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絨螯蟹“江海21”
水產養(yǎng)殖新品種
第五屆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定通過了白金豐產鯽等12個水產新品種,現予公告。為推廣優(yōu)良品種,提高養(yǎng)殖效率,本刊將分期刊登這些品種的繁殖及養(yǎng)殖技術。
1.培育背景
中華絨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俗稱河蟹,是我國特有的重要水產經濟生物和重要的出口創(chuàng)匯水產品,也是我國最具文化底蘊的水產品,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養(yǎng)殖業(yè)堪稱獨立于世界水產養(yǎng)殖業(yè)之林的一朵奇葩,是我國水產養(yǎng)殖中最具活力和發(fā)展前景的支柱產業(yè)之一。全國許多地區(qū)將河蟹產業(yè)作為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fā)展農村經濟、建設和諧社會的支柱產業(yè)。然而,支撐如此巨大產業(yè)的河蟹種源基本上也是未經遺傳改良的野生群體。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野生群體的種質混雜和衰退嚴重,養(yǎng)殖性能衰退明顯。近年來,全國各地對河蟹良種的呼喚及需求極為強烈,開展河蟹育種工作十分必要而迫切。自2011年以來,我國雖然選育出、并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了3個河蟹良種,但與其龐大的產業(yè)規(guī)模與巨大的苗種需求相比,河蟹的良種數量實在太少,對產業(yè)發(fā)展的貢獻仍然十分微小。
由于河蟹的性成熟年齡為二齡,一生只繁殖一代,繁殖后親本即死亡,親本不能進行重復利用,這給河蟹育種增加了難度,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選育斷代,前功盡棄。我們根據河蟹的生物學特點、生活史特征和選育目標,為更為有效利用育種性狀的加性效應和顯性效應,實行配套系聚合育種的技術路線。首先構建奇、偶年奠基群體, 按相關選育標準進行分類,建立A、B兩個選育系;繼而采用群體選育方法, 對各選育系進行平行選育和提純,并從選育到一定世代(選育系進行至F4)開始進行選育系間的配套效果分析,最后篩選最佳配套組合用于生產優(yōu)良苗種供生產性養(yǎng)殖。
2.品種特性
(1)形態(tài)特征:步足長:90%以上個體的第二步足長節(jié)末端達到或超過第一側齒;四個額齒尖,內額齒間缺刻較深、呈“V”字型;“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長江原種基本特征更清晰。
(2)奇、偶年群體在16月齡的生長速度提高17%以上。
(3)分子遺傳學特性:微衛(wèi)星分子標記分析的平均觀察雜合度(HO)為0.5476以上,比雙親的平均觀察雜合度高14.49%;近交系數(FIS)為0.294,比雙親的平均近交系數低26.79%。
(一)親本選擇
1. 親本來源
親本應來源于育種單位的配套選育系A和選育系B。
2. 親本選擇
每年11月中下旬,從親蟹培育場篩選體質好、活力強、無殘肢、體表潔靜、肥滿度適中、性腺發(fā)育良好的配套選育系A的母本和選育系B的父本。A系母本的選擇標準是第二步足長節(jié)達到或超過第一側齒(俗稱“腿長”),體重規(guī)格為 125g/只以上;B系父本的選擇標準是背甲前面的4個額齒尖,中間兩額齒間的凹陷較深,體重規(guī)格為175g/只以上。雌雄比例為2~3∶1。
