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平
(湖南師范大學 法學院,長沙 410006)
依法治國研究
接受者視閾下法治文化建設研究
田亞平
(湖南師范大學 法學院,長沙 410006)
目前,法治文化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公眾對法治文化建設的認同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現(xiàn)行法治文化建設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模式,沒有站在接受者的立場真正考慮接受者的境遇。故法治文化建設應轉(zhuǎn)換視角,從接受者的視角予以考慮,即從接受者視閾出發(fā),考慮接受者的主體地位、接受水平、真實想法等,以提高法治文化建設的可接受性,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接受者視閾的提出既有接受理論、社會歷史主體理論的支撐,又有西方法治歷史經(jīng)驗的借鑒。從接受者視閾出發(fā),分別從原則與路徑兩個方面來促進法治文化的建設,以求增強法治文化建設的可接受度。一方面,法治文化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原則。另一方面,提出了解民意并制定長遠計劃、建立政府與公民的互動機制、創(chuàng)建公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加強輿論的正確引導等具體路徑,以提升公眾對法治文化建設的表達、參與機會和認同度。
接受者;接受者視閾;法治: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建設是實現(xiàn)法治中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法治文化的建設需要國家、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因為三者都是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其中,公民是法治文化建設最主要的接受者,即受眾。但是,我國一直以政府主導推進型的模式進行法治文化建設,沒有真切地考慮到接受者的主體地位、接受能力和真實想法,使得公眾無法理解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價值,也無法真正認同和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為此,很有必要站在接受者的立場來研究法治文化建設,以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可接受度,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
所謂法治文化建設,是指制度性文化建設與觀念性文化建設的結(jié)合和互動[1]。我國現(xiàn)行法治文化建設模式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導推進的模式,與自然演進型模式相對應。在該模式下,政府是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主要動力,建設的目標為政府所設定并予以全局把握,目標的完成亦依賴于政府所掌握的政治資源。
我國現(xiàn)行法治文化建設的模式有如下特點:第一,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主要是政府。法治文化建設的啟動及要達到的目標,均由政府予以確定、把握。在法治文化建設實踐中,無論是制度性法治文化建設還是觀念性法治文化建設,政府都以其強有力的政治資源在總攬全局并逐步推進,故法治文化建設的每一步都能看到政府的身影及努力。第二,長期視人民為法治文化建設的客體。在1978年確定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中,社會成員被視為客體,是守法的義務人,直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才改為“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律制定過程中,以國家立場出發(fā)制定法律甚是常見,公民常被當作客體。在法治文化宣傳教育中,以漫灌式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未真正考慮接受者的接受能力、接受水平,導致法治宣傳教育效果甚微。可見,在現(xiàn)行法治文化建設模式下,人民被視為客體的情況較為嚴重。第三,注重立法和普法。2011年,我國已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法律的修改與制定仍在陸續(xù)進行中。由此可知,我國的立法速度和效率是有目共睹的,制度性法治文化建設成果顯著。自1986年“一五普法”開始,現(xiàn)已是“七五普法” 時期,普法教育遍布全國各地,不管是學校,還是社區(qū),抑或是鄉(xiāng)村,處處可見普法的蹤跡。如今所實行的“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更能說明普法教育的普遍性及重要性。第四,方法上具有強制性。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帶有明顯的強制性,漫灌式地對民眾進行傳播、教育,未能設身處地地為民眾考慮。我國實踐中的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村、依法治水、依法治山、“法律六進”等都體現(xiàn)法治文化建設方法上的強制性特點。
在政府的主導推動下,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大大縮短了探索時間,取得了一定成效,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在法治文化建設實踐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有待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公民參與度低。目前,法治文化建設的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建立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陣地)、創(chuàng)作法治文化文藝作品等。法治文化宣傳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的評選、開展法治文藝活動、結(jié)合地方特色展開普法創(chuàng)新活動、編撰并發(fā)放普法讀物、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建立普法網(wǎng)絡并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等。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主要包括法治文化宣傳陣地、法治文化廣場、法治農(nóng)家書屋、法治學校等。從法治文化建設的具體形式中可知,法治文化建設的主要動力來自政府,公眾參與情況不樂觀。