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根生,張涵逸,薛 亮,李邗峻
(南京市秦淮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6)
綜 述
動力灸臨床應用及作用原理概述*
龐根生,張涵逸△,薛 亮,李邗峻
(南京市秦淮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6)
動力灸是改良于太乙神針灸的創(chuàng)新實按灸法,綜合了中藥、艾灸、推拿三者的功效,發(fā)揮了較強的消炎、鎮(zhèn)痛、活血化瘀作用。為探討動力灸臨床療效、效應機制等,檢索了近20年來有關動力灸治療疾病的臨床研究,綜述了目前動力灸臨床主要應用范圍、經驗及其基礎作用原理,為進一步研究動力灸應用范圍及效應機制提供方向。
動力灸;脊柱相關性疾??;四肢關節(jié)病;作用原理
動力灸是在實按灸-太乙神針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創(chuàng)新灸法,有機結合了中藥、艾灸、推拿3種治療方法。它是用浸泡了中藥藥液的紅布和有韌性的隔墊紙包裹點燃的艾條,紅布接觸人體皮膚,趁熱在需要治療的部位進行點、按、揉、摩、抖、振顫等推拿手法,使熱量滲透到皮膚深層。這種灸法解決了太乙神針灸灸治過程中,艾條易滅,墊紙易燃,患者容易被燙傷等問題,相比于懸起灸,取效更快、更佳,《太乙神針》有云:“然懸起一法,取效較緩,實按一法,輕則布易燃,重則火易滅,均有微礙”。
現(xiàn)將動力灸治療相關疾病的臨床研究文獻及其經驗綜述如下,為臨床治療相關疾病選用有效治療方案以及為動力灸相關研究提供思路。
頸椎病是由于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陳莉秋等[1]用針刺結合動力灸治療50例頸椎病患者,針刺結束后,用動力灸在患者頸項部行推、按、揉、點、抖、震等手法,10次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fā)麻、頭暈、惡心甚至視物模糊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魏治中[2]用動力灸加針刺的辦法治療因頸椎病所致的頸性眩暈,先針刺頸部夾脊穴、阿是穴等,取針后用動力灸趁熱灸治頸項部,與單純針刺相比,患者頭暈、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等癥狀顯著好轉。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由于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致髓核向后突出,引起神經根及相鄰組織受壓或刺激而發(fā)生的相應臨床癥狀。郭言川等[3]收集了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針刺以及動力灸療法,針刺以足少陽、足太陽經穴為主,每次針刺結束后,用動力灸灸治腰部及疼痛區(qū)域,每天1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腰部疼痛明顯緩解,腰部活動幅度較前改善,直腿抬高試驗可見陰性。龐根生等[4]用動力灸治療1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選穴以病變局部和辨證選穴為主,動力灸灸治行推、點、揉、按等推拿手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總有效率為95%。
由于第3腰椎橫突周圍軟組織的損傷,造成的慢性腰痛,出現(xiàn)以第3腰椎橫突出處明顯壓痛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稱為腰三椎橫突綜合征,是腰腿痛的常見病因之一。馬罕懌[5]研究認為動力灸可以解除腰三橫突綜合征患者行小針刀后肌肉的炎癥、粘連和痙攣等病理變化,用小針刀配合動力灸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患者,小針刀針刺松解患處后48 h,用動力灸灸治患者第三腰椎橫突體表位置以及相關疼痛部位,強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小針刀1周1次,動力灸治療每周5次,連續(xù)治療2周,與治療前相比,患者腰部疼痛顯著改善,有效率90.63%。
急性腰扭傷多因暴力外傷、過度用力、負荷過重等原因,致腰部肌肉、韌帶、筋膜、椎間小關節(jié)等急性損傷,一般表現(xiàn)為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腰部活動受限。譚志強等[6]認為動力灸將熱量、推拿、藥物三者功效結合,能完全放松急性腰扭傷患者的腰部肌肉,再實施腰部斜搬手法復位成功率高。對10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動力灸結合腰部斜搬的方法,動力灸通過點、揉、按、振顫等手法灸治患者腰部扭傷患處,灸治結束后行腰部斜搬,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針刺結束后行腰部閃罐,3天一療程,治療結束后兩組比較,觀察組有效率100%,對照組有效率94%。
