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錢謬在杭州建吳越國。他很喜歡西湖的魚,下了一條命令:湖上的漁民,每人每天要往宮里送一定數(shù)額的魚,供他和宮里受用,并給這種魚起了個名字,叫“使宅魚”。每人送不夠數(shù),就是到市場買也要湊齊,否則要治罪的。這事把漁民可害苦了。
有一天,錢繆接見了詩人羅隱,向詩人要一首詩。羅隱看見墻上有一幅《石番溪垂釣圖》,畫的是太公望呂尚(即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在石番溪上用直鉤釣魚的故事。那時,姜太公只是等待時機(jī),為英明的君主出力,后來,他果然幫助周武王滅了商朝。羅隱便以此為題,勸他對老百姓寬容一些。詩是這樣的:呂望當(dāng)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若教生得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意思是說,呂望多虧在石番溪釣魚,要在西湖上,每天不也得給你送使宅魚嗎?
錢繆聽了哈哈大笑,馬上傳下話去:“從今天起,把送使宅魚的規(guī)矩免了?!?/p>
選自《人力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