3. 親本運輸
(1)親本包裝
用傳統(tǒng)的網絲袋包裝,要求親蟹腹部朝下,密度為雄蟹以不超過20只/袋為宜,雌蟹以不超過30只/袋為宜。
(2)親蟹運輸
運輸過程中避免大風和突然降溫造成死亡率上升,同時防止親蟹擠壓受傷。以夜晚運輸為宜。
(二)池塘生態(tài)育苗
1. 育苗地點與條件
(1)育苗地點
選擇海水鹽度相對穩(wěn)定(18~25),水質無污染、淡水資源也較為豐富,交通、供電方便的沿海池塘進行育苗。
(2)育苗池塘條件
面積大小適中,最好在2畝~4畝,池深2.0m~2.5m,坡比1∶3。每年冬季對池塘進行整修和清塘,最好用推土機對底泥和池壁進行混合后重新整理。每個育苗池底部最好鋪設微孔增氧系統(tǒng)。
2. 親蟹交配與抱卵
(1)親蟹交配:親蟹交配池可用育苗池代替。
親蟹下塘前7天~10天,應向交配池塘加入鹽度約為20左右的海水,水深1.0m。用漂白粉(50mg/L)對水體進行消毒。同時準備相應池塘作為越冬用的蓄水池以備交配池換水用,以減少水體鹽度等變化造成的應激反應。
親蟹運到交配池后,可用5%的食鹽水消毒后直接放入交配池,放養(yǎng)量為1000只/畝。放入的親蟹在海水的刺激下進行交配和抱卵。
(2)抱卵蟹的飼養(yǎng)管理
①飼料投喂投喂的飼料主要為小黃魚、梅童魚和大眼銀魚等天然動物性飼料。交配期間(親蟹下池后30天內),每日投喂,飼料投喂量為親蟹體重的3%~5%。抱卵蟹期間,根據天氣情況,合理投喂,如氣溫低于0℃,基本不投喂;0℃~10℃時4天~5天投喂一次;10℃以上時2天~3天喂一次。
② 水質管理:親蟹入池10天后進行第一次換水,排干全部老水,加入經消毒處理的蓄水池水。其作用一是保持越冬池水的水質;二是刺激親蟹交配,提高抱卵的成功率。第20天進行第二次換水,排干全部老水,加入經消毒處理的蓄水池水。一個月左右后排干池水取出全部雄蟹。此后,每隔1個月?lián)Q水一次,換水量根據水質狀況進行。
3. 溞狀幼體培育
(1)育苗池準備
向育苗池中加入鹽度為20左右的海水,在掛籠前20天左右(長江流域通常為3月下旬),使用3mg/L~4mg/ L敵百蟲,茶籽餅40mg/L,殺死育苗池中的甲殼類和野雜魚類。掛籠前2周使用漂白粉80mg/L~100mg/L消毒,殺死育苗池中有害微生物和各種敵害生物,保證剛孵化出狀幼體具有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2)餌料生物培養(yǎng)
① 藻類培養(yǎng):在掛籠前15天,在飼料培養(yǎng)池中,每畝使用2.5m3~3.0m3發(fā)酵雞糞,培養(yǎng)以小球藻為主的單胞藻。
② 輪蟲培養(yǎng):在藻類培育的基礎上,適量接種輪蟲,培養(yǎng)批量輪蟲,以便育苗期間定期采收輪蟲喂養(yǎng)狀幼體。
(3)抱卵蟹的掛籠與布苗
在4月中旬左右,將抱卵蟹取出,觀察其胚胎發(fā)育情況,一看胚胎顏色轉為淡黃色時,二通過計數“心跳”頻率為130次/分鐘~140次/分鐘時,即可掛籠布苗。掛籠密度為35只/畝~40只/畝。
掛籠后2天~3天內,溞狀幼體脫離母體進入水體,將母本取出,進入狀幼體孵化階段。
(4)溞狀幼體孵化與管理
① 飼料投喂:Z1階段以投喂小球藻和酵母為主,適量投喂輪蟲。Z2~Z5階段全程投喂輪蟲。每天5∶00觀察育苗池中輪蟲的密度,確定當日輪蟲的投喂量。
輪蟲每日投喂兩次:7∶00投喂60%,16∶00投喂40%。以2h~3h攝食完為宜。
