事人爭取其合法權益。2、與事實相一致。3、與法律相一致。4、具有說服力。5、有情感的訴求和符合社會道德。
(四)關于詢問證人技巧。
1、讓自己方證人多說,盡量使用開放式(不固定式)的問題模式。2、開始和結束時應當提出最為重要的問題,能夠更好地吸引法官和陪審團的注意力。3、關于庭上詢問證人,需要在平時和證人練習時,反復練習,達到證人語言不要結巴、提高可信度、使證人在庭上語言堅定。4、律師在庭上對于證人的回答表現出關切和興趣,引導法官和陪審團也認真聽取證人的回答。5、在詢問時注意提問的順序,保證法官能夠完整聽到整個有利于當事人的案件事實并且重點突出證言是對己方有利(證人背景-場景-講述事實)。6、適當使用物證,畢竟人類都是視覺動物,同樣的案件事實展示用于實物一致語言和實物展示來比較的話,法官肯定會對實物更加印象深刻。比如王萍訴派尼包裝公司勞動爭議仲裁案中,在展示物證環(huán)節(jié),將John Hamilton送給王萍的內衣展示。將會比語言表述更為印象深刻。7、對于對方證人不利的回答可以適當地用短文進行打斷。
(五)總結成詞
需要1、有理有據,字字珠璣。2、重新歸納事實。3、結構完整(需要提前準備提綱)。4、訴求明確。5、入情入理,動之以情。6、充滿敬意。7、邏輯嚴謹。8、對于已有的事實不需要反復陳述。9、大方指出我方的不足與困難,適當表達對方的優(yōu)勢。10、語言談吐大方、氣勢有力、充滿自信。
[ 注 釋 ]
①“公民權利”是指一國公民所享有、為法律所保障的合法權利.換句話說,作為—個國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資格和與公民資格相關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是基于一國的國民身份而產生的.在—個國家居住的無國籍人或者外國人不能享有公民權利,但可以享有部分的權利維持正常生活.
②注:不包括尸體,由于尸體不享有權利僅享有權益,因此筆者認為死者不能成為當事人的范圍.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與指導型案例·刑事卷[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9.
[2]王利明.民法上利益位階及其考量[J].法學家,2014(01).
[3]倪朱亮.搖擺的利益平衡——以“百度文庫”之爭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1(16).
D
A
2095-4379-(2017)06-0137-02
張耀(1992-),女,漢族,四川樂山人,西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助教,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