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安+朱賀鐳
獨腳戲是起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于江浙滬一帶,以當?shù)胤窖员硌莸囊环N曲藝形式。
就像北方人特別喜歡聽相聲一樣,江浙滬一帶的觀眾特別喜歡看獨腳戲。為什么一個是聽,一個是看?因為獨腳戲有個“戲”字,它的表演形式更豐富一些,例如許多化裝獨腳戲像《三毛學生意》《拉黃包車》等,和目前風靡的小品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化裝獨腳戲表演一開始是兩個曲藝演員上臺,先來個引子再去后臺,或者就在臺上化裝,然后就進入和現(xiàn)在小品差不多的表演方式,謝幕時又恢復曲藝演員的身份。也就是說在小品沒有流行的年代,獨腳戲已經(jīng)擔當起現(xiàn)在小品的任務了。
獨腳戲脫胎于小熱昏的“賣口”,類似于現(xiàn)在的“脫口秀”。小熱昏是街頭藝術,藝人為了糊口,各盡其能,說拉彈唱,九腔十八調無所不能。小熱昏有單檔、雙檔,甚至更多人合作的,藝人們?yōu)檎袛埧纯停獠涣瞬蹇拼蛘熛嗷フ{侃一番來引起觀眾的興趣。如此,是不是已經(jīng)在演獨腳戲了?
小熱昏的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從敲鑼招攬觀眾到說一回評話,賣關子當中打住,包括以糖代票的賣梨膏糖,中間有些部分是憑本領來各自發(fā)揮的。為什么是各自發(fā)揮呢?這也是小熱昏的特色之一。舊時藝人拜師學藝而成,師父教什么學什么,也就只能表演什么,不像現(xiàn)在有規(guī)范的藝校,所以非遺保護要搶救原始狀態(tài)的杭州小熱昏難度太大,不可能把所有前輩老藝人的全部精華都挖掘出來,小熱昏表演中藝人的能力成分太強了,但是其中的“賣口”卻是每個藝人都必不可少的。
“賣口”,是一個小熱昏場子里發(fā)出一陣陣笑聲而讓路人駐足加入的最好方法,藝人們當然懂得如何駕馭。在小熱昏整個一系列的表演中,“賣口”尤為重要,每個藝人都會動足腦筋來豐富它,所以說獨腳戲脫胎于小熱昏的“賣口”,一點都不夸張。它又是怎么單獨變成獨腳戲了呢?其實只要查一下它興起的年代就可以了。當上海這座大城市崛起的同時,自然也少不了各項娛樂方面的配套設施,跳舞廳、游樂場、大世界等等。藝人們當然要去大城市“掘金”,北方的京劇在上海紅了,浙江的越劇在上海紅了,江蘇的評彈在上海紅了,杭州的小熱昏藝人當然也要分一杯羹。杭州小熱昏開山鼻祖杜寶林的弟子江笑笑、鮑樂樂,把杭州小熱昏帶到了上海。作為杭州小熱昏的第二代藝人,兩人合作把小熱昏以“說”為主的“賣口”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成為典范,還共同創(chuàng)作出版了《江鮑笑集》,收錄了上百個笑話段子,為后世留下了經(jīng)典名篇。
小熱昏的表現(xiàn)形式是街頭賣藝,(現(xiàn)在杭州舞臺上能看到的小鑼書僅是其中之一,過去稱為“鑼先鋒”)而當時代發(fā)展到有了舞臺表演之后,小熱昏這一整套的表演恐怕是無法全盤搬上臺去的。(當然專場例外)因為街頭表演和舞臺表演的受眾完全不同,小熱昏在街頭表演,會有聽客沖著某一位自己喜歡的藝人,天天去聽,反正不用買票,也無法買票;而舞臺表演是賣票的,出錢買了票當然要求就高了,需要看到“精華”。既然小熱昏不用買票,在街頭就可以看到,為什么要花錢買票進劇場看呢?照此推論,小熱昏豈不是上不了舞臺?但其實非也,每個時代都有聰明人在,想必一百年前也是有經(jīng)紀人的,他們看中了小熱昏的“賣口”一定會吸引觀眾,所以與藝人合作,抽取其精華請上舞臺。獲得成功以后當然會有跟進者,然后自成氣候,進而名家薈萃,逐漸發(fā)展壯大……可見,獨腳戲脫胎于小熱昏的“賣口”是有根據(jù)的,原因很簡單——被需要。
在獨腳戲大行其道之后,小熱昏就萎縮了嗎?一點也沒有。再強調一下,街頭表演和舞臺表演的受眾是完全不一樣的。獨腳戲被請進劇院后,成了需要買票才能觀看的“舞臺藝術”,但不是所有觀眾都具備相應的消費能力;而小熱昏作為街頭藝術,沒有門票這一門檻,因此其受眾更加廣泛。兩者并存了幾十年,且同時輝煌了一段時間,你在舞臺上唱獨腳戲,我在街頭唱小熱昏,各不相干,各走各的路,皆大歡喜。試想如果當年獨腳戲的興起把小熱昏“革命”掉了,那對于后代曲藝者來說,才是一種悲哀。筆者認為,杭州小熱昏之所以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可能也考慮到其對別的曲種的形成作出過貢獻吧。