② 水質管理:溞狀幼體期間水深維持在1.8m~2.0m,通過加水保持水位相對穩(wěn)定。水體的透明度維持在50cm左右為宜,溶解氧含量不低于6mg/L。在天氣惡劣的條件下,水體溶解氧含量偏低時,可使用化學增氧片。
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溞狀幼體經20天左右即可變態(tài)為大眼幼體。變齊后經過3天~5天即起捕淡化,起捕可采用密拉網起捕或燈光誘捕。
4. 大眼幼體淡化
(1)淡化池條件
淡水池通常為水泥池,規(guī)格以5.0m×4.0m×1.5m為宜。淡化前1天,淡化池注水10cm~20cm,用高錳酸鉀10cm/L~20cm/L進行池壁和池底消毒。清洗后注入1.0m深的海水,鹽度同狀幼體培苗池。
(2)入池淡化
淡化密度為100kg/池大眼幼體。5h后加入淡水50cm,使淡化池水深保持在150cm。
(3)淡化方法
采用鹽度逐漸稀釋的淡化方法。淡化期間每8h換一次淡水,一天3次,每次換水量為1/3。
淡化期間每兩小時投喂一次新鮮或冰凍輪蟲,投喂量為2kg/次。
淡化時間為3天~5天,當鹽度下降到3以下,大眼幼體由黑轉為淡黃色時即可出池運輸。
(4)大眼幼體質量鑒別
體色淡黃或金黃色,規(guī)格為14萬只/kg左右,抓在手中松開后,四處逃竄為最佳。
5. 大眼幼體運輸
(1)裝箱
蟹苗箱的規(guī)格為45cm×30cm×8cm,每箱裝1kg。
(2)注意事項
蟹苗以在夜晚運輸,太陽出來前到達下塘地點為宜;以空調車或加冰運輸,溫度控制在10℃~18℃為宜;若發(fā)生其他情況,運輸時間最多不超過24h;下雨及大風天氣不宜蟹苗運輸。
(一)蟹種培育
1. 蟹種培育條件與準備
(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以3畝~5畝,水深0.8m~1.5m為宜。水源方便,水量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系統(tǒng)暢通,四周用白色聚丙烯塑膜、鋁片或鈣塑板等材料構建防逃墻,高0.3m~0.4m,內側光滑,無支撐物,拐角處呈圓弧形。
(2)蟹苗下塘前準備
① 池塘清整與消毒:老塘要排干池水,曝曬池底,清除雜物和淤泥,填補漏洞和裂縫,修整池埂及進排水口。新池塘要按照池塘條件做好清整工作。
蟹苗下塘前15天(通常為5月上旬),用生石灰(50kg/畝~75kg/畝)或漂白粉(10kg/畝)進行干法清塘。
② 池塘肥水:清塘后1周,向蟹種培育池注水0.3m~0.4m,注水時進水口用60目網片包扎進水口,防止外界敵害生物進入,然后用有機肥(如發(fā)酵的雞糞或豬糞)或商家生產的肥水王進行池塘肥水。
③ 水草移栽:通常在5月中旬,蟹苗下塘前一個星期左右,向蟹種培育池塘移植水花生。水花生下塘前應清洗干凈,并最好在陰涼干燥處涼放24h以上,去除魚卵、螺類等水生動物。水花生投放面積約為池塘的1/4~1/3,并用尼龍繩整齊固定水花生,使水花生在池塘不僅能有序生長,而且還能美觀池塘,有效地為河蟹提供生長、蛻殼等場所。
2. 蟹苗放養(yǎng)
(1)放養(yǎng)密度
每畝放養(yǎng)蟹苗1. 25kg~2.0kg為宜。
(2)放養(yǎng)方法
蟹苗放養(yǎng)時溫差控制在3℃~5℃以內,將蟹苗均勻灑在池塘四周的水面或水草上。
3. 仔蟹階段飼養(yǎng)管理
(1)投飼管理
從蟹苗下塘到仔IV期,以池塘中的天然飼料生物為主,當飼料生物數量下降時,通過施用肥水王等肥料來培育池塘中的餌料生物。從仔V開始,投喂蛋白含量為42%左右的河蟹小粒徑配合飼料,經過半個月投喂后轉為幼蟹飼養(yǎng)階段。
(2)水質管理
