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萱
薔薇花開得正盛,粉雕玉琢,一朵朵都是精挑細(xì)選、細(xì)皮嫩肉的好模樣。它們不像古代纏了小腳的女子一樣含蓄委婉,而是撐著滿肚子的潔白與甜蜜,一簇一簇,都上得了美人發(fā)髻。天剛一放晴,它們就“砰砰砰”地綻開,迫不及待地掀開了春天的一角,把一方天空點綴得靜好葳蕤。
正是陽春三月。
“賣灶糖了……”緊接著又是一陣敲鑼聲,腦袋垂于手掌正欲昏睡的我,立刻把頭探出了窗外,碰落了一層灰。陽光賣力地從每一個空子里鉆入,于是乎,每顆微塵都清晰可辨。窗簾已拉,循聲而望,是一位老大爺。模糊著猜測:他肩上的擔(dān)子里有金黃發(fā)光的東西,那定是灶糖了吧?
這門“失傳已久”的手藝,在父母那年代都極為稀罕。憶起母親曾與我講起:每遇貨郎打門前過,她定會急急地抱起堆積在屋子一隅的瓦罐瓶子這類雜物,直趕去。誰知貨郎已走遠(yuǎn),她便不顧不管地追他幾里地,攔腰便把貨郎截住,所帶的東西一股腦地往貨郎麻袋里塞,只為討一塊灶糖吃,甜上個十天半月。
而今我巧遇上母親至今也未忘的情結(jié),那時聽起母親故事來是感想毫無,如今心中早已樂開了去。飛奔下樓,一路上薔薇招搖,天色藍(lán)得可以滴出水來。那位老人聽見匆匆腳步聲回頭看我,那是一張蒼老的臉,層層褶皺像是用刀刻上去的,只有那目光炯炯有神。他笑意蕩漾,招呼著我走近。
陽光下的灶糖閃著金光,似鋪上了一層碎金。每一塊都是碩大,連邊緣也十分平整。我禁不住,雙手忙遞上十元,想買一塊吃。那位老人倒也不急,從背包內(nèi)側(cè)拿出一把锃亮的小刀,在糖邊上輕輕一磕,霎時只見蜿蜒的紋路顯現(xiàn),邊角上的糖便被分離開來。低頭,一粒多余的糖渣也沒有。不一會兒,我欲購的那塊糖已赫然躺在了老人溝壑縱橫的手上,瑩瑩泛著光。
那位灶糖老人還攜帶著隨身聽,咿咿呀呀的女聲唱著,漾出了淡淡的茶香。好像是這樣一段“終是姹紫嫣紅看遍,聽清風(fēng)夕夜不眠……”
我笑著與老人打趣:“爺爺,您這手藝世上也沒有幾家了吧?”他微微頷首,仍是波瀾不驚的笑容。他遞與我那塊糖,風(fēng)兒連同花香也一同“送”入我鼻腔里來。似乎是情不自禁,我大聲對老人說:“我想跟您學(xué)這手藝!”迎來的是一陣爽朗的笑聲:“好!等下次來,我定教你?!蔽遗c他都把此話當(dāng)真,但直至今天,這話仍未兌現(xiàn)。
聽樓下阿婆說,那位爺爺?shù)膬鹤铀坪跎酥夭?,他不得不擱下陪伴幾十年的手藝,遠(yuǎn)去上海。
內(nèi)心一揪,想起中華民族歷代保存至今的還有多少手藝?它們在一個又一個寂寞的年代中留下一段情、一段香。早年的人聲叫賣,早已被尖銳刺耳的擴(kuò)音器所替代。待我再尋起那只有一面之緣的老人與他的回憶,眼眶濡濕。曾幾何時,那老人走上前對我說:“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此手藝愛得深沉!”而后又是一串爽朗笑聲縈繞在我耳畔。
想到這里,我不禁又莞爾了,嘴角有糖香泛濫。
又是一年薔薇開,手機(jī)單曲循環(huán):“終是姹紫嫣紅看遍,聽清風(fēng)夕夜無眠……”
我只愿手藝長存,青山依舊,許你安然。
(指導(dǎo)教師:肖燕)
專家點評
小作者文字功底不錯,所以她不管寫什么題材的作文,我想都不會寫得差。她懂得怎樣用文字去描寫景情還有人物,頗為生動,頗有情趣。我相信她以后中考、高考的作文都不會成問題,每個批卷的老師都會樂意給她高分的。
(儲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