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遙+蘇菲·吉伯特
文化機構融入了社交網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博物館不僅不會過時,還會變得更加重要。將來,在博物館連上無線網,就能獲得“電子足印”和參觀照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就能獲得更加直觀感性的體驗。更多讓博物館變得生動的技術也指日可待。
今年年初,在美國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的5樓,開辦了一場抽象派表現主義藝術家弗朗克·斯特拉的作品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參展的作品可能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了,但這次展覽,卻好像是為現代網絡媒體時代量身定做的一樣:有紋理明晰、用色鮮艷的畫作;有高達20英尺高的浮雕;也有線條奇異、充滿動感的雕塑作品。
在這個喧囂的周末,游人們在展品前面排起了隊,用手機拍了一張,然后轉向下一個展品。有的人會停下腳步,凝神欣賞一幅展品;有的人埋著頭,盯著手機,不停地刷。在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面,有一位老紳士,坐在長椅上,看著這來來往往的人,穿梭在自己的作品之間。他就是斯特拉——這個博物館里面唯一沒玩手機的人。
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參觀博物館的方式,許多博物館都在應對這種改變。它們順應潮流,開始應用新技術,并以此向人們證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博物館不僅不會過時,還會變得更加重要。下面介紹幾種博物館在新技術應用方面做的工作。
在Ins上策劃活動
大約5年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做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決定:它不再提醒游客不要使用手機。手機已經成為了人們現代生活的重要部分,這個趨勢不可逆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數字技術部門領導(現在他已經升職主管紐約市的數字技術了)斯里·斯林尼梵森說:“人們問我,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我認為不是古根海姆博物館,也不是自然歷史博物館,而是那些社交網絡軟件和手機游戲。”
博物館開始接受手機普及的事實,并積極尋求應對策略。一種方法是開發(fā)應用軟件,為游客提供更多的展品信息。比如,布魯克林博物館就推出了一款應用,能夠讓游客與展品管理人實時地交流。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在探索信標技術。它能借助藍牙技術記錄游客的游覽路線,發(fā)現他們感興趣的展品、作品,并據此向他們提供相應的信息。信標技術能夠通過一位游客的游覽歷史,有針對性地向他推薦展品。
斯林尼梵森說博物館應用中可以實施衛(wèi)星定位技術,這樣游客就不會再在博物館里迷路了。
手機的普及,讓博物館在安排展覽的時候,知道如何讓展品在社交網站上更快地傳播?,F代藝術博物館的作品“雨屋”和倫威克美術館的“奇跡”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兩樣展品獲得了大量的關注,社交網絡營銷獲得了成功。一些博物館在安排展品的時候,甚至會專門照顧普通人的拍照需求?;萏啬岵┪镳^的永久藏品部門領導丹娜·米勒說:“人們欣賞美術品的方式變了,與之相應,我們安排美術品展出的方式也變了?!?/p>
歷史與藝術相得益彰
精靈寶可夢GO,這款無比流行的游戲會把卡通人物通過手機投射到現實中的某個區(qū)域。這個游戲給很多公共機構,比如納粹大屠殺紀念館,帶來了麻煩,管理機構要不斷提醒參觀者不要在如此莊嚴的場所玩游戲。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這個游戲的流行也說明,一個有趣的機制能夠給用戶帶來極佳的體驗,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
現實增強技術可以通過移動設備讓博物館里的展品“活起來”,吸引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始野泊舐圆┪镳^正在實驗用現實增強技術復原恐龍形象,以及用投影儀投射出卡通動物形象,跟隨游客游覽博物館。南加州大學正在進行一個項目,他們收集了大屠殺幸存者的訪談記錄,以期用3D全系顯示技術來重現大屠殺情景。
虛擬現實技術(VR)也會顛覆人們游覽博物館的體驗。大英博物館正在實驗一種頭戴的VR設備。這項設備可以讓游人切身參觀青銅時代的民居,或者是在任何一個歷史時代去觀察帕特農神廟。在史密森學會的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博物館,游客可以使用虛擬現實技術,扮演潛水員去修補一條即將沉沒的運奴船。館長羅尼·邦奇說:“這會讓人們覺得,他們在虛擬現實中經歷的一切,好像真實地發(fā)生過,我們最希望做到的,就是讓人們感受到活的歷史?!?/p>