蟹苗下塘后,每3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3cm~5cm,防止水溫變動較大,影響仔蟹的生長和存活。
4. 幼蟹階段飼養(yǎng)管理
(1)投飼管理
① 飼料來源:商業(yè)公司生產的幼蟹用全價配合飼料。由于幼蟹培育質量對成蟹養(yǎng)成有較大影響,建議不用自制飼料或低值飼料。
②投飼量:幼蟹體重的5%~8%。
③ 投飼方法:下午太陽下山時投喂,需整個池塘均勻投喂。
(2)水質管理
保持蟹塘池水的透明度以40cm~50cm左右為宜。當透明度低于40cm時,排出1/3或1/2底層水,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在增加溶氧的同時減少了池水中的有機物含量,這是改良水質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每月定期用生物制劑或底質改良劑進行水質改良,使用方法可按產品說明書。
(3)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上堅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四查:即查蟹種吃食情況、查水質、查生長、查防逃設施。四勤:即勤巡塘、勤除雜草、勤做清潔衛(wèi)生工作、勤記錄。四定:即投飼要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四防:即防敵害生物侵襲、防水質惡化、防蟹種逃逸、防偷。
5. 蟹種起捕
蟹種起捕可采用如下兩種方法:一是沖水起捕法。在清晨或上午給池塘排水,傍晚時向池塘沖水,在沖水口放一個水缸,利用幼蟹逆水爬行自動掉入水缸后,用抄網撈取幼蟹即可。二是草堆起捕法。在蟹種池塘內均勻放置用水花生等堆積的草堆,然后用抄網起捕草堆下的蟹種即可。
(二)成蟹池塘養(yǎng)殖
1. 池塘條件
池塘形狀規(guī)范,塘埂堅實不漏水,池埂坡比1∶3,池底平坦少淤泥,池塘進排水系統(tǒng)完善。面積10畝~40畝均可,平均水深1.0m~1.5m。
2. 蟹種放養(yǎng)
(1)放養(yǎng)準備
在冬季,清除池塘過多的淤泥,并經陽光暴曬1個月。蟹種放養(yǎng)前一個月,每畝用生石灰100kg~150kg,化漿后全池潑灑。
(2)蟹種放養(yǎng)
① 蟹種質量要求:規(guī)格整齊、肢體健全、反應敏捷、行動迅速、體表無附著生物和寄生蟲、無病斑、無早熟,規(guī)格一般以100只/kg~160只/kg為宜。
② 放養(yǎng)時間:春節(jié)前后。
③ 放養(yǎng)數量:根據養(yǎng)殖規(guī)格與產量情況,合理確定放養(yǎng)密度,一般以600只/畝~1200只/畝為宜。
3. 水草種植
(1)水草種類
當前成蟹養(yǎng)殖的主要水草種類有伊樂藻、輪葉黑藻和苦草。
(2)種植方法
① 伊樂藻的種植時間和方法:通常在1月下旬至2月初,水溫在5℃~10℃為伊樂藻的最佳種植時間。將池塘水排干,施有機肥50kg/畝~100kg/畝用于草體生長。種植時每5列為一組,列間距1m,組間距5m,每株草1.5kg~2.0kg,株間距1m。伊樂藻全部種植好后再加水30cm。
② 輪葉黑藻的種植時間和方法:4月初水溫在10℃~15℃時,每5列為一組,列間距1m,組間距5m,每株草1.5kg~2.0kg,株間距1m,全部種植好后加水,將水草淹沒即可。
③ 苦草的種植時間和方法:4月中旬水溫在10℃~15℃時,把苦草種籽浸泡、搓捻、伴入泥土或黃沙沿著池塘周邊和塘底水位淺的部分均勻播撒,每畝0.5kg。
4. 飼養(yǎng)管理要點
(1)投飼要點
