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蘇州城內(nèi)遇見古籍,那一抹文脈記憶最珍貴
記者 陶瑾
翻開一本本泛黃的古舊書,里邊一頁頁記載著歷史的變遷、人文的傳承。手撫一札古籍卷帙,會讓你享受其中,因為古籍是有生命有溫度的,訴說著過往風華。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古城,自古以來,人文淵藪,愛書、著書、刻書、藏書的人特別多。蘇州在歷史上曾擁有過汲古閣、絳云樓、士禮居、過云樓等聞名遐邇的藏書樓,命運幾多轉(zhuǎn)折。時至今日,蘇州除了民間購藏以外,重要的古籍收藏地點有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古舊書店等,并配有專人修復古籍。
盡管是一門小眾的收藏,這些年,古籍越來越受到蘇州藏家的青睞。他們享受著得與失之間的無限雅趣,從藏書人變?yōu)檠芯空?。能收得一本好書,就像是碰上一位知音。個中滋味,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古籍,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關于歷史與人文的備忘錄。
中國自4000多年前發(fā)明文字以來,流傳至今的古籍還有多少?最早的古籍要算公元前3世紀刻在甲骨上的文獻,絲綢之路上發(fā)現(xiàn)的敦煌寫本,以及《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一類宏篇巨制,它們都是珍貴的文物。
蘇州自古風物清嘉,歷代走出了眾多文人,這些文人墨客以詩書成名,書香綿延。尤其到了明清兩代,藏書刻書家層出不窮,皆翹楚書林。當時出現(xiàn)了上百位著名的藏書家,成就最高的要屬“藏書四友”的黃丕烈、周錫瓚、袁廷梼和顧之逵。而這藏書四大家所藏的精品,最終都匯到了一個人手中,他就是汪士鐘。汪士鐘藏有宋版300多種、元版150多種。
然而,很大一批古舊書籍、文獻資料一度遺落各方,直到解放后,蘇州的古舊書籍行業(yè)得到新生,走上了保護和發(fā)掘文化遺產(chǎn)的新路。收集人員到各地遍訪藏家,發(fā)掘散落在民間的古舊書籍、文獻資料。并到廢品收購站、造紙廠去“披沙揀金”,尋找有價值的古書。經(jīng)過發(fā)掘整理出來的有些古舊書籍,如今已在各行各業(yè)發(fā)揮了作用。
我們整理古籍、研究古籍,更多是為了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墒?,近年市場上所見古籍漸少,而且由于曲高和寡,多數(shù)人對古籍并不怎么了解。為此,蘇州連續(xù)舉辦曬書節(jié),一些藏家展示珍貴的歷代古籍,重新喚起人們對古籍的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渴求。
古籍收藏切不可盲目
古籍,連貫了古與今、物質(zhì)和情懷,讓收藏它的人成為一個在當下活得有風雅亦有風骨的人,讓收藏這件事更內(nèi)向指涉靈性,而非金錢或市場。
古籍收藏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古籍指的是甲骨文拓本、青銅器銘文、簡牘帛書、唐宋以來的雕版印刷品等,狹義的古籍則專指唐代雕版印刷以來至1911年以前產(chǎn)生的印本和寫本。總體上,古籍分為抄寫本和刻寫本兩類。
大家經(jīng)常提到“善本”,其實古籍善本,包括刻本、墨跡本、碑帖、印譜、信札以及其他文獻。刻本是使用雕版技術印制的書籍,其頂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場上已廖廖無幾,繼而由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精刻本引領風潮;墨跡本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為孤本;碑帖、印譜、信札、文人墨跡等,是近年來古籍拍場上重要的門類。從2009年春拍開始,古籍善本收藏突然強勢爆發(fā),其拍賣行情也跟著火了起來。
古籍進入收藏市場,除了與它本身具有的文獻、版本、藝術、學術與文物價值相關以外,它的造假難也是一大優(yōu)勢。收藏者最怕買到贗品,但對于收藏古籍,似乎這方面的煩惱可以少些。
然而,古籍收藏切不可盲目,除了看年代外,還要注意刻本優(yōu)于印本,初刻優(yōu)于翻刻,套色優(yōu)于單色,圖畫優(yōu)于文字。古人讀書,頗多講究,其中之一就是重版本,而古籍版本之學,涉及版式、行款、字體、墨色、紙色等諸多方面。自宋以來,版本問題不僅是學者講求之事,宋元佳槧還成為收藏家爭相購藏的雅物?!耙豁撍伟妫粌牲S金”的說法在收藏界家喻戶曉,現(xiàn)在想要收藏到宋元殘本近乎奢想。
“古籍收藏與其他收藏不同,它要求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和專業(yè)知識。比如要了解某個年代出版過哪些代表書籍,這個年代的紙質(zhì)、字體、油墨有何特點,原刻本、復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是什么樣等。當然,還需要多看、細看,多向行家請教,參加展覽會、拍賣會了解行情。”蘇州古舊書店經(jīng)理卜若愚告訴記者。
如今來到古舊書店,明顯感覺這里的古書少了不少,反而多了一些新印古籍?!拔覀円矝]辦法啊!”卜若愚坦言,古舊書店的古籍一部分從民間收集而來;一部分是當年公私合營時,十幾家個體書店合并,把各自的“家底”并過來;還有一部分是文革結束后,抄家物資中的古書沒人認領的,流轉(zhuǎn)過來的。這些年,喜歡古籍的人漸漸多了,書店拿出來多少古書,基本都能賣掉。隨著古書書源的枯竭,民間收藏意識的增強,古書回收量正在日益減少。
