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蓮
(青海省門源縣北山獸醫(yī)站,青海門源 810399)
犢牛泄瀉的辨證施治
李生蓮
(青海省門源縣北山獸醫(yī)站,青海門源 810399)
犢牛腹瀉是本地區(qū)的常見多發(fā)病,其病因、病情各有所不同,在臨床上大致可分為脾虛泄瀉、濕熱泄瀉、實熱泄瀉、寒濕泄瀉、積滯泄瀉五種,如果治療失時,犢牛往往因造成嚴重脫水或并發(fā)血痢,甚至死亡。筆者近年來就不同的癥型分別施以不同的方劑,共診治29例,治愈26例,治愈率達89.7%,現(xiàn)將其簡介如下:
多因飼喂不定時定量,草料品質(zhì)不良,不潔飲水及藥物、毒物的刺激,或外感寒濕,漸傷脾胃,下注于腸而泄瀉。
精神不振,頭低耳耷,食欲減退或不食,拉稀,逐漸消瘦。
(1)主證:發(fā)病緩慢,病程較長,毛焦肷吊,體質(zhì)漸瘦,經(jīng)常便稀,呈灰黑色,唇舌色淡,舌面無苔。
(2)病例:本鄉(xiāng)北山根村王xx家一頭兩月齡牛于2016年4月20日來就診。主訴;拉稀20多d,轉(zhuǎn)治數(shù)處,時好時壞,療效甚微。臨床檢查:精神怠倦,毛焦體瘦,口淡舌軟,肚腹虛脹,排出帶有泡沫、黏液的稀糞,糞中稍帶有暗紅色血液。
(3)治療:以健脾治瀉為治則,方用知柏芩連湯加減:黃檗30g、黃連15g、陳皮15g、焦山楂30g、神曲20g、澤瀉15g車前子20g、滑石粉20g、黨參20g、白術(shù)15g、云苓12g、百合15g、沙參12g、地榆12g、甘草20g水煎,每日一劑,連服五劑,痊愈。
(1)主證:精神不振,肚脹少食,口內(nèi)燥熱,口紅苔黃膩,泄糞黃白色、腥臭、黏滯。
(2)病例:本鄉(xiāng)東灘村馬xx家一頭三月齡黑白花母犢于2007年3月就診。主訴:精神差,吃奶少,拉黃白色稀糞。臨床檢查:心跳加快,呼吸淺表,口色、結(jié)膜潮紅,肚腹虛脹,泄糞氣味腥臭,色黃黏滯。
(3)治療:以清熱化濕、和中解表為治則,方用加減白頭翁湯:白頭翁20g,秦皮、黃連、黃檗、黃芩、苦參、郁金、木通、訶子、白芍、梔子、陳皮、豬苓、澤瀉各12g,生地15g,甘草10g水煎每日一劑,連服三劑痊愈。
(1)主證:精神不振,不食,口干苔黃,鼻鏡干燥,小便短赤,泄糞帶血、惡臭。
(2)病例:東灘村馬xx家一頭幼犢于2008年9月25日前來就診。主訴:病牛不吃1天,貪飲冷水,拉稀。臨床檢查:鼻鏡干燥,體溫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泄黏黃帶血糞便。
(3)治療:以清熱解毒、消黃止瀉為治則,方用加味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檗各15g,梔子、郁金、大黃各12g,二花炭25g,連翹15g,乳香、沒藥各10g,甘草10g研末服,連服三劑痊愈。
(1)主證:病畜精神沉郁,食欲有減,口色淡或青黃,腸音響亮,糞稀稍臭。
(2)病例:北山根村邢xx家一頭6月令幼犢于2008年11月7日發(fā)病前來就診。主訴:牛因食冰凍草料而得病,不吃,拉稀。臨床檢查:精神差,腸音增強而且連綿不斷,泄青灰色糊狀稀糞。
(3)治療:以溫補脾胃、滲濕利水為主,方用加味胃苓散:蒼術(shù)15g,厚樸12g,陳皮12g,炙甘草10g,澤瀉12g,炒白術(shù)15g,茯苓、豬苓各12g,桂枝8g,生姜15g,制附子6g,吳萸10g,肉蔻12g,大棗為引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二劑痊愈。
(1)主證:食欲不振,肚腹脹滿,口內(nèi)發(fā)臭,黏膜紅燥,舌苔厚膩,泄糞如粥狀并加有少量凝乳塊而呈青灰色。
(2)病例:大泉村李xx家一頭2月令黑白花犢牛于2008年7月1日來就診。主訴:一次吃奶過多而致病,已病兩天,不吃,拉灰白色稀糞。臨床檢查:體表偏熱,口紅苔膩,腹脹并伴有輕度腹痛,泄糞如粥狀。
(3)治療:以澀腸止瀉、清熱燥濕為治則,方用烏梅散:烏梅10g、干柿一個、黃連6g、郁金5g、訶子15g、姜黃5g研末服,每日一劑,連用三劑痊愈。
泄瀉是臨床上常見癥狀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尤以冬春兩季較為多見,其造成泄瀉的致病因素有多種,但只要在臨床上根據(jù)病因、病情而適時辨證施治,將會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應(yīng)在平時對犢牛加強科學(xué)飼養(yǎng)管理,另外更因注重綜合防治措施,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地預(yù)防此類病癥的發(fā)生。
李生蓮(1976-),本科文化,獸醫(yī)師,青海門源人,從事畜牧獸醫(yī)及技術(shù)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