飼料種類包括螺螄、配合飼料、粗飼料(如玉米)和野雜魚等四大類。螺螄應在清明前投放,每畝500kg左右。前三次蛻殼應投喂蛋白含量在34%~42%的全價配合飼料;后兩次蛻殼(高溫季節(jié)期間)可適當投喂粗飼料,但最后一次蛻殼應以全價配合飼料為主,以提高蛻殼后的增重量;最后一次蛻殼完成后,可投喂野雜魚等動物性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全程投喂野雜魚。
(2)水草管理要點
水草種植初期要控制好水位,一般超過水草5cm~10cm即可,對水草長勢不好的池塘要及時進行補種。
高溫季節(jié)要對伊樂藻進行割茬,保持藻體距水面30cm左右;輪葉黑藻高溫季節(jié)會出現過密情況,采取打通道的方法疏通。池塘的水草覆蓋率以60%~70%為宜。
養(yǎng)殖后期應及時清除過多的水草,減少水草覆蓋面積便于捕撈及保持河蟹品質。
(3)水質管理要點
整個飼養(yǎng)期間,始終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透明度保持在30cm以上。適時采用底部增氧設施進行增氧,根據水質情況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jié)水質。
當池塘水質不良時,應及時加注新水,使池水長期保持在1.2m左右,特別是7月~8月高溫季節(jié),可適量加水,增加池水深到1.5m左右,防止水草敗死影響水質。
(三)成蟹網圍養(yǎng)殖
1. 網圍養(yǎng)殖條件 湖底平坦,淤泥較少,常年水深0.8m~1.5m,水流緩慢,風浪較少,水域開闊的水域;圍欄網區(qū)還要螺、蜆等底棲動物豐富,水草茂盛;不侵占常年或季節(jié)性水生生動物繁殖保護區(qū)。
2. 網圍安裝
(1)網衣安裝
網衣由3×3聚乙烯網線編織、網目為2.2cm的網片縫合而成。網衣上端、中間、下端分別裝5×12聚乙烯網線編制的綱繩。網衣高度以網圍水域常年平均水深為基礎,再增加1m~1.5m。網圍網衣采用雙層結構,內外層間距3m~6m。
(2)石籠制作
用1.2m~1.5m聚乙烯網片縫合成直徑為10cm~15cm的圓筒,里面灌入直徑為3cm~4cm的石子。每米石籠重6kg~8kg,石籠踩入淤泥20cm~40cm。
(3)固定樁千克
通常以木樁或竹樁作為固定樁,樁入泥0.5m~1m,間距2m~4m。
(4)安裝方法
先按照設計要求打好固定樁,單塊網衣在岸上拼成20m~30m長的大網衣,上綱縫接蓋網,下綱縫接石籠,用船運至網圍地點沿樁下網,一邊下網一邊將大網衣拼接成整個網圍,石籠踩入淤泥,中間腰綱、上綱固定在樁上使網衣繃直。內層樁上端間隔1根~2根樁向內側橫向捆縛長1m的木樁或毛竹,用于固定蓋網。在內外層網圍之間設置地籠,以檢查逃蟹情況。
3. 蟹種放養(yǎng)
(1)放養(yǎng)準備
對網圍進行一次詳細檢查,查網衣是否有漏洞裂口,石籠是否沉入泥中,石籠中石子是否松動脫落等。在確定安全后放養(yǎng)蟹種。
(2)蟹種放養(yǎng)
① 蟹種質量要求:規(guī)格整齊、肢體健全、反應敏捷、行動迅速、體表無附著生物和寄生蟲、無病斑、無早熟,規(guī)格一般以100只/kg~160只/kg為宜。
② 放養(yǎng)時間:春節(jié)前后。
③ 放養(yǎng)數量:根據網圍條件、養(yǎng)殖規(guī)格與產量等情況,合理確定放養(yǎng)密度,圍網精養(yǎng)放養(yǎng)密度400只/畝~600只/畝,粗養(yǎng)或自然生態(tài)養(yǎng)殖,密度100只/畝~200只/畝。