“就我知道的,現(xiàn)在蘇州收藏古籍的人大概十來個,圈子很小?!辈啡粲拚f,古籍收藏因人而異,主要看個人喜好,如果從純收藏角度,他建議買雕版刷印書,因為木刻本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珍稀度、保值增值方面更具優(yōu)勢。
隨著古書書源的枯竭,民間收藏意識的增強,古舊書店古書回收量日益減少
在碎片化時代,能靜守書房、耐心品讀者已然寥寥無幾,何況是藏書納卷之人。
說到蘇州古籍收藏家,你一定知道文學山房的江澄波老先生。“文學山房”百余年來一脈相承,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經(jīng)營方式。它始終保持著一份簡樸、純粹和堅守。江老告訴記者,如今,一些“老蘇州”愛書人經(jīng)常到店里去,也有來自全國的游客循著“書香”的軌跡找到他那里。
來到文廟古玩市場,古籍收藏愛好者秦嶺在這里經(jīng)營著一家“雙清閣”古籍古硯店。他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收藏并研究古籍。當時沒人重視這類藏品,一些藏有古舊書的人家,或因晚輩不喜歡,或嫌留在家里占地方,就“放”了出來。古舊書店、文廟市場、舊書攤點、居民家里,到處都能覓到這種書,價格也很便宜。喜愛讀書的秦嶺便收收看看,很是逍遙。
“記得剛開始收藏古籍的時候,我想找一部厲鶚的《樊榭山房集》,始終找不到,于是托朋友幫我找,朋友幫我找來一套石印本,當時很便宜,只要5塊錢一本?!睋?jù)秦嶺介紹,清末民初石印本的數(shù)量巨大,它用藥墨將原稿寫在特制的紙上,覆于石面,揭去藥紙,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來印書。其藝術價值與木刻本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直到上世紀80年代,石印本尚不被藏家看重。
除了待在店里,秦嶺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于尋書和研究古籍上。他有個習慣,每每尋來的古書都要經(jīng)過一番考證,考證內(nèi)容全部手寫下來,即便往后轉(zhuǎn)手于他人,自己也算看過了,研究過了,也好留個念想。
最早他看古籍,主要看內(nèi)容,后來才開始對版本進行了解。他說,鑒賞古籍一般從版本價值、歷史價值等方面入手。一般年代越早的古書價值越高,宋版書價值高,因為宋人印書??弊罹?,而且用紙、墨色、刻字都很完美。明版書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藝術上,明人印書,非常大氣、精美。
江南名士劉繼增手定《馮定遠集》稿本二冊
目前,秦嶺收藏的古籍以木刻本為主,也有一些抄本和稿本。藏書過程中,從內(nèi)容的考證,到版本的鑒定,乃至得書經(jīng)歷,其中有許多故事,至今回味仍甘之若飴。六七年前文廟早市中,尚能見到主營書攤。那時,秦嶺常常奔走于早市攤頭。早晨六點開門,特別冬天那會天還黑著,很多人蜂擁而至,等待著攤頭一個個擺出來。他曾經(jīng)在其中淘到一套明版書《四書人物考》,歷時三年時間收齊,而且在同一個人那配齊。“攤主是來自泰州的古玩商,最先帶來三本明版書的殘本,價格很便宜,我買了下來。時隔半年,他又拿來四本,我一匹配,還差一本。又過了一年,他再拿來最后一本?!鼻貛X回憶說。
古籍修復,要耐得住寂寞
他還曾淘到“清三代”時期的古籍,檢出抄本二冊,太史連紙,開本闊大,名《內(nèi)科摘要條疏》,卷首目錄頁有“露抄雪購”白文印,書雖不全,但他感覺此書非比尋常,隨即議價收下。之后詢問賣書的那對老夫妻,他們再拿出另一箱書讓他找,這才找到另外兩本,補全。
所以淘書這件事,首先要做有心人,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古籍收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秦嶺認為,收藏的本質(zhì)意義,是興趣使然,是一種精神寄托,而不能懷著投資心態(tài)?!皩徝肋^程是主觀的,無目的性的。收藏時,緣于興趣,隨緣而得;欣賞時,心無旁騖,思接千古。我想,這或許就是收藏的境界。”
大量珍藏的古籍善本承載著古圣先賢的思想,為傳播文化發(fā)揮了重要價值。然而歷經(jīng)歲月洗禮,一些古籍難免出現(xiàn)破損。這就需要經(jīng)過修補和整理。
走進蘇州圖書館古籍修復室,“古籍郎中”張晞正坐在工作臺前,仔仔細細地拈起一張泛黃的書頁,根據(jù)書頁的破損情況,思量著修補方案。
古籍修復是個技術活。張晞每年修補的古籍多達上百冊,“古籍修復需要遵循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不僅要保持古籍的原貌,也要盡力保存前人修復的陳跡。因此,干我們這一行必須細致、嚴謹,耐得住寂寞,并且要飽含對古書的熱愛?!睆垥勌寡?。
據(jù)她介紹,修補舊書需要用與此書同時代的舊紙,特制的漿糊等等。有些書因長年未曾翻閱,霉爛粘連在一塊,就要用蒸汽蒸,蒸完后再用竹簽一頁頁挑開再修補;有些書上的污漬要經(jīng)水漂洗,不同的污漬還需要調(diào)制不同配方的藥劑。修補完后,“專業(yè)高手”還會依據(jù)資料將文中缺字補上,這個補筆的工作與古書畫中的補筆是一致的。而近現(xiàn)代的舊書,雖然修復難度不高,但能從不同來源的舊書中把一些書籍給配全,為很多讀者彌補了遺珠之憾,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兒。
古書是有“生命”有“溫度”的。對她而言,古籍修復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無法舍棄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