回到本文主題,何謂放大獨腳戲?放大的獨腳戲就是南方滑稽戲。有很多種對滑稽戲形成的說法,例如受文明戲的影響等等。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曲藝小熱昏,包括后來形成的獨腳戲,應該不會有現(xiàn)在形態(tài)的滑稽戲。史上第一本滑稽戲《火燒豆腐店》原來就是由小熱昏的“賣口”改編而成的;史上第一個專演滑稽戲的劇團應該是江笑笑、鮑樂樂在上海成立的笑笑劇團;最有影響的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之中,放進了無數(shù)個獨腳戲段子;已故上海名家楊華生先生是滑稽表演藝術家,以前也是小熱昏藝人?;鼞蚴菓騽?,獨腳戲是曲藝,表面上是兩個藝術門類,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優(yōu)秀的滑稽戲演員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曲藝演員,同樣,曲藝演員也能勝任滑稽戲表演,這可能與前面提到的化裝獨腳戲的表演具有一定的關系吧。
如何把獨腳戲放大成滑稽戲?兩年前筆者曾創(chuàng)作過一個純娛樂性的獨腳戲作品《洞房》,寫的是祥林嫂、賀老六的故事。今年盛夏,杭州滑稽藝術劇院董其峰院長讓我為其劇團創(chuàng)作一個作品,既要有思想性,又要反映社會現(xiàn)狀。我思考良久,決定還是寫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一輩子最幸福的時光就是與賀老六在一起的幾年,既然倆人這么幸福,為何是被強行搶到山里與賀老六成婚呢?可不可以是她自愿的呢?如果是自愿的,有阻力嗎?阻力來自哪里?曲藝創(chuàng)作有時候就需要異想天開。按照現(xiàn)代婚姻的眼光來看,有權有錢討老婆很容易,而賀老六是個窮光蛋,祥林嫂偏偏喜歡他,這算不算異想天開?這么多元素寫個獨腳戲是夠了,表演上也很簡單,甲乙兩人一人扮祥林嫂,一人扮多角,思想性、娛樂性都不缺。董院長看完本子后認為有這么多現(xiàn)代社會元素,何不搞大,做成一臺滑稽戲?于是,我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加工,把15分鐘的獨腳戲放大為90分鐘的滑稽戲,從兩個人的曲藝表演調整為16個人的戲劇表演。人物除了祥林嫂、賀老六以外,還有婆婆、媒人、官二代、富二代等,內容復雜了,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燈光全部要跟上。于是,新版《祥林嫂相親》誕生了:賀老六來相親,祥林嫂是自愿跟他走的,婆婆是極其和善的,衛(wèi)老癩居然有三個,官二代盛氣凌人,富二代拈花惹草……他們穿著民國時期的服裝,作品表達的卻是現(xiàn)代的故事,這就是滑稽戲的“滑稽”所在了?!盎闭?,證據(jù)?;鵁o稽,自然變成無稽之談。
那為什么要借《祥林嫂》的殼呢?其實這正是獨腳戲與滑稽戲的傳統(tǒng)“手藝”之一。相較于其他劇種,滑稽戲應該更“年輕”,當它還處于獨腳戲階段的時候,就經(jīng)常借助其他劇種了,如《滑稽樓臺會》《借紅燈》《何文秀》等等,兩名演員通過模仿、反串之類的手法完成一個獨腳戲表演。《滑稽樓臺會》就是甲乙兩人分飾梁山伯、祝英臺,除了學唱,還要把現(xiàn)代意識融入,從而引起共鳴,產(chǎn)生“笑”果。究其表演出處,其實也是從小熱昏“賣口”發(fā)展而來,小熱昏的表演系列中,就有此類模仿秀,比如《寧波空城計》是用寧波方言唱京劇,《紹興朱買臣》是用紹興話唱《馬前潑水》,觀眾自然笑翻。小熱昏藝人、浙江省曲協(xié)首任主席俞笑飛先生就精于此道,表演時還讓夫人拉京胡,在當時的年代,觀眾怎能不驚奇?當獨腳戲發(fā)展到滑稽戲的階段,借殼生蛋變成了常態(tài),如滑稽戲《王老虎搶親》原來是越劇名劇,而《蘇州兩公差》原來是福建莆仙戲《雙印記》。
曲藝是“百藝之母”,它不斷地向其他藝術輸送養(yǎng)分,也不斷地從其他藝術吸收養(yǎng)分,以上所述或許間接證實了這一點。
本文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