④ 放養(yǎng)方式:放養(yǎng)時先在網圍內建一個面積占整個網圍區(qū)面積1/5~1/10的暫養(yǎng)區(qū)(或稱小網圍),將蟹種先放在暫養(yǎng)區(qū)內飼養(yǎng),當蛻殼2次(通常4月份~5月份)水草發(fā)芽后長得較茂盛、螺螄繁殖到一定數量時,再撤去暫養(yǎng)區(qū)網圍,讓蟹種自行爬入整個網圍區(qū)。
4. 飼養(yǎng)管理
(1)小網圍精養(yǎng)管理
3月下旬至5月上旬,投喂河蟹全價顆粒飼料,日投喂量為蟹體重的 2%~3%,投喂時間在下午4:00~5:00。投喂新鮮或冰凍小雜魚的,應煮熟后拌少量小麥粉成團狀多點投喂。
5月中旬至6月中旬,以小雜魚(或螺肉、蚌肉)、河蟹全價顆粒飼料為主,搭配20%~30% 豆粕、玉米、小麥等粗飼料,日投喂量從3%逐漸增加到8%,投喂時間在下午5:00~6:00。
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河蟹生長旺季,此期可以玉米、小麥、黃豆、南瓜等植物性飼料為主(約占60%),同時搭配40%的動物性飼料,日投喂量為蟹體重的8%~10 %,投喂時間在下午5:00~6:00。有養(yǎng)殖戶需提早上市的,此期以可以動物性飼料為主。
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是河蟹育肥豐味階段,以動物性飼料為主(60%~70%),植物性飼料為輔(30%~40%),日投喂量由10%降至5%左右,投喂時間在下午4:00~5:00。具體投喂量根據天氣、水溫、網圍內天然餌料、河蟹的攝食情況靈活調整。如果投飼后在2h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應適當增加投飼量。如果發(fā)現當天投的飼料吃不完,翌日應該減少投飼量。
投飼方式為網圍內均勻投喂。
(2)大網圍粗養(yǎng)或自然生態(tài)養(yǎng)殖管理
網圍面積大的粗養(yǎng)或自然生態(tài)養(yǎng)殖,由于蟹種放養(yǎng)密度稀,天然生物餌料資源豐富,河蟹主要以食天然餌料為主。5月份以前一般不投喂飼料,從6月份開始投喂少量的植物性飼料或河蟹全價顆粒飼料,最后一次蛻殼后(9月份開始),可投喂動物性飼料。
5. 其他日常管理
其他日常管理應做到“五防”和“五勤”,即防網破、防逃、防病、防大風、防洪水;勤巡邏、勤倒地籠、勤檢查維修、勤清除殘餌、勤記錄。保證木樁或毛竹整齊牢固、網圍整潔無洞、無塌網、石籠不出泥、網衣內外水流通暢。關鍵是防逃,飼養(yǎng)過程中有三個階段是集中逃蟹的時間,應重點防范:第一個階段是蟹種放養(yǎng)7天~10天內,第二個階段是汛期暴雨季節(jié),第三個階段是秋季捕撈季節(jié)。
6. 捕撈和暫養(yǎng)
(1)捕撈
捕撈時間從9月下旬開始至11月底。捕撈工具主要為蟹籪和地籠,沿內網圍的內側四周及中部設立地籠,每天早晨、下午各倒籠一次。
(2)暫養(yǎng)
把捕撈的河蟹稱重、過數,按規(guī)格、雌雄分開暫養(yǎng)在吊籠、網箱、小池塘等設施中,投喂螺螄、野雜魚、玉米等飼料,日投喂量為蟹體重的2%~5%,然后根據市場等情況,適時上市銷售 。
(四)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 腸炎病
該病一般因水質不良、食場不衛(wèi)生、飼料變質或消化不良引起細菌性感染所致。幼蟹至成蟹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感染該病。發(fā)病時河蟹攝食減少或拒食,口吐黃色泡沫,病蟹消化不良,腸胃發(fā)炎,水腫,打開腹蓋,肌肉發(fā)白,輕壓肛門,可見有黃色黏液流出,腸道發(fā)炎、發(fā)紅且無糞便,有時肝、鰓亦會發(fā)生病變。鏡檢可看到消化道內無食物,只有大量桿狀細菌。
