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華, 武 威
(遼寧省凌源市氣象局,遼寧 凌源 122500)
?
遼西牧草補種氣候適宜性研究
周國華, 武 威
(遼寧省凌源市氣象局,遼寧 凌源 122500)
根據遼西凌源地區(qū)氣候特點及牧草種植情況,開展了牧草補種試驗研究,探討了最佳補種時間及補種牧草,根據多年補種經驗措施,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生產建議及技術措施。
牧草補種; 生產措施; 試驗研究; 氣候
遼西位于遼寧省西北部,處于華北、長白、內蒙古三大植物區(qū)系過渡地帶,屬于大陸季風性干旱氣候。年均溫度5.7~8.6 ℃,年降水量450~550 mm。以低山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69%,平原占23%,沙荒地8%;土壤以褐土為主,耕地中水田少,旱田多。為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水土流失,近些年國家和省市組織實施了退耕還林種牧草沙化治理工程項目。截至2013年末,僅凌源市種植牧草百萬畝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地表植被覆蓋度。
遼西半干旱地區(qū)的凌源,位于北緯40°35′50″~ 41°26′;東經118°50′20″~ 119°37′40″,是遼寧、內蒙、河北的三省交匯處。境內多低山丘陵,平均海拔高度500 m左右,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耕地面積只有74萬畝,人均耕地不足1.5畝,是個人多地少的山區(qū)縣級市。由于受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和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凌源市的氣候特點,冬季漫長寒冷,夏季干燥炎熱,春季大風干旱,風沙天氣多見,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年平均氣溫8.4 ℃,≥10 ℃活動積溫3413 ℃,無霜期140~150 d,年日照時數2776 h,年均降水量474.8 mm,4~9月生長季降水量438.1 mm,地處中緯度溫帶區(qū),受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降水量不算少,但分布不均,雨熱基本同季。
由于遼西北地區(qū)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在牧草種植上難以一次種植而形成蓋度 ,均需要一兩次補種,而牧草的補種時間決定了牧草能否正常生長和越冬。對此,針對遼西地理氣候條件而進行的牧草補種試驗研究,并通過采取分期播種試驗、田間調查分析及總結本市牧草補種多年實踐種植經驗,進行綜合分析與論證,從而為遼西半干旱地區(qū)如何充分利用氣候資源,提高牧草單位面積存活率和產量而進行分析與探討,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意見和建議,并在實踐中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2.1 牧草種植概況
在遼西地區(qū),無論牧草種植還是生長都是依靠自然條件,也就是依靠環(huán)境地理氣候條件。在凌源地區(qū)多數牧草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都可以種植,但由于各季節(jié)氣候特點不同,對牧草生長發(fā)育影響較大,無論哪個季節(jié)一次播種牧草保存率很難達到標準,一般在30%左右,都要經過補種才能達到70%左右形成一定蓋度;通過補種牧草畝產干草由30 kg以下提高到90 kg以上。遼西地區(qū)種植牧草以沙打旺、草木樨和苜蓿等豆科牧草為主;通過封山禁牧、圍欄封育、補播改良等綜合措施治理,多數治理區(qū)草原植被蓋度都在70%以上,畝產干草均達到100 kg以上,初步遏制工程區(qū)草原沙化、荒漠化勢頭,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取得預期效果。
2.2 牧草種植種類與地勢
種類為沙打旺、草木樨和紫花苜蓿;種植地勢為25°左右半陰坡,坡地自下而上播種紫花苜蓿、草木犀、沙打旺。在春季種有牧草覆蓋度低于30%的地塊進行補種試驗。
2.3 種植設計與調查
牧草補種時間為夏初到秋末6~8月,每10 d 3種牧草各種植1次,15 m2為一單元,分8期到8月末結束;即每旬5、15、25日為補播期,9月末越冬前統(tǒng)一進行實地調查進行分析。
一般牧草種子要10 ℃以上才能種植,所以播種時間土溫應該高于10 ℃。遼西地區(qū)牧草種植依靠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而該地區(qū)4月10日氣溫就能穩(wěn)定在10 ℃以上,而此時降水稀少,所以春季播種很難出全苗,就是利用好降水出苗率很好,由于階段性干旱也很難全部保存下來,補種時間太晚就是出全苗也很難越冬,溫濕度條件至關重要,所以牧草補種時溫度和降水條件匹配就成為考慮關鍵。
根據遼西凌源地區(qū)氣候特點,水熱條件最佳匹配時期為6~8月,也是該地區(qū)夏季防汛期,所以牧草補種時期以此期為主。凌源地區(qū)牧草補種時期氣候條件及9月末牧草蓋度情況見表1。
