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金龍
(泰州市高港中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PCT、IL-6和WBC聯合檢測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診斷與用藥指導價值
欒金龍
(泰州市高港中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目的 探討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6(IL-6)和白細胞計數(WBC)聯合檢測在呼吸道感染的診斷與用藥指導價值。方法 將16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觀察組測定PCT、IL-6和WBC水平,對照組測定C反應蛋白(CRP)和WBC水平。兩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觀察臨床癥狀及體征的好轉時間、藥物使用情況等。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觀察組的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及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PCT、IL-6和WBC聯合檢測可提高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鑒別效果,在用藥指導方面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6;呼吸道感染;用藥指導
呼吸道感染臨床多選用抗生素治療,頻繁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其不良反應造成身體器官受損,使病菌耐藥性增強而導致疾病無藥可治。由于不同病原菌感染之間的癥狀和體征的相似度較高[1],使得臨床診治造成一定的困難。因此,感染早期診斷、快速鑒別病原體類型、及時評估感染程度、準確有效地指導抗菌藥的使用,從而提高治療成功率,降低病死率,非常迫切需要。我科自2014年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PCT、IL-6和WBC聯合檢測,指導臨床診治,效果甚佳,報道如下。
表2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的比較
1.1 資料: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60例,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齡5~61歲,平均(37±1.2)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有發(fā)熱、咳嗽、咳痰、氣喘等臨床癥狀及肺部出現干濕性啰音的體征,由血清學免疫學確診。且在治療前未接受任何抗生素治療,入組前進行痰液支原體及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等。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CRP和WBC測定。CRP采用廣州萬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飛測免疫熒光檢測儀定量測定,全血8.5 μL。正常參考值為≤10 mg/L;WBC采用邁瑞生產的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觀察組予以PCT、IL-6和WBC測定,前兩種均采用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上轉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定量測定PCT和IL-6。PCT血清50 μL,檢測結果分為0~0.5 ng/mL、0.5~2 ng/mL、2.0~10.0 ng/mL、≥10 ng/mL 4個等級,其中≥0.5 ng/mL為陽性;IL-6血清100 μL,正常參考值為≤7 pg/mL。WBC采用邁瑞生產的血細胞分析儀測定。首次PCT水平為0.1~0.25 ng/mL,應于12~24 h后復查,每3 d復查1次,根據復查結果考慮是否應用抗生素。當約低于0.1 ng/mL時停用抗生素治療。兩組均采用解痙平喘、化痰止咳、吸氧以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的的好轉時間、住院時間及費用、臨床療效、抗生素使用時間及費用。
1.4 療效判定。痊愈:治療后,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血常規(guī)及X線胸透均恢復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血常規(guī)及X線胸透均恢復明顯;有效:癥狀、體征稍有好轉,血常規(guī)及X線胸透檢查有所好轉;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甚至有加重趨勢。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進行t或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2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癥狀及體征的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在發(fā)熱、咳嗽、咳痰、氣喘以及干濕性啰音等癥狀的消失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抗生素使用情況比較:觀察組抗生素使用時間[(3.0±1.1)d]短于對照組[(5.3±0.7)d](t值=2.042,P=0.037)。觀察組抗生素使用費用[(2258±216)元]少于對照組[(3731±188)元](t值=8.331,P=0.002)。
2.4 兩組住院時間及費用情況比較:觀察組在住院時間[(7.3±2.3)d]及費用[(2758.6±221.7)元]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10.9±2.2)d,(5177.5±215.3)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呼吸道感染為感染性疾病,正確診斷感染類型和感染程度是有效治療的基礎,目前,臨床上主要依據疾因、癥狀以及各種檢查結果(白細胞計數、胸部X線)進行診斷。降鈣素原(PCT)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種糖蛋白,是細菌、真菌性感染的特異性指標。健康人血液中的PCT濃度非常低,<0.05 ng/mL。當有細菌、真菌重癥感染時,如膿毒癥、全身性炎性反應綜合征(SIRS)時,血液中的PCT濃度在2~6 h內迅速升高,而自身免疫、過敏和病毒感染等其他非細菌性感染時,PCT水平輕度升高或是不升高。在炎癥疾病監(jiān)測方面,PCT有著自然的優(yōu)勢,半衰期為20~24 h,可以快速反映治療效果,PCT血中濃度與病程發(fā)展呈正相關,對于感染程度及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性進行準確的判斷。PCT可用于協助管理使用抗生素,開始抗生素治療時,濃度<0.1 ng/mL時強烈建議不使用抗生素,≥0.25 ng/mL并<0.5 ng/mL時不建議使用抗生素,≥0.5 ng/mL并<1 ng/mL時建議使用抗生素,>1 ng/mL時強烈建議使用抗生素,繼續(xù)或停止抗生素治療的指導方針是,PCT濃度<0.25 ng/mL強烈建議停用抗生素,從峰濃度下降≥80%或濃度≥0.25并<0.5 ng/mL時建議停用抗生素,從峰濃度下降<80%或濃度≤0.5 ng/mL時建議繼續(xù)使用抗生素,與峰濃度相比升高及≥0.5 ng/mL時強烈建議更換抗生素[2-5]。
白細胞介素6(IL-6)是一種炎性因子,由IL-1和TNF-α誘導產生,是炎性介質網絡的關鍵成分。當炎性反應發(fā)生后,IL-6率先生成,產生后誘導產生CRP和PCT,研究顯示,細菌感染后,IL-6迅速升高,PCT在2 h后增加,而CRP在6 h后才迅速增加。IL-6的半衰期為約1 h,能快速反應治療效果。
PCT的影響因素少,在血樣中非常穩(wěn)定,是細菌感染的高特異性確診標志物;IL-6細菌感染后迅速升高,可作為“預警”標志物;WBC計數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作為輔助診斷標志物。三者聯合,可持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具有早發(fā)現早治療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PCT、IL-6與WBC聯合檢測,能及時準確的診斷細菌性和非細菌性呼吸道感染的鑒別,對抗生素的臨床應用有夠有效的指導,有助于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降低抗生素使用率,同時能降低住院時間和費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于緩解醫(yī)患之間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1] 胡可,劉文恩,梁湘輝,等.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中臨床應用的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0-33.
[2] ?;?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在肺部感染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9(28):156-159.
[3] 王莉敏,李艷麗,喬曉亮.C-反應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降鈣素原聯合檢測在兒童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253-254.
[4] 鮑登,常小紅,謝加利.降鈣素原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4,29(1):137-139.
[5] 官紅梅,張冰,安麗花,等.降鈣素原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診斷及應用[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3,34(8):127-128.
R56
B
1671-8194(2016)35-0058-02