各地政府正努力開創(chuàng)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新局面,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實踐中卻偏離了方向。很多地方政府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理解偏于簡單化,誤以為只要群眾參與其舉辦的普法活動就達到了公眾參與的效果,誤以為群眾參與其中就能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認同度。正因為存在這樣的誤解,導致很多地方政府只注重普法形式的創(chuàng)新,不去思考如何讓法治文化為公眾所接受認可,從而使得以獎勵形式進行大型普法競賽的活動甚為常見。筆者并不是對普法競賽活動存在偏見,但這種形式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激起民眾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引起民眾對法治文化的觸動與理解。換言之,這種參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參與。由此可知,從自上而下的視角進行法治文化建設,會忽視公眾的主體地位,也無法讓公眾真正參與其中。
2.法治宣傳教育效果差。法治文化宣傳教育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地方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宣傳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盡管如此,法治文化宣傳教育的效果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只注重法律知識或法律文本的宣傳,沒有注重法治理念及法治精神的弘揚。只注重法律知識和法律文本,枯燥乏味,無法激起公眾的興趣。一般來說,只有當遇到糾紛或問題時,人們才會求助于法律,并努力查找相關法律資料。對從事法律工作的人、法學教師或?qū)W生來說,掌握全部法律知識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普通民眾。第二,宣傳教育方式以漫灌式為主。漫灌式的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忽視了受眾的差異性。人與人之間的經(jīng)驗、文化水平、思想觀念、接受能力等均有差異,采用這一方式進行宣傳教育會讓受眾處于被動地位,有較大的強迫意味,會使受眾產(chǎn)生反感、抗拒心理,得不償失。第三,未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實質(zhì)上是一個傳播過程。毋庸置疑,傳播需要借助媒體的力量,法治文化宣傳教育亦如此?,F(xiàn)實中,新聞媒體為了獲得公眾的關注,往往重視傳播一些負面的事件和案例,對于正面的事情和案例經(jīng)常一筆帶過,從未詳細分析其背后的法理依據(jù),也未挖掘和弘揚案件本身隱含的內(nèi)容。正因如此,法治文化的宣傳至今未形成主流話語權(quán)[2]。第四,宣傳教育缺乏統(tǒng)籌。各地的法治文化宣傳教育比較分散,缺乏系統(tǒng)的部署,形不成整體的合力。通常,一些普法機構(gòu)與一些相關單位工作重復展開、活動重復組織,造成了資源、精力的浪費[3],使得效果甚微。
3.公務員隊伍素質(zhì)有待提高。我國一直在努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力求民眾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培養(yǎng)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但貪污腐敗、司法不公、濫用職權(quán)、錢權(quán)交易等嚴重違背法治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公務員的素質(zhì)不高,未樹立法律的信仰,沒能真正理解法治之精髓。公務員作為政府或國家的代表,常與人民群眾接觸,一言一行足以影響民眾的看法與觀念。實踐中,有些公務員為了應付上級,只做表面功夫,走過場、形式化現(xiàn)象嚴重,根本不考慮法治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公務員在法治文化宣傳教育的隊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其自身都無法理解和認可法治文化,又如何讓普通民眾予以接納認可?如果公務員自身都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堅持守法,又如何讓普通民眾自覺守法?培根曾說過:“一次不公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從中可知,審判人員不公正審判的后果及影響之大是不可小覷的。因此,公務員隊伍素質(zhì)不高成為法治文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大障礙,這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接受者視閾強調(diào)視角的轉(zhuǎn)變,以往的法治文化建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站在國家或政府的立場來建設法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接受者的主體地位及態(tài)度。接受者視閾主張自下而上地站在接受者的立場來看待和考慮法治文化建設的觀念及過程。通過接受者視閾,以求在法治文化建設時能尊重接受者的主體地位,真切地考慮接受者的需求、接受能力等,為接受者提供表達、參與的機會,以最終提高法治文化建設的可接受度。故法治文化建設視角轉(zhuǎn)變?yōu)榻邮苷咭曢撌乾F(xiàn)實的要求,是必然的選擇。接受者視閾的提出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其既有理論支撐,又有歷史經(jīng)驗可借鑒。
1.接受理論。接受理論,又稱為接受美學,主要是一種文學理論。該理論以加達默的解釋學和茵格爾頓的現(xiàn)象學為基礎,以姚斯和伊瑟爾為主要代表。接受理論強調(diào)讀者的能動作用,強調(diào)接受的主體性,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將讀者置于文學作品的中心位置[4]。姚斯的接受美學主要圍繞“期待視野”展開,他認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會受其“前理解”的影響,作者創(chuàng)作時應考慮讀者的可接受性和期待視野。作品只有被讀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意義。接受理論認為,在作者、作品、讀者三者的關系中,讀者并不一定是被動的,其能動作用不可忽視。同樣,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公眾對法治文化建設會有一個判別、分析、選擇的過程,且接受也不是全部接受,而是部分接受。接受者是一個群體概念,接受者對法治文化建設的態(tài)度可能因人而異,也可能因時而異。同時,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之一在于獲得公眾理解和認同,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這些均表明,法治文化建設需要認真考慮接受者的主體性,需要考慮其期待視野、接受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將接受者的被動接受轉(zhuǎn)變?yōu)橹鲃咏邮?,以最終實現(xiàn)法治中國。接受理論是以接受者為中心的理論,其為接受者視閾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