表1 凌源地區(qū)6~9月各旬溫度、降水及補種后牧草覆蓋度
大多數牧草的最適宜生長溫度在20~25 ℃,主要降水適宜地利條件好,牧草經過補種達到達到標準蓋度是不成問題的,但遼西地區(qū)就不同了。從表1可以看出,種植牧草在遼西地區(qū)關鍵是決定于種植及后期降水條件。由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降水稀少出現伏旱之前及此時間補種牧草幾乎沒有效果,7月份之前補種的牧草由于階段性干旱和短時強降水部分牧草旱死或溺死,而8月上旬到月末補種的效果最好。
遼西地區(qū)種植牧草發(fā)展畜牧業(yè)勢在必行,而牧草種植最佳季節(jié)是春季,但由于遼西地區(qū)特殊地理氣候條件限制,一般牧草種植都要經過補種才能達到一定蓋度;而牧草種植品種以紫花木樨為主,其次以草木犀、沙打旺為輔。
4.1 合理區(qū)劃補播區(qū)域,保證補播效果
根據草原原生植被情況、地形地貌、土壤條件和當地氣候因素進行補播作業(yè)地塊區(qū)劃。對地處陽坡、土質瘠薄地段區(qū)劃為抗旱、耐瘠薄的沙打旺和草木樨牧草品種補播區(qū);對地勢平緩、土質較好地段區(qū)劃為苜蓿補播區(qū)。補播區(qū)植被蓋度要在30%以下,土層厚度最好不少于10 cm,坡度最好≤30°;土層極其瘠薄的,如礫石質地、石質山不能作為補播區(qū)域,地處陰坡、半陰坡土層較好的地段補播效果最好。
4.2 適時播種,規(guī)避不利氣候條件
主要考慮生長階段規(guī)避不利氣候條件,例如極冷極熱、干旱、泥石流等,凌源市主要考慮的是牧草的越夏和越冬,以及夏季牧草的抗旱抗溺性。在凌源地區(qū),大多數牧草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都可以播種,但由于各季節(jié)氣候特點不同,對牧草生長發(fā)育影響較大。春季5月末之前播種,如果土壤墑情好,補播措施得當,出苗率高,此時高溫天氣少,雨水不多,害蟲和雜草相對較少,利于牧草幼苗根系發(fā)育和植株成長,保苗率高。但該地區(qū)春旱多發(fā),春播易受氣溫干旱影響,造成播種無苗。夏季7月末前播種,一般年景夏季土壤墑情較好,補播出苗率也不錯。但由于高溫暴曬天氣多,大多牧草幼苗抗曬能力差,如果土壤稍旱時,經2~3 d高溫暴曬就會造成大量幼苗死亡。同時夏季害蟲發(fā)生多,雜草生長快,都會給牧草幼苗存活生長造成危害,導致牧草幼苗損失、滯長或枯死,夏播保苗率低。夏末秋初播種,此時雨季后期,土壤墑情好,氣溫偏高,補播牧草易于出苗,而且由于秋季氣溫逐漸降低、日照時間縮短,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fā),利于牧草幼苗生長。選擇夏末秋初播種利于補播出苗和保苗,但時間不易過晚,否則牧草幼苗不能越冬。
4.3 機械整地,是提高保苗率的有效措施
不同的整地方式對牧草補播出苗率和保苗率有明顯的影響。凌源市2009年開始實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補播種草,先后實行3種整地方法。2009~2010年是用人工挖穴整地,要求穴口直徑不小于20 cm,穴內活土層不少于10 cm,補播種植沙打旺和草木樨。這種整地方式種草出苗率達到80%以上,到9月份保苗率僅為35左右。2011~2012年借鑒水保工程的“魚鱗坑”和 “水平槽”方法進行整地,在坑內種草,出苗率也能達到85%以上,保苗率略有提高,達到42%左右。為進一步提高草原沙化治理牧草補播保苗率,2013年在部分補播區(qū)域探索使用機械整地,即用“鉤機”將補播區(qū)域全面翻耕,使活土層達到20 cm以上,并適當平整后播種,這樣,出苗率達到90%以上,保苗率達到80%以上。實踐證明,在同等條件下,機械整地種草是提高保苗率的有效措施。
4.4 合理用種,是保證補播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補播牧草必須合理控制播種量,草原沙化治理補播一般每畝播種量2~3 kg。穴播每穴點播種子10~20粒;條播每延長米播種100~200粒;撒播每平方米播種300~500粒。點種時讓種子均勻分布。播種量不足出苗過稀,達不到治理效果。播種量過大,幼苗聚堆生長,相互爭營養(yǎng),導致苗弱甚至死亡。因此,保持合理的播種量是保證補播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4.5 加強管護,是維持牧草成長的重要保證
牧草幼苗抗逆性差,補播后必須加強管理。一是加強鼠蟲害監(jiān)測,發(fā)現災情盡早防治。二是經常查看出苗情況,發(fā)現缺苗及時補種。三是加強看護、盡早圍欄,防止人畜進入破壞。
[1]周國華. 朝陽地區(qū)百年降水變化特征及趨勢[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1).
[2]劉建寧.北方干旱地區(qū)牧草栽培與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3.
2016-08-08
周國華(1959—),男,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氣象與農業(yè)應用研究工作。
S541
A
1674-9944(2016)18-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