肌筋膜炎多是因為外傷、勞損或外感風寒等原因,致人體肌纖維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是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亦被稱為纖維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質量。楊海文等[7]觀察動力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療效,采用動力灸灸治患者阿是穴以及腰背部膀胱經、督脈等穴位上,使熱力向深層滲透,與單純針刺相比,患者腰背肌疼痛、僵硬和沉重感明顯改善,陰雨天或勞累后疼痛加重情況顯著改善,認為動力灸的藥物和熱量可以透達深部,加速灸治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達到祛風散寒除濕、溫經通絡止痛等效果。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呈慢性進行性發(fā)病,以骶髂關節(jié)炎為早期病理標志,本病發(fā)病隱匿,以逐漸出現(xiàn)的腰背痛或骶髂部疼痛、腰部晨僵,活動后可減輕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脊柱畸形和關節(jié)強直。陳璋蓮等[8]觀察了55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隨機分成針灸組和針刺組,針灸組患者仰臥位,在針刺結束后予動力灸療法,灸治患者背部督脈以及足太陽膀胱經部位,每周5次,以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用Bath強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標以及VAS疼痛評分評價患者病情,與單純針刺相比,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特別是在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方面,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肩周炎,全稱肩關節(jié)周圍炎,高發(fā)年齡在40~60歲,是肩關節(jié)囊和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以肩關節(jié)疼痛和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曹豐等[9]用動力灸結合推拿手法治療40例肩周炎患者,先用動力灸灸治患者天宗、肩三針、后溪等穴位,手法以點、按為主,灸治結束后行推拿治療,10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肩部疼痛明顯好轉,肩功能可以基本恢復,有效率為92.5%。馬罕懌[10]對肩周炎患者的患肩行動力灸灸治,以患者感覺舒適,熱量可以滲透為度,灸治結束后行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與單純使用推拿手法相比,患者患側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外展、內外旋等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改善,肩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
岡下肌綜合征是以肩胛區(qū)以及頸肩部疼痛伴同側手臂酸麻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難治性軟組織損傷疾病。薛亮等[11]觀察針刺結合動力灸治療岡下肌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將58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8例,治療組針刺后用動力灸灸治患者患部肩胛區(qū)岡下窩壓痛明顯處以及肱骨大結節(jié)處,行重按、重揉手法,使熱力滲透,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日1次,6天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與對照組單純針刺相比,能更顯著地改善肩背部、岡下窩疼痛,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婦女經期前后或經期出現(xiàn)下腹痙攣性疼痛,連續(xù)發(fā)生3個月經周期以上稱為痛經,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冷汗淋漓等癥狀,臨床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者稱為原發(fā)性痛經。袁曉明等[12]用推拿結合動力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患者,先用按揉、點按、震法、擦法等推拿手法治療關元、氣海、曲骨、天樞、地機、三陰交、太沖、腎俞、命門和八髎等穴位,動力灸趁熱灸治患者關元、曲骨、天樞等穴位,行推、揉、點、按等手法,動作宜輕柔,使熱量滲透,月經來潮前7天開始治療,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治療期間停用止痛藥物,與單純口服芬必得膠囊相比,患者經行疼痛消失或緩解,治療組有效率100%,芬必得組有效率93.75%,半年后隨訪,治療組有效率仍有92.3%,芬必得組有效率72.7%。李媛等[13]針刺加動力灸治療痛經患者,取地機、歸來、三陰交、次髎和腎俞等穴位,針刺后進行動力灸治療,藥液以溫經通脈、破癥除瘀、活血止痛為主,趁熱推拿灸治上述穴位,月經來潮前1周開始治療,直至行經結束,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疼痛消失或明顯緩解,有效率93.7%,隨訪有60.4%療效維持至3個月以后。