2.社會歷史主體理論。社會歷史主體理論強調(diào)人的重要性,強調(diào)人的能動作用,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亦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社會的文化成果都是人民群眾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5]??梢?,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努力。在人治社會中,人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而法治的形成與發(fā)展亦離不開人,亦不能忽視人的作用。在法治文化建設實踐中,人民群眾既是建設者,又是接受者,需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其主體地位。因此,很有必要站在接受者的立場建設法治文化,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群眾基礎,也有必要注重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能動性,以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內(nèi)驅(qū)力。故社會歷史主體理論注重人的主體地位、注重人的重要性的特點,亦能為接受者視閾的提出提供理論支撐。
西方的私法和私法文化的發(fā)達世人皆知,古希臘是私法文化的萌生地。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自由、平等、契約、權(quán)利等觀念得到人們的認可與接納,進而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權(quán)利與利益。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中世紀時期,抑或是近現(xiàn)代時期,西方的私法文化和私法精神一直在延續(xù),一直在發(fā)展,其中民法(典)的發(fā)達就是其主要標志。西方私法文化是法治文化形成的基礎,其為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內(nèi)在動力。換言之,西方法治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私法文化的傳統(tǒng)與發(fā)達。私法文化注重對個人自由、主體權(quán)利、契約關系的保護,制約著國家權(quán)力的擴張并將其置于既定的規(guī)則之下,并確立了私權(quán)神圣和法律至上的理念,繼而推動了法治社會的建立[6]。私法文化注重個人本位,人們極易理解和認可其存在。這些足以說明,法治文化不是憑空形成的,其形成離不開人們的支持與認同。因此,法治文化的建設應響應人民的需求,考慮接受者的主體地位。
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選擇科學合理的路徑。為此,筆者意圖以自下而上的視角研究法治文化建設,以提高法治文化建設的可接受度,進而實現(xiàn)法治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
1.以人為本。接受者視閾是意圖站在接受者的角度進行法治文化建設,注重接受者的主體地位。從接受者視閾進行法治文化建設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也是文化的受用者和承載者[7],可知,無論是法治文化的建設,還是法治文化的傳播,均離不開人。況且無論是西方法治文化的形成,還是儒家文化的傳承至今,亦都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人并注重人的主體地位。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我們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對于如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原則,筆者認為,可以從尊重和保障人權(quán)、考慮接受者的真實想法和真實情況兩方面展開。
2.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有人說,一次好的法治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最好的法治文化教育,而且其效果遠遠勝過百次空洞的說教[3]30-33??梢姡瑢嵺`遠比說教重要,法治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實踐這一環(huán)節(jié),因為好的實踐活動更具說服力,更具影響力。此外,法治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也不容忽視。故法治文化建設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原則。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一方面,既注重法治理論、法治文化理論的研究,又注重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創(chuàng)新。這樣能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設。另一方面,在法治文化宣傳教育方面,既要宣傳法治文化的理論知識,又要注重實踐活動的展開。這樣才能使法治文化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既是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又是受體。由此推知,法治文化建設應注重人的主體地位,也應注意其是接受者的身份。故筆者認為,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應著眼于提升公眾的參與機會和增強法治文化建設的可接受性。