袋中博物館
有的博物館把自己的展品全部上傳到網上,供人們?yōu)g覽?;萏啬岵┪镳^的丹娜·米勒說,有些館長最初害怕這樣做會減少來館參觀的游客,事實上,來博物館的人反而更多了。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甚至做出了更加大膽的嘗試,它把本館展品的網上信息設置為開放可編輯狀態(tài),人們可以在網上就相關展品展開更加深入的互動。像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史密森學會這樣的機構,甚至在網上提供展品的詳細數據,這樣人們就可以使用3D打印技術來復制博物館的藏品了。
把人們請進博物館不是目的,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在于讓每個人都能欣賞到展品。2011年,“谷歌藝術”項目啟動,它把許多大型博物館的展品以極高的分辨率上傳到網絡上。這些展品來自超過6000名藝術家,涵蓋了250多家博物館,今年7月,谷歌升級了它的新應用“谷歌藝術”。這個應用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人們利用谷歌開發(fā)的頭戴設備,游覽20多家博物館和歷史遺跡?;蛟S某天,有的博物館根本不需要以物理形式存在。他們會用數字技術實時地向世界展示作品。
藝術更加親民
4000多年以來,人們創(chuàng)作藝術的方式驚人地相似——繪畫、雕刻。現在,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藝術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了。他們可以用像素、計算機算法、3D打印機等各種設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新的藝術形式將應運而生。
2013年,國家肖像畫廊委托藝術家制作了谷歌聯合創(chuàng)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吉的肖像。當谷歌搜索引擎中出現包含他們名字的語句時,他們的肖像會輪流顯示出來。倫敦薩穆特塞宮推出了一次新展覽: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們會在荒棄的海灘上,欣賞到歌手比約克的音樂。甚至在她演唱的時候,人們能看到她喉嚨內的景象。
可以想象,當雕塑能夠感知到周圍人們的來來往往,并隨之移動,或者藝術品能夠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時,游客就能在每次參觀時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了。現在,聲光技術已經可以讓人們在一定程度上體驗超現實情景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種技術所帶來的體驗感會越來越強。
有時,游客本身也會變成一種藝術品。2015年,倫敦設計博物館利用一些隱藏的相機拍攝了人們凝神欣賞畫作的情景,再把這些照片展示給那些不知情的游客。最近一段時間,電影制作人羅拉·帕翠絲在惠特尼博物館,收集了游客在館內使用WIFI時瀏覽的內容,整理這些數據,在那個人離館時,把這份數據發(fā)給他,來向他展示他在游覽博物館時,所留下的“電子足印”。
國會圖書館正在收集整理推特上出現的網絡文化現象。博物館也在不停地接收虛擬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21世紀,人們會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留給后人評說。
博物館的進化
公元前530年:一位巴比公主建造了已知最早的博物館,存放自己的美術收藏。
公元1417年:教皇希克斯四世向羅馬民眾贈送了一批雕塑,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
1759年:大英博物館第一次展出了他們收藏的木乃伊,近來發(fā)現,那個木乃伊中許多骨頭都是以朱鷺骨冒充的人骨。
1851年:現代動物標本制作的創(chuàng)始人,鳥類學家約翰·漢考克推廣了有娛樂功能的標本展覽。
1868年:費城自然科學學院第一次展出了一個恐龍頭骨。
1937年:真空熱裱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畫作保護的工序。
1970年:第一場IMAX電影在日本首映。
1989年:盧浮宮金字塔落成,許多博物館開始推出電子化的門票和地圖。
2016年:精靈寶可夢GO的玩家誤闖納粹大屠殺紀念館。
2025年:人們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游覽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譯自美國《大西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