偏癱是中風后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尤其是偏癱肢體感覺麻木,??砂橛兴崦浱弁锤?,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何曉曉等[14]對62例中風后肢體偏癱麻木、伴酸脹疼痛的患者行刺絡放血加動力灸治療,刺絡放血取患者T1~T5夾脊穴和手、腳十二井穴,每次先取夾脊穴再取手或腳井穴一組,隔兩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每天行動力灸1次,結合推、按、揉、點等推拿手法灸治患者,使熱力滲透,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與治療前相比,患者麻木、酸脹疼痛感消失或明顯減輕,顯效率91.9%。
動力灸中包裹點燃艾條的紅布是浸泡了中藥藥液的,一般多選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物,如桃仁、紅花、地龍、絲瓜絡、葛根、姜黃、當歸等[15]?,F(xiàn)有研究證實[16],中藥活血類藥物能消除組織水腫和炎癥滲出,抑制急性炎癥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對抗慢性炎癥的肉芽組織增生等,有顯著的抗炎、鎮(zhèn)痛效果。
根據(jù)治療的疾病不同,辨證施治選用不同的中藥組方。
艾灸燃燒產生光和熱,這是艾灸發(fā)揮主要效應機制的途徑。有研究認為艾灸的溫通作用是艾灸發(fā)揮抗炎效應的主要方式[17],可以治療人體氣血阻滯狀態(tài)。而且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艾灸的溫熱功效范圍包括了熱療的作用,可以治療局部亞急性和慢性炎癥,減輕神經痛、肌痛和關節(jié)痛以及抗痙攣,刺激細胞的生長和再生[18]。
而動力灸毫無疑問充分發(fā)揮了艾灸的溫熱作用。艾灸中溫和灸的溫度曲線是漸增漸減型,而隔物灸方法的溫度曲線與不同于溫和灸,呈緩升緩降型,隔姜灸、隔鹽灸以及隔附子餅灸等隔物灸都呈現(xiàn)了相類似的溫度變化曲線[19],動力灸隔紙墊和紅布的灸治方法,在灸治時熱量的衰減也類似于隔物灸溫度變化曲線。
推拿手法屬于機械力刺激,有良好的鎮(zhèn)痛、活血化瘀等效應,古籍早有記載,《素問·舉痛論》有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亦有記載:“若跌打損傷,傷聚凝結,身必俯臥,若欲仰俯、側臥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痛,宜手法”。
現(xiàn)代研究[20]認為,推拿活血化瘀效應的實現(xiàn)是通過調控血管內皮功能以及干預內皮細胞鈣離子通道信號轉化而引發(fā)的生物學效應。推拿可以通過干預局部致痛物質以及局部鎮(zhèn)痛遞質來發(fā)揮鎮(zhèn)痛效果。鄭盛惠等[21]發(fā)現(xiàn)推拿可以明顯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血清PGE2水平,PGE2是具有致炎致痛作用的炎癥介質,也是椎間盤炎癥介質的重要成分[22]。向開維等[23]研究顯示推拿后患者血清中的亮腦腓肽(LEK)含量明顯升高,而LEK是一種人體重要的內源性阿片肽的止痛物質。
動力灸結合了中藥、艾灸、推拿的三者功效,在治療脊柱相關性疾病、四肢關節(jié)類疾病以及其他疼痛類疾病時能發(fā)揮較強消炎、鎮(zhèn)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綜上所述,動力灸目前主要應用于脊柱相關性疾病、四肢關節(jié)類疾病以及其他相關的疼痛類疾病,具有起效快、療效好、操作安全、滲透性佳、易被患者接受等優(yōu)勢。動力灸基礎作用原理是藥物活血化瘀、艾灸熱效應以及推拿的活血鎮(zhèn)痛,三者的綜合效應。
目前動力灸的臨床研究存在明顯不足之處:一是脊柱相關病研究較多,對其他風、寒、濕痹癥等病種研究較少,臨床應用范圍局限;二是臨床研究的文獻質量良莠不齊,缺乏高質量研究;三是動力灸可能的效應機制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筆者期望:一是有人結合太乙神針、雷火神針適用疾病,拓展動力灸的臨床應用范圍,比如動力灸對頭痛、胃痛、腹痛等的臨床效果;二是擴大研究樣本量,增加隨機對照試驗;三是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動力灸效應機制,能更好地在臨床應用動力灸療法。筆者相信隨著國人對灸法的重視與發(fā)展,動力灸所具有的臨床優(yōu)勢,在未來會擁有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1] 陳莉秋,張娜,馬庭秀,等.針刺結合動力灸治療頸椎病50例[J].中國針灸,2010,30(9):772
[2] 魏治中.動力灸結合針刺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5,31(3):31-34
[3] 郭言川,丁曦.針刺結合動力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經驗[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6):894
[4] 龐根生,薛亮.運動灸治療腰椎間突出癥160例[J].河北中醫(yī),2005,27(10):763-764
[5] 馬罕懌.小針刀加動力灸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32例[J].江蘇中醫(yī)藥,2013,45(2):57-58
[6] 譚志強,薛亮.動力灸加腰部斜搬治療急性腰扭傷5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2):35
[7] 楊海文,趙忠揚.動力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36例[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3(6):34-35