預防與治療
(1)餌料魚加熱蒸煮消毒,與粉狀精飼料混合后,用顆粒飼料機軋制成軟顆粒飼料,曬干后投喂。
(2)養(yǎng)殖過程中保持水質的良好和穩(wěn)定,高溫季節(jié)要適當加深水位,以保持池底相對較低的水溫。
(3)8%溴氯海因:預防時每立方米水體用0.2g~0.5g,全池潑灑,7天~10天1次,連用2次。治療時每立方米水體0.4g~0.5g,全池潑灑1次,一天一次,連用3天~5天。
(4)10%聚維酮碘溶液:每立方米水體用0.5mL,全池潑灑,一天一次,連用3天~5天。
2. 弧菌病 患病幼體的主要癥狀為體色混濁,行動遲緩,反應癡呆,尤其是趨向反應不明顯,腸內無食物,大多沉于水底死亡。患病成蟹身體瘦弱,行動減慢,腹部和附肢腐爛,體色變淡呈昏迷狀態(tài)。該病在8月~9月高溫期間死亡率較高,受感染的河蟹1天~2天就發(fā)生死亡。發(fā)病嚴重的蟹池底部,可見一層紅色的菌落。在顯微鏡下可見蟹病的體液或組織中有大量活動著的弧菌,菌團成塊狀,不斷上下翻滾。此病主要危害河蟹幼體,對蟹種和成蟹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多發(fā)生在高溫季節(jié),死亡率可達50%以上。
預防與治療
(1)徹底清塘,并適當降低養(yǎng)殖密度;操作要盡量小心,避免蟹體受傷。
(2)及時更換新水,保持池水清新,以防止因有機質增加而引起亞硝態(tài)氮和氨氮濃度升高。發(fā)病期間應適當減少人工飼料的投喂。
(3)土霉素治療,用2毫克/升濃度的土霉素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天;同時,將土霉素(按每千克蟹體重0.1g~0.2g)拌在飼料中投喂,連喂7天為一個療程。
3. 絲狀藻類病
該病又名著毛病,終年可見,對蟹的幼體危害較大,當水質過瘦、透明度很大時易導致該病?;疾⌒返啮w外觀呈黑色,呼吸困難,頭部及步足關節(jié)處被藻類附生,使表面被綠色絲狀物包裹,外觀體表呈“綠色”或墨綠色狀;幼蟹造成蛻皮困難;成蟹因藻類的附生而呼吸困難,體質虛弱,行動、蛻殼困難,進而引起死亡。
預防與治療
(1)清苔凈每立方米水體0.6g,全池潑灑,用藥后應及時換水。
(2)硫酸銅每立方米水體0.7g,全池潑灑,12小時左右換水。
(3)7%次氯酸鈉溶液:每立方米水體0.5mL~0.7mL,全池潑灑,3天1次,連用2次~3次。
4. 水腫病
幼蟹至成蟹的各個階段都可感染該病。病蟹匍匐池塘邊,不攝食,少活動,最后在淺水區(qū)陸續(xù)死亡。病蟹腹部、腹臍及背殼下方腫大,呈透明狀,類似河蟹即將蛻殼狀。用手輕輕壓其胸甲,會有少量的體液向外冒,打開背殼可見鰓絲腫脹及大量水腫狀組織。
預防與治療
(1)在養(yǎng)殖過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蛻殼時,盡量減少對它們的驚擾,以免受傷。
(2)生石灰每立方米水體15g~20g,全池潑灑,7天~10天1次,連用2次用于預防。
(3)發(fā)病時,連續(xù)換水2次,先排后灌,每次換水量1/3~1/2;然后每立方米水體用1g~2g漂白粉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天。
(4)10%氟苯尼考粉,每千克蟹體重0.20g,拌飼料投喂,每天2次,連用5天~7天。
5. 纖毛蟲病
