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人之常情,大約都是愛巧而厭拙。我們都不喜歡“笨嘴拙舌”的人,我們都喜歡“心靈手巧”的人。王熙鳳之所以能在賈府奠定大管家的地位,與她的一張巧嘴,顯然是分不開的。老太太就喜歡鳳姐這張巧嘴,所以鳳姐也就可以恃寵而驕。
說到《紅樓夢》,人們還不得不佩服晴雯那雙巧手,她于病中縫補那件俄羅斯產(chǎn)的孔雀裘,竟補舊如新,幾乎天衣無縫,可真算是巧奪天工,實在了得。
但話又說回來,巧舌如鳳姐,巧手如晴雯,其結(jié)局都十分悲慘。倒是笨嘴拙舌的襲人姑娘,得以善終,她嫁于蔣玉菡,也真算是不幸中之萬幸。
由此可見,世間萬物,都在遷流演化之中?!吨芤住费裕骸耙魂幰魂栔^道?!鼻膳c拙,也真不可一概而論。老子是辯證思維的始祖了,他的“大巧若拙”,實在耐人尋味。換句話說,道家思想,是用“拙”釋“巧”,其立足點在“拙”不在“巧”。
莊子講過一個“呆若木雞”的寓言。那個在強勁對手的挑戰(zhàn)中像木頭一樣拙笨的雄雞,真可謂是斗雞中的“高人”,別的斗雞見到這樣拙笨如木頭的雄雞,掉頭就走,可見是嚇破了膽,“拙”竟然有這樣一種強勁的震懾力,實在讓人驚訝!
東晉大詩人陶潛“守拙歸園田”,他內(nèi)心中是真喜歡“拙”,而不愿在官場磨礪自己的“巧”——那種機變和權(quán)謀。莊子在另一則寓言中,講到一只猿猴在枝頭炫耀自己的“巧”,以期吸引人們的眼球,結(jié)果招致利箭射殺。莊子說“虎豹之文來田”,人要免除殺身之禍,就不要炫耀自己漂亮精巧的花紋,學會韜光養(yǎng)晦,守拙隨時??磥?,在道家眼里,“拙”真是一道很好的護身符。
莊子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這段話看似消沉,其實倒是大實話。巧者肩頭承受的重負,不知道是拙者的多少倍。我們讀《紅樓夢》,看到那么大一個家庭,好像就鳳姐一個“巧者”在管事,在苦苦支撐這座將傾的大廈,大家都在浪蕩揮霍,奢靡無度,從來不為生計發(fā)愁,好像那銀子是像自來水一樣,源源不斷的。
說到這里,仿佛把話題反轉(zhuǎn),“巧”成了負擔甚至禍患,“拙”倒成了福音。自然不能絕對地這么看問題。安于拙,不否定巧,才是符合事實的。外交家沒有巧舌自然不行,大國工匠沒有巧手也不行。巧是需要的,關(guān)鍵是,不因巧而自炫,懂得掩藏鋒芒,善待他人,“巧”就成了人生的一種助力,而不會成為一種隱患。
“拙”也不是呆頭呆腦,腹笥空空,整個一個傻瓜。陶潛自稱“守拙”,好像笨到家了,連官都不愿做,其實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那“拙”,也是浸潤著曼妙的書香的。因此,“拙”在我看來,是指安于一種清虛空靈之境,將自身的才華用到對民生有益的地方,但又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一種“無名”狀態(tài)。老子早就說過:“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闭f到底,“守拙”,就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講“功成名遂身退”,實在是“大巧”的一種“拙道”呀!
有點“巧”就賣弄,甚至“弄巧若拙”,就會給人留下笑柄。我們強調(diào)“大巧若拙”,實在就是給“弄巧成癖”的人的當頭棒喝?!都t樓夢》中王熙鳳“弄小巧借劍殺人”,借秋桐之手殺死尤二姐,沒想到天道好還,自己也難逃人生劫數(shù)。明于此,我們就會慶幸,老實本分做人,不玩花樣,不弄權(quán)謀,始終懷抱“拙道”,以一顆善心待人待物,終究會得到福報,得以善終的。
當今生活,人人都愛弄巧,借巧以自炫,借巧以擴大所謂知名度,從而為自己謀取私利。人心的浮躁,其實就這樣形成的。那些“大巧若拙”的人,那些“被褐懷玉”的人,被這個世界忽視,飽嘗孤獨之苦,甚至可能被人輕視,被視為賤民,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但是,真正沉穩(wěn)有力的人,是不會被這種寂寞嚇倒的,他在自己的田地里耕耘,用“拙”心,使“拙”力,踏踏實實,心無旁騖?!扒伞庇袝r若天上的彩云,美則美矣,但彩云易散琉璃脆,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倒是那些埋頭在自己田地里耕耘的“拙人”,那些“被褐懷玉”的“無名者”,最終收獲的,將是一個金黃的秋天。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