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最近籌辦婚事,因為兩家天南地北,擔(dān)心結(jié)婚的講究不一樣,就問未來的岳父母:“提親需要什么禮數(shù)?”岳父母回答得很客氣,大意是不講究那些俗禮,怎么辦都行,按你們的辦法來就好。朋友很感動,但畢竟是大事,還是想辦得周到些。就沒讓未婚妻知道,托人去打聽娘家當(dāng)?shù)氐囊?guī)矩。打聽出來,十萬是一個比較體面的數(shù)字,朋友就如數(shù)備齊了。
岳家當(dāng)然高興,整個婚事辦得很順利。
這讓我想起一個聽來的故事。曾經(jīng)有一個年輕人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丈人家也是一樣客氣,禮不禮的不重要。年輕人也想表現(xiàn)好些,就跟未婚妻商量:“老人家那么說,我該做的還是要做到,你覺得彩禮給多少合適?”未婚妻想了想說:“十萬吧,我們那邊過得去的家庭都給十萬。”這個年輕人愣了一下,嘴上說好吧,但是不知怎么的,心里忽然就有些不樂意。
錢雖然多,他家也不至于出不起。可是掏了錢,心里還是有點別扭,就覺得岳父母挺虛偽:“反正是要錢,裝什么大度呢?”但這點小疙瘩又說不出來,因為老人家確實也沒有張過口,是自己要主動表現(xiàn)好的,怪誰呢?
其實這件事上,他跟前面那個朋友的情況幾乎沒有不同,只是順序不一樣。一種情況是,先把錢數(shù)定下來,再收到岳家的反應(yīng);而另一種情況是,先問到岳家的期望,再按照期望給錢。這么一個細(xì)微的差別,心理感受便有極大的不同。這個未婚夫若是世故一些,就不該直接去問女方,而應(yīng)自己做出判斷。未婚妻如果機(jī)靈一些,也不用老實回答,只要說:“給多少都可以,你看著辦。”這件事就會有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婚是怎么都會結(jié)的,彩禮高低未必有多重要。愿意出幾十上百萬呢,顯出的是夫家的誠意;一萬兩萬,那就是女方的寬和。
這是人情,跟陳規(guī)陋俗沒有關(guān)系。換成西方那一套也是一樣。男人先買好了鉆戒,精心策劃一場求婚,這很浪漫。但如果順序倒過來,先問女方:“達(dá)令,我想把求婚弄得周到些,你說,買多大的鉆戒你心里覺得合適?”這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有些事情不能說出口。說出來,就成一樁交易了。
中國人有這樣古老的智慧。事先辦著,話不能說。說出來就不對了。你找人幫忙,拎著禮物,張嘴就是:“哎,我求你辦點事?!闭l敢?guī)湍??除非是明碼標(biāo)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正確的說法應(yīng)當(dāng)是:“有空嗎?請你吃個飯?!?/p>
相比于明碼標(biāo)價,這種方式的效率很低,結(jié)果也沒有保障。但它智慧的地方就在于留了余味。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也可以不幫忙。吃飯就可以了,事做不做得成并不重要,莫如說是“關(guān)系”經(jīng)營的產(chǎn)物。關(guān)系到了,事就順了。事實上,等要幫忙的時候,再請人吃飯,這順序已經(jīng)不對了。老練的人是把飯吃在前面的。沒有什么特別的事,就是吃飯。吃好,喝好,玩好,這就夠了。等遇到麻煩的時候,你還能不幫我嗎?
在我的老家,常常有這樣的情況:請客吃飯,有幾個不相干的人作陪。主人介紹:“這是老張,這是老王,這是老趙,我們幾個當(dāng)兵的時候就在一起?!辈幻骶屠锏娜?,可能會犯蒙:請我吃個飯,你戰(zhàn)友來干嗎呢?但是老張、老王、老趙才不在乎這個,他們麻利地倒上酒,滿面春風(fēng)地舉杯:“李老師,久聞大名,我們碰一個!”
他們不是特意來干嗎的,很可能就是來吃個飯,順便把大家都陪得很開心。
這也是一種特別的能力。哪里都少不了他們,是萬金油一樣的存在。有什么特別的用意么?仿佛也沒有。但是遇到事情了,這樣的人就管用。
對這些人,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跟人交往不需要事先有一個框架。而對我來說,離開了框架就不行,會有承受不了的大焦慮。在老家的時候,常常也有人約我:“今晚有空嗎?”
我一般都不敢輕易應(yīng)許:“什么事?”
“有空沒空吧?”開始不耐煩,可能嫌我磨嘰。
“呃……沒空?!蔽腋纱嗑途芙^了。
要是說“有空”的話,通常就是約出來“坐一坐”。跟誰坐呢?“幾個朋友”。在哪坐?“你想去哪就去哪”。有什么事嗎?“沒事,就坐一坐”。那到底為什么要坐?“哎你這個人麻煩不麻煩啊,坐一坐,也要問個為什么!”
嚴(yán)格說,這些聚會也不是全無目的。一個人有求于另一個人,往往就托中間的朋友:“你認(rèn)識某某嗎,幫我約他出來坐一坐?”這樣就夠了,朋友就會幫忙張羅,而不必追問:“你找他有什么事?”也許確實有事,但未必要大張旗鼓地談事,更何況有的事也不可能大張旗鼓。就是坐一坐嘛,能有什么事?
你看,這就是順序的重要。“坐一坐”是人情,“什么事”則是交易。從我問“什么事”開始,就已經(jīng)顯得沒有情分了。
像我跟家人相處,就會隨心所欲地瞎聊,聊得盡興了,一看表,正好三個小時。要是順序顛倒過來,先對聊天時間做一個規(guī)劃:“我們今天有三個小時,六點開始,九點結(jié)束,你打算用這段時間聊點什么?”那就跟“你覺得彩禮多少合適”一樣,變成做買賣了。
有人在進(jìn)入一個行業(yè)以前,必須先規(guī)劃出自己的生涯路徑:“我適合做這一行嗎,怎么做才能最成功?”這就像在考試之前,考慮“我能考上清華北大嗎”一樣沒有意義。且不說無法未卜先知,就算我們真的預(yù)知了答案,再做一遍明知結(jié)果的事又有什么意思呢?一個男孩預(yù)測“哪個女孩我最有把握追到手?”再去追那個最有勝算的女孩,這段感情的價值又有幾何?
總有些事,要像制定彩禮和請人吃飯一樣,先做起來,再看結(jié)果吧。
(摘自“李松蔚新浪博客”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