[8] 陳璋蓮,龐根生.動力灸輔助針刺治療早中期成年型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6,36(11):1157-1160
[9] 曹豐,張軍.動力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yī)藥,2010,21(6):1056
[10] 馬罕懌.動力灸加關節(jié)松動技術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0(6):42
[11] 薛亮,李艷芳.針刺結合動力灸治療岡下肌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4):147-148
[12] 袁曉明,文豪,謝秩芬,等.推拿配合熱動力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山西中醫(yī),2016,32(9):32-33
[13] 李媛,蔡偉.針刺配合動力灸治療膜樣痛經48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30(9):860
[14] 何曉曉,楊丹.刺絡放血結合動力灸治療卒中后偏癱麻木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13):47-49
[15] 陶崑.動力灸治療脊柱相關疾病臨床應用與研究[C]//全國第16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全國第11屆耳穴診治學術研討會、當代臨床治驗論壇暨中西部十省區(q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貴陽:中國針灸學會,2008:61-65
[16] 張軒萍,楊彩紅,王潔,等.祛風息痛丸的抗炎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9,9(3):225-227
[17] 姜勁峰,王玲玲,徐斌,等.抗炎——艾灸溫通的效應機制[J].中國針灸,2013,33(9):860-864
[18] 劉密,彭艷,常小榮,等.艾灸溫熱效應的生物物理學特性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0(1):76-78
[19] 楊華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國針灸,2009,29(11):897-899
[20] 范志勇,傅品來,張競之,等.機械力刺激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應力效應及對推拿活血化瘀機制的啟示[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10):2250-2252
[21] 鄭盛惠,吳玉娟,焦建凱,等.腹診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yī)藥雜志,2010,29(8):546-548
[22] 周軍,方素萍,霍海如,等.葛根湯對大鼠退變頸椎間盤組織前列腺素E2及環(huán)氧合酶的影響[J].中國骨傷,2002,15(12):724-726
[23] 向開維,崔瑾,彭科志.皮內針配合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及生化機理研究[J].四川中醫(yī),2008,26(2):107-109
ClinicalApplicationandActionMechanismofDynamicMoxibustion
PANG Gen-sheng, ZHANG Han-yi△, XUE Liang, LI Han-jun
(QinghuaiTCMHospital,Nanjing210006,China)
Dynamic moxibustion developed from Taiyi moxa stick, it is a new kind of pressing moxibustion. It integrates Chinese medicinal, moxibustion and massage, playing a strong action of anti-inflammation, analgesia,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This study retrieved relative studies on dynamic moxibustion in latest 20 years, reviewed its application range and basic action principl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and the mechanism of dynamic moxibustion,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dynamic moxibustion.
Dynamic moxibustion; Diseases of spinal related; Diseases of extremities and joints; Action mechanism
R245.81
A
1005-0779(2017)12-0081-03
南京市醫(yī)學科技發(fā)展項目,編號:YKK16286。
龐根生(1972-),男,副主任中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臨床工作。
△通訊作者:張涵逸(1990-),女,住院中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臨床工作。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