1.了解民意并制定長遠計劃。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參與度低、認同度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沒有充分考慮到接受者的真實情況和真實想法。故在法治文化建設中極為必要。對于如何了解民意,筆者認為,應該展開調(diào)研活動,搜集民意。該調(diào)研活動應針對不同的社會階層進行調(diào)研,目的是為了整體把握接受者的現(xiàn)實需求、接受能力、接受水平等。調(diào)研活動的主體主要是政府,政府也可鼓勵并指導社會志愿者參與該活動。調(diào)研活動可多種多樣,廣義上的調(diào)研包括可以獲得一切信息的渠道。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做宣傳工作的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diào)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8]??梢?,法治文化的建設和宣傳均應研究受眾的具體情況。
在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后,政府應依此制定法治文化建設的長遠計劃。當前,政府的力量在法治文化建設中是不可或缺的,其處于引導者的地位。政府制定的長遠規(guī)劃主要包括:法治文化建設的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經(jīng)費保障、宣傳教育長效機制、激勵機制、資源統(tǒng)籌等。根據(jù)調(diào)研結(jié)果制定長遠規(guī)劃,從實際出發(fā),才能為法治文化建設指引方向,提升公眾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理解和支持。
2.建立政府與公民的互動機制。公民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接受者,也是主體,理應讓其參與其中。文化是在參與中形成的[9],只有經(jīng)過參與認同,才能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擴大公眾的參與途徑關鍵在于建立政府與公民的互動機制,以實現(xiàn)政府與公民的平等對話、良性互動,共同為法治文化建設出謀劃策。互動機制的建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建立互動平臺?;悠脚_的建立是前提和基礎,實質(zhì)上是一個平等交流、協(xié)商的平臺?;悠脚_可通過網(wǎng)絡予以建立,如:網(wǎng)站、微信、QQ群等,還可建立專門場所,如:座談會等。第二,建立反饋機制。公民提出的相關問題或建議,政府應安排人員予以反饋,以實現(xiàn)真正的良性互動,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如果政府放任不管或者沒能及時回應,會大大打擊民眾的熱情。第三,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建設很復雜,需要汲取社會的力量與智慧。政府應鼓勵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其中,增強公眾的表達、參與機會。
3.創(chuàng)建公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F(xiàn)行的法治文化內(nèi)容未能引起公眾的興趣,未能獲得公眾的接受。故發(fā)展公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很有必要。具體措施有二:第一,法治文化的內(nèi)容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語言要通俗易懂,與民眾的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第二,應與本土文化資源相結(jié)合。本土文化資源包括傳統(tǒng)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本土文化對人們的影響之深是有目共睹的。本土文化資源并不一定與法治文化相悖,我們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以提升法治文化的可接受性。
4.加強輿論的正確引導。有人說,大眾媒介不僅控制了對事件的傳播和對事件的說法,而且左右著人們對現(xiàn)實的理解和判斷[10]。這指出了大眾傳媒或輿論的力量不可小覷。目前,新聞媒體報道很多負面的事件,只為吸引公眾的眼球,追求商業(yè)利益。對于正面案件,只是一筆帶過。同時,新聞媒體對法律案例分析不夠透徹,未深入挖掘其隱含的法治文化內(nèi)涵。由此可知,法治文化的宣傳未形成主流話語權(quán),民眾對法治文化建設了解不深,更不用說接受認同。故加強輿論的正確引導很有必要。其中,政府對輿論的引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應鼓勵和調(diào)動新聞媒體深入挖掘個案中隱含的法治文化,比如:衡陽賄選案該批判,但也要弘揚正確的選舉文化,使民主的選舉精神深入人心。對于負面案例,我們更應肯定和強調(diào)正面的重要性。
總之,我國現(xiàn)行法治文化建設是從自上而下的視角進行的。在很長時間里,公眾的主體地位被忽視,被當成客體。正因如此,公眾對法治文化建設的參與度和認同度都不高,社會的法治氛圍未能形成。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轉(zhuǎn)換視角,即從接受者視閾研究法治文化建設,以增強法治文化建設的可接受度。從接受者視閾出發(fā),探究法治文化建設的原則及路徑,以增強公眾的參與度和認同度是現(xiàn)實的需求,也是必然的選擇。
[1] 劉作翔.法治文化的幾個理論問題[J].法學論壇,2012,(1):5-10.
[2] 單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15,(1):80-83.
[3] 吳躍建.法治文化建設現(xiàn)狀分析及突破[J].中國司法,2012,(10):30-33.
[4]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5] 程璞森.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主體理論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6.
[6] 楊震.法治秩序的私法文化基礎[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8,(4):12-16.
[7] 孫育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J].學習與探索,2014,(4):61-66.
[8]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9] 徐矯輝.志愿服務:社會力量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J].中國司法,2012,(7):42-44.
[10] 李巖.大眾傳播過程的異化現(xiàn)象[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10):62-66.
田亞平.接受者視閾下法治文化建設研究[J].知與行,2017,(11):76-80.
2017-08-19
田亞平(1993-),女(侗族),湖南懷化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法學理論研究。
D90
A
1000-8284(2017)11-0076-05
〔責任編輯:張 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