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愛無痕
“膽小”的音樂家
——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系列故事(二)
文:大愛無痕
被臺灣《時代音樂》譽為“奇跡”、被美國《新澤西時報》贊為“世界級小提琴家”、被意大利 Glispettacoli 稱為“來自中國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雖然被眾多人認為擁有非凡的音樂天賦,可他始終不改初心,日復一日地與琴相伴,從不懈怠。
呂思清剛開始學琴時,是偷著學的。他的兩個哥哥都是從5、6歲才跟著父親學琴,父親也主要把精力放在了他們身上??蓞嗡记鍍蓺q多時,有一天正在家里聽哥哥拉琴,忽然開口說:“不對了,不對了,弦不準了!”一下讓滿屋子的人震驚不已。
父母上班時,由于沒有人看護呂思清,就把3歲的他鎖在家里。每當這時,他會偷偷地拿出哥哥的提琴,對著鏡子像拉鋸一樣吱吱呀呀地自學起來。父親最終發(fā)現(xiàn)了他在“偷學”,便也同意讓他學琴。
說起來他第一次演出,真是非常特別。那時,他才剛上小學,因為有音樂天賦,就參加了青島市北區(qū)紅小兵宣傳隊。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登臺演出,是隨宣傳隊在海員俱樂部為外國船員表演。那時,他個子太矮了,根本夠不著話筒,為了照顧他這個“演奏家”,組織者臨時在話筒前放了一個小板凳,讓他站在上面演奏。等小思清演奏完一曲《新疆之春》后,沒想到,臺下的掌聲雷動,歡呼聲和口哨聲響徹了整個俱樂部大廳。激動之余,有的船員竟然把帽子拋到舞臺上為他喝彩。這個小小的“板凳”音樂家,一時在青島的大街小巷被廣為傳播,也讓小思清聲名鵲起。
呂思清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那就是無論再怎么忙,每天都要保持三四個小時的練琴時間。媒體約他做采訪,他總是委婉地拒絕:“不行,我得練琴,要不然我在臺上演砸了,不是給你們找麻煩嗎?以后還有機會……”
如此謙恭,不正是對藝術、對自己最大的尊重嗎?
他用一顆平常心對待每一次演出,從未把自己當作天才,自律程度足以讓每一位愛好音樂的人肅然起敬。但他同時也十分注重生活品質、注重家庭和朋友的友情,這種處世態(tài)度,讓他在事業(yè)上更加如魚得水。
有一次,他家里上午要調試空調,每間房里都有工人,眼見著一上午的練琴時光就要被浪費了。這時,他忽然靈機一動,拿起琴走進了衛(wèi)生間……兩個多小時后,才“滿足”地出來了。如此勤奮,怎會愧對大師的稱號呢?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他這不是謹慎,而是太“膽小”了,可他寧愿永遠保持這種“膽小”,也不敢與琴生疏片刻。
1987年,文化部推薦他去參加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同去的還有他的老師。然而,旅途并不順利。由于降落時羅馬突起濃霧,導致飛機無法按照預定時間與地點降落,等他們轉機再抵達羅馬時,已經(jīng)折騰了將近30個小時,所有人都疲憊不堪。
一下飛機,呂思清就想著能高高興興地吃口飯,可老師卻嚴肅地說:“不行!你看你飛了將近30個小時,晚上再睡會兒覺,就是40多個小時。兩天的時間,你的手指都沒動過琴,一定會對你的比賽產(chǎn)生影響。所以,你現(xiàn)在趕快把琴拿出來練吧!”
呂思清聽后,沒有任何抵觸情緒,餓著肚子,默默先“吃琴”,一直練了兩個多小時。正是這種苛刻到近乎無情的錘煉,才讓他摘取了那么多桂冠,向著大師級音樂家穩(wěn)步邁進。
沒有什么成功只依賴天賦的,更多是持之以恒地堅持,以及不斷學習的進取心。呂思清能斬獲今天的成就,與他這些優(yōu)秀品質與心態(tài)密切相關。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