主要由聚縮蟲、單縮蟲、累枝蟲、鐘形蟲、擬單縮蟲和杯體蟲等寄生蟲引起,在底質腐殖質多且老化的池塘易發(fā)該病。主要危害蟹苗、蟹卵、幼體和成蟹,并以幼蟹期的危害較為嚴重。病體體表和附肢的甲殼,以及成蟹的鰓上、鰓絲和頭胸甲的附肢上,有一層肉眼可見的灰白色或灰黑色絨毛狀物附生,同時有大量的其他污物,手摸體表和附肢有滑膩感;感染嚴重的成蟹,鰓絲上布滿了蟲體,鰓部變黑(是蟲體和污物的顏色);患病的成蟹或幼體,行動緩慢,攝食能力降低乃至停食,生長發(fā)育停滯,不能蛻皮,最后窒息死亡。一般4月~9月發(fā)病,5月~6月為發(fā)病高峰期。
預防與治療
(1)生石灰每立方米水體15g~20g,全池潑灑,15天1次用于預防。
(2)甲殼凈每立方米水體0.15g~1g,全池潑灑,15天~20天1次。
(3)硫酸銅每立方米水體0.7g,全池潑灑。
(4)新潔爾滅和高錳酸鉀混合使用,每立方米水體分別為0.5mL~1mL和5g~10g,全池潑灑。
6. 青泥苔病
養(yǎng)蟹池塘在春季隨著水溫的上升,絲狀藻類萌發(fā),長成一縷縷綠色細絲,附著在池底或像網一樣懸浮在水中。它附著在蟹體上,在體表形成一層綠色或黃綠色棉花狀的絨毛,導致蟹的活動困難,攝食減少,嚴重時可堵塞蟹的出水孔,使之窒息死亡。該病嚴重時還可致蟹池藻類大批死亡,造成水質敗壞,引起河蟹死亡。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飼養(yǎng)密度過大,長期不換水或水源質量差,飼料投喂過多,導致殘餌與排泄物污染水質等。
預防與治療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2)肥水下塘:蟹池注水后,立即施用有機肥料肥水,每畝250kg~300kg,使池水透明度保持40cm~50cm,防止因水體透明度過大而滋生絲狀藻類。
(3)全池潑灑生石灰,調節(jié)池水的pH,以抑制藻類的滋生,用量為20mg/L~40mg/L?;蛎苛⒎矫姿w用生石膏粉80g,分3次均勻全池潑灑,每次間隔3天~4天。如河蟹池中青泥苔較多,用藥量再增加20g,放藥后加注新水10cm~20cm,可提高防治能力。
(4)青苔凈可按產家說明書進行。
育種單位:
上海海洋大學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滬城環(huán)路999號
郵編:201306
聯(lián)系人:王成輝
電話:021-61900439
上海市水產研究所
明光市永言水產(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市崇明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上海市松江區(qū)水產良種場
上海寶島蟹業(yè)有限公司
上海福島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
種苗供應單位:
上海福島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
地址:上海市崇明縣新河鎮(zhèn)新建村
郵編:202156
聯(lián)系人:沈亞達
電話:13901642873
上海魚躍水產專業(yè)合作社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qū)小昆山
郵編:201616
聯(lián)系人:郎月林
電話:13901878754
明光市永言水產(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明光市洪武路1號
郵編:239452
聯(lián)系人:錢永言
電話:13901642